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文化要略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1. 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尊师重道、崇尚礼仪等特点。
2.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道德修养。
第三节:道家文化与道家思想1. 道家文化的特点:道家文化注重个体的修养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由与自然。
2.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道、阴阳、五行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平衡。
第四节:佛教文化与佛教思想1. 佛教文化的特点:佛教文化强调慈悲与智慧,崇尚修行与解脱。
2. 佛教思想的核心观念: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是佛教思想的核心观念,强调人生的苦、空、无常与涅槃。
第五节: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学1. 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注重表达情感与审美意境。
2. 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生活。
第六节: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1.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贴春联、包饺子、赏月、放鞭炮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典型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第七节:中国传统医药与养生1. 中国传统医药的特点: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调理。
2. 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养生功法、饮食调理、起居调节等是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强调身心健康与长寿。
第八节: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1.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中国历史文化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简介中国历史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拥有数千年的深厚积淀。
以下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详细介绍:一、概述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历史文化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自夏商周三代起,中国历史上便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这种制度强调家族血缘关系,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随着历史的发展,政治制度逐渐演变,出现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与平衡。
三、哲学与宗教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丰富多彩,其中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则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外,还有墨家、法家、兵家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这些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相互竞争、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宗教方面,中国历史文化中主要有佛教、道教和儒教三大宗教。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强调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
儒教则将儒家思想宗教化,注重祭祀祖先和神灵。
四、艺术与文学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艺术与文学成就举世瞩目。
在绘画方面,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流,追求意境深远、气韵生动。
书法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此外,还有陶瓷、雕刻、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形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
黄河文化的简介

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诞生了夏、商、周等历史上著名的王朝,形成了独特的礼乐制度、文字系统、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也是多元的,它包含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多样化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开放精神。
黄河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黄河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出现农业生产和定居聚落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早出现国家和城市的地区。
农耕文化为黄河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也塑造了黄河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创新的性格。
- 第二,黄河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文化。
黄河人民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他们通过祭祀、占卜、祈福等方式与自然沟通,寻求天意,顺应时令,保护生态。
他们也通过建立王朝、制定法律、实行礼乐等方式与社会和谐,维护秩序,促进发展。
- 第三,黄河文化是以正统观和大一统观为理想的文化。
正统观是指认为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和标准,其他地区和民族都应该效仿和服从中原的观念。
大一统观是指认为中国应该实现国土一统、政令一统、民族团结、文化和谐的观念。
这两种观念源于夏商周三代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并继承发展了尧舜禹时代的邦国联盟制度。
这两种观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四,黄河文化是以理性人文为基因的文化。
理性人文是指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这种基因源于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的兴起。
西周礼乐制度把礼制与德治相结合,实现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以中庸之道调节矛盾,以和合之理化解冲突。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价值理念,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品格。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古老的国家,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而在这千年的历史中,黄河流域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发源地之一。
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历史上,更体现在现代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上。
因此,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黄河流域的重要性。
历史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中国最早的文明从黄河流域开始发源。
不同于其他国家那样的自然环境,黄河流域的天然灾害以及特殊的自然条件将黄河流域上下游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政治系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史实,尤其是位于黄河上游的中原地区,诸如夏商周时期的建立和战国时期的分裂。
在不断地发展中,这些古代文明产生的文化和艺术品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考古学家通过对墓葬、器物、文字和建筑的研究,探寻并记录这些埋藏在历史中的珍宝。
而研究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则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文化除了历史,黄河流域还涌现出了优美的文化艺术。
黄河流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成就,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在最早的时代,黄河流域是人类定居的地方,因而文化兴起。
战国时期,曾经有七个不同的国家或王国在黄河流域内争取优势。
在历史中最显著的中国人物,如孔子和屈原都得到了黄河流域文化景深的启发。
在黄河流域内,有大量的文化艺术,数不尽的诗词、书画、戏曲、特色美食以及传统节日。
经济如今,中国发展如此迅猛,黄河流域的发展不断加速。
黄河流域地形复杂,资源丰富,农业和矿业资源不分。
在中国经济中,黄河流域是一个高度关注的地区,大量的人口和商业需求,加上现代技术,已经使得黄河流域有一个强劲的经济发展。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是中国国内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总之,黄河流域,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河水系发生的洪水,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但是可以从中探寻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勇敢,发扬智慧和创新精神。
