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_以5_12汶川地震为例
从汶川地震中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

Page � 12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 一、处理措施 � 二、成功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四、相关建议
Page � 14
案例分析
一、处理措施
� 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 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开展心理干预大行动 � 国务院发出公告,5月19日到21日为全国哀悼日 � 媒体报道及时透明 � 请权威地震专家在各大媒体上介绍地震情况及防震知识 � 开放和欢迎国际社会的援助
Page � 11
事件回顾
� 四)、国际组织援助
欧盟--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决定通过红十字国际 委员会等机构向中方提供200万欧元紧急援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基金会提供30万美元紧急援助 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捐款100万美元援助,后又 于2008年8月2日与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奥委会在北京向四川 地震灾区捐款800万美元
Page � 9
事件回顾
二)、国内社会援助情况: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2008年9 月25日12时为止)总计594.6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总计 594.0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68.80亿元 捐赠区 国家电网 2.1亿元,全国证券期货行业 1.01 亿元,荣程钢铁 1.1亿元,台塑集团 1亿元,恒基地产李 兆基1亿元,中国石油 1.03亿元,加多宝集团(即王老吉 企业) 1亿元,等等。(均为人民币)
Page � 35
拓展链接 � 启示:
� 加强危机预警以及安全防卫 � 及时的建立危机处理中心 � 在遭遇危机事件时,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公开 � 政府领导人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 � 设立纪念日或者哀悼日,使民众铭记灾难的受害 者
Page � 36
感谢您的关注!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新的社会问题,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系统地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将现有的研究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综述,宏观层面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机理和机制研究;微观层面包括复杂条件下的应急决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和应急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最后,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综述;Review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Abrupt and Public Affairs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abrupt and public affairs become new social problem which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nd researches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abrupt and public affair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public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advances in this field through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two levels. The macroscopic level research includes the theory mechanism of abrupt and public affairs emergency management;Micro level research includes emergency decision under complicated conditions,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researches. Finally, the direc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abrupt and public affairs in the is presented.Key words: Abrupt and Public Affairs;Emergency Management;Review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概率大大增加,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都给我国造成了巨大损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研究机构关注的热点。
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20)

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20)本研究旨在探讨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以期得出一些科学可行的启示,为更好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也发展得越来越快。
应急管理的覆盖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性自然灾害扩展到多种新型灾害,这就要求当前应急管理实践中要更加应用创新理念、科学技术和机制来满足民众的新需求。
因此,开展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话题。
二、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1. 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里氏8级的规模大地震,威胁到灾区当地的50万居民及其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为当时的应急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他们紧急采取应急措施以抢救灾区人民和财产。
通过此次地震,让应急管理者彻底体会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在保障灾区人民及其财产安全的同时,人们也能更明确地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 中国青岛大雾2012年,中国青岛市经历了超过一星期的大雾天气,让全市几乎被“笼罩”。
