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衣剂
种衣剂的正确认识

种衣剂的正确认识一、什么是种衣剂?种衣剂是一种用于作物或其他植物种子处理的、具有成膜特性的农药制剂。
通常的种衣剂是由农药原药(杀虫剂、杀菌剂、激素和种肥等)、成膜剂、润湿剂、分散剂、渗透剂和其他助剂加工制成的,可直接或经稀释后包覆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保护膜的水基悬浮制剂。
二、种衣剂有哪些主要特点?主要作用是什么?种衣剂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种子表面固化形成被称为种衣的膜。
它在土壤中吸水膨胀而不被溶解,并且允许种子正常发芽所需的水分和空气通过,通过里面所含的农药和种肥等物质缓慢释放而达到治虫防病的效果;种衣剂具有杀灭地下害虫、苗期害虫,防治苗期病害和系统性病害,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种苗健康生长,减少种子用量等功效,最终达到防病治虫、保苗壮苗、提高产量的目的。
三、种衣剂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种衣剂区别于其他种子处理剂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它的成膜性。
目前应用最广泛、占总商品量90%以上的是悬浮种衣剂。
一般种衣剂的组成部分是活性组分和非活性组分,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是非活性组分的筛选和应用,具体来讲它包括分散剂、悬浮剂、展着剂、防冻剂、消泡剂、警戒色等核心成分。
四、种衣剂对种子有哪些影响?对种衣剂进行包衣后,可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发芽势、发芽率,使株高、主根长、根系体积、基部茎粗、干物质的积累等有所增加,有促进生长和增产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防虫、促长、健苗、增产的效果。
五、怎么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呢?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合格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理化指标,需要用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试,这就要求我们农民朋友在使用过程中从感官上来看包衣后种子表面的均匀度、亮度以及晾干后把种子放在水中,看是否褪色;二是在使用后看这个产品的防效,这需要用数据来进行评判,主要看发芽率和病株率。
六、为什么用小麦包衣剂来防治病害越来越重要?现在小麦包衣剂主要针对的病害有哪些?近些年来,由于环境因素和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种子的频繁调拨和联合跨区收割等客观因素,加上我国特有的家庭种植方式,不利于进行统防统治,使得小麦病害发生趋势愈来愈明显,尤其是一些种传和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高产丰收。
种衣剂成分

种衣剂成分一、酶类酶类是一种常见的种衣剂成分,它能够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加速衣物上的污渍分解和去除。
常见的酶类有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
淀粉酶能够分解衣物上的淀粉类污渍,蛋白酶可以去除衣物上的蛋白质污渍,而脂肪酶则专门用于去除油脂污渍。
二、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种衣剂中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它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更容易渗透到衣物纤维中,从而更好地去除污渍。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这些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水和污渍分子形成复合体,将污渍溶解并悬浮在水中,使其易于被清洗。
三、漂白剂漂白剂是一种能够使衣物变白的种衣剂成分。
常见的漂白剂有氧漂剂和氯漂剂。
氧漂剂主要是过氧化氢类化合物,能够氧化衣物上的色素,使其变得更白。
而氯漂剂则是以氯为主要成分,通过氯气的氧化作用来去除衣物上的污渍。
四、柔顺剂柔顺剂是一种能够使衣物柔软、光滑的种衣剂成分。
它能够在衣物纤维上形成一层薄膜,减少纤维之间的摩擦,使衣物具有柔软的触感。
柔顺剂还能够减少静电产生,防止衣物起皱。
常见的柔顺剂有硅油类和阳离子柔顺剂等,它们能够在衣物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提高衣物的手感和光泽度。
五、防皱剂防皱剂是一种能够使衣物免受皱纹的种衣剂成分。
它能够在衣物纤维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纤维之间的摩擦,避免衣物产生皱纹。
防皱剂还能够增加衣物的柔软度和光泽度,使其看起来更加整洁。
常见的防皱剂有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等。
六、除菌剂除菌剂是一种能够杀灭衣物上的细菌和真菌的种衣剂成分。
它能够通过破坏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其失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除菌剂可以有效地去除衣物上的异味,保持衣物的清洁和卫生。
常见的除菌剂有氯化物、醋酸和过氧化氢等。
七、缓蚀剂缓蚀剂是一种能够防止衣物受到金属腐蚀的种衣剂成分。
它能够在衣物纤维和金属之间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金属离子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避免衣物受到腐蚀。
缓蚀剂还能够延长衣物的使用寿命,保持衣物的美观。
种衣剂生产工艺

