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赏析之诗经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5《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5《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五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一、《诗经》的艺术成就1、鲜明的形象性《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

这些诗不以刻划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

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

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树,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于何勿思!《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A、朱熹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诗集传》)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

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

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

《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

尔羊来思,其角濈濈。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

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用赋的手法来抒情:如《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B、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喻。

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卫风·硕人》中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来刻划庄姜的美貌;《大雅·常武》中用“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来显示周朝军队的强大气势,非常精彩传神。

《诗》中还有通篇用比的作品。

如《豳风·鸱鸮》假托一只小鸟诉说其不幸遭遇,以比喻下层人民的生活惨况,是一首新颖别致的禽言诗。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诗经的文学成就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作者记名的诗集,收录了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这些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首先,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其中的《国风》部分以描绘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抒发,展示了当时中国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例如《郑风·击鼓》通过描述周朝与周边蛮夷的战争,表达了当时社会上普遍的对于战争的恐惧和痛苦。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具有很高的思想性。

其次,诗经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中的《小雅》部分尤为突出,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比如《小雅·采薇》,通过描绘女子采集薇草的场景,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歌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简洁明了,使得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和感受力去体验其中的美感,产生共鸣。

最后,诗经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在格律、题材还是意境上,诗经都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的格律严谨,使得后来的古代诗歌在形式上能够得到规范和完善。

同时,诗经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战争的诗歌,也有爱情、自然的诗歌,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诗经中那种简洁明了、寓意深远的语言风格也成为后来文人追求的范式,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的独特艺术手法和深刻思想内涵,使得这些古老的诗歌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2018:《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2018:《诗经》

(四)怨刺诗
主要作品: ➢《大雅》: 《民劳》、《板》《荡》、 《抑》、《柔桑》、 《瞻卬》、《召旻》等
➢《小雅》: 《节南山》、《十月之交》、 《正月》、《雨无正》、 《小旻》、《小宛》、 《小弁》、《巧言》、 《巷伯》等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 风中,往往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 烈的怨愤和不平。被后人称为“变 风”、“变雅” 。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2.苦苦相思欲断肠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吁嗟女兮,无与士躭。士之躭兮,犹可说也; 女之躭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礼记·王制》:“天子五年 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C.“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
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 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三)《诗经》的流传
《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秦代被焚。汉代 重现,传诗者主要有四家:
飨礼诗:
飨礼是周天子在太庙举行的一种象征性的宴会。规模盛大, 但不真的饮食。《小雅》之《鹿鸣》、《彤弓》、《桑扈》、《 鱼藻》,《大雅》中的《泂酌》,均属此类作品。

《采薇》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采薇》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采薇》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小雅·采薇1采薇采薇,薇亦作2止3。

曰4归曰归,岁亦莫5(mù)止。

靡6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7(huáng)启居8,猃狁9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10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11,载12饥载渴。

我戍13未定,靡(mǐ)使归聘14。

采薇采薇,薇亦刚15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16止。

王事靡17盬18(gǔ),不遑启处19。

忧心孔20疚21,我行不来22!彼尔维何?维常23之华。

彼路24斯何?君子25之车。

戎27车既驾,四牡28业业29。

岂敢定居30?一月三捷31。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32。

君子所依,小人26所腓33(féi)。

四牡翼翼34,象弭35(mǐ)鱼服。

岂不日戒36?猃狁孔棘37!昔38我往43矣,杨柳依依39。

今我来思40,雨(yù)雪霏霏41。

行道迟迟42,载渴载饥。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宝藏,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依据。

作品中饱含着多彩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在创作手法上表现出的卓越艺术成就。

首先,诗经在文学抑扬顿挫的表现手法上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成就。

以《国风·商颂》为例,它采用抑扬顿挫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是生机勃勃的节奏,以象征性的形式展现出人类生活
作物花草状的情绪变化,描绘中华大地处处充满繁花。

此外,诗经中独特的韵律节奏也体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它采用五言七言格式,牢牢把
持住旋律节奏,运用韵脚、韵头、韵尾、韵首等传统韵律书写技法,塑造出不同意象,提
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令人难忘。

