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赏析边塞征战诗赏析.pdf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高考精品】边塞征战诗鉴赏

五、常见的意象:
1、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 河、长云、雨雪、风沙; 2、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箭飞马走 ; 3、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 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4、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 思乡之情。 高適《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二、边塞征战诗的发展
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 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 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 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 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6、典故: (1)李广: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 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 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被称 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高適《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燕然: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 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 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 功业未成。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

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古诗赏析之边塞征战诗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
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语文新高考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 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 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景象: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 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 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以此景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情怀: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 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分析: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 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
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
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读懂诗歌
看标题
“军城”表明和军队有
关系
看注释 看意象
由注释可了解诗人情怀 秋风、汉关、朔云、边
月、西山 看景物特点 阴沉、浓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边塞征战诗
复习目标
1.明确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情感、技法。 2.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技 巧。
回扣文本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情景交融2.直接抒情
1.边地的荒凉 孤寂 2.战争生活的 艰苦悲壮 3.戍边将士矢 志不渝的壮志 豪情。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②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 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 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高考示例】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2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 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么样的情感? “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 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高考链接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jì )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⑵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⑶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不同?
鉴赏步骤及方法
• 1、概括意象 • 2、分析情感 • 3、明确手法
课堂示例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 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频繁调动,怨生活单调,怨气候酷寒,怨 戎马生涯,久戍不归。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 黩武的谴责。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做简 要分析。
• 两诗都表达了行军将士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精 神。岑诗还蕴含淡淡的思乡之情。
• (2)两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
• 岑诗融情于景,以事显情。“欲到天”写出了天 高路远、不畏艰险的气概。“两回圆”暗含月圆人 未归的思乡之情。三、四句写夜宿广袤无垠、沉 寂荒凉的大 托和借代手法。一、二句描写恶劣 环境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横笛”“红旗” 指代行军队伍,“直上”溢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塞下曲六首(其三) • 李白
•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 •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 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 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 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去病。
•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 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 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 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 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 (2)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 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 有感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 感”,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试结合原诗分析。
• 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 “只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
边塞征战诗鉴赏

• •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 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 体说明。(2分)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 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 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 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2、从闺中思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 和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 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3、从旁观者的角度,或控诉战争的罪恶,或批评边将无 能、腐败,或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如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 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 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 变成累累白骨! • 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 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 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际遇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 主旋律。
知人论世
五、小结边塞诗思想情感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 抒之情的关系。 2.关注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认真揣摩其 含义。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 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营造了紧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 同为边塞诗,为什么会呈现 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 出不同的主题思想? 往无前。 起来。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还。”(王昌龄)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 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 而无悔。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
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常见的战事意象:角、金鼓、旌旗、烽火、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 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
试从意象的角度进行赏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①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