由于雾霾的持久和强烈,对当地的环境、交通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青岛市有效地应对了这次大雾灾害,及时推出了相应的应急措施,采取了明确的行动以缓解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次大雾灾害的管理实践,丰富了人们的应急管理经验,使应急管理者更加清楚他们应该如何处理突发灾害。
3. 中国张掖台风2018年四川张掖市出现了一场台风,强风势加剧了大风、洪水、泥石流和强对流等风险,给当地政府和民众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采取了积极、快速的应急措施,以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次台风灾害的实践,展示了有效的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关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应对灾害才能减少损失。
三、结论充分利用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为当前应急管理实践中可以更好地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
从中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的要点有:建立正确的灾害预防意识,提高灾害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分析应急预案来有效进行应急管理,及时制定有效的应急应对措施,完善责任分工,提高责任严格性,以及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机制。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班级:安管1203班姓名:徐邦耘学号:3112190203202014.12目录1.案例简介 (3)2.防灾减灾 (3)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3.应急准备 (4)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4.决策过程 (4)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5.处置行动 (5)5.1事态界定 (5)5.2响应迅速 (5)5.3采用心理干预 (5)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6.信息管理 (6)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7.恢复重建 (6)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7.2恢复速度迅速 (7)8.结果与影响 (7)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
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1.案例简介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无声无息的发生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慢慢来袭,但相对于这种较慢的变化我们还能够适应以及应付的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人类在大自然前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
如何在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后站起来时我们的首要难题。
纵观近几年世界各地和我国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相关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理,我们还有太多地方需要反思,还有太多地方需要讨论。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经济、政治、环境、生命等造成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突发事件。
美国学者奥兰・杨认为,危机是由一组迅速展开的事件组成,它使破坏稳定的力量在总的系统或其中任何子系统中的影响作用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并增加在系统中爆发暴力的危险。
危机包括“天灾”和“人祸”,前者指的是自然灾害非人力所为,如:瘟疫、地震、海啸、洪水、冰雹、雷击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
后者指由于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灾祸。
如:交通事故、政治谋杀、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以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核危机等。
危机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
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美苏两国意识到两国之间爆发“核对抗”的危险,意识到核战争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给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唤起了日本政界和学者们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便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
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中国发生SARS危机等事件之后越越让世界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误区目前,我国的危机管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8年中国爆发冰雪灾害为例学校、院系:重庆文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年级、专业:2010级行政管理姓名:***学号:************2012年12月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公共安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将会对一个国家或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给政府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所以政府应更加重视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妥善进行公共危机管理。
