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有哪些呢

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有哪些呢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文化遗存。
在史前时期,即青铜器时代以前的年代,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遗迹。
这些史前文化遗存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
该文化的遗址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市的仰韶村,因此得名。
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也有了定居的迹象。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生活用具,并已经出土了一些精美的玉器。
仰韶文化对后世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文化形态,得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龙山村。
龙山文化的时代距今大约4000年左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文化之一。
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表明了他们在冶金技术方面的进步。
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陶器和玉器,显示出当时人们的艺术水平。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发源于四川盆地,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三星堆文化的代表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因此得名。
该文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中以青铜面具最为著名。
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祭祀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早的文明之一,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该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古城址之一。
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中包括有中国最早的使用文字的玉石器。
良渚文化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结中国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存丰富多样,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这些史前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进步,探寻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
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我们珍视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黄河文化的简介及资料

黄河文化的简介及资料
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其文化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
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河文化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六盘山、二里头、龙山、安阳殷墟、崧泽、珠山等,这些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丰富多彩,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反映了该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黄河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如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黄河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文化的陶瓷、青铜器等工艺品曾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到欧洲、非洲等地,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黄河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演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1 -。
黄河文化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黄河文化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研究第一章引言黄河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1936年黄河流域的二里头遗址被发现,之后的黄河文化考古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对于黄河文化研究的强调不仅在考古领域体现,同时也开始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成为该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章黄河文化考古遗址的保护状况2.1 藏北扎什伦布寺遗址藏北扎什伦布寺,是距离北京1100公里的西藏地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名胜。
这里是西藏地区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址,文化历史年代跨度广泛,有文化海洋之称。
2011年发现该遗址后,文物部门展开了大规模的保护修复工作。
现在,扎什伦布寺周围的文物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2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汉朝时期充满着帝王气息、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一处墓群。
遗址建立在长江流域之内,其文化遗迹文明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人为侵蚀和自然破坏等原因,马王堆汉墓群的保存情况日益恶劣。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次次拨出巨额财力加强了这一文化遗迹的保护,并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及行动。
第三章黄河文化考古遗址的开发研究3.1 科学开发,保护文物在对黄河文化考古遗址进行开发研究时,要遵循科学开发和保护文物的原则。
首先,应清晰明确文物保护的目的、方针和政策,确立保护文物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的管理和技术创造力提升,推行多元创新转化、创新敏锐度、保障文物科学化管理等发展模式,有效保护黄河文化,推动文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利用文物资源,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黄河文化考古遗址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地规划、资源整合和文化推广,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游客的需求。
例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构建黄河文化旅游线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选取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遗址,加强文化资讯的发布和宣传,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
列举黄河流域的人类遗址

列举黄河流域的人类遗址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人类遗址。
下面是一些黄河流域的重要人类遗址:1.西安兴庆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夏代城址之一,标志着中华文明古国曾经的发源地。
2.米脂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米脂县,是一座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展现了当时人类的居住、农业、猎杀等活动。
3.永盛堡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是中国最早的夏代城址之一,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
遗址保存了当时的城墙、宫殿、居民区等遗迹。
4.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郑市境内,是距今约4000年的夏代重要遗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彩陶等文物,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5.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区,是中国商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的瑰宝”。
殷墟发掘出大量的商代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6.老庙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是一座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农业村落遗址之一。
遗址保存了当时的住宅、储粮设施等遗迹,对于研究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7.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遗址之一,距今约6000年。
遗址出土了许多红陶、黑陶、玉器等文物,展现了当时人类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8.塔子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矿区,是一座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城址,是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最大的早期城墙遗址之一。
遗址保存了大量的城墙、城门和宫殿等遗迹。
以上仅列举了黄河流域的一部分重要人类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文化研究

