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学生版)

合集下载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语文新高考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语文新高考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 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 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
析。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景象: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 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 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以此景象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情怀: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 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分析: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 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 显示必胜的信心。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
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
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读懂诗歌
看标题
“军城”表明和军队有
关系
看注释 看意象
由注释可了解诗人情怀 秋风、汉关、朔云、边
月、西山 看景物特点 阴沉、浓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边塞征战诗
复习目标
1.明确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情感、技法。 2.掌握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技 巧。
回扣文本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情景交融2.直接抒情
1.边地的荒凉 孤寂 2.战争生活的 艰苦悲壮 3.戍边将士矢 志不渝的壮志 豪情。

高三语文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学生版)

高三语文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学生版)

1 / 5边塞征战诗(学生版)主备:李翠芳 审核:乔丽丽 2013-11-11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边塞诗词指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发展成为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出现了大量边塞征战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诗的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3、边塞诗的特点:① 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② 鲜明的边地风貌。

常见的自然景观: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长城、黄河、秋月、孤城、边关、飞雁、走马等。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号角、战车、战马、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等。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等。

常见乐曲: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

常见人物:戍卒、将帅、胡人。

边塞风光;② 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③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 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⑤ 异域风光和习俗等。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定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2、人:(1)统治者:穷兵黩武(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唐)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征人怨》柳中庸
2021/5/27
8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021/5/27
26
• (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 问题(8分)--边塞诗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 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 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 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征 来远 的戍 感,情也,爽就朗 更明 多快 地, 体即 现使 为是 报壮 国烈无牺门牲的,愤也懑死,
而 如关无陆注悔 游。的作“塞者上所长城处空自的许时,镜代中衰和鬓际已先遇
斑。”
知人论世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
主旋律。
小结边塞诗思想情感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 抒之情的关系。
碛西 、 轮台 、龟兹 、 夜郎、天山、阴山、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常见的战事意象:角、金鼓、旌旗、烽火、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 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
试从意象的角度进行赏析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 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高三高考诗歌分类鉴赏:边塞诗 试题

高三高考诗歌分类鉴赏:边塞诗 试题

边塞诗制卷人:打自企;成别使;而都那。

审核人:众闪壹;春壹阑;各厅……日期:2022年二月八日。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络。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非常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者盛或者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者高昂或者消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

比方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

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

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翻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展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战士HY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HY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HY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HY 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者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者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者大方高歌,响遏云天,或者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者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者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用陈子昂?送魏大从HY?〔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星原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边塞征战诗(学生版)主备:李翠芳审核:乔丽丽 2013-11-11 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边塞诗词指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发展成为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出现了大量边塞征战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诗的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3、边塞诗的特点:①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②鲜明的边地风貌。

常见的自然景观: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长城、黄河、秋月、孤城、边关、飞雁、走马等。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号角、战车、战马、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等。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等。

常见乐曲: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

常见人物:戍卒、将帅、胡人。

①边塞风光;②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⑤异域风光和习俗等。

2、根据边塞诗诗中主人公的口吻和角度,边塞诗又可分为:①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襟怀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事频繁,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

- 1 -高三、星原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决不解甲还乡。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

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这是他们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②从闺中思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③从旁观者的角度,或控诉战争的罪恶,或批评边将无能、腐败,或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如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④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和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①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李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②对比: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③虚实结合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

- 2 -高三、星原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④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2、方法点拔与指引①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盛唐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此时的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的特征。

②寻找带有感情的事物和表达情感的词,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

- 3 -高三、星原 语文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脚踏实地山让路,持之以恒海可移。

- 4 - ③ 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直接感受作者内心的呐喊和呼号。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李益)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④ 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更深层次地把握、理解作品及其情感。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2010年新课标卷)雨雪曲 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2007年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