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课件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课件诗歌之部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情感
表达技 巧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愁苦茫然、自信乐观 比喻、用典
愁郁、愤懑、无奈 比兴
《蜀相》与《书愤》 中都提到了诸葛亮, 但意图不同,请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 世”的方法比较异同。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教学目标
1、在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进行比较。
2、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拟行路 难》(其四) 。
情感愁苦茫然、自信乐观 Nhomakorabea表达技巧
比喻、用典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愁郁、愤懑、无奈 比兴
《乐府解题》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 及离别悲伤之意。”
“每因酒酣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长风破浪:《宋书·宗悫传》说, 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 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 治抱负。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zhòu]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 成的. 汉代金日磾(mì dī)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 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 发了仍不被重用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1单元《拟行路难其四》语言品味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1单元《拟行路难其四》语言品味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拟行路难(其四)》语言品味
一、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不必“行叹复坐愁”。

实际上,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

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那么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诗人声称安于命运,其实是满腔愁苦。

二、对“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有两种理解。

一说“断绝”指歌断绝,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

一般多采用前一种说法,如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中说:“《拟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韦凤娟却认为“后者更为贴切,意境更为完整”。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语言以悲愤为主,声调以悲凉为主。

“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正刻画了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拟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倒出来。

这种景况何等悲烈!
精心校对版本。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 :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 “命” “愁”
2、哪几句表达了作者无法排解的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吞声踯躅不敢言。
3、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愁”是为何? 4、开头两句用比喻(兴)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
第七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 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 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 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 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 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 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 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 艰巨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 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 “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 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 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平常 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 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 身才华,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 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竟 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 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 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 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 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 诗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歌之部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诗歌之部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本课话题——抗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慨?只是隐忍不敢说话而已。

[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智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诗人感情的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而“不敢言”却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刘伟是一个自信、勇敢和直面困难的人。

他十岁时,因为一次触电事故失去了双臂,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和消沉,而是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他加入了国家残疾人游泳队,经过刻苦训练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国家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金牌和银牌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可是祸不单行,他得上了一种病,导致他不得不放弃他热爱的游泳事业。

也许我们认为生命对刘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面对困难,面对现实,刘伟又一次站起来了,学习钢琴又成为他另一个人生目标。

通过刻苦的学习,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他的钢琴弹奏水平就达到了专业七级水平。

刘伟是一个平凡的人、朴实的人,但他生命的轨迹却是不寻常的,他为我们每一个有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尼克松只有强者才懂得斗争,弱者甚至失败都不够资格,而是生来就是被征服的。

——斯威特切尼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

——爱迪生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会真正开始。

——纽曼[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酌.酒(zhu ó) 踯躅..(zh í zh ú) 鲍.照(B ào)(2)多音字塞⎩⎪⎨⎪⎧(s è)塞音(s āi )塞车(s ài )塞外 难⎩⎪⎨⎪⎧(n án )行路难(n àn )遇难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绝⎩⎪⎨⎪⎧举杯断绝.歌路难(停止)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2)安⎩⎪⎨⎪⎧安.能行叹复坐愁(怎么)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哪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3)举⎩⎪⎨⎪⎧举.杯断绝歌路难(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永元中,举.孝廉不行(举荐,推举)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各自东西南北....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向南,向北)(2)酌酒以自宽.(形容词作动词,宽解)(3)举杯断绝歌.路难(名词作动词,歌唱)第4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拟行路难》课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拟行路难》课文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教材简说:
这首诗在书写个人失意上和他的大多数诗歌是一样的,但没有直抒胸臆。

首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以水起兴。

泻水置地,各自东西,行于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

同时兴中有比,人如流水,“穷途运命委皇天”(《拟行路难》其十八),感叹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俗谚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才华横溢的鲍照有着“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的抱负,但却是“资储无担石”(《松柏篇》),“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代贫贱愁苦行》)。

这种情感在诗首句之初即已酝酿,但却只是凌空作势,到了笔下化为绕指愁思。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既然人的命运已经由上天安排妥当,自己努力只是徒劳,又何必行叹坐愁,怨天尤人?或许鲍照想到了难封的李广,易老的冯唐……
下载文档。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03课 拟行路难(其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3课拟行路难(其四)1.作家作品鲍照(约415~470),字,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南朝时的重要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称为“”。

他家世贫贱,曾任前军参军,后为乱兵所杀。

他诗文俱佳,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内容上多以咏叹仕途失意和描写为创作题材,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