黄河文明与中华文化的起源

黄河文明与中华文化的起源作为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黄河文明启示了中国人民的求知精神和智慧,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对全球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的起源。
一、黄河文明的发展历程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
大约在约8000年前,人们开始在黄河流域耕作,慢慢地形成了一些定居点和农耕生产方式,到了约6000年前,黄河流域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文明逐渐进入了兴盛期,商朝和西周时期的社会风光在黄河流域快速发展。
商朝时期,黄河文明进入了黄河中下游的繁荣时期,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大量发现了商代遗址,其中商城城址是当时商朝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后来成为黄河文明的标志之一。
而西周时期,则是黄河文明的又一个高峰期。
周文王在东周称王后,采用许多黄河文明的传统,如分封制、民本思想等,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统一,也为后来的春秋时代和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文明又经历了一次变化。
诸侯国家和各种思想流派在中原地区发展,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
而秦朝的崛起,则标志着中国文明的统一和向前推进。
随后,黄河下游的大运河的修建使得黄河流域恢复了繁荣,直到20世纪初的洪水和战争才使黄河流域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二、黄河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黄河文明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这种影响不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影响,也是文化、思想和艺术上的影响。
在政治上,分封制的实行导致诸侯国的分裂,虽然中原地区并没有完全统一,但这种散裂的现象促进了区域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在宗教和思想方面,黄河文明的出现使得中国进入了儒家思想的时代,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社会和人文背景,广泛运用于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之中。
儒家的人伦思想和思想道德价值体系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具特色的文明之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2. 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交流互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文化的发达:中华文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华文明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家族观念和亲情纽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这些特点不仅使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堂笔记
古代中国历史课堂笔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文化是先秦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
二、先秦时期的国家发展
1.西周是先代的统治者,东周是后来的统治者,后来还有春秋和战国时期。
2.先秦时期属于封建制度,国家的政权由贵族拥有。
三、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帝国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
2.之后的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建立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国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
四、中国古代的外交和交通
1.中国古代有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连接起来。
2.古代中国还通过使节和贡使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流。
五、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
1.古代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2.古代中国还有众多科技发明,如纸张、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堂内容主要是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时期的介绍。
我们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先秦时期和中国古代的王朝帝国,外交交通以及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并认识到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是世界上最为显著的文明特征之一。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是世界历史中所罕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一、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地势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三大农业区,这些地区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虽然有过一些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但这些地区始终是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
地理环境的稳定性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政治制度的连续性中国文明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系。
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但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始终保持不变。
例如,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注重官员的选拔和教育等。
这些思想和原则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贯彻和执行,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三、文化的传承性中国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传承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形态和意义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始终保持不变。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具有很高的传承性,如诗词、书法、绘画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四、民族的融合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和迁徙。
这些民族的融合和迁徙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也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中国文化教程》评鉴论文1.绪论中国文化以悠久、博大著称于世。
勤劳、勇敢、智慧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人们通常说“中华文化五干年”,这是依据了传说中的黄帝年代,黄帝距今四千多年。
实际上,中国文化远不止五千年,按科学考古材料,中国这块土地在8000年前已进入氏族社会,6000年前的氏族文化就很繁荣,说“中华文化八千年”是完全不过分的。
中国自从有了文化,文化就具有连续性,没有出现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文化断层。
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专家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但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源于黄河流域。
本文试从农耕民族的人文思想、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的起源。
2. 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疆域、经济环境、民族、人口等。
2.1自然地理地形的多样性,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有蜿蜒的海岸。
大陆框架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形状。
这三级阶梯是由东西两列山脉构成的。
四列山脉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等,由西南方向的青藏高原向东倾斜,构成第一级阶梯,海拔在4000米左右。
东列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
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有内蒙古高原、黄士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左右,构成第二级阶梯。
