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合集下载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作者:刘庆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9期早期人类生存发展,地理条件十分重要。

人的生存就需要合适的地理条件,人类最早产生不是在温带是在热带非洲,人类为了进一步生存发展,从北非到了地中海,然后扩散到世界,此后在世界的几条大河流域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人类最早的两河流域文明,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地区,距今将近七八千年前。

然后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距今五、六千年前。

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文明形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于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

有人说早期文明在草原地带,其实人类进入文明是从采摘到游牧,从游牧到农业,只要是传承下来的主体文明,一定要从游牧进入农业,农业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生业,是第一生业。

关于人类古代文明历史发现说明,它们一般起源于大河流域中上游,西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华文明等分别形成于两河、尼罗河、印度河与恒河、黄河流域中上游或中游。

中国的大河流域古代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游,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自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伊始,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可能是“同步”发展着的文明史。

就世界史而言,人类早期是“四大文明”,不是整个地球的各地同时形成各种各样的“文明”社会。

中国古代文明不会像现在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各地“文明”同时出现、“互相碰撞”。

人类历史在八千年到五千年之间,世界的“文明”历史进程,不会在全世界同时全面开花,只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先后出现。

为什么世界文明发展是这样的,但是到我们研究中国文明史的时候就成了“同时”的“遍地开花”文明,历史不是人们假设的那样。

既是几乎同时存在着几个地区的不同文明,也要研究那个文明是以后历史继承、延续、发展的文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最近我出版了《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史》一书,我就想讲“文明”是什么,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不断裂是针对断裂讲的。

【上古历史】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上古历史】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上古历史】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概述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

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

骨器也相当精致。

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

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

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

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

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影响远达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周边地区,陕西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河南郑州大河村、山西夏县西阴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同时,仰韶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在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是中国什么黄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 1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并命名。

他曾两次前往河南渑池仰韶村考察,并于1921年末对仰韶村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随后,他发表了在仰韶村等遗址调查、发掘的初步结果,提出“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

在研究初期,虽然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东欧等地的彩陶有相似之处,但他并未对此作出肯定解释。

1923—1924年,他到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调查后,认为甘肃齐家坪的彩陶较河南者更早,并提出仰韶文化是从新疆迁入黄河河谷,而新疆远古文化又受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即“仰韶文化西来说”。

对于这一观点,我国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明确指出,山西夏县西阴村、河南渑池仰韶村的遗存都较甘肃的仰韶文化更早。

夏鼐先生在甘肃阳洼湾发掘所获的地层证据则证明了甘肃仰韶文化较齐家文化为早。

这一系列发现和论证都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拍摄展板(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彩陶文化与旱作农业从1921年至今,经过近百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研究表明,仰韶文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考古发现时间最长的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这是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彩陶盆(4月10日摄)。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绚丽的彩陶,因此早年的一些研究者也直接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开始阶段,彩陶以黑彩为主,图案多写实,如鱼、蛙、人面纹和几何纹等。

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发展

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发展

社团课学习参考资料之远古三代艺术史之原始艺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茹毛饮血的蒙昧或野蛮时代。

那时,人类主要是适应自然,学会生存的本领。

只有到了新石器时代,才进入所谓半开化半文明状态,并向着文明时代迈进。

新石器时代始于距今大约10000年前后,它的出现是以农业的种植;家畜的驯养;磨制石器的应用和制陶术的发明为其首要条件。

农业的种植和家畜的驯养,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类社会的生活有了基本保证;磨制石器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进步;制陶术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除石头以外的另一种新材料,从而为物质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正是这四项重大的创造,使人类从适应自然、依靠自然跃进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社会的状态也从原始人群进入原始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成为人类远古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新起点。

从1921年在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揭开中国远古时代神秘的面纱以来,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kao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现在,中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达7000余处,从黑龙江畔到西藏高原,从内蒙古草原到华南沿海,到处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化遗存。

在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几乎同现代村落一样密集。

在如此众多的遗址中,经过科学发掘的就有400多处,其中有的发掘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有的发掘出多达千余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至于发现的各种陶、石、玉、骨、角、蚌等人工制品,更是多得难以计数。

所有这些,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都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实物证据。

使我们对中国远古时代再也不感到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了。

以原始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存,内涵丰富,面貌各异。

考古学家根据它们不同的鲜明特征,已经划分出近30个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些文化各有自己独特的原始艺术形式,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氏族先民的杰出创造,它们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其早期的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化阶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早期文明的两个重要时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它存在于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得名于河南省南阳市仰韶村。

