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与防范
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考虑到地震的潜在风险,避免在地震活跃区域建设大型建筑物或重要设施。
通过合理划定不同用地功能区域,减少人员密集度,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加强地震科学研究。
地震科学研究可以预测和监测地震活动,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为地震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第三,建设抗震设施和工程。
在建筑领域,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加固老旧建筑物,提高其抗震性能,以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要注重抗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确保基础设施在地震中的可靠性。
第四,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可以提前掌握地震活动的信息,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为人们提供撤离时间。
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和设备,使其能够在地震发生前预警人们逃生,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育学生有关地震的知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地震的能力。
大量宣传地震的危害性和防范知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紧急撤离意识。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
地震是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灾害,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积累更多的地震预防和应对的经验,提高各国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的预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地震科学研究、抗震设施和工程建设、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公众地震意识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只有将预防工作做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四川省8_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_成因与启示

Journal of Eng i n eeri n 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0/18(5) 0596 13四川省8 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许 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摘 要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 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暴发规模、活动形式及其成灾方式和危害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
通过对8 13清平乡泥石流、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以及龙池泥石流的基本分析,表明8 13泥石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灾害链效应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物源主要来自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
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
针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暴发的新特点,应进一步加强对震区泥石流的防治,尤其是针对具有重大泥石流隐患的沟谷,一方面应提高设防标准,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另一方面更应引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注重防! 治!结合;软! 硬!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理!与管理!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地质灾害。
关键词 8 13泥石流灾害 成因机理 群发性 灾害链效应 汶川地震区中图分类号:P642 2;TU43 文献标识码:AT HE13AUGUS T2010CATAS TROPHI C DEBRIS FLO W S I N SI CHUAN PRO V I NCE:C HARACTERISTI CS,GENETI C MEC HANIS M AND S UGGESTI ONSXU Q iang(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 on and G eoenv i ron m ent P ro tecti 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 echno l ogy,Chengdu 610059) Abst ract Fr o m12to14o fAugust2010,heavy rain even ra i n stor m s dropped in part area of S ichuan prov ince,and catastr ophic debris flo w s w ere induced in Q i n gping to w n ofM ianzhu c ity,Y i n gx i u to w n ofW enchuan coun ty and Longch i to wn of Du jiangyan city.These to w ns are belonged to the worst hit areas o f the5 12W enchuan Eart h quake.The disasters w ere referred by the governm ent as the13August2010catastrophic debris flo w s i n Sichuan prov i n ce.The debr i s fl o w disasters de m onstrated that the debris fl o w s i n seis m ic zone or in none se is m ic zone,pre earthquake or post earthquake have si g n ificant d ifferences i n distribution,f o r m i n g conditions,scales,m oving styles as w ell as other disaster m odes and har m f u l n ess.In th is paper,firstl y,a brief i n troduction is g i v en to t h e8 13Q i n g pi n g,H ongchungou ofY ingx iu and Longchi debris flo w 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 m a ti o n reasons o f the8 13cata stroph ic debris fl o w s,i n W 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are analyzed and summ arized and several reve lati o ns and sug gesti o ns to the preven ti o n o f the debris flo w s i n the disaster areas are put f o r w ard.The research resu lts sho w that the*收稿日期:2010-09-1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9-2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强震作用下斜坡失稳破坏机理与分布规律!