河姆渡文化研究河姆渡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早期文化之一,其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文化又称“河姆渡遗址文化”,始于约7000年前,终于5000年前,是前历史时期仰韶文化的后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一、河姆渡文化发现及考古特点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余杭区,这个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镇遗址。
这是一处江南地区的最早城镇遗址之一。
在这个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一些陶器和石器。
这些器物中,许多都装有骨头、牙齿等物。
这表明河姆渡人可能是信仰一些神秘的宗教仪式。
河姆渡文化的考古特点非常突出,尤其表现在三个方面:1、陶器工艺:陶器是河姆渡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河姆渡的陶器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器皿,如杯、碗、盘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陶器的表面经常涂上白色的泥浆,然后再施以花纹,最后上釉。
这种工艺在当时的中国地区也是非常少见的。
2、建筑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豪华的生活环境。
在河姆渡的城镇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非常完美的房子。
这些房子的结构非常坚固,墙壁是用大石头和泥浆垒叠而成的,屋顶则有支撑架。
这种房子可以在长期的使用中保持稳定,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农业务实性:河姆渡文化的农业特点也非常明显。
在当时的中国地区,食品的采集和食用都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方式。
河姆渡人除了从野外采集食品之外,大量从事种植业,种植的作物包括谷物(大麦)、豆类、蔬菜、水果等。
其中,种植谷物,成熟后用磨石磨成面,然后制作出馍馍,这种食物发明对当时的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历史上饮食的一次巨大进步。
二、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意义河姆渡文化的历史意义极为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河姆渡文化被视为中国第一个城镇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起源。
它为中国的城镇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源流——黄河流域的古文明