最后,诗经作品中及其丰富的内容构图也反映出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以《小雅·夔之》为例,它把古代内容流派描绘地简洁有力,能够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的运转状态,揭
示出古代文化品格的深刻内涵,对研究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诗经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称颂的成就,是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宝藏,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子衿》赏析:生动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

诗经《子衿》赏析:生动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

诗经《子衿》赏析:生动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国风,郑风》的一部分。

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

以下是对《子衿》的赏析:一、作品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2、注释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sì)音:保持音信。

嗣:接续,继续。

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挑(tiāo,一说读tāo)兮达(tà)兮:独自徘徊的样子。

挑,也作“佻”。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三、创作背景关于《郑风·子衿》的主旨和背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一为刺学校废说及其衍生出来的师友之间相责相勉说,二为淫奔说及其衍生出来的男女爱情说。

刺学校废说,源自《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毛诗正义》云:“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孔颖达认为此诗的背景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

郑人废毁学校可能只是诗作的社会背景,而诗人更多的想表达的是对此种背景下的废学之风的悲痛和感慨。

“刺学校废”的主旨见解,影响深远。

宋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都坚持“刺学校废”说。

明胡广等所作《诗传大全》坚决捍卫“刺学校废”说。

诗经诗歌作品鉴赏集锦

诗经诗歌作品鉴赏集锦

诗经诗歌作品鉴赏集锦《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诗经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诗经·豳风——《东山》1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疃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注释】:慆:音滔,久远蜎:音冤,虫卷曲蠋:音竹,毛虫,桑蚕烝:音征,放置果臝:音裸;臝,音蒌。

又叫栝楼,蔓生葫芦科植物。

伊威:亦作伊蠨,生长在阴暗潮湿处。

蠨:音霄;蠨蛸:长脚蜘蛛町疃:田舍旁边禽兽出没的地方,还有兽迹斑斑。

熠耀:闪闪发光的样子。

宵行:即萤火虫。

鹳:水鸟,形似鹤。

穹窒:此指房屋。

我征:我出外远行的征夫。

聿:音玉,语助词栗薪:束薪仓庚:黄鹂,黄莺之子于归:指征夫想起妻子出嫁。

皇:黄白相间。

驳:红白相间缡:女子的佩巾九十其仪:形容结婚仪式繁多。

其新:指当年新婚。

孔:很。

嘉:佳美。

旧:指结婚多年的老夫妻。

如之何:怎么样?征夫在路途中设想。

【赏析】:《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

想象着他出征以后家园的荒凉,想象妻子在家的盼望。

种种悬想最后在接近家乡时,更联想到当年新婚的美好,而设问如今会怎么样呢?“其旧如之何?”这种担心,既表现敢他的渴望,又反映了对战争造成的阻隔的担心,因此,《东山》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

诗经古代诗歌华美绮丽的文学作品

诗经古代诗歌华美绮丽的文学作品

诗经古代诗歌华美绮丽的文学作品诗经古代诗歌:华美绮丽的文学作品古代中国诗歌的瑰丽之美,无疑在《诗经》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被誉为“诗经将归于中国之诗”。

本文将着重探讨《诗经》古代诗歌的华美绮丽之处,展示其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

一、《诗经》整体特点在《诗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以七言或六言绝句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简练而精致,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诗歌的语言表达丰富多彩,既有直接表达,又有隐喻和比喻,令人留下无限遐想。

此外,用字质朴而自然,让人感受到古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真挚关注。

二、《诗经》的题材内容《诗经》中的诗歌涉及了广泛的题材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

其中,有关爱情的诗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这些诗篇多以女性的角度来描绘她们的思念、期待和对爱人的眷恋之情。

此外,也有政治、周礼、自然景物等各种题材,多角度展示了古代社会百姓的生活。

三、《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既然是华美绮丽的文学作品,那么《诗经》当然不会缺乏华美绮丽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文字的表达上,采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和象征等等。

