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合集下载

黄河文化的概念

黄河文化的概念

黄河文化的概念
黄河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黄河文化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主体之一,从上古至今,中华文化和文明以黄河流域为其表演与演进的空间舞台之一。

它既包括今黄河流经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域的文化,同时也涵盖历史上因黄河改道而流经的地区,如河北、天津、北京、安徽、苏北等地域的文化。

黄河文化具有厚重深邃的特色,形成与长江文化轻盈空灵不同的文化形态。

它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地域,诞生了关于伏羲及炎黄二帝等华夏始祖的传说,并流传至今,缔造成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根亲观念。

“万姓同根,万宗同源”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根脉之地。

黄河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特点,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开放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

在早期中国,得益于黄河流域优良的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黄河流域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兴起和发展于这一地区。

黄河文化是中国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其发展从未间断过,从而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系统。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形成地之一,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绝大多数都建立在黄河中下游的东西轴线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黄河文化的简介

黄河文化的简介

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诞生了夏、商、周等历史上著名的王朝,形成了独特的礼乐制度、文字系统、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也是多元的,它包含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多样化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开放精神。

黄河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黄河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出现农业生产和定居聚落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早出现国家和城市的地区。

农耕文化为黄河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也塑造了黄河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创新的性格。

- 第二,黄河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文化。

黄河人民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他们通过祭祀、占卜、祈福等方式与自然沟通,寻求天意,顺应时令,保护生态。

他们也通过建立王朝、制定法律、实行礼乐等方式与社会和谐,维护秩序,促进发展。

- 第三,黄河文化是以正统观和大一统观为理想的文化。

正统观是指认为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和标准,其他地区和民族都应该效仿和服从中原的观念。

大一统观是指认为中国应该实现国土一统、政令一统、民族团结、文化和谐的观念。

这两种观念源于夏商周三代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并继承发展了尧舜禹时代的邦国联盟制度。

这两种观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四,黄河文化是以理性人文为基因的文化。

理性人文是指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这种基因源于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的兴起。

西周礼乐制度把礼制与德治相结合,实现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以中庸之道调节矛盾,以和合之理化解冲突。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价值理念,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品格。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与渊源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两大源头,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化及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探究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异同点和渊源为主要线索,对两大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面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一、历史渊源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致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

其中长江文化起源于四川和江西的几种族群,而黄河文化则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母系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大文化都逐渐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诸多分支和细胞。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武器农具制造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表现在诸多细节上。

二、基本面貌从文化基本面貌来看,长江文化突出了母系社会、原始农业、通用性宗教、兽面人像等特点。

长江流域地形较为合适,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自然优势。

由于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的人们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兼备的生活。

早期的长江文化人们大都信奉祖先的灵魂走向神秘的天国;在艺术方面,典型的长江文化表现方式是兽面人像,这是对兽的崇拜和超自然力量的一种崇敬和表现。

相比之下,黄河文化更强调了父系社会、早期集中形态、城市化、骨刻绘画等特点。

黄河流域地形靠近高原,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相对比较贫瘠。

由此,黄河流域早期社会依靠的是狩猎、采集、渡河捕鱼为主的生产方式。

在建筑方面,黄河文化的代表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显示出了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在艺术方面的非凡成就。

三、文化传承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思维方式、工艺艺术、信仰民俗等多个方面来看,这两个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若没有了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地道特色和历史积淀,中国文化不可能如此博大精深,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文化传承各有千秋,从两种文化的各项特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民族对安居乐业的重视。

长江文化的穿青甲和黄河文化的农耕工具等,便是两种文化对这种希望的表达。

黄河文化发展史和价值内涵

黄河文化发展史和价值内涵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以下是黄河文化的发展史和价值内涵:
一、发展史
1. 起源:黄河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以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2. 发展:夏商周三代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孕育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和礼乐文化。

3. 繁荣:汉唐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黄河文化与西域文化、中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4. 衰落:宋元明清时期,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逐渐衰落。

5. 复兴: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黄河文化也逐渐走向复兴。

二、价值内涵
1. 历史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文化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3. 生态价值:黄河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经济价值: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黄河文化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河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华文化简介

中华文化简介

中华文化简介
中华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

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据考古发现,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中华文化的形成: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为主体的多元文化。

这些思想流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体系。

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

其中,包容性表现为对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尊重和接纳;多样性表现为中华文化包含众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形态;创新性表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对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医、丝绸、瓷器等中华文化产物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如教育、文化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

同时,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总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骄傲。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创新性的特点,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与研究,而黄河流域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文化特点、科技创新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古代文明是如何在黄河流域迸发与发展的。

一、地理条件黄河流域地理位置重要、土地肥沃、水源众多等特点为古代文明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首先,黄河流域地处亚洲大陆中部,连接中国北方与西北地区,方便了人与物的交流与迁徙。

其次,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这为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流,水资源丰富,为人们提供了饮水、灌溉等方面的保障。