种衣剂生产工艺种衣剂是一种专门用于种植作物的化学药剂,能够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和抗病能力。
种衣剂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选择、配方设计、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等环节。
首先是原料选择。
种衣剂的主要成分包括种子、化学药剂和辅助配料。
种子应选择优质、无病虫害和适应力强的品种,确保种子的繁殖和发芽率。
化学药剂应选择有效成分高、毒性低和环境友好的品种,确保其对植物安全且具有良好的种衣效果。
辅助配料如溶剂、助剂等应具有适宜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其次是配方设计。
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需求,选择适合的化学药剂和辅助配料,并进行合理配比。
要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特性、种植环境以及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等因素,确保配方能够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发育。
再次是生产过程。
首先,将原料按照配方比例加入混合桶中,并进行充分搅拌,以确保成分的均匀分布。
其次,将混合好的药剂通过喷淋机均匀地喷洒在预先清洗好的种子表面。
喷淋的速度和压力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药剂能够充分吸附在种子上,并且不会造成粘连和浪费。
最后,将处理好的种子进行烘干,以去除多余的湿度,提高种子的保存性能和发芽率。
最后是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包括药剂的准确配比、喷洒的均匀性、烘干的温度和时间等。
同时,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废气进行处理,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对成品种子要进行抽检和试验,检测种衣剂的效果和安全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符合市场需求。
种衣剂的生产工艺需要严格遵守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种衣剂的效果和环境友好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支持。
种衣剂的种类及其构成的研究现状

种衣剂的种类及其构成的研究现状种衣剂是一种种子处理剂,主要作用是针对种子表面繁殖的病原体和害虫,确保种子的萌发和生长率,在作物生长初期对病害和虫害的抵抗力进行提高,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种衣剂的种类主要分为化学种衣剂和生物制剂两大类。
化学种衣剂包括有机磷类种衣剂、杀菌剂、杀虫剂等。
有机磷类种衣剂主要是指以甲基对硫磷、敌敌畏等为主要成分的一类种衣剂,具有较强的防治性能,可有效杀灭病菌、杀虫和驱除蚜虫等害虫。
杀菌剂主要包括异唑酮、三唑合铜等成分,可对种子表面的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控制和杀灭。
杀虫剂主要有氟虫腈等成分,可对种子表面的昆虫进行控制和杀灭。
除了化学种衣剂外,还有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指来源于天然的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一类种衣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种子表面微生态环境和提高植物的生防能力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常见的生物制剂包括固氮菌制剂、拮抗细菌剂、质体元素盐等。
目前,针对种衣剂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技术研究。
通过对种衣剂生产工艺和成分进行研究,探索种衣剂生产工艺及优化成分,并提高其生产效率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种衣剂防控机理研究。
通过研究化学种衣剂和生物制剂的杀菌、杀虫、拮抗等机理,探索种衣剂防控机理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种衣剂的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三、种衣剂配方选择和设计研究。
通过优选和组合化学种衣剂和生物制剂的种类、浓度和配方等因素,实现种衣剂组方的合理化和优化,提高种衣剂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
四、种衣剂对环境和作物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种衣剂在环境和作物中的残留、安全性、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评估种衣剂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标准和规范。
总的来说,种衣剂的种类和构成正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为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环境下的防治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未来,应继续加强对种衣剂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提高其防控效果和安全性,促进种衣剂产业的健康发展。
种衣剂简介

种衣剂简介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成膜剂等经过先进工艺加工制成的,可直接或经稀释后包裹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保护膜的农药制剂。
种衣剂于播种前使用,可综合防治苗期病虫害,省药、省时、省工、省钱,有利于环境保护,包衣后又能促进作物生长,使其根系强大、抗逆性强,可保产、增产,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种子处理剂已从传统的有机氯产品发展为两元或三元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微肥等的混合种衣剂产品。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前苏联、法国、丹麦、日本、以色列等拥有比较先进的种衣剂研制及应用技术,其良种包衣率达95%以上。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种子处理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其特点,首先是高效、经济、安全农药新品种的开发不断替代传统的种子处理剂。
其次是新剂型如悬浮剂、悬乳剂等的开发应用使种子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第三是薄膜包衣种子技术的研究及开发,推动着种子处理朝着产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第四是随着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利用生物制剂进行种子处理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地开展。
也是未来种子处理剂的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和开发以克百威和多菌灵等为有效成份的一系列混配种衣剂,并开始在我国北方生产中推广应用,成为我国大面积推广包衣技术的基础产品。
此后,种衣剂研制开发、生产及推广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为加强对种衣剂行业的管理,1995年起我国对种衣剂质量和应用状况进行市场抽查和监督。
1998年由农业部药检所主持召开了种衣剂行业标准拟订座谈会,1999年,以农业部药检所、沈阳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研究及制订了我国种衣剂产品的国家标准。
目前国内登记在册的生产种衣剂的企业已达88家,品种多以悬浮种衣剂为主。
主要应用于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及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种子包衣。
(一)玉米种衣剂玉米种子处理对苗期的病虫害提供了良好的综合防治效果。
辣椒种子种衣剂成分