(2008CB425801)、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 RT081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自主研究课题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作者简介:许强,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 ai:l xuq i ang_68@126.co m8 13debris fl o w s no t on ly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pr operties,sudden occurri n g features,destr uctiveness and hazard cha i n effec,t bu t a lso had the sign 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 f zonal d istri b uti o n along the se is m ic faults.The m a terials m ainly ca m e fro m rock slide deposits wh ich triggered by the W enchuan Earthquake.Do wn cutti n g w as the m a i n l y mov i n g m ode.Ex traordi n ary abundant l o ose so li d m ateri a ls and loca l short ti m e heavy ra i n fall by t h e ex tre m e cli m ate in t h e earthquake reg ion w ere t h e basic reasons o f the debris flo w occurrence.W it h regard to t h ese ne w character i s tics o f the debris flo w inW enchuan earthquake reg ion,the prevention m easures to the debris flo w s shou l d be strengthened,especia ll y those va ll e ys o f great debris flo w h i d den troub le.On the one hand,the standard o f the garrison shou l d be i m proved and the eng i n eering m anage m ent as w ell as spec ialty m on ito r shou l d be i n tensified.On t h e o ther hand,riskm anage m ent and contr o l ideal shou ld be br ought i n.The co m b i n ation of preventi o n and ad m inis tration,the co m b i n ation of soft and hard m easures,t h e co mb i n ation o f eng i n eering m easures and non eng i n eering m easures,and the co m binati o n of adm i n istration and m anage m ent are supposed to be focused on.W hat e lse,m ob ili zi n g t h e whole soc i e ty to prevent geo l o g ica l disasters a ll together.K ey w ords The ca tastrophic debris fl o w,Genetic m echanis m,H azar d cha i n effec,t W enchuan earthquake,Geo log ica l d isaster prevention1 引 言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地质灾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
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等。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地质灾害。
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的快速释放,导致地面震动。
强烈的地震可能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断裂,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极为惨重的破坏。
滑坡则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发生通常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具有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等特点。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则是由于地壳运动、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的地面开裂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不仅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还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震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暴雨可能会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可怕的地质灾害呢?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的过程。
地球科学:地震的成因与防灾措施

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
建立地震信息共享 平台,及时发布地 震相关信息,提高 公众对地震的认识 和应对能力。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联动,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共同应 对地震灾害。
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提高应急救援能 力,确保在地震发 生时能够迅速、有 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
加强宣传教育,普 及地震知识,提高 公众的防灾意识和 自救互救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分布: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动频 繁的地区
影响:火山地震可能会对当地 的地质结构造成影响,引发一 系列的自然灾害
塌陷地震
定义:由于地下岩 洞或矿井顶部塌陷 而引发的地震
成因:地下岩洞或 矿井的顶板在重力 作用下发生塌陷
特点:震源较浅, 震动范围较小,破 坏程度有限
实例:某些矿山、 溶洞等区域容易发 生塌陷地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间接死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 火灾、泥石流等造成的死亡
失踪:地震后下落不明的人员,可 能已经遇难或处于失联状态
财产损失
房屋倒塌:地震造 成大量房屋倒塌, 导致家庭财产损失。
基础设施损坏:地 震会导致道路、桥 梁、供水、供电等 基础设施严重损坏, 影响生产和生活。
工业设施受损:地 震会损坏工厂、生 产线等工业设施, 造成经济损失。
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自救 互救能力
建立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确保 快速响应
05 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宣传教育:通过 各种渠道向公众 普及地震知识, 提高防灾意识
培训演练:组织 地震应急演练, 提高自救互救能 力
社会参与:鼓励 社区、企事业单 位等参与地震防 灾工作,形成全 社会共同应对的 局面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但 是通 过实地的调查 以及具体 的研究可 以得知 , 将地质灾害 的强 发 育区归纳入 断层上盘 的 7千米 以内 ;并且通过研 究还可 以发 现, 发震 断层 控制着大 型滑坡 的分 布 , 大型滑坡触发 的决定 因素 就是地震 波对破 体的强烈 冲击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也受到与发 震 断层 距离远近 的影 响 , 离发震 断层 越远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 就越小 , 这样触发大 型滑坡 的机率 。 拐 点及错列 部位效应 :通 过一系列 的资料研究 以及 野外调 查, 我们可 以发现地震 区的所有转折和错列部位都属于地震地质 灾 害的强发育区。这主要 是因为 , 断裂 的转折 和错列部位在断层 整体错 动的作用下 , 会发 生更深 的剪 断和破裂 的现象 , 从 而将更 多 的能量 释放 出来 ,甚至局部还会 出现一些强烈 的震 动等现象 , 这样就形成 了次级震 源 , 在这个部位也容易发生一些地质灾害。 方 向效应 : 地形条件也往往控制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的滑 动方 向 , 以龙 门山为例 , 龙 门山两侧 的水 系是垂直龙 门山走 向以 及龙 门山断裂带 发育 , 所 以, 在一般 情况下 , 滑坡应该是平行于龙 门山走 向和断层走 向方 向滑动 , 也就是东北到西南走 向。根据相 关 的研究表 明 , 滑坡的滑动方 向不仅仅是受到地形条件的控制作 用, 还受到强震地 震波在垂 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 的控制作 用 ; 因为 地震波 在垂 直断层方 向有 着很大 的强度 , 因此 , 坡体 的震 裂和抛 出就会沿着这个方 向 ; 同时 , 还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地震波和
1典 型 研 究 区