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意义何在?如何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并对危机事件妥善管理?这是政府值得深思的问题,并具有深远意义,因为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危机管理;危机事件引言:现阶段,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进步,国民经济高度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从2008年初中国大范围爆发的冰雪灾害到5月中旬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从苏丹红一号到三鹿毒奶粉,再到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等。
这些危机事件的发生给我国政府带来严峻考验,并且这种形势还在加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因此,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政府要不断发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措施,积极预防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理好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相关事宜。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公共危机管理的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公共危机管理的重点在预防,其功能是防范危机、化解危机。
其主要工作是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_以5_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

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新闻报道中。
同区域灾情的报道,不但帮助政府优化救灾资源的配置,而
(三)事件信息传播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越在事件的 且调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源进入灾区,有效加快了抗震救灾
早期越明显。公共危机事件对既有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 的进程。献血、捐款、捐物、志愿者等,各种支援力量大大增
形成较大冲击,对既有的传播秩序也形成一定冲击。在危 强了抗震救灾力量。5 月 12 日下午,当听到广播电台号召车
不乏诸如余震、水污染等方面的错误信息,较大程度引起了 “三功能说”还是“四功能说”,都提出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
民众的恐慌情绪,是应对震灾中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事项。 “社会协调”功能。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这个功能显
(四)事件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信息倾向于过剩的 得更为突出和重要。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一经发生,对原
Key words media crisis public opinion guideline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系现实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重大 事件。它往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乱人们正常的工作、学 习和生活秩序,并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大致 可划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涉及地 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各类天灾,后者则主要涉及战争、打 砸抢烧、恐怖活动等各类人祸。也有的两种情形兼备,既有 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如矿难、瘟疫等。从历史上看,一 场损失惨重的突发事件,往往更适合归因于“天灾+人祸”。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日常活动特别是预先安排的所 谓“仪式性”活动的基本特点,在于它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具 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或灾难,常常造成 重大甚至持久的不幸,因而倍受公众关注。
机事件中,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 辆前往灾区运送伤员时,1200 多辆出租车打着应急灯,排成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发生,震中距离省会成都仅150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约8.9万人死亡,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伤和无家可归。
然而,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应急管理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组织水平。
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级的抗震救灾应急机制,派出了大批救援队伍和物资,包括医疗队伍、搜救队伍、食品和药品等。
政府还迅速出台了灾后重建计划,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接受国际救援队伍和捐赠物资。
这次地震中,中国政府高效、迅速地组织了抢险救灾工作,基本控制了灾害的扩大。
虽然人员伤亡仍然较大,但与地震破坏程度相比,可以说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次地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态度,提高了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二、日本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一次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和核事故。
这次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日本政府通过其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展现出了出色的灾后恢复和重建能力。
日本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了国家紧急状态,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政府及时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医疗救助、食品和水资源等物资援助。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紧急疏散计划,将受威胁地区的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政府还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并接受了来自各国的救援队伍和物资。
