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脑靶向性鼻腔给药途径
End!
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 泡囊 〔类似生物膜构造〕
脂质体透射电镜图
(二)依据构造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
1、单室脂质体( unilamellar vesicles, ULV) 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 小单室脂质体〔SUV〕:20~80nm 大单室脂质体〔LUV〕:0.1~1μm
2、多室脂质体( MLV)
(四)修饰的纳米球 1、PEG修饰的纳米球 用 双 嵌 断 PLA/PGA 共 聚 物 与 PEG( 分 子 量
350~20230)以液中枯燥法制备的纳米球。 2、免疫纳米球 单抗与药物纳米球结合通过静脉注射,可实现主
动靶向。
二、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prodrug)是活性药物衍生而成的药理惰
性物质,能在体内经化学反响或酶反响,使活 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抗癌药前体药物 脑靶向前体药物 肾脏靶向
• 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输送到特定靶区后被激活, 发挥作用。
(3) 物 理 化 学 靶 向 制 剂 (physical and chem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
应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 挥药效。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 性纳米囊)、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 脂质体)、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 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栓塞靶向制剂等。
通过载体构造修饰或生物识别作用将药物定向运送至 病变部位发挥药效,具有主动寻靶功能的药物的药物 制剂。
一、修饰的药物载体 载风光用亲水材料修饰,可以避开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吞噬,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反向靶向〕。 再在载体上连接细胞特异性配体、抗体。
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凡能将治疗药物专一性地导向所需发挥作用的部位(靶区),而对非靶组织没有或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的制剂统称为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通过载体使药物选择性的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病变部位常被形象的称为靶部位,它可以是靶组织、靶器官,也可以是靶细胞或细胞内的某靶点。
靶向制剂不仅要求药物到达病变部位,而且要求具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在这些靶部位滞留一定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释及无毒可生物降解等四个要素。
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可以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一、靶向制剂分类(一)被动靶向制剂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的kupffer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若要求达到其他的靶部位就有困难。
被动靶向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
通常粒径在2.5~10 μm 时,大部分积集于巨噬细胞。
小于7 μm 时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 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小于10 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除粒径外,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微粒的摄取主要由微粒吸附血液中的调理素(opsonin,包括igg,补体c3b或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和巨噬细胞上有关受体完成的:吸附调理素的微粒粘附在巨噬细胞表面,然后通过内在的生化作用(内吞、融合等)被巨噬细胞摄取。
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了吸附哪种调理素成分及其吸附的程度,也就决定了吞噬的途径和机制。
被动靶向制剂的载药微粒包括:①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靶向制剂》课件

通过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率,从而为药物的剂 量选择和给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靶向制剂的药效学研究
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药效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对靶点的 具体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转化为临床疗 效。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
药效学研究需要采用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通过对 照实验和随机分组等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和可重复性。
心血管靶向制剂