2.创作背景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门阀制度最盛行的时代。

鲍照生活在这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黑暗社会,虽然胸怀大志,但却终因“身地孤贱”,一生沉郁下僚,报国无门,受尽了歧视和打击。

世道的不平,使得他对当时的腐朽制度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

在这首《拟行路难》中,诗人非常激愤地倾吐了自己的不平之气和抑郁情怀。

3.给加线的字注音鲍照()劲健()踯躅()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泻水置平地②举杯断绝③吞声踯躅1.明远刘宋元嘉三大家边塞生活《鲍参军集》3.bào;jìng;zhí zhú4.①倾、倒;②停止;③徘徊不前。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

• 这首诗托物起兴,抒写了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怀才不 遇的愤懑与不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 1.填空。
• (1)鲍照,__南_北_______朝诗人,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 一直不得意七言。诗诗文俱佳,____________在他那里谢有灵显运著的 发颜延展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元嘉三大家”。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自主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学习目标
• 1.了解鲍照及其作品,了解乐府诗歌常见的特点。 •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并运用其
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学习比兴手法的运用。
•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前预习
•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濬的侍郎,在刘濬和太子 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 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 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 武帝死后,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 王子勋反对刘彧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 为乱兵所害。
•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 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 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 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十八首。这十 八首诗,不是同时所作,所咏的内容亦非一事,但在艺术 风格上比较一致,具有“文甚遒丽”(《宋书·鲍照传》)的特 点,即感情强烈,很有气势,辞藻华美,在锻炼字句上很 见功夫。其中如第四首(“泻水置平地”)抒发了寒门出身的 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遭压抑的痛苦。第四首比较偏于哀怨,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鲍照:迷者之歌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

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

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

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

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

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

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

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

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

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

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

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

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

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

相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的以题材胜,鲍照的激情,才是当时文学最为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写自身的潦倒: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

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

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

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

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

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

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

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

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

运圮津途塞,遂转死沟洫。

从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

(《代贫贱苦愁行》)鲍照存诗二百多首,乐府诗有八十多首,而这首诗名曰“代……”,初一看,还以为又是乐府旧题,其实“贫贱苦愁行”并不见《乐府诗集》,可见这是他的自创;自创而曰“代”,又可见“贫贱苦愁”是他心中耿耿不能忘怀的人生之痛。

开首“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结尾“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全是申述人生贫贱苦愁,还不如一死了之。

而中间所写的贫苦尴尬之状,也“非身历者不能道”(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可见虽然他也偶然以儒家思想自慰:“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但他是不甘的,不愿的,不服的: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心非木石,岂能无感于人生穷愁,无感于世道不公?只是因为“不敢言”,而“吞声踯躅”而已!我们再看看他在诗中表现出的对富贵的艳羡和贪恋——这是一般人都要加以掩饰而他却肆言宣扬的: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

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

六乐陈广座,组帐扬春风。

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

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

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

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数名诗》)除了最后两句有些愤怨(其实也夹杂着更多的艳羡)外,那种对车骑、宴饮、歌舞等物质享受充满叹慕的描写,对“家族满山东”、“休沐还旧邦”、“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的成就感及虚荣心的满足等,都全不似传统士人的口吻,这是典型的市井下层人的理想与追求。

在中国古代诗人那里,我们很少看到这样的眼光与趣味——不是他们没有这样的眼光、趣味与追求,而是他们都掩饰了这种趣味。

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上,人们是贬低这些的。

所以,人们总是掩饰自己的这种追求。

左思说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这才是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肯定与赞赏的,也是对人们的要求——一方面要立功,所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另一方面又要拒绝个人富贵,免得这种个人的利益追求玷污了“公益”的追求。

可是鲍照的趣味就是下层的,因而是活泼的、真实的,我们看他的《白纻歌六首》其二:桂宫柏寝拟天居,朱爵文窗韬绮疏。

象床瑶席镇犀渠,雕屏铪匝组帷舒。

秦筝赵瑟挟笙竽,垂珰散佩盈玉除,停觞不语欲谁须。

你看他笔下的事物,哪一样不金碧辉煌,流光溢彩?《诗品》说他的诗歌“险俗”,固是确评。

他就是俗,他的世界观、他的审美观、他的趣味都是“俗”,而且那么理直气壮,俊逸、壮丽、豪放,“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他就热爱这些俗艳的东西,富贵的东西,感性的东西,物质的东西。

我们再看他的这一首《拟行路难》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写人生的华丽与心底的悲凉。