仰韶文化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辐射范围广泛,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多个省份。

仰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在经济方面,仰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养殖了牛、猪等家畜。

他们使用石器、陶器等工具,庖代了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

在社会方面,仰韶文化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组织,人们通过互助合作来共同应对挑战,形成了一个以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以陶器为代表,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造型多样,其中尤以黑陶最为著名。

二、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阶段,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初期。

得名于安徽省铜陵市境内的龙山,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

相对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在经济方面,龙山人的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他们开始实行田地的私有制,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黍等。

在手工业方面,龙山人开始大规模开展冶炼铜器的工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在社会方面,龙山文化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城邦,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加稳定和丰富。

在文化方面,龙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艺术品质也更加丰富多样。

总结起来,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仰韶文化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龙山文化则代表着中国文明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黄河文化国内外学术史梳理

黄河文化国内外学术史梳理

黄河文化国内外学术史梳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黄河流域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到“邦国”文明的诞生,到作为文化基因的正统观和“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到礼乐文明与理性人文基因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这五个方面充分展示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灿烂的新石器文化中国早期文明诞生于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

就黄河流域而言,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学术界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其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日益丰富,日本学者伊藤道治以此撰文提出中国文明应称为“河江文明”,这里的“河”就是黄河,“江”指长江。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秉琦提出中国早期文明的“满天星斗”说。

但由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夏商周王朝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满天星斗”中,黄河文明的重心地位并没有被动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以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

在这期间,中国文明起源路径也被概括为“聚落形态的三个演进”: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

作为这三个阶段三种形态的聚落考古遗址,在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都有发现。

例如,作为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阶段的著名遗址,黄河上游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一期和第二期遗址;黄河中游有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河南新郑裴李岗、濮阳西水坡、河北武安磁山等遗址;黄河下游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等遗址。

作为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阶段的著名遗址,黄河上游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第四期遗址、临洮马家窑、天水师赵村、青海乐都柳湾等遗址;黄河中游有河南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村、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遗址等;黄河下游有山东泰安大汶口、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遗址。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㈠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我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

2、到宋元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3、自宋元以后,直至近现代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由于人口的压力自然条件等因素,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仍是我国重要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有河套文化遗址、仰韶遗址、大汶口遗址、殷墟遗址等建都有唐长安、北宋东京等㈡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㈢细石器文化: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距今7000年~3700年,按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青铜器文化: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1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

2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3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大禹学院09级一班 0919010505 孙聪
从人类文明诞生伊始,河流浩浩汤汤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并且用他们博大宽广的胸襟滋养了一个又一个文明。

千百年来,河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兴盛与衰败,却仍旧保持着它们谦逊内敛的秉性,无声润物,源远流长,从不曾改过千百年来就被造物主镀好的颜色。

在这孕育了华夏子孙的国度里,炎黄子孙最应该感激并且善待的一条河流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当人类文明还处在萌芽时期时,人们沿河而居,取食于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萌芽,人类文明才得以存活并发展。

从能使用工具标志着人类雏形的形成,到文明渐渐密集的种群,到已有文明足迹的部落、氏族,都离不开我们的母亲河。

高山虽险峻雄奇,却棱角分明得无法与人类文明如这般温和相处,故唯有黄河,才能有如此的胸怀承载华夏民族的诞生与希望,唯有黄河,才能见证文明的未来。

早至180万年前,黄河两岸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

山西芮城西侯度出土了30余件石制品,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上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存中最早的代表。

这是目前已知黄河文化的开端。

直至后来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文化、约50万年前大荔猿人文化都是黄河流域古猿人文明的写照。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会使用火。

期间从猿人到早期智人的转变经历了几十万年。

在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的距今7万年~9万年的丁村文化遗址,已经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这标志着早期智人
的出现。

还有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的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万年左右,说明人类发展的足迹已经迈进了晚期智人的阶段。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已经表明了人类已经进入石器文化。

7000年~3700年,石器文化得到了高速发展,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当时的手工艺主要以制陶为主,以半坡文化最为著名,由此,人类已经进入夏代。

石器文化结束后,就有了夏商时期辉煌的青铜器文化和之后发展迅速的铁器文化,人类文明从无到有,从衰微到兴盛,黄河都处于中华文化发展的中心。

正因为黄河的生命长存,文化才能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

如今,人类文明已经高速发展,但人们与河流的关系仍然不容忽略。

我们的文明与河流仍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河流保持流淌,人类的文明才能永葆鲜活,生命永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