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环节,如炎症、氧化应激等,将药物定向作用 于病变部位。
案例
心肌梗死靶向治疗:利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高表达的某些受体或抗原,如整合素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替罗非班和贝伐珠单抗,有效改 善心肌缺血症状。
靶向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神经系统靶向制剂
04
靶向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 析
靶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靶向制剂
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抗原,将药物定向传递至肿瘤组织,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案例
肺癌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细胞中的某些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和ALK,开发相应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克唑 替尼,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抗体偶联药物(ADC)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形成ADC,利用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将药物定向传 递至靶细胞或组织。
基因治疗载体构建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治疗基因转入靶细胞或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常见的基因治疗载 体有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放射性核素标记药物制备技术
将药物与放射性核素结合,形成放射性标记药物,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能量和辐射作用,对 靶细胞或组织进行显像和治疗。
药理

两种方式:
(1)
原发性主动转运
(2)
继发性主动转运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3
、促进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但也需载体参加,速度很快。
竞争性、饱合性、部位专属性
4
、胞饮作用:细胞主动变形将某些物质摄入
(
两条途径:
(1)
、溶解扩散
(2)
、膜孔转运
pKa 3-9
非离子型,易吸收
2
、主动转运:借助载体的帮助,药物由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逆向转运的过程。需耗能
特点: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低时,一级吸收,药物浓度高是,零级吸收。
口服药物的油
/
水分配系数大,难于转到胃中,吸收速度慢。
2
、固体制剂:
第三节
其他部位的吸收
1
、
直肠吸收:不
2
、
易受酶影响
2
、口腔吸收:被动扩散,遵循
PH-
分配假说
3
、注射部位吸收:一般一级,混悬零级,影响吸收最主要为血流速率。一般水溶性快,脂溶性慢。
2
、包封率及载药量
3
、渗透率
4
、药物体内分布
二、乳剂:靶向性特点是对淋巴有亲和性。
(
一
)
、淋巴定向性:由血液循环、消化道、组织向淋巴转运。
(
二
)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1
、乳滴粒径
2
、油相的影响
3
二、栓塞靶向制剂:动脉栓塞: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物输送到组织或靶器官的医疗技术。
张娜主动靶向制剂

43
兔单克隆抗体
1995年,Dr. Katherine Knight在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成功地在在转基因兔中获得骨髓瘤样 肿瘤(plasmacytoma)。
其后几年里,Dr. Robert Pytela 和 Mr. Weimin Zhu在UCSF将此技术进行了改进,使之能高产量 的生产兔单克隆抗体。Epitomics公司独家拥有 兔单克隆抗体技术的专利,并且开发了兔单克 隆抗体用于科研、诊断和治疗的许可平台。
3
前体药物在特定的靶部位再生 为母体药物的基本条件
①使前体药物转化的反应物或酶均应仅在靶部位 才存在或表现出活性;
②前体药物能同药物的受体充分接近; ③酶须有足够的量或活性以保证能产生足够量的
活性药物; ④产生的活性药物应能在靶部位滞留,而少进入
循环系统产生毒副作用。
4
5
6
前体药物的分类
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包括:修饰脂质体、修饰微乳、修 饰微球和修饰纳米球等。
20
Modified microparticles drug delievey systems
21
The special recognizing and binding of drug carriers with different lectins to different cells
28
(二)修饰微乳
又如用PEG修饰的磷酯酰乙醇胺作乳化剂 制备的甘油三酯微乳,不仅使消除半衰期 延长,而且明显提高了微乳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有修饰的微球、修饰纳米球 (粒)等。
29
30
31
修饰的纳米乳
如布洛芬锌微乳以磷脂和poloxamer 388 分别作乳化剂,豆油为油相,二者粒径无 差,静注相同剂量时,前者在循环系统中 很快消失,并主要分布在肝、脾、肺。而 后者由于poloxamer 388的亲水性使微乳 表面性质改变,在循环系统中维持时间长, 药物在炎症部位的浓度较前者高7倍。
2019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巩固练习题及答案5