在灾后恢复和重建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计划和措施,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重建工作。
政府还提供了资金援助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民众参与重建,并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lovic (1987 ) 指 出 公 共 风 险 事 件 具 有 涟 漪 效 应 , 如
同在一个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后 , 环形水波会一 层一层地由中心扩散开来 。 如果投入湖中的石头质量足 够大 , 其形成的水波就会很深 , 波及的范围也会相当广 。 公共风险事件所产生的涟漪水波的深度与广度 , 不仅受 风险事件本身的危害程度 、 危害方式和性质等的影响 , 也与涟漪波及的过程中 , 公众获取 、 感 知 和 解 释 相 关 信 息的方式有关 。 突发性灾害如汶川特大地震具有突发性强 、 破坏性 大 、 尚无明确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特征 , 地 震 本 身 及 其 涟漪效应影响着人们的风险感知 , 并导致人们产生一系 列情感和心理反应 , 如恐惧 、 无助 、 哀伤 、 焦虑 、 消 沉 、 失 去信心等 。 这些心理反应不仅存在于个体之中 , 而且往 往带有群体性 、 组织性和传染性 , 带给 人 们 巨 大 的 社 会 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 同时 , 风险感知也导致大量应对 行为的产生 , 这些行为是有机体的外显 活 动 , 有 正 面 的 行为 , 也有负面的行为 , 应对行为的多 样 性 使 地 震 灾 难 给人们造成的后果趋于多样 , 尤其是负面的应对行为会 使灾难的伤害和持续时间更长 。 汶川地震带来的风险 感 知 对 公 众 心 理 行 为 的 影 响 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 , 但从当前的研 究 现 状 看 , 很 少 有学者以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为背景 , 研究风险感知对公 众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行为的直接影响 , 并且对于风险 感知通过什么机理对公众心理行 为 产 生 影 响 尚 有 较 多 的问题需要解决 , 此外 , 关于地震等 突 发 性 灾 害 中 人 们 的心理健康与应对行为 的相互影 响 情 况 也 有 待 进 一 步 研究 。 图 1 勾勒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 即以汶川地震为
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 中国公共管理论坛
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 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
— ——以 5 · 12 汶川地震为例 □李华强 范春梅 贾建民 王顺洪 郝辽钢
摘要: 突发性灾害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也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严 峻的挑战。灾害所导致的巨大风险感知是引发人们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核心中介变 基于重灾区的实际调研数据, 量, 是应急风险管理应考虑的中心问题。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 分析重灾区公众在地震中的风险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险感知理论模 型,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风险感知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行为的作用机理, 并为政府风险管 理机制构建和应急反应策略制定提供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关键词: 突发性灾害 汶川地震 风险感知 心理健康 应对行为
(三 ) 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水平
风险感知包括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时 后果的严重性两个方面 , 但危险发生的可能 性是不 确 定 的 (Yates and Stone,1992 ), 会 给 人 造 成 多 方 面 影 响 , 与 心 理 压 力 (Christman et al.,1988 ;Mishel,
了政府和社会抗震救灾 、 减少人员伤亡和安置受灾 群众的有力举措 , 可以增加人们的安全感 。 政府的防 范措施影响越大 , 越能降低风险感知 ( 时勘 、 陆佳芳 、 范红霞 、 贾建民等人 ,2003 )。 我们推出以下假设 。 假设 H2a: 体现地震造 成 后 果 严 重 性 的 信 息 增 加公众的风险感知 。 假设 H2b: 地震防范和救 援 信 息 降 低 公 众 的 风 险感知 。 这种高度的风险感知必然促使人们采取各种应对 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 由于应对行为是人们为降 低风险感知而采取的行动, 所以风险感知程度越 高 , 人们采取应对行为的频率也越高 。 因此 得到以 下假设 。 假设 H3a: 风险感知越高 , 积极应 对 行 为 的 出 现 频率越高 。 假设 H3b: 风险感知越高 , 回避应对行 为 的 出 现 频率越高 。
Fischhoff 等人 (1978 ) 总结了影响风险感知
的 一 些 特 征 ,包 括 后 果 的 严 重 性 、普 遍 的 恐 惧 、 影 响 的 长 期 性 或 灾 难 性 。 Slovic 等 人 (1980 ) 发 现 , 影响风险感知的因素包括风险的巨大程度 及熟悉程度等 。 Otway 和 Winterfeldt (1982 ) 也指 出衡量风险感知的因素 , 包括非自愿性 、 可控制 性 、 不确定性 、 恐慌性 、 风险管理的困难性 、 影响 时间等 。 由于地震的灾害性 , 我们可以推断这些 风险影响因素与公众在地震中的风险感知高度 关联 。 Slovic (1987 ) 的研究 , 将控制感作为评判 风险的一个重要维度 , 即人们对灾难的无法控 制 感 会 引 起 其 风 险 感 知 的 升 高 (Frewer et al.,
地震风险信息 及可控制感 风险感知影响因素 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特征 心理健康 应对行为 风险感知作用结果
图 1 风险感知研究框架
例 , 在探讨突发性灾害中人们的风险感知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 构建一个完整的风 险 感知模型 ,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等 突发 性灾害中风险感知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行 为的作用机理 。
Lazarus 和 Folkman (1984 ) 认 为 应 对 (Coping )
是指那些个体用以处理自己所认为的具有压力的 内外部情 境 的 思 想 和 行 为 。 Compas 等 人 (2001 ) 把 应对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 环境时 , 调节情 绪 、 认知 、 行为和环境的有意识 的努力 。 据此 , 本研 究将应对界定为突发性地震灾害中人们为减轻压 力的影响而有目的 地采用的认知 、 情绪和行为的过 程 。 应对策略是 (Coping Strategies ) 是个体在突发性 地震灾害中为减轻压力的影响而有目的地采用的认 知 、 情 绪 和 行 为 策 略 , 与 此 相 应 , 应 对 行 为 (Coping
