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合集下载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诗歌鉴赏------边塞征战

诗歌鉴赏------边塞征战

诗歌鉴赏系列之划分类别——边塞征战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步骤。

2、熟练运用边塞征战诗的解题步骤。

重点: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边塞征战诗的解题步骤。

一、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一)首先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二)在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下,每首诗都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要注意体会跃起于边塞征战诗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痛恨庸将(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三)边塞征战诗体现出来的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四)注意与战争有关的词语:如“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

又如一些曲子,如“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苦)”(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杨柳曲”等。

鉴赏技巧第一步:联系背景第二步:寻找带有感情的事物和表达情感的词第三步:体会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例: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_五、边塞征战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_五、边塞征战类

常用技法
• 4、用典。如李益的《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 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中第一 句咏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 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引用古代晋人与姜 戎败秦的故事;第四句引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 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 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用于牺牲的精神。
• 2、对比。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 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 3、互文。例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 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 是人非。
•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 寓意?
• 诗的前两句通过夜晚、秋风、汉关、寒云、 冷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初秋边 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Thank
• 第二,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来分析其技法。边塞征战 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 撷取。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 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 2、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_五、边塞征战类
常用技法
• 第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 对比、互文、用典等。
• 1、夸张。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 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 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 高昂的爱国热情。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定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2、人:(1)统治者:穷兵黩武(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唐)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描写有关边塞生活的人、事、景的诗歌。

边塞诗抒发的思想感情: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边塞诗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节,唐代常以汉代唐;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因此鉴赏时要考虑用典及环境描写等手法的作用。

二、边塞诗鉴赏训练:1.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3.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分别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即芦笛。

⑴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什么感受?⑵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边塞诗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种以反映唐、宋年间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边塞诗的意象主要与战争有关,包括器物、地点、人、事、物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借事言志、直抒胸臆等。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以下为边塞诗的鉴赏训练:1.塞下XXX北风凋白草,XXX。

夜后XXX,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首联描写的是北方边塞的环境,包括北风、白草、XXX 等,营造了一种荒凉、寒冷的氛围。

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艰苦,凸显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和不屈精神。

是唐代长安城的外城。

⑤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指率领百人的军官。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从军的青年,他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军。

诗中“烽火照西京”、“铁骑绕龙城”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强调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改写: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年轻人从军的故事,他在经历了战争的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军。

诗中生动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人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突显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删除注释。

2.XXX XXX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诗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XXX”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决心和勇气。

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争牺牲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战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战诗》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
意象 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
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
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选项
突出特点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
情感
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 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边塞征战诗》
高考语文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 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 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旅有关的字词。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互文、用典等。
技法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
教材 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

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 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 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 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五、归家无望的哀伤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报 国无门的无奈。 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将士归家无望的哀伤和 报国无门的愤懑
三、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揭露官兵之间的矛 盾,表达反战主题。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控诉边 将的无能、骄奢,讽刺朝廷不公与腐败等等。
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 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 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威猛英勇将士的赞美
2、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 时空对比等效果。
3、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 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
的艰苦。
4、用典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 歌舞。”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 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 平。
四、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 活状况。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 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 塞风光作为背景。
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 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 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例2】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

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

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

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词句注释](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据《海内十洲记》所载,为周穆王时西胡所献之宝。

(3)欲:将要。

(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4)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5)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5)君:你。

(6)征战:打仗。

[白话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作品鉴赏]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

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

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

“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

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

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

“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

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

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例3】(1)诗的首句描写了黄昏时分,边城阴雨绵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的景象,渲染了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或阴沉抑郁的气氛)。

第二句描写了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的景象。

两幅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或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2)①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

②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的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的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③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沉痛之情。

[作品鉴赏]第一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

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

“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

诗人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哀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

为增强哀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飞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

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

“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

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时节,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清,很容易启人联想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

这两句写景极富特色。

俯仰所见,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映照,鲜明地衬托出美好时节里的悲凉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

在这哀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层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这句中的“碛(qì)”,是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如今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运往西域交易,“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

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应驮”这点晴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此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

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乱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例4】(1)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

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2)用“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词句注释]⑴调角:犹吹角。

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

断:尽或占尽的意思。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乐曲《凉州》也有作《梁州》的。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境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