本文选取 了几个 比较典 型的研究 区 , 都是处于汶川地震地质 灾害的强发育 区, 也就是发震断层映秀到北川断层 的两端和 中央 位置。 都江堰到 汶川路研 究区 :都 江堰到汶川 路研究 区属于 国道 2 1 3 线, 全长大 概 9 0千米 , 汶川 大地 震导致这个路 段出现 了大量 的崩塌 和滑坡灾 害 , 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 的进行 。 经过研究 , 本路 段 大多都是岩浆岩 ,映秀到北川 I 到断层是从下端通 过了研究 区 , 而茂—— 汶断裂层则是沿着岷江从上端通过 了研究 区, 与震 中的 距 离大 约有 1 0千米。通过研 究震后航空影像可 以发现 , 公路沿线 共有 三百多个地质灾害点 ,一共有 2 5千米左右 的道路被地质 灾 害破坏掉 , 大部分都 是被 冲毁或者掩埋 。 北 川 到安 县研 究 区 : 北 川到安 县研 究 区是 在北 川 、 安县、 绵 竹以及茂县 的交界处 , 和震 中的距离 大约有 1 1 0千 米 左 右 , 这个 研 究 区受 到地震 的破坏 比较严重 ,而且属 于典型 的地震 触发地 质灾害 , 象汶川大地震 的最大 滑坡 安县 大光包滑坡 , 第 二大滑坡 绵 竹文家沟滑坡 以及唐 家山堰塞 湖滑坡等 ,都 是在北川 到安县 研 究 区 内发 生 的 。这 个 区域 的 总 面 积 将 近 3 0 0 0平 方 千 米 , 地 质 构 造主要包括板 岩 、 砂岩、 千枚 岩 、 碳 酸盐岩 以及砂浆 岩等 。 同样 的, 研究 过遥感影像之 后 , 可 以看 清楚本研究 区内 的地质 灾害具 体 情况 。
[按]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
![[按]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https://img.taocdn.com/s3/m/7cc33a54e45c3b3567ec8bce.png)
学习资料第(3)期[按]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人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为进一步树立防震抗灾意识,掌握防震常识和自救措施,现编辑一期有关抗震防震知识学习资料,供各单位组织员工和矿区居民学习。
一、地震的产生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这类地震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二、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自然灾害知识: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对地质灾害的燃眉之急

自然灾害知识: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对地质灾害的燃眉之急近年来,全球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其中地质灾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便是这些灾害中的燃眉之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探讨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提醒意识、研究灾害机制和应急管理。
首先,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的作用是提醒意识。
常常听到“灾难来临时,谁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这是因为,我们对于灾害的认知来自于观察和感受,而这种方式却是十分不可靠的。
以地震为例,地震波形图是地震参数的真实反映,它通过记录地面的震动情况,展示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能量分布;地形特征则从地形的高低差、坡度和地质结构等角度,描绘出地理局势的形状和特点。
这两者结合可大幅度提高我们对灾害的认知和预防的能力。
在提醒意识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强化公众教育和宣传;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自觉行动,关注世界各地的灾情,及时调整自我防范措施。
其次,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的作用是揭示地质灾害发生的机制。
地震是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震波形图是地震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工具。
通过对地震波形图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能够分析地震的发生规律和传播路径,推测不同类型的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灾后科学家彻底分析了地震波形图,确认了地震是由区块活动引起的,其造成的巨大能量直接导致周围多座山体滑坡和岩崩坍塌,形成了构成绵延不断的地质灾害。
地形特征则可进一步补充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的了解。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不平衡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难事件;而平坦地区地质构造相对单一,地层分布相对稳定,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最后,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的作用是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自然灾害交织的环境下,外界环境往往十分复杂,地震波形图和地形特征的信息十分明确的被用于指导应急救援行动。
地震波形图可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一个清晰、详细的地图,以便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和人员布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预测和预防措施设计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预测和预防措施设计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突发性和破坏性而备受关注。
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并设计合理的预测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讨论相应的预测和预防措施设计。
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专家评估法:根据专家知识和经验,结合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天气因素、地震活动等多个因素进行评估。
专家评估法的优点是快速和经济,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2.定性评估法:利用定性指标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脆弱度和暴露性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影响范围和易损性,判断其风险程度。
3.定量评估法:基于统计学和数学模型,建立地质灾害的概率模型和风险模型。
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地质环境、气象数据等进行分析,计算出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风险指数。
二、地质灾害预测方法1.遥感与卫星监测: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地质灾害信息。
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地质构造变化等指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趋势,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
2.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的波动与地质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当地下水位升高或突然波动时,可能意味着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增加。
3.地震监测:地震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地震监测站记录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震级,可以预测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到数十秒发出警报,使居民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设计1.规划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确定灾害易发区、高风险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重要建设项目。
此外,要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灾害警报。
2.工程措施: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预防地质灾害,如加固山体、巩固岩层、设置防护堤等。
若已发生地质灾害,应及时进行抢险和维修工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