2019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巩固练习题及答案5第5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一、最佳选择题1、以下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A、脂质体B、靶向乳剂C、热敏脂质体D、纳米粒E、修饰的脂质体2、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作为“导弹”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靶向制剂称为A、被动靶向制剂B、主动靶向制剂C、物理靶向制剂D、化学靶向制剂E、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A、糖基修饰脂质体B、聚乳酸微球C、静脉注射用乳剂D、氰基丙烯酸烷酯纳米囊E、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4、应用物理化学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称为A、被动靶向制剂B、主动靶向制剂C、物理靶向制剂D、化学靶向制剂E、物理化学靶向制剂5、粒径小于10nm的被动靶向微粒,静脉注射后的靶部位是A、骨髓B、肝、脾C、肺D、脑E、肾6、不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是A、磁性靶向制剂B、热敏靶向制剂C、栓塞靶向制剂D、pH敏感靶向制剂E、免疫靶向制剂7、被动靶向制剂经静脉注射后,其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A、粒径大小B、荷电性C、疏水性D、溶解性E、酸碱性8、表面带正电荷的微粒易被摄取至A、肝B、脾C、肾D、肺E、骨髓9、可缓慢积集于骨髓的粒径大小要求A、2.5-10μmB、<7μmC、>7μmD、200~400nmE、<10nm10、大于7μm的微粒可被摄取进入A、肝脏B、脾脏C、肺D、骨髓E、淋巴系统11、属于物理化学靶向的制剂有A、糖基修饰脂质体B、免疫脂质体C、长循环脂质体D、脂质体E、pH敏感脂质体12、靶向制剂的优点不包括A、提高药效B、提高药品的安全性C、改善病人的用药顺应性D、迅速释药E、降低毒性13、不属于靶向制剂的常见分类方式的是A、按靶向原动力B、按药物种类C、按靶向机理D、按制剂类型E、按靶向部位14、下列不是按靶向机理分类的是A、物理化学靶向制剂B、生物化学靶向制剂C、生物物理靶向制剂D、生物免疫靶向制剂E、双重、多重靶向制剂15、成功的靶向制剂可不具备A、定位浓集B、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C、载体无毒D、控制释药E、载体可生物降解16、微球的质量要求不包括A、粒子大小B、载药量C、有机溶剂残留D、融变时限E、释放度17、以下不属于微球合成载体材料的是A、聚乳酸B、聚丙交酯已交酯C、壳聚糖D、聚己内酯E、聚羟丁酸18、天然微球骨架材料不包括A、壳聚糖B、白蛋白C、葡聚糖D、聚丙交酯E、明胶19、微球质量要求不包括A、包封率B、载药量C、体外释放D、粒子大小E、有机溶剂残留检查20、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B、制成渗透泵片C、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D、制成水不溶性骨架片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二、配伍选择题1、A.丝裂霉素明胶微球B.亮丙瑞林注射用微球C.乙肝疫苗D.破伤风疫苗E.聚乳酸微球<1> 、可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是<2> 、可作为多肽载体的是A B C D E<3> 、可作为局部麻醉药实现长效缓释作用的是A B C D E2、A.溶出原理B.扩散原理C.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D.渗透泵原理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1>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A B C D E<2> 、与高分子化合物形成难溶性盐A B C D E<3> 、可通过树脂发挥缓控释作用A B C D E3、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B.无毒聚氯乙烯C.聚乙二醇D.单硬脂酸甘油酯E.胆固醇<1> 、可用于制备生物溶蚀性骨架片<2> 、可用于制备不溶性骨架片A B C D E<3> 、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型骨架片A B C D E4、A.AEAB.卡波姆C.鞣酸D.离子交换树脂E.硅橡胶<1> 、胃溶包衣材料A B C D E<2>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A B C D E<3> 、不溶性骨架材料A B C D E5、A.明胶B.乙基纤维素C.聚氨基酸D.聚乙二醇E.枸橼酸<1> 、生物可降解性合成高分子囊材<2> 、水不溶性半合成高分子囊材A B C D E<3> 、天然高分子囊材A B C D E6、A.长循环脂质体B.前体脂质体C.免疫脂质体D.热敏脂质体E.pH敏感性脂质体<1> 、在相变温度时,脂质体的类脂质双分子层膜从胶态过渡到液晶态,脂质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释放速度增大A B C D E<2> 、脂质体表面联接抗体,对靶细胞进行识别,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A B C D E<3> 、将脂质吸附在极细的水溶性载体的是A B C D E<4> 、用PEG修饰的脂质体A B C D E7、A.聚乙烯醇B.聚硅氧烷C.聚异丁烯D.聚丙烯E.卡波姆关于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材料<1> 、既是骨架材料又是控释膜材料A B C D E<2> 、作防黏材料A B C D E<3> 、作药库材料A B C D E8、A.控释滴丸B.缓释滴丸C.溶液滴丸D.栓剂滴丸E.