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2.中国早期农耕遗址的分布情况如何?有哪些代表?
比较:半坡人与河姆渡人比较的异同
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 不 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同 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 点 栏式房屋;
④制作的陶器艺术风格不同:半坡居民会彩陶 相 ①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②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同 ③都使用磨制石器;④都会制造陶器;⑤都处于新石器时代 点
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
南方:稻 北方:粟
化粟和黍(距今约1万年) 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什么?
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 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2.中国早期农耕遗址的分布情况如何?有哪些代表?
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
距今时间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所处流域
长江流域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
D.主持治水有功
中考真题演练
3.(2020·重庆·中考真题)半坡和河姆渡文化是我国原始农耕生
活的典型代表。我们了解当时这两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通过
他们留下的( ) 【A】
A.遗迹遗物 B.甲骨文字 C.青铜铭文 D.史书记载
4.(2022·广东·中考真题)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该遗址中
发现了大量距今已有13万年、两面打制的手斧。这些手斧产生于
【单元关键词】
中国早期人类、原始农耕生活、中华文明起源、远古神话传说
课 标 解 读
单 元 解 题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重点 问题
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分布情况如何?有哪些代表? 2.中国早期农耕遗址的分布情况如何?有哪些代表? 3.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怎样的特征? 4.远古的传说中蕴含着哪些历史信息? 5.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6. 禅让制是什么?
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童年》在苦难中长大(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主要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相关练习:1、《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2、《童年》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作者苦难童年的悲凉情景,而且折射出19世纪末期俄国生活的普遍情形,勾画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种种生动的形象。
请写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通关复习(部编版)

06 真题引领
6.(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 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 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 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根据“很多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臼、石杵和圆形陶碗等”可知材料反映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种植粮食,出现原始农业,处于新石器时代。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水稻是长江 流域的作物,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06 真题引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时间距今70万—20万年。
1921年发现遗址;1929年裴文中发现头盖骨化石(提供证据)距今约3万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山洞龙骨山顶部洞穴里外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工具制造打制石器、兽骨、鹿角打制石器、磨光钻孔技术,骨针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采集,狩猎,捕鱼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人工取火群体(居)生活群体(居)生活,缝制衣服,交换,爱美意识,埋葬逝者【细节补充与强调】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
2.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分布特点: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
主要原因: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
3.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4.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5.发现北京人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地位)。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6.会用火的意义:火的使用可以烧烤食物、防寒、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7.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为什么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呢?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工具简单粗糙,环境险恶,只靠个人力量难于生存。
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距今年代距今7000年距今6000年生活地区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北方)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旁边有木结构水井)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骨耜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原始农业种植水稻种植粟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水牛为主饲养猪、狗;打猎捕鱼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猪纹陶钵);玉器和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会纺织制衣、制作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和乐器(陶埙);1、兴起时间:距今约10000年。
中国古代史1.主题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Ⅳ、影响: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一、炎帝 Ⅰ、简介: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 Ⅱ、贡献 ①(传说)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种植五谷和蔬菜 .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 Ⅰ、遗址地点:北京人活动过的区域 Ⅱ、所处年代:距今约3万年(氏族社会) Ⅲ、生产生活状况:使用 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 取火;会从事交易;出现爱美意识和丧葬礼仪;过集体生活,共同劳 动,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Ⅳ、人体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二、黄帝 Ⅰ、简介:姓公孙,名轩辕 Ⅱ、贡献:(相传)能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会炼铜, 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Ⅲ、其他:(相传)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皇帝的 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三、价值:这些远古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真题展示
走进考场 1.(2019·益阳)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 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2018·益阳)以下关于河姆渡人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B )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烧制陶器 B.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过定居生活 C.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的 D.氏族内部已经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03 核心素养培养
史料拓展
(改编)材料: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门齿 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1929年, 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 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设问:写出材料中提到的两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名称。 解答:元谋人;北京人。
黄河的现状100字

黄河的现状100字黄河现状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
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长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
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黄河治理方略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
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
黄河治理开发真正取得巨大进展是最近50年的事,黄河已开始变成为人们兴利造福的河流。
总结治黄成败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标本兼治,近远结合,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形成一个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
显而易见,如此治黄已将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与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而今变成了宏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与淮河的分水岭,在人们的努力下,取得了连续52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黄成就举世公认。
自1972年以来的27年中就有21年断流,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
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加重了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渐贫瘠。
黄河断流、洪涝灾害的环境恶化相互交加,黄河安澜中隐伏着危机,治黄事业无比艰巨又任重道远。
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治理和开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治黄面临着许多问题。
黄河的介绍

一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三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

黄河文物,是指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以黄河流域时空及其变迁为孕育土壤创造的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实物、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黄河文物是构建黄河文化的根基,凝结着黄河文化链的核心基因,是见证中华文明演进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表征。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物,就是守护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赖以滋养的根与魂,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应锚定“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为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导,赋予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黄河在宁夏境内由中卫市南长滩入,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的肇始之源。
保护传承弘扬宁夏黄河文物,是推进宁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彰显区[2]的历史抉择和时代要求。
本文选取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调查研究对象,在调查梳理宁夏境内黄河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构成的基础上,将黄河文物资源纳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中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探索富有宁夏地域特色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摘要:宁夏位处黄河上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诸民族以黄河为发展碰撞和文明交流的要地。
域内积淀了厚重多彩的黄河文物资源,镌刻了以黄河为物质在宁夏的肇源表征,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独具一格、绵延不断的地域文化宁夏境内黄河文物资源构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析制约黄河文因素,并提出黄河文物资源的价值挖掘、保护传承和功能,以及可持续发挥,对宁夏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黄河文化彰显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黄河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弘扬中图分类号:K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2)01-0012-10宁夏黄河文物保护传承弘扬路径研究杨丽华,马建军(宁夏文物保护中心,宁夏银川750001)基金项目:本文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重点项目“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NXY 鄄ACDH01)阶段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姿势文化的深远关系?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
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
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
与此同时,
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
向西北开拓移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
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
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
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
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
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
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
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答案补充
半坡文化
黄河一直都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实长江流域的文明可能比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更早,但因为没有被直接延续下来,所以就被世人所遗忘了。
在黄河流域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与之相反,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古遗址却不多,这可能与南方高湿高温的气候有关。
黄河流域分布的主要是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黑陶文化(龙山文化),而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分布的是印纹陶文化。
印纹陶文化与南方的百越文化关系密切,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印纹陶文化在南欧(如巴尔干半岛)也分布较广。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分布有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在中亚分布较广,与中亚相邻的新疆也属细石器文化,所以中亚的细时期文化与我国西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还需进一步考证。
答案补充
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为: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周朝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秦朝定都于咸阳,西汉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定都于洛阳,魏晋均定都于洛阳,隋唐均定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宋朝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