他铺排华丽之时,早已心如死灰,但他心如死灰之时,仍旧铺排华丽!这就是生命力!就题材言,鲍照不仅写出了自己的人生历程,而且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和宫体诗,他的边塞诗是中国边塞诗史上重要的一环,是唐朝之前边塞诗最值得珍视的作品。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艳情诗,写女性的情与态,大胆而又露骨——他笔下的女子,也是富于激情的。

他的这些艳情诗,又是梁陈宫体诗的先声。

一个热衷于江山塞漠的人也醉心于宫廷闺闱,这似乎不大和谐,其实却十分合乎逻辑:因为无论边塞还是闺闱,都是最能激发生命冲动的地点;无论敌人还是美人,又都是最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对象。

鲍照是一个生命力特别强大的人,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需要杀戮与征服,需要死亡与爱恋——马背与女人的玉胸,是他的天堂,而死亡与生殖,最能搅动他的热血。

我们选一首他的艳情诗看看,《代淮南王》其二:朱城九门门九开,愿逐明月入君怀。

入君怀,结君佩,怨君恨君恃君爱。

筑城思坚剑思利,同盛同衰莫相弃。

你看这样的女子,是不是柔情似水更热情似火?就体裁言,鲍照亦有大贡献,其一,是他的乐府诗创作成就非凡。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五编“南朝乐府”中,为之单列一章,称赞鲍照的乐府诗在南朝犹如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并说以诗言,陶鲍谢三家,后先鼎足,以乐府言,则当让鲍照独步。

而萧涤非把鲍照称为“汉乐府大作家”,乃是因为鲍照乐府,其意识体裁,皆与两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者为近,而与当时(南朝)荡悦淫志,宣丑之制实相远。

其二,是他在七言诗创作上的贡献。

可以说,七言诗到了他这里,不仅被大量使用,而且几近成熟。

他可能仅仅想寻找一种新节奏来宣泄他的感情,七言诗这种一挫三折的新节奏较之五言的平稳,更多一种流转与顿宕,而这与他内心充沛的激情是相宜的。

所以我们这样说,七言不是他的试验物,而是他心灵的自然反映。

所以,对于七言,他几乎是一用便自然,便流畅,便成熟。

鲍照之用七言,正如李白之用古风,是外在的形式契合了内在的心灵。

对了,说到李白,我有必要点一下,李白的看家本领,即来自于鲍照。

在鲍照的那个时代,陶渊明转向了田园,谢灵运游荡于山水,他们对这个世界,一个是淡泊相忘,一个是厌恶相烦,他们给这个世界的,是背影。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悟者”,他们看穿了,看厌了,也就心冷了。

可是,诗人都远离了去,还有谁对这个世界、对人生、对人的生活保持着那一份关注?此时的鲍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迷者”,迷恋着这个世界上光怪陆离的一切,红尘滚滚,情欲深深,而且他在才华上、艺术上又如此毫不逊色。

那时代的三支笔,一支写田园,一支写山水,一支写社会;一支写两相忘,一支写两相烦,一支写两相缠。

有淡泊的,有厌恶的,他们都想抽身而出,但这边还有一个羡慕的,他却投身而入,他是面向世界的。

陶渊明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他写出了世道的凶险与肮脏,为了全身,他退出了。

而鲍照则正相反:“凌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明光。

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

本轻死以邀得,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

”(《飞蛾赋》)轻死邀得,死而不悔,以身殉利,堂皇不惭。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行京口至竹里》)这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世道虽然黑暗,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雌伏以避,还是有强韧者搏击其中:“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

惊波无留连,舟人不踌伫。

”(《代棹歌行》)人生风浪固然险恶,但君子仍然自强不息。

鲍照向我们展示了来自下层的活力,这是一个社会不死的保障,是生活之河不会停滞的保障。

当上层社会对人生厌倦时,下层社会仍然对人生充满渴慕;当上层社会对一切丑陋麻木并从中获益,或对之绝望而“怀宝迷邦”时,下层社会的反抗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们看到当陶渊明描写着他的淡泊无争,谢灵运在竭力表达着他的遁世无闷时,鲍照在他的诗歌里表达着他的愤怒。

因为他对这个社会还在生气,所以,不仅他的作品虎虎有生气,而且也显得这个社会尚有生气。

当“悟者”(陶、谢都自称是“悟者”)抽身而去,弃世界如弃敝屣时,“迷者”如鲍照,就成了这个世界中真正的战士。

他歌唱的,才是真正的战歌。

他可能不够纯洁,但是,这个世界有时候不需要纯洁的婴儿,而需要血污斑斑的战士。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