脂质体滴丸<1> 、诺氟沙星耳用滴丸A B C D E<2> 、氯己定滴丸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硝苯地平渗透泵片【处方】药物层:硝苯地平100g氯化钾10g聚环氧乙烷355gHPMC 25g硬脂酸镁10g助推层:聚环氧乙烷170g氯化钠72.5g硬脂酸镁适量包衣液:醋酸纤维素(乙酰基值39.8%)95g PEG 4000 5g三氯甲烷1960ml甲醇820ml<1> 、硝苯地平渗透泵片处方中致孔剂为A、氯化钾B、氯化钠C、HPMCD、三氯甲烷E、PEG<2> 、有关硝苯地平渗透泵片叙述错误的是A、处方中聚环氧乙烷为助推剂B、硬脂酸镁作润滑剂C、氯化钾和氯化钠为渗透压活性物质D、服用时压碎或咀嚼E、患者应注意不要漏服,服药时间必须一致2、辛伐他汀口腔崩解片【处方】辛伐他汀10g微晶纤维素64g直接压片用乳糖59.4g甘露醇8g交联聚维酮12.8g阿司帕坦1.6g橘子香精0.8g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 0.032g硬脂酸镁1g微粉硅胶2.4g<1> 、处方中起崩解剂作用A、微晶纤维素B、微粉硅胶C、甘露醇D、交联聚维酮E、乳糖<2> 、BHT的作用是A、稀释剂B、崩解剂C、矫味剂D、抗氧剂E、润滑剂3、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的处方如下:溴化异丙托品0.374g无水乙醇150.000gHFA-134a 844.586g柠檬酸0.040g蒸馏水5.000g共制1000g<1> 、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中的抛射剂是A、溴化异丙托品B、无水乙醇C、HFA-134aD、柠檬酸E、蒸馏水<2> 、HFA-134a为A、四氟乙烷B、七氟丙烷C、氟氯昂D、四氟丙烷E、七氟乙烷<3> 、乙醇的作用是A、减少刺激性B、增加药物溶解度C、调节pHD、调节渗透压E、抑制药物分解四、多项选择题1、评价靶向制剂靶向性的参数A、相对摄取率B、波动度C、靶向效率D、峰浓度比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下列制剂具有靶向性的是A、前体药物B、纳米粒C、微球D、全身作用栓剂E、脂质体3、下列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A、脂质体B、热敏脂质体C、微球D、长循环脂质体E、靶向乳剂4、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包括A、磁性靶向制剂B、栓塞靶向制剂C、热敏靶向制剂D、pH敏感靶向制剂E、前体药物5、以下为被动靶向制剂的是A、微型胶囊制剂B、脂质体制剂C、环糊精包合制剂D、固体分散体制剂E、前体靶向药物6、体外释放度测定的常用方法有A、连续流动系统B、显微镜法C、动态渗析系统D、激光散射法E、桨法7、缓(控)释制剂的优点有A、减少用药总剂量B、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C、减少服药次数,患者顺应性提高D、有利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E、适用于半衰期特别短的药物8、利用扩散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有A、包衣B、制成不溶性骨架片C、制成亲水性凝胶骨架片D、微囊化E、制成溶蚀性骨架片9、以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或盐B、控制粒子的大小C、制成微囊D、制成植入剂E、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10、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可以减少给药次数B、提高患者的顺应性C、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D、根据临床需要,可灵活调整给药方案E、制备工艺成熟,产业化成本较低11、利用扩散原理制备缓(控)制剂的方法包括A、包衣B、制成不溶性骨架片C、制成植入剂D、微囊化E、控制粒子大小12、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优点有A、可以减少给药次数B、提高患者的顺应性C、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D、根据临床需要,可灵活调整给药方案E、减少药物总剂量,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13、分散片不适用于何种药物A、难溶性药物B、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C、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D、安全系数较低的药物E、易溶于水的药物14、阿西美辛分散片处方中填充剂为A、微粉硅胶B、微晶纤维素C、淀粉D、羧甲基淀粉钠E、羟丙甲纤维素15、影响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有A、制备工艺条件B、微囊的粒径C、囊材的类型及组成D、释放介质E、药物的性质16、影响微囊中药物释放速度的因素包括A、囊壁的厚度B、微囊的粒径C、药物的性质D、微囊的载药量E、囊壁的物理化学性质17、属于天然高分子微囊囊材的有A、乙基纤维素B、明胶C、阿拉伯胶D、聚乳酸E、壳聚糖18、脂质体的基本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的常用材料有A、胆固醇B、硬脂醇C、甘油脂肪酸酯D、磷脂E、纤维素类19、脂质体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A、形态、粒径及其分布B、包封率C、载药量D、渗漏率E、脂质体的稳定性20、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的特点有A、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B、缓释性C、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D、降低药物毒性E、提高药物稳定性21、经皮吸收制剂常用的压敏胶有A、聚异丁烯B、聚乙烯醇C、丙烯酸类D、硅橡胶E、聚乙二醇22、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可作为保护膜材料的有A、聚乙烯醇B、醋酸纤维素C、聚苯乙烯D、聚乙烯E、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3、滴丸剂的特点正确的是A、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利于劳动保护,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B、工艺条件不易控制C、基质容纳液态药物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化D、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E、发展了耳、眼科用药新剂型24、吸入制剂的给药形式有A、蒸气B、气溶胶C、液滴D、雾滴E、小颗粒答案部分一、最佳选择题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ABD属于被动靶向制剂,而C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所以本题选E。