1998 )。 因此 , 汶川地震中 , 公众对地震的可控制
感越低 , 风险感知越高 ,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 假 设 H 1: 公 众 的 可 控 制 感 越 低 , 风 险 感 知 越高 。 虽然大多数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结合某个特 定的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发生时后果的严重性, 但有研究表明人们更集中注意力于严重的后 果 , 而不是其发生的概率 (Slovic and Lichten-
* 本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项目编号 :70841012 ) 资助 。
- 52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09 年第 6 期
震重灾区的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 , 分析重灾区公众在地 震中的风险感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揭示风险感知对公 众心理健康和应对行为的影响 , 为政府构建风险管理机 制和制定应急反应策略提供心理 和 行 为 方 面 的 理 论 与 现实依据 。
stein,1968 )。 对于危及生命安全的灾难 , 如地震
这种产生严重伤亡的灾难事件 , 情况更是如此 。 因此可以推断 , 在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各种因 素中 , 体现后果严重性的信息最能增加公众的 风险感知 。 对地震的各种防范和救援信息 , 显示
- 53 -
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 中国公共管理论坛
1984 ;Webster and Christman,1988 ), 负 面 情 绪 反 应
(Wineman,1990 ) 等心理健康指标有直接关系 。 Cho 和 Lee (2006 ) 也指出高度风险感知会将人们置于沮 丧和焦虑的状态中 。 人们处于风险带来的压力环境 中 , 若焦虑 、 紧张的情绪持续时间较长 , 往往会带 来 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 特别是在地震 这种特大 自然灾害中 , 风险感知给人们带来 了巨大的恐慌 、 惧怕 。 因此 , 可以推断风险感知 对心理健康水平具 有负向影响 。 由此 , 得到以下假设 。 假 设 H 4: 风 险 感 知 越 高 , 越 容 易 引 起 心 理 健 康 水平降低 。
(二 ) 风险感知与应对策略
风险感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 已有 的研究十分关注人们如何降低或避开风险 , 风险包 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 不确定性和后果 的严重程度 , 相应的 , 也就存在两种潜在的行 为模式来降低风险 (Cox,1967 ;Taylor,1974 ), 即 降 低 不 确 定 的 行 为 ( 例 如收集地震相关信息 ) 和降低后果严重程度 的行为 ( 例如住到帐篷里躲避地震伤害 )。 感受到的风险越 高 ,人 们 越 倾 向 于 采 取 降 低 风 险 的 应 对 措 施 ,因 为 高风险往往将人们置于一种沮丧和焦虑 的状态中 , 自然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或减缓这种状 态 (Cho and Lee,2006 )。
(一 ) 信息因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 , 所引起的 公众的风险感知有何特征 ? 哪些信息因素主要 影响了人们的风险感知 ? 尽管一些学者探讨了 风险感知的一系列影响因素 , 但以地震等突 发深入的研究 。
and Shi,2003 ), 还 是 在 人 们 面 临 重 大 危 机 的 时 刻
一、 引言
人类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的同时 , 脆弱的生存 环境却未曾大幅改进 , 突发性灾难依然层 出不穷 。 地震 、 雪灾等自然灾害 、SARS 、 禽流感等突发疫情 ,9 · 11 事件等恐怖袭击 ,核泄漏等人 为和技术事故 , 这些突发性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强 、 破坏性严重 、 有潜在衍生危害 、 影响范围 广泛等特征 , 给公众的生活和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 也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感知并躲避环境的危险是生物体赖以生存的本能反应之一 。 对于这些突发性灾害 , 虽然 可以采用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相对客观的风险评估 , 但绝大多数普通公众却倾向于依赖个人 主观的判断来评估风险 , 即风险感知 (Slovic ,1987,2000 )。 由于风险感知来源于人们主观的判 断 , 因此往往与客观的真实风险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 例如当媒体对灾难的发生和破坏进行广 泛密集的报道时 , 可能使人们对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后果严重性的判断增强 , 造成风险 感知过 高 (Slovic,2000 ), 引发恐惧 、 无助 、 焦虑等心理反应 , 甚至出现群体性恐慌 ; 而信息的匮乏或信 息传递过程的不对称 , 有可能使人们的风险感知过低 , 疏于应对 ,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 因 此 , 从科学的角度 , 研究突发性灾害中公众的风 险感知特征及其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具有重 要 的意义 。 近年来所发生的突发性灾害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 , 使应急管理工作难度大 为增加 。 突发性灾害一旦发生 , 往往会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 因此我们不能期待通过试 错改进的办法来完善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 , 但 可以通过对已发生灾难的深入研究 , 总结出 科 学规律 , 并拓展到其他类似的突发性灾难当中 , 以此来减轻或避免灾难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 汶川地震是我国自 1949 年以来破坏性最强 , 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 , 造成了巨大的生 命和财产损失 , 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心理创伤 。 汶川地震作为一次巨大的突发性灾难 事件 , 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 。 风险感知是影响人们在地震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核心中介变 量 ,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 能够帮助人们在今后面对地震等突发性灾害风险时做好心理准备 , 提 高社会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 以及更有效地发挥应急管理机制的作用 。 因此 , 本文拟以汶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