这些手法使得每一首诗都能挖掘出深层次的意境与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和想象力的迸发。

同时,《诗经》中也富有音乐性,每一篇诗都有其特定的音乐曲调,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读来如同优美的音乐旋律,使人心旷神怡。

四、《诗经》的传世意义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诗经》不仅仅是美学的产物,更是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的写照。

通过《诗经》中的诗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古代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还启迪了众多文人学者,并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结语:《诗经》是古代诗歌的瑰丽代表,其华美绮丽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艺术享受与思考。

它独特的艺术特点、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和华美绮丽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使得它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颂
摘要:诗经学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百年的现代诗经学,是对传统诗经学的继承、革新和发展,完成了《诗经》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型,从观念到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现代诗经学前辈大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性的贡献,使受益的我们,对《诗经》的认识脱离传统的桎梏而大大提高了。

他们的学说达到他们时代的认识高度,还有待我们丰富和发展,其中某些观念和论断的偏颇,也有待我们来更新。

关键字:《诗经》、古代、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的品。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产生,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影响着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经》中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二、《诗经》的文学价值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它的现实主义还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

由于《诗经》的作者身分、地位、境遇不相同,他们又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变革的时代,社会客观现实使他们自生情感,用诗歌来表现现实是他们情感抒发的最好形式。

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
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最后,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三、《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因为《诗经》的作者来自当时各个阶级、阶层,它在体裁样式上,有抒情诗、叙事诗、颂赞诗等.因此风格各异,特点不一,艺术成就也有悬殊,一般来说,“三颂”中的诗艺术性较差,《诗经》中的民歌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较高的;其次,一些进步文人的作品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这些诗篇,虽然特色不一,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开端。

大部分作品多方面的描写了周代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正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爱恋者歌其情,不平者歌其怨”。

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特别是其中的民歌,很善于通过深切的体验来描写现实,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又很善于抓住事物的客观特征,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突出生活中的一个侧面或人物形象的特征来表现对社会的认识和讽刺,并能通过诗的主人公的直接倾诉,表现他们的欢乐和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

如《豳风·七月》,清代方玉润说:“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

”再如《卫风·氓》等。

我国古人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个字,这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宋代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集传》)赋的手法在《诗经》
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大雅》和《颂》中运用最多,《国风》《小雅》中的民歌运用的也不少,如《七月》《静女》《君子于役》《芣苢》等诗歌,都是直接写景抒情,铺写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的也很多,它不仅使形象更加鲜明,本质更加显露,而且还寄寓着强烈的爱憎感情。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

《诗经》经常用比喻来刻画人物,如《卫风·硕人》,还有的诗用比喻形容心理、情绪。

《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民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

在一首诗的开端或一章诗的开端,诗人即景生情,用眼前之景引出所咏之辞。

如《周南·关雎》《邶风·谷风》等。

“兴”不只是为了开头,往往在诗中还起着寓意、联想、象征、烘托等作用。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在结构上采用了复沓的形式,即章与章之间的词句基本相同,每章只变更几个相应的字。

这样做,有时为了表示事物发展的顺序程度,有时也只是为了反复咏唱,达到抒情的目的。

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周南·芣苢》。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也有一些字数多少不同的杂言诗。

诗歌大都押韵,隔句押韵,韵在句尾的形式最为常见。

这种格式,成为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在用词上,常用叠字、双声、叠韵词,大大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感。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的进步作家树立了楷模,启发和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这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

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四、结束语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虽然,由于
特殊的社会生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自由精神,但在那个古老的时代,它是无愧于人类文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参考文献:
[1]胡适《谈谈诗经》(1925),《古史辨》第三册。

[2]闻一多研究《风》诗,著有《风类诗钞》、《诗经新义》、《诗经通义》及一批论文,所释所论全属《国风》均见《闻一多全集》。

[3]葛兰言《中国古代的节目与歌谣》,中文译本译为格拉耐《中国古代的祭礼和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4]王靖献《钟与鼓》,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76;中译本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