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范文word版 (8页)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b0cc9fa4b35eefdc9d333b9.png)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來Z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拿岀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二、整体感知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屮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屮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C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休)三、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耍素的习惯,再读英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To四、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报道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 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闻报道特点和结构(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3. 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标出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4. 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并评价新闻报道(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享给全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扩大对时事信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拓展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增加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背景和。
(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3)能够运用新闻语言进行简单的新闻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两篇新闻,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闻的基本结构。
(2)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3)新闻写作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新闻语言的运用。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国内新闻,一篇国际新闻。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课堂上学生提问。
(3)制定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新闻写作进行评价。
2. 学生准备:(1)预习新闻的基本知识。
(2)阅读两篇新闻报道,做好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新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闻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教师分发两篇新闻报道,学生独立阅读。
(2)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包括新闻的基本结构和报道角度。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新闻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包括新闻的立场、角度、语言特点等。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新闻事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编写一篇新闻报道。
(2)学生完成新闻写作后,进行小组内评价和修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新闻写作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小组评价:(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2)小组选出最佳新闻报道,进行全班分享。
3.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新闻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最新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主体、背景和。
(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新闻稿件,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真实的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新闻的基本结构:、、主体、背景和。
2. 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客观、公正、真实。
3. 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明、生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新闻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2. 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的把握。
3. 新闻语言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新闻学习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阐述新闻语言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两则新闻稿件,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闻稿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闻基本结构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新闻报道角度和立场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新闻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估。
教学资源:新闻稿件、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新闻稿件中学习新闻知识,提高学生的新闻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以及新闻语言的特点。
2.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写作训练:布置新闻写作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
4.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两则教案范文

新闻两则教案最新范文第一章:新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什么是新闻1.2 新闻的六个基本特点1.3 新闻的价值与功能1.4 新闻的分类第二章:新闻报道的要素与结构2.1 新闻报道的五个基本要素2.3 新闻的写作方法2.4 新闻主体的构成与表达2.5 新闻结尾的写作技巧第三章:新闻采访的技巧与方法3.1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3.2 采访过程中的沟通与提问技巧3.3 采访对象的选取与处理3.4 采访资料的整理与运用第四章:新闻写作的规范与表达4.1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范4.2 新闻语言的特点与运用4.3 新闻事实的陈述与表达4.4 新闻观点的阐述与论证第五章: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与方法5.1 新闻评论的作用与意义5.2 新闻评论的类型与结构5.3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点5.4 新闻评论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六章:新闻摄影与视觉传达6.1 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与技巧6.2 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与价值6.3 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4 新闻图片的选择与编辑第七章:新闻编辑与排版设计7.1 新闻编辑的基本工作与流程7.2 新闻稿件的审查与修改7.3 排版设计的原则与方法7.4 版面的布局与视觉效果优化第八章:新闻节目制作与播报8.1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8.2 广播新闻节目的制作技巧8.3 新闻播报的方式与表达8.4 新闻节目中的声音与音效运用第九章:新媒体新闻与传播9.1 新媒体新闻的特点与趋势9.2 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9.3 网络新闻写作与发布规范9.4 移动新闻应用与用户体验第十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10.1 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内容10.2 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10.3 新闻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10.4 新闻侵权与法律保护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新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详细补充和说明:学生需要理解新闻的基本定义,掌握新闻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完整性、重要性、接近性,以及新闻的价值和功能,如传递信息、引导舆论、记录历史等。
《新闻两则》教案

重点
重点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学生 需要掌握这些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作 用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要素构 建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
重点
重点二:新闻结构和写作技巧
新闻报道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 尾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结构的特点和 作用,学习如何运用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此外,学生还需要 学习如何运用引语、数据和事实等材料来支
拓展作业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了解 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
要求
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客观、准确、简明、生动。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在教授《新闻两则》时,我采用了讲解、讨 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新 闻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我反思后认为,这些 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 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难点
难点二:新闻背景的理解与分析
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背景信息,如政治、经济、文 化等因素。学生需要具备分析新闻背景的能力,理解新闻 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和价值。
难点
难点三: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
VS
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写作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如 何结合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 自己的观点和见,并学会如何写出有说服力的 评论。
详细描述:设计相关练习题,如新闻改写、新闻评论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新闻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词:回顾总结
详细描述: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 调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 中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l、了解消息的一般特点,把握新闻的诸种要素。
2、探究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一气呵成的。
3、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本文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语言。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阅读课文,理清层次,把握全文内容。
2、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3、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阌乡wén襄阳xiāng绥靖suíjìng鄂豫区è高屋建瓴líng
荻港dí歼灭jiān溃退kuì杜聿明yù宋希濂lián
2、辨识下列词语的字形、意义并学会运用。
气势磅礴回肠荡气高屋建瓴锐不可当阻遏前行负隅顽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高屋建瓴:从房顶上往下泻水,比喻居高临下的形势。
磅礴:盛大。
诸:众,许多。
遏:阻止。
绥靖:安抚,平定。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分析
1、“渡江战役”背景及写作本文意义。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攻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主席亲自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
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如何把握全文内容?
第一,要知概况——先看标题(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
从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知人物及数量、地点及场面,可以
感受到战役的空前壮阔、历史罕见,想象到江南人民看到此消息的激动和振奋。
第二,再详细一些了解——看导语(导语是正文的第一句或第一层、段,吸
引读者阅读下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第三,更仔细的了解全部内容——看新闻的主体部分(主体紧接导语进行补充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主题,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3、如何把握本文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只要把这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时留意,就能把握住了。
如读这一段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你思考一下,就能明白:人物?中路军30万人。
时间?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
地点?
安庆、芜湖线。
原因?要渡江。
经过?突破安庆、芜湖线。
结果?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4、本文的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
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
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
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
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新闻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也可以插入简要的议论(深化内容)。
本文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一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
派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先后顺序能否颠倒?
本文对我军英勇善战略加议论,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
说明一切;对敌军方面的较详议论,是为了把极少数战争要犯和广大官兵区别
开来,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
平协议,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两方面的议论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我军的英勇善战必须充分肯定,而且从行文
的气势和语言的衔接来看,也应该这样安排。
6、本文的语言准确精练,要注意分析。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
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
之神速。
(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
(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