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精练版)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定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2、人:(1)统治者:穷兵黩武(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唐)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 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 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 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 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 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 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 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其一》)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后出塞》其二)
委婉清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答案 (昨1)夜夜秋晚、风秋入风汉、关汉关,、朔寒云云、边冷月月满、西西山山,。诗的 前两句更描绘催的飞是将一幅追初骄秋虏边,关阴莫沉遣浓沙重的场夜匹景马,还营造。了紧
张的边境氛围。
(2)【诗西注的)】后人严两。武句曾(表任7现2成6了-都7作6尹5者)、作:剑为字南镇季节守鹰度边,使关华,的阴广将(德领今二,属年斗陕志 昂志扬;的第(豪四7迈句64情 写)怀 全秋。 歼率第敌兵三军西句的征写决,部心击署,败显奋吐示力蕃必出军胜击队的,七信显万心示多。昂人扬。的斗
边塞诗歌

•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 凝成暗紫。
•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 闷低沉。
•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 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 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 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 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 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 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 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 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 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 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 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 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 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 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中考课外诗词阅读专练——边塞征战诗

中考边塞征战诗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金城北楼①高适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③体道: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湍上急流、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答案:(1)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2)C。
译文: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二)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唐]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湖泊(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 B C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来塞下曲六首(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答案:C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三)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题材分类之边塞征战、送别抒怀诗(配练习)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一、鉴赏要点: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②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景色(雄奇、奇丽、壮阔、凄寒等)(2)主题情感:A: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B:将士:①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②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③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④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三、鉴赏示例:出关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描写边塞的古诗词(14首)

描写边塞的古诗词(14首)1唐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唐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唐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唐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7唐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唐常建《塞下曲四首》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
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9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1唐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2唐李益《塞下曲四首》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 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 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 黄金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 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王维等。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 容极其丰富:
1、可以抒 发渴望建 功立业、 报效国家 的豪情壮 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指青海湖。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指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楼兰:汉朝时期西域国名,西汉时期楼兰国 与匈奴沟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 臣。此处泛指唐朝时期西北地区常常侵扰 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2、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 别离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3、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 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 功启衅的怨情。
高适《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5、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 风民俗。 李益《塞下曲》(其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蕃州部落:指驻守 在黄河河套一带的边防部落。
下面这两首边塞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主要 是什么?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边塞诗赏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这首诗是如何写边关生活的? )这首诗是如何写边关生活的? 前两句是叙述, 答:前两句是叙述,岁岁朝朝从时间上写征战之 久、金河玉关从空间上写征战之广,“复”和 金河玉关从空间上写征战之广, 写出了征战生活的单调、艰难、紧张; “与”写出了征战生活的单调、艰难、紧张;后 两句为描写,三春时节边关还是白雪,滔滔黄河, 两句为描写,三春时节边关还是白雪,滔滔黄河, 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从而写出了边塞 的空旷、苦寒、荒凉景象。 的空旷、苦寒、荒凉景象。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王昌龄的《从军行(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 )第一二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有什么作用? 一二句写湖边( 海畔” 寒风劲吹, 答:一二句写湖边(“海畔”) 寒风劲吹, 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 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 枝梢被狂风折断。 枝梢被狂风折断。作者竭力突出自然环境 的恶劣,其作用就是用浓重氛围映衬 映衬( 的恶劣,其作用就是用浓重氛围映衬(衬 托)下文中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下文中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见意象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 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 云、雨雪、风沙;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 刀铩、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 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千里黄云白日曛,Βιβλιοθήκη 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 高适
应该注意的是,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 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 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
长河落日圆
边塞征战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点 ;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一、边塞诗的产生
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 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 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 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 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范仲淹《渔家傲》
边塞壮丽的风光。 边塞开阔、高远, 让人心情振奋,顿 生满腔豪情。正是 这壮丽的河山,激 起戍边将士们拼死 杀敌、报效国家的 壮志豪情。常用的 意象有:月,山, 风,雪,大漠,烽 烟,骏马,红旗等。
2、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五、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 赞美之情)
三、思想主旨
景
内 容 主 旨
边塞风光
(雄奇、壮丽、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人 将士
友人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2.对比: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3、C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送别友人时或惜别感伤, 或壮别感奋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 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 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 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 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 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即使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 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 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 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 迥异的艺术风格?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边塞诗风 格异彩纷呈,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 慨……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个更重 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 一诗人,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 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 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 不可陷入定势思维。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 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四、艺术风格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有的豪壮悲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鉴赏要点
1.关注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 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3、A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天山雪后海风寒, 军中遍吹行路难。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边塞环境恶劣、 生活艰苦。以此 反衬将士们英勇 无畏的爱国主义 精神。
3、B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