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边塞征戍类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边塞征戍类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唐】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唐】王维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

①白羽:箭。

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①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丰出产的美酒十分名贵,一斗酒价值十千钱。

“斗十千”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强调酒的名贵,表现了少年游侠的奢费。

B.少年游侠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便相聚买酒豪饮,这一场景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C.“偏坐金鞍”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少年游侠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面对强敌,他们毫不畏惧,潇洒自如。

D.(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技”“胆”“姿”“绩”等方面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2.清代有人评价此组诗“摹写少年游侠,情景如画”。

请结合(一)(三)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摹写少年游侠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志士的爱国热情。

首句诗人直接说明了战争残酷,“照”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自”展现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B.颔联中的“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场面的庄严和隆重。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C.尾联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投身行伍战斗,表现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国家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高三诗歌复习-边塞征战诗实用精品(附高考真题)

《征人怨》柳中庸
2021/5/27
8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021/5/27
26
• (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 问题(8分)--边塞诗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 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 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 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征 来远 的戍 感,情也,爽就朗 更明 多快 地, 体即 现使 为是 报壮 国烈无牺门牲的,愤也懑死,
而 如关无陆注悔 游。的作“塞者上所长城处空自的许时,镜代中衰和鬓际已先遇
斑。”
知人论世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
主旋律。
小结边塞诗思想情感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 抒之情的关系。
碛西 、 轮台 、龟兹 、 夜郎、天山、阴山、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常见的战事意象:角、金鼓、旌旗、烽火、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 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
试从意象的角度进行赏析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 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高考真题边塞诗汇编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边塞诗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一、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

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2.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

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它起源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初唐时期,边塞诗繁荣兴盛,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许多文人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XXX是XXX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XXX、XXX、XXX等人也创作了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XXX、XXX、XXX、XXX等。

XXX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XXX、XXX也写过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边塞诗的常见术语包括意象、用品、地名和民族名、乐器或古曲、景物以及景物特点。

意象常见的有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用品包括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XXX、矛、剑、戟、斧、钺、刀、铩等;地名和民族名有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谷浑、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乐器或古曲有羌笛、XXX、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景物包括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XXX、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景物的特点则是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等。

总的来说,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它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艺术性,展现了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唐代边塞诗流传至今,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浓郁的汉代情结和鲜明的边地风貌。

边塞诗常用汉代称谓,如将领、军队、月亮等都称为“汉”,以回归英雄精神。

同时,边塞诗中的自然景观、地理区域、异域风物和人物都具有鲜明的边地特色。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特点包括表现英勇作战、XXX的豪迈、艰苦生活和残酷的连年征战,对腐败无能的将帅和统治者的厌恶,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 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 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 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 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 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 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 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 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 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其一》)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后出塞》其二)
委婉清丽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答案 (昨1)夜夜秋晚、风秋入风汉、关汉关,、朔寒云云、边冷月月满、西西山山,。诗的 前两句更描绘催的飞是将一幅追初骄秋虏边,关阴莫沉遣浓沙重的场夜匹景马,还营造。了紧
张的边境氛围。
(2)【诗西注的)】后人严两。武句曾(表任7现2成6了-都7作6尹5者)、作:剑为字南镇季节守鹰度边,使关华,的阴广将(德领今二,属年斗陕志 昂志扬;的第(豪四7迈句64情 写)怀 全秋。 歼率第敌兵三军西句的征写决,部心击署,败显奋吐示力蕃必出军胜击队的,七信显万心示多。昂人扬。的斗
征 来远 的戍 感,情也,爽就朗 更明 多快 地, 体即 现使 为是 报壮 国烈无牺门牲的,愤也懑死,
而 如关无陆注悔 游。的作“塞者上所长城处空自的许时,镜代中衰和鬓际已先遇
斑。”
知人论世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
主旋律。
小结边塞诗思想情感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 抒之情的关系。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5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2010年(陕西卷)
【注】 ①江总
雨[境答。雪案]隔(1榆)这溪雨首②雪诗,描曲从写了军边江度地总陇雨①雪西交③加。、( 朝 总荒5陈 持1凉8文 ,~苦5学 济9寒0家 阳)的, 考:环字 城南
绕天漫(暗的卒2”“身阵寒漫)的旗处这看旗愁辽环彩样狐彩云远境坏写而”,迹坏起的艰、也,,,好苦“真处依地苍的鼓实是边声山暗苍生,塞低动见鼓别不的”地仅马声路思的透点蹄低迷乡心露明之理出。。。了情感戍边。受卒塞。在“( 人 隋 指 在这这天。 三 边今 今首种寒历 朝 塞河 甘诗环”仕 。 。南 肃表境、梁 ② ③兰 东现中“、 榆 陇考 部了产地陈 溪 西) 。戍生、 : :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燕歌行》高适
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 效果
•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碛西 、 轮台 、龟兹 、 夜郎、天山、阴山、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常见的战事意象:角、金鼓、旌旗、烽火、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 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
试从意象的角度进行赏析
2.关注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认真揣摩其 含义。
3.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际遇,知人论 世。
高考真题链接
• 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 回答问题。( 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①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 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 纪》)。
该词属于边塞作品吗, 它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园》李贺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 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王昌龄
答案C
•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 ,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
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 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 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 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 4.用典故: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其一》)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刺杀汉朝 派往西域的使臣。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 杀楼兰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 ”,请作简要赏析。
•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边塞诗
答案D
•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 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 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 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 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其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
•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征人怨》柳中庸
• .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 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 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 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 (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 问题(8分)--边塞诗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 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 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 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边塞到征了同战中诗为、最晚边能唐体塞,现国诗国势,运渐的为衰兴,什衰虽么。然会诗人呈也现保持 出往 还 着 起。无 昂来不盛 例 到前 扬”。了如唐同1。向(.宋:时的上王代“期与的昌,黄的主时基龄国沙边题调)家百塞代,思在战诗特但民穿其想悲征族金基?壮斗甲调密惋争,是切伤中不豪的相一破迈成直楼、关分处兰爽多于誓朗了劣不、势一, 外辱即不使2断.是,艰与国苦难个的当人战头争际,,在遇也边壮密塞丽征切无战相比诗,关中即流使露是出出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
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 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 2.对比:
• 秦中花鸟已应阑(尽),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 二首《其二》)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明月古今伴烽烟 醉卧沙场看征云
——边塞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2.了解边塞诗的情感。 3.了解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
以描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 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主要内容的 诗歌。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李颀、陈陶等
一、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
常见的民族名和地名:胡 、 羌 、羯、 夷,
• (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5分)—边塞诗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 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 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 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 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 (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 题。(7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 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 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