辣椒种子种衣剂成分辣椒种子种衣剂是一种直接或经稀释后包覆于种子表面的农药制剂,其作用是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层膜,以提高种子质量、促进生根发芽、刺激植株生长等。
种衣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激素和微量元素等,以下是对辣椒种子种衣剂成分的详细介绍:1.激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有助于种子发芽和植株生长。
-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
-赤霉素: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同时还具有抗病作用。
-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的解除,有助于种子顺利发芽。
2.微量元素:-锌(Zn):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参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锰(Mn):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铁(Fe):是植物体内多种酶的组成部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硼(B):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建,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铜(Cu):参与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钼(Mo):是植物体内多种酶的组成部分,参与氮循环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3.其他成分:-农药成分:如杀菌剂、杀虫剂等,用于防治作物病虫害。
-稳定剂:用于提高种衣剂的稳定性和耐候性,确保其在种子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有效性。
-分散剂:用于提高种衣剂的分散性,使其更均匀地包覆在种子表面。
辣椒种子种衣剂通过包覆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可以有效防止种子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磨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此外,种衣剂中的激素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辣椒种子种植过程中,种衣剂的使用方法如下:1.准备:在播种前,将辣椒种子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种子表面的杂质和多余的脂肪物质。
2.稀释:根据种衣剂的使用说明,将种衣剂稀释到适当的比例。
3.包覆:将稀释后的种衣剂均匀地涂抹在辣椒种子上,确保种子表面均匀覆盖一层种衣剂。
如何区分种衣剂与拌种剂

如何区分种衣剂与拌种剂种衣剂和拌种剂是两种不同的农药剂型,用于农作物的种子处理。
虽然它们的名称相似,但它们的用途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种衣剂和拌种剂的区别。
种衣剂是一种专门用于种子处理的农药剂型。
它是以种子为载体,将农药成分涂覆在种子的表面或渗透到种子内部,从而达到对种子和发芽幼苗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种衣剂能够在播种后的早期阶段提供有效的保护,防止种子发芽和幼苗受到病原菌、昆虫和其他外界压力的侵害。
此外,种衣剂还可以增强种子的萌发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状况。
种衣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防治病虫害和促进植物生长。
对于病虫害的防治,种衣剂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阻止病原菌和害虫对种子的侵害。
对于促进植物生长,种衣剂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和生长调节物质,以促进根系的发育和作物的早期生长。
与种衣剂相比,拌种剂的作用范围更广泛。
拌种剂是将农药成分与种子进行混合,使种子在播种前得到药物处理,从而达到对种子、幼苗和土壤中害虫和病原菌的药物防治效果。
拌种剂不仅能够保护种子和幼苗免受病虫害的侵害,还可以控制种子和幼苗所受到的土壤病害的影响。
与种衣剂相比,拌种剂的防治效果更持久,能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轻药物的使用量和频率。
拌种剂的作用机制也与种衣剂有所不同。
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拌种剂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接触、吞噬和杀菌作用来达到防治效果。
对于土壤病害的控制,拌种剂可以通过释放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菌或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来减轻病原菌对植物的伤害。
综上所述,种衣剂和拌种剂虽然都是种子处理的农药剂型,但它们的用途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种衣剂主要用于在种子表面形成保护膜,防治种子和幼苗受到的病虫害侵害,并促进植物的生长。
而拌种剂不仅具备种衣剂的功能,还能对土壤病害进行控制。
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种衣剂和拌种剂应根据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和土壤条件来选择和使用。
种衣剂