东列山脉以东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构成第三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与海洋之间是大陆架和岛屿带。
沿海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在全国总面积中,山地占1/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原文化受制于黄河,荆楚文化受制于长江和洞庭湖,内蒙古文化受制于草原,青藏文化受制于高原,千姿百态的山水造就了林林总总的文化。
2.2气候的特征及其变化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地势高低悬殊,幅员辽阔,使得气候形成三个大陆性气候强,其三是气候类型多样。
复杂的气候影响着中国各地的民俗和人文,导致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较大差异。
气候方面,5000年前的中国气候普遍比现在温暖湿润。
2.3人文地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发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条大川有众多的支流,构成了广大的空间。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辽河、准河、珠江等流域都有文化发生。
在河与河之间、河与湖之间、山与水之间都容易形成文化区域。
山川绵延,文化交融,形成几个特点:其一,大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大的文化土壤,在中国本土,历史上形成了大的民族、大的国家。
尽管在历史上有分分合合的局面,但中华民族一直保持大一统格局,统一是总趋势,代表了人们的愿望和心声。
在大的时势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其二,以大环境为依托的中华文化,有博大的气象,能够正视异族的文化,吸收并加以改造。
虽然有异族入侵,异族摧残中华文化,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没有间断。
游刀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其三,中华文化在广大的疆域,游刃有余,文化丰富多彩,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补充,生生不息,长期保存着活力。
2.4农业畜牧业区域农业是古代文明的标志。
中国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开始有了农业。
气候,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域。
黄河中下游在七八千年前已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由山麓地带迅速向东部平原发展。
伊、洛、河、济四水之交的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唐代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已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
黄准平原的一些主要河流的沿岸农业都很发达。
唐宋以后,黄河流域农业衰落。
2.5人口数量及迁徙人口的数量和迁徙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估计战国时期的人口约3000万。
清初人口约8000万。
乾隆八年(1743年)有1.6亿人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2亿。
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人口分布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3.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裁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時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3.1农耕自然经济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和主要特质。
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农耕文化模式。
所谓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的低下水平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状况相适应的种经济形式。
生产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实现自给自足,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因循守旧。
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与自然经济的结构和形态相对应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亚洲东部大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先民从事农耕提供了可能性。
农业是立国之本和文化之本。
《论语・宪问》记载:“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黄河中下游是农业最早发生的区域,农业发达,这里必然成为中国上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农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在政治和文化上也有了相应的重要地位在自然经济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
在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家庭使用。
在殷周时期,生地国有,实行集体耕作。
东周以降,井田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
其后,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人们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全国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民只有很少土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中国直到明代中期才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农耕社会开始局部转型。
这种转型的杠杆是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环境没有变,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变化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不能再停留在农耕自然经济状况下。
4.民族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
人类是古猿演变而来,劳动创造了人。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文化。
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第一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
4.1农耕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华民族以农耕民族为主体,几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铸就了中华先民的文化特质,着重表现在一下两方面:其一,中国先民勤劳务实。
其二,中国先民具有较大的保守性。
经济生活方面,农耕民族束縛在土地上,农民关注的是春种秋收,甘其食,美其服,容易满足,缺乏远视的眼光,没有冒险开拓的气魄。
人们安土重迁,宗古尊师,孝亲敬祖,乐天安命,厮守在很小的环境中,服从于自然,也服从于社会。
先民的保守性还与传统社会结构有关。
在君主专制国家下,在严密的宗族宗法关系里,农民受到巨大的束缚,等级制度森严,群体观念浓厚,人们必须服从传统。
保守成为维系正常社会生活秩序的前提,创新或改革往往受到鄙视或非议。
4.2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说汉字,不能不提及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用以占卜用的文字,其时代为商代后期,发现地主要在我省安阳的小屯村,即盘庚迁殷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
在汉字发展史上,李斯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上蔡西南)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文字改革家和书法家。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制定标准文字,李斯大胆地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李斯小篆,被秦始皇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是为秦篆,也称小篆。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成为我国汉字由古体变为今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3诗歌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
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
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4.4姓氏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有1500个。
5.结束语中国文化的起源于黄河流域具有原创性、唯一的性质和巨大辐射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直到北宋,中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文化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中国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创新,中国文化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翼,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