中华民族的源流——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中华民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而黄河流域也是这个民族的起源地之一。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和历史事件,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深远,以下是对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的简要介绍。
黄河流域的古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划定了生存的领地。
主要的文明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分别经历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兴盛时期。
黄河文明在中国历史呈现了一种鲜明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黄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仰韶文化,该文化时期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
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最初种植了一些庄稼,以及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和玉器等物品。
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之后,商文化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主要文化。
商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最早统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商文化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同时还有盐业、铜器冶炼、文字、宗教等,这些都进一步推高了黄河流域的文化水平。
当时的商文化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由王朝统治。
至今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商文化遗址已经超过1000处,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的禹王台遗址、安徽芜湖的大观遗址,以及河南焦作的商代王陵墓等。
黄河文明的发展拉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还涉及到阴阳五行、象数、天文历法、儒家思想、道教文化等重要文化思想和文化传承。
正是因为黄河流域的古文明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中华民族才有了世界闻名的古文明之一。
古文明遗址的保护为了有效地保护黄河流域的古文明遗址和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投入资金,建立起了庞大的保护网络。
其中,河南省的郑州嵩山山脚下的黄河博物馆,是一家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了许多新旧文物。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和发展的文明之一,而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国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进步,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遗址及其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是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陕西省和山西省等地的一个重要古代文化遗址群。
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装饰品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还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并使人们对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后来的龙山文化、血缘关系社会和城市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是指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一系列古代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其特点是以石墓为代表的墓葬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丰富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显示了古代居民丰富的生产技术和艺术创作能力。
龙山文化的发展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证明了古代中国社会已逐渐进入了血缘关系社会和城市文明的阶段。
龙山文化遗址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根源和演绎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三、商代遗址商代遗址是指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商代时期的文化遗址。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其代表了古代中原地区最早的国家制度和典型的奴隶社会。
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甲骨文等文物,不仅揭示了古代商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提供了关于商代社会结构、祭祀仪式和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线索。
商代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它证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经过亘古不息的流淌,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
根据山西省芮城县境内黄河东岸西侯度遗址发现的180万年前远古人类用过的石器,可以相信,早在180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已有人类在活动了。
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西侯度文化中用动物骨角制造工具和用火的资料,不仅在黄河流域是最早的代表,在国内其他地区和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
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丁村古人文化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细石器文化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
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
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
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
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
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
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此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
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
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古猿人的头盖骨、牙齿和上下颌骨,据文物工作者的考证,已有八十万年的历史。
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万年。
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发现的洞穴遗址,都在五万年以上。
在这悠久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经过艰苦的劳动,既发展了人类的体质形态,又创造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他们不但发明了火,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捕鱼了。
我国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和文化都有了飞跃发展。
1920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出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锄和纺织用的石制纺轮,有缝纫用的骨针,也有彩色陶器,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
据考古学家考证,仰韶文化延续达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
考古工作者经过广泛挖掘,发现从青海、甘肃一直到陕西、山西、河南,到处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遗址。
1953年开始在西安市发现的半坡村遗址,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当时,半坡人已经开始种植谷物,饲养家畜,懂得了纺线织布,创造了规模较大的草泥土木结构的茅屋,挖掘了储藏粮食的窖穴。
围绕居住区构筑了深、宽5~6米,长300多米的大量围沟,改变了穴居野处原始状态。
制陶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样的红色陶器和制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远古人民的艺术才能。
在彩陶上还有一些刻划符号,很可能就是我国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
生产工具进一步改进了,父权取代了母权,私有制开始出现。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的发掘,初步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面貌。
据考古工作者的广泛考查,在山东省的黄河南北,都陆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踪迹,其年限约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后期可能延续得更晚一些。
从发掘情况看,这时的生产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
石斧、石铲、石锛、石凿都用硬度极高的石料制成,有的还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
在发掘的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不少随葬的玉制装饰品,饮酒器具和精致的象牙雕刻。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号墓里,有一年孔雀绿色的骨凿,据测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铜,很可能当时已懂得用铜了。
另外,从大汶口墓葬还可以看出:那时已出现了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规模有大有小,随葬品的多寡极为悬殊。
这种情况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见的,说明社会已过渡到以父系为中心的时代,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了。
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儿子打破过去的"禅让"制,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制国家。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动于以河南、山西、山东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奴隶制虽然破坏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关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
从近几年来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发掘看,至迟在夏代晚期就已经有了青铜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红铜时代了。
冶铜业的出现,使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约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了。
它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种族奴隶制国家,千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据考古工作者的考证,偃师二里头遗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谓"商汤居毫"的亳地。
在这里,除发现了东西长五里、南北宽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规模宏伟的宫室遗迹外,还掘出了一批铜渣、坩锅片和铜镞(箭头)、铜凿、铜刀、铜锥、铜鱼钩、铜铃等器物,经鉴定均为青铜制品。
这证明商初不仅在生产工具方面已广泛使用了青铜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头方面也应用了青铜,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铜文化中是很少见的。
在河南郑州,曾发现商代早期的另一遗址,其中有制陶场、制骨场、制铜场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并有不少金饰品、玉石、玛瑙、贝壳、青铜制品出土。
此外还发现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墙,为研究我国原始陶器的产生和古代城池的构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代中期国王盘庚迁殷以后,科学文化的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河南安阳"殷墟"中,近几十年先后出土的文物是不可胜计的。
这里的"司母戊"大方铜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7厘米,花纹华丽,结构复杂,是世界古代青铜器中仅有的雄伟巨制。
另一件商代石磬,声色优美,悠扬动听,长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珍品。
特别是在这里先后发现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单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记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并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风、云、雨、雪、虹、霞等天文气象的记录。
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三千年前我国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认为是只有青铜器而无铁器的。
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发现铁刃青铜钺,却打破了这一论断。
据初步研究,这件兵器出土于公元前14世纪至13世纪的一座墓葬,青铜钺的刃部是熟铁。
黄河当时是经过藁城东面从天津附近入海的。
这一武器的发现,说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商代奴隶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冶铜技术,而且也已懂得用铁了。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了一项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相继使用了铁制生产工具,把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
秦国的咸阳,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都成了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临淄甚至达到了二十多万人的巨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