二、文化特点黄河流域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点。

在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部落、王国以及后来的中央王朝。

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相互交融、碰撞、共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面貌。

例如,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系和礼仪制度,都是在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此外,孔子、墨子等众多古代先哲也出身于黄河流域,他们的思想与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

三、科技创新黄河流域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显著的贡献。

古代人民在面对水患、土地利用等问题时,研发了灌溉、水利和防洪工程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

同时,黄河流域的古代人民还在冶铁、纺织、陶瓷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科技创新的成果为整个古代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对后世影响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黄河文明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央王朝奠定了基础,如夏商周等朝代直接借鉴了黄河流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其次,黄河文明的崩溃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教训,人们意识到了自然灾害的威胁以及政治与社会制度的改革重要性。

最后,黄河流域所孕育的文化与思想传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宗教信仰、儒家思想等。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作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在地理条件、文化特点、科技创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因历史、地理、民族等多种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其中,中原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中部,历史上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

中原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以河南、山东为中心,东起山东省,西至陕西省,南至安徽省,北至北京市。

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王朝的诞生地,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聚集地。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原文化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中原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伦理中原文化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注重人的本质和品德的培养。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中原文化中的其他道德伦理,如孝道、礼仪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艺术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文化艺术水平也较高。

中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绘画、音乐、戏曲、雕塑等方面。

在宋朝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艺术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宣扬。

3.文字语言中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在古代,中原文化中的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都备受推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原地区的人们开发出了汉字,晋文字,隶书等独特的书写形式,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书写和阅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原地区的方言,如河南话、河北话等,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4.科技创新中原文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制度方面。

中原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区域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原文化中的制度,如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农民战争等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历经夏、商、周、汉、唐等多个朝代的演变,历经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隋、唐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直至现在。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和发展的文明之一,而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国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进步,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及其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是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等地的一个重要古代文化遗址群。

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装饰品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还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并使人们对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后来的龙山文化、血缘关系社会和城市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是指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一系列古代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其特点是以石墓为代表的墓葬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丰富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显示了古代居民丰富的生产技术和艺术创作能力。

龙山文化的发展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证明了古代中国社会已逐渐进入了血缘关系社会和城市文明的阶段。

龙山文化遗址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根源和演绎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三、商代遗址商代遗址是指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址。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其代表了古代中原地区最早的国家制度和典型的奴隶社会。

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不仅揭示了古代商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提供了关于商代社会结构、祭祀仪式和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线索。

商代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它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1.绪论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着称于世。

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

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

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

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自然地理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

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

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

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

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

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

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

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人文地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

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

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

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

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其二,以大环境为依托的中华文化,有博大的气象,能够正视异族的文化,吸收并加以改造。

虽然有异族入侵,异族摧残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没有间断。

游刀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其三,中华文化在广大的疆域,游刃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补充,生生不息,长期保存着活力。

农业畜牧业区域农业是古代文明的标志。

中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开始有了农业。

气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

黄河中下游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由山麓地带迅速向东部平原发展。

伊、洛、河、济四水之交的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唐代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已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

黄准平原的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农业都很发达。

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农业衰落。

人口数量及迁徙人口的数量和迁徙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估计战国时期的人口约3000万。

清初人口约8000万。

乾隆八年(1743年)有亿人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2亿。

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人口分布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裁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时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农耕自然经济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和主要特质。

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农耕文化模式。

所谓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低下水平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状况相适应的种经济形式。

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实现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因循守旧。

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与自然经济的结构和形态相对应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亚洲东部大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先民从事农耕提供了可能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和文化之本。

《论语?宪问》记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最早发生的区域,农业发达,这里必然成为中国上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在政治和文化上也有了相应的重要地位在自然经济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显着标志。

在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家庭使用。

在殷周时期,生地国有,实行集体耕作。

东周以降,井田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

其后,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直到明代中期才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农耕社会开始局部转型。

这种转型的杠杆是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环境没有变,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变化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不能再停留在农耕自然经济状况下。

4.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人类是古猿演变而来,劳动创造了人。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文化。

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第一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农耕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华民族以农耕民族为主体,几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铸就了中华先民的文化特质,着重表现在一下两方面:其一,中国先民勤劳务实。

其二,中国先民具有较大的保守性。

经济生活方面,农耕民族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关注的是春种秋收,甘其食,美其服,容易满足,缺乏远视的眼光,没有冒险开拓的气魄。

人们安土重迁,宗古尊师,孝亲敬祖,乐天安命,厮守在很小的环境中,服从于自然,也服从于社会。

先民的保守性还与传统社会结构有关。

在君主专制国家下,在严密的宗族宗法关系里,农民受到巨大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群体观念浓厚,人们必须服从传统。

保守成为维系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前提,创新或改革往往受到鄙视或非议。

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着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

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

秦代着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诗歌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

唐代最着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

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姓氏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有1500个。

5.结束语中国文化的起源于黄河流域具有原创性、唯一的性质和巨大辐射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直到北宋,中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文化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中国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创新,中国文化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翼,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