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边塞征战诗

《关山月》【参考答案】 1.AC (选A给2分,选C给3分。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 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B.对三、四句诗意思的解释,正确无误。 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 志”错,曲解诗意。D.对诗歌意境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相符。E.对诗歌主 旨的理解,正确无误。) 2.(6分)(1)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 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2)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 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 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3)景因情而怨,情 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 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残,心未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 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E.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作者通过“雪晓”“寒灯”“ 断 漏”“ 斜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2.陆游与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都非常的相似。请问两首词都主要运用 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把全诗翻译成白话文。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答案: 14.C E(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并非“以动衬静” E.“漏声断”是 漏声滴断的意思。C3分 E2分) 15.(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 (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 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与练习定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 “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边塞征战诗的内容:1、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事:民族交往,边关战事2、人:(1)统治者:穷兵黩武(2)将士:军旅艰苦;久戍边关,思乡念亲;记现实战事,以身报国或反战情绪。
(3)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闺怨思念。
边塞征战诗的思想感情:1、雄奇壮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的壮志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单调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5、反映连年征战对百姓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批评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6、讽刺痛恨骄横无能的将军。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边塞征战诗常用的技巧: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象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行岚州(唐)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这首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请结合诗句分析。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诗

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戍边 关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和家中妻子的离愁 别恨。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 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 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 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 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 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 征人思乡的愁苦。
边塞诗选读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边塞诗选读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选读 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战场遗址
2019/4/9 18
四、边塞诗常见意境特点
残破荒凉,沧桑悲怆, 肃杀凄凉、苍凉
塞上风光二
塞上风光一
雄浑寥廓,雄奇壮丽, 寂寥落寞、奇丽、奇寒、 辽阔、壮阔、广阔、辽阔、 壮阔
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
(一)戍边将士生活作战的艰辛: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 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 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9/4/9 16
• 3.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 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 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 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 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 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4. 柳营。指军营。《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 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 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 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 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 “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边塞战争诗鉴赏知识点+课文边塞诗四首

其一
曲笔抒情,虚写征人 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 思念之情
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 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 情壮志
抒 情
都有悲凉意味 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 独,通过写羌笛之音, 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 之情 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 方式,以想象写情 侧重写边塞环境 条件的艰苦
环境 和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 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 慷慨悲壮的激情。
•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
芦管、角、鼓。
• 人物意象: 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
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边塞诗鉴赏二:主旨(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战争诗四首比较总结
从军行
意象
蓟中作
热海行
塞下曲
烽火、黄昏、 沙漠、塞垣、 海上、白雪、 关、海窟、 海风、羌笛、 边城、黄云 沙石、天山、 箭、天山 金闺 夕阳 战士怀乡思 亲 悲凉孤寂 报国无门、 边塞奇异风光,报国杀敌 壮志难酬的 对友人的赞美 的雄心壮 苦闷 志 苍凉悲慨 暗示 雄奇壮美 想象奇特、 用笔夸张 比喻生动 慷慨悲壮 用典
主旨
风格
表现手 对面落笔 法 (曲笔、想 象、虚写)
综合联系:
• 凉州词
• 王之涣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1)这是一首 诗,请结合诗来谈谈理 由。
边塞诗 。诗中的意象有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
• (2)“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运用了什么 样的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表达了征人思乡之 情。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①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②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1分)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 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渲染了 凄凉的意境,将将士们浓浓的愁绪与凄清的秋夜月光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高考示例】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2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 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么样的情感? “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 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高考链接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蓟(jì )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⑵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⑶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不同?
鉴赏步骤及方法
• 1、概括意象 • 2、分析情感 • 3、明确手法
课堂示例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 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频繁调动,怨生活单调,怨气候酷寒,怨 戎马生涯,久戍不归。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 黩武的谴责。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

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鉴赏方法及边塞诗代表作分析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三、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边塞征战诗》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
意象 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
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
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选项
突出特点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
情感
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 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边塞征战诗》
高考语文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 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 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旅有关的字词。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互文、用典等。
技法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
教材 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翻译】: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然而,虽然琵琶曲调换了“新声”,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
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却是征戍者离乡背井、别妇抛雏的“离别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
“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
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
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