靶向制剂

载体 乳剂 脂质体 微球和纳米粒
纳米囊 纳米球
二、被动靶向制剂
载体 乳剂 脂质体
主动TDS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导弹”,将 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 效,如连接特定的配体、单克隆抗 体或前体药物。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脂质体 修饰纳米球 修饰微乳 修饰微球
物理化学TDS 靶向制剂应用某些物理化学
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磁导向制剂(磁性微球、磁性纳米囊 热敏感制剂(热敏脂质体、热敏免疫脂质体) pH敏感制剂(pH敏感脂质体、pH敏感的口服 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栓塞靶向制剂等
微球和纳米粒 纳米囊 纳米球
5
6
(一)脂质体 1、定义及其结构原理 Liposomes, 类脂小球,液晶微囊 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 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体
靶向制剂 一、概述 二、被动靶向制剂 三、主动靶向制剂 四、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要求 1、掌握靶向制剂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脂质体的定义 3、了解靶向乳剂和纳米粒 4、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5、了解前体靶向药物
1
2
一、概述
靶向制剂概念是Ehrlich P在1906年提出。
1、定义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
是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 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使药物浓 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 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为第四代药物剂型,且被认为是抗癌药的适宜剂型
3
2、理想的TDS
定位浓集 控制释药 无毒可生物降解
4
1
3、分类 靶向部位
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 细胞内结构
被动TDS
自然靶向制剂 药物载体被单核- 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 运送至肝脾等器官,到达其它靶部 位较困难
第二十章 靶向制剂2016上传

第二十章靶向制剂Target‐oriented Preparations1*传统的肿瘤药物治疗中,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少量药物随机到达肿瘤组织。
要提高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必须提高全身给药的剂量,从而使药物的毒副作用急剧增加。
*靶向药物则通过与肿瘤组织、肿瘤细胞的特定结构和靶点识别,特异性的作用来完成或放大药效作用,所以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杀伤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药物作用于其他组织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
2第一节概述3☐靶(target ):目标、标的☐靶向(targeting ):作用于目标= 命中目标☐靶向药物(targeting drug ): 命中目标的药物分子☐靶向给药系统: 命中目标的药物制剂(靶向制剂)☐靶向治疗(targeting therapeutics ):命中目标的治疗方法或手段靶向给药系统(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TODDS或TDDS是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俗称导弹药物制剂是Ehrlich P 在1906年提出4靶向制剂定义5理想的TODDS 定位浓集控制释药载体无毒生物降解靶向作用缓释效果安全可靠TODDS是二十世纪后期医药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促进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6TODDS早期TODDS主要是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TODDS已被延伸到“运载”多种药品,一诞生就受到了各国药学家的重视。
1995年美国靶向制剂的产值已达到数亿美元。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TODDS的研究7药物-糖蛋白受体结合物药物-抗体结合物8白蛋白微球明胶微球乙基纤维素微球白蛋白纳米粒聚乳酸纳米粒等我国TODDS 的研究方向1、靶向制剂应具有的作用特点①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②增加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③降低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④提高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主动靶向制剂摘要:主动靶向制剂因其靶向性较强、毒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对主动靶向给药方式及作用机制、分类等。
进一步探讨当前的主动靶向制剂这项技术。
关键词:主动靶向制剂;作用机制;研究前景靶向制剂也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一般是指运用载体将药物有目的地浓集于某特定的组织或部位的给药系统[1]。
根据作用方式不同,靶向制剂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大类。
各类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为: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后转运到肝$脾等器官而发挥疗效;主动靶向制剂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转运到靶区浓集而发挥药效;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疗效。
由各类靶向制剂的特点可看出,主动靶向制剂可主动识别并将药物转运到病理区,从而可发挥高效的治疗作用。
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药物的主动靶向性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主动靶向制剂也因此而倍受青睐[2]。
1 主动靶向制剂的概念主动靶向制剂(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
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的药物传递系统主动靶向的机制为:载药微粒经表面修饰后,不被巨噬细胞识别;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使其变为能在活性部位被激活的药理惰性物,在特定靶区被激活发挥作用,从而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发挥作用。
2 主动靶向制剂分类主动靶向制剂主要包括: 表面修饰的载药微粒,如修饰的脂质体、微乳、微球、纳米囊、纳米球等;前体药物制剂。
2.1表面修饰的载药微粒由于巨噬细胞的摄取,载药微粒被迅速消除,药物不能充分发挥疗效经表面修饰后,可使微粒载体不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和摄取,从而明显地增加所载药物的体内循环时间,并达到主动靶向作用。
2.1.1主动靶向脂质体普通脂质体具有自然靶向作用,可将药物被动转运到靶组织,但由于易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而被迅速清除,且其与靶细胞结合亲和力弱,生物利用度较低。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是指在脂质体双层装上抗体、糖残基、激素、受体配体等特异性归巢装置(homing devices),使其靶向到特异性组织,或是通过改变脂质双层的磷脂组成,使脂质体在某些物理化学条件下不稳定,从而在特定的靶器官释放出包被物而产生作用。
2.1.1.1抗体修饰的脂质体将抗体结合于脂质体表面能够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减少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用抗体修饰后的脂质体又称之为免疫脂质体(IL) 。
免疫脂质体的优点是载药量大,体内滞留时间长,靶向性专一,随着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免疫脂质体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现已有报道的免疫脂质体有: 以人胃癌细胞M85 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3G为靶分子制备的丝裂霉素(MMC)脂质体[3];以转铁蛋白抗体(OX26) 单抗的PEG-2000制备的柔红霉素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以抗泡球蚴抗体制备的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以抗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多柔比星脂质体;以抗肝癌单链抗体制备的融合蛋白hdsFv-PE38免疫脂质体等[4].2.1.2主动靶向微乳微乳作为一种药物剂型和载体,可提高水难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大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并具有缓释和靶向性,其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医药界的瞩目。
2.1.3主动靶向纳米微粒张晓伟[5]以具有肝脏靶向性的半乳糖化壳寡糖作为载体材料,制备了适合包裹水溶性阴离子药物的肝靶向半乳糖化壳寡糖纳米粒,可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识别而被肝细胞主动摄取;王钦等[6]乳糖酰壳聚糖为材料制备了去甲斑蝥素纳米粒,结果显示半乳糖修饰壳聚糖载药纳米粒肝靶向性良好;黄羽等通过体外细胞结合实验研究甘草酸表面修饰壳聚糖纳米粒对肝实质细胞具有靶向结合作用,证实甘草酸表面修饰壳聚糖纳米粒兼具主动和被动寻靶能力。
2.2前体药物前药是母药分子不活泼的衍生物,在体内能自发的或通过某些酶降解释放出有活性的母药’因此,能通过改变靶器官的pH值和某些酶的活性来实现母药的定位释放。
苏敏等[7]在皮质激素泼尼松龙分子上引入N-乙酰基谷氨酰基,合成得到N-乙酰基L-谷氨酸-泼尼松龙酯前体药物,提高药物的肾靶向性。
陆鹏等[8]合成了两种姜黄素的氨基酸前体药物,经试验表明两种前体药物活化体系对肿瘤有靶向杀伤作用,与原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生长抑制率相当,但其靶向性有所提高,毒副作用降低。
3靶向制剂的靶向机理3.1微粒的粒径[9]靶向制剂经过静脉注射后,它在体内的分布首先取决于微粒粒子的大小。
一般粒径在2.5~10 μm时,微粒大部分积聚于巨噬细胞中;粒径小于7 μm时通常被肝、肺中的巨噬细胞摄取;200~400 nm的纳米囊与纳米球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除;粒径为100~200 nm 的微粒很快被网状内皮系统(RES)的巨噬细胞从血液中清除,最终到达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l)溶酶体中;50~100 nm 的微粒系统可以进入肝实质细胞中[6];小于50 nm 的微粒则透过肝脏内皮细胞或者通过淋巴传递到脾和骨髓中;大于7 μm 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以机械滤过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中。
但是不同的微粒相同的粒径范围可能作用于机体的靶器官也不尽相同,所以,筛选对于机体的病变器官具有靶向性的微粒的粒径范围需要根据试验数据确定。
3.2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将药物导向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化学免疫结合物在形式上有药物-抗体结合物和药物载体。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高密度的转铁蛋白受体。
静脉注射的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能优先结合到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
利用这种原理可将药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
如抗转铁蛋白受体的单克隆抗体(OX-26)结合,从而使药物通过血脑屏障(BBB),到达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实现了脑的主动靶向性[10]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存在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
因此,利用受体与配体的专一性结合,将药物与配体共价结合,制成共轭物,就可将药物导向特定靶组织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是存在于哺乳类动物血浆中的脂蛋白。
其主要功能为运载胆固醇进入细胞。
LDL是内源性脂蛋白!作为药物载体即可避免LS单克隆抗体等在体循环中被网状内皮系统迅速清除的缺陷,又可克服一般载体存在的靶向性不足,对于解决目前抗癌药物化疗中存在的靶向性差"不良反应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药物制剂提供一种崭新的靶向载体载体。
表面修饰的微粒给药系统:由于RES的摄取!微粒载体迅速消除,使药物不能充分发挥疗效。
另外,目前的载体材料多为合成高分子,降解慢,有蓄积,降解产物有一定的毒性!研究人员选用内源性物质长链的饱和脂肪酸制备NP,生物相容性好,毒性更低;在此基础上用立体稳定齐JJ(PEG)制备长循环给药系统,利用PEG长短的亲水性"柔韧性和空间屏障,使微粒载体不易被RES识别和摄取,从而明显地增加所载药物体内的循环时间。
某些药物如呋塞、维生素B等仅在小肠上段有很窄的吸收部位,口服给药由于胃肠排空的影响生物利用度很低。
采用聚乙烯为载体制成生物粘附性微球,与非粘附性微球作对照,呋塞米的粘附微球组药时曲线下面积是对照组的1.8倍,维生素E的尿液回收率提高了2.1倍,同时平均滞留时间(MRT)也延长了[11]。
4小结由于靶向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一直是世界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只要控制好微粒的粒径和其表面性质,药物对于病变器官的靶向性是可以肯定的。
随着靶向制剂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制剂工艺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今后靶向给药治疗的方法将成为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主流。
但是,对于靶向制剂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特别是供静脉注射的靶向制剂在血液中的稳定性。
保证制剂在规定时间内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药物能否用于临床;(2)探索靶向性微粒的粒径大小和其表面性质与所靶向的组织器官的关系;(3)提高制剂的载药量,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4)是需要继续发展新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材料,使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更好的缓释速度;(5)利用目前先进的制剂手段,如高压乳匀机技术,获得质量稳定的微粒;(6)探寻靶向药物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靶向制剂的研究才会有质变的飞跃过程。
总之,主动靶向脂质体传递药物能避免生理学和生物学障碍,还能主动靶向靶组织或细胞,是热门的新型载体,尤其适合应用于抗肿瘤药物。
虽然靶向配体的消除方式,还没有阐明,有些配体分子量较大,靶向效率不高,但是随着新材料的合成,新靶标和新配体的发现,将使主动靶向脂质体向更为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2003 :507[2]李东芬,尹蓉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J].中药与临床Pharmacy and Clinics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1,2(1):61-63[3]胡兰荣,吴健.丝裂霉素靶向免疫脂质体对胃癌M85的体外杀伤作用[J].生物化学杂志,1991,7(3):381[4]张桂红,刘彦仿,付勇,等.抗肝癌单链抗体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抑瘤实验[J].医学研究生报,2006,1(19):3[5]张晓伟.肝靶向半乳糖化壳寡糖纳米粒的制备与初步评价[D].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2009[6]王钦,胡玮,张学农,等.去甲斑蝥索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J].中草药,2008,40(1):40[7]苏敏,何勤,张志荣,等.N-乙酰基-L-谷氨酰基2泼尼松龙肾靶向前体药物研究[J]..药学学报,2003,38(8):627[8]陆鹏,童强松,姜凤超,等.姜黄素前体药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3):321-322[9]李学涛,田景振,张玉娟.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Food andDrug ,2006,8(2):13-15[10]唐海,刘宏飞,聂淑芳.国内靶向制剂的研究方向[J] .药品评价,2004,1(4):302-305[11]刘哲鹏,潘俊,陆伟跃.生物粘附微球研究及前景[J] .国外医药,20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