种子处理是最重要、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植保手段之一,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病虫害春防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全省种子处理面积(折本田)达400万公顷,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
种子处理技术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药剂拌种,二是药剂闷种,三是药剂浸种,四是种衣剂技术。
种衣剂一般是由有效成份及助剂组成。
是一种可直接或经稀释后包覆于种子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保护层膜的农药制剂。
种衣剂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及微肥、激素等。
种衣剂由于具有使用方便、防治成本低、药效持久等特点,比较符合黑龙江省地多人少的省情,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生产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如地下害虫、种传、土传病害的防治等。
因此,一经推广,即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短短几年内,已在该省普遍应用。
1黑龙江省种衣剂使用现状1.1 使用量逐年加大,应用作物进一步拓宽黑龙江省最早是从1987年开始,在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地进行了种衣剂防治玉米、大豆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的试验及示范,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应用,据统计,1992年最早大面积推广使用种衣剂时,全省应用面积仅为6.7万公顷左右,1996年应用量迅速上升到1800t(吨),应用面积达133.3万公顷,而截至到2000年年底,全省各类种衣剂使用量已达4500t,推广应用面积超过333.3万公顷。
种衣剂所应用作物及防治对象也进一步拓宽,最初种衣剂仅用于大豆、玉米两种作物,而目前种衣剂已可应用到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甜菜、马铃薯等作物。
1.2 品种繁多,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已登记并在黑龙江省推广使用的种衣剂品种就达40余种,生产厂家20多家。
其中,销售量大,知名度高的厂家及品种有:江苏铜山县农药总厂的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和20%克福悬浮种衣剂、天津北方种衣剂中试厂的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中种集团黑龙江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的35%、20%克福悬浮种衣剂和11%福酮种衣剂、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化工厂的35%、30%多克福悬浮种衣剂和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的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有限公司的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和30%多福克悬浮种衣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合成助剂厂的35%、30%多福克悬浮种衣剂和8.1%黑穗克星、哈尔滨益农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的30%多克福悬浮川衣剂和15%克福种衣剂、山东华阳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的25%克多福种衣剂和20%呋福种衣剂、黑龙江省龙达种衣剂厂的20%呋福种衣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种衣剂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粉末状的;有的是预制成型长久存放,也有的现制现用。
在悬浮剂、粉剂、可湿性粉剂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要求有效成分能逐步释放而对作物发芽生长无毒害作用,种衣膜具有透水性、透气性,不影响种子生命和呼吸作用。
种衣剂具有高效、经济、安全、残效期长和多功能等特点。
种衣剂特点:在土壤中遇水膨胀透气而不被溶解(成膜剂),从而使种子正常发芽、使农药化肥缓慢释放,具有杀灭地下害虫,防治种子病菌,提高种子发芽率,减少种子使用量,改进作物品种。
]百度非活性成分包括:悬浮剂、乳化剂、润湿剂、渗透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防腐剂、稳定剂、警戒色、水是主要介质。
2、种衣剂的生产工艺目前种衣剂可分为三类:一是悬浮种衣剂:二是胶悬种衣剂;三是超微干粉种衣剂。
种衣剂(seed coating agent)是一种农药制剂,可直接或经稀释后包裹于种子表面,具有快速成膜的特性,用于农作物和其他种子处理,构成了种子包衣技术的核心部分。
它具有种子消毒、防治病虫害、缓慢释放药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作物抗逆性等作用。
种衣剂通常有活性成分和非活性成分组成,活性成分一般由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构成;非活性成分一般由成膜剂、稳定剂、警戒色等有效助剂构成(仇维执等,1999)。
种子包衣技术是将精选后的种子作为载体,应用手工的或者机械的途径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着色剂、填充剂等非种子材料通过粘着剂或成膜剂均匀的粘附于种子表面好像是给种子穿上了一层保护性的外衣(达忠杰,2006)。
种子表面包裹种衣剂后,由于其中成膜剂的作用,会在种子表面立即固化成膜,其中的活性成分缓慢释放能起到防治病虫害,调节作物生长的作用,为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地下微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幼苗抗性和作物产量的目的。
种子包衣前要经过精选,剔除了干瘪、虫蚀的种子,包衣后种子的重量有所增加(李明等,2005),减少了播种量,具有省种省药省工的特点。
同时,农药在种衣剂有效成分中的含量较低,且多为低毒、易降解型,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焦贞武等,2001)。
由于种子包衣后,种子的颜色多为红色,因此,我国的农业学家称之为种子处理的“红色革命’’(李金玉等,1999)。
种子包衣在生产中具有以下功能:l、防治苗期病害,提高田间出苗率,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后,种衣剂中含有的杀菌剂成分,能有效杀灭种带真菌,减少种子腐烂机率,对种子起到消毒、保健的作用(毕扬等,2007:刘西莉等,2003;惠文森等,2003)。
种衣剂中的成膜剂遇水膨胀但不溶解,将农药等活性成分紧紧包裹于种子周围,使种子与外界隔离开形成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减少了镰刀菌(Fusarium sp.)、腐霉(Pythium sp.)等土传真菌和蛴螬(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蓟马(Th@idae)等地下害虫的危害(Robertson et aL,1987:Townshend,1989)。
2、促进幼苗生长,增加作物产量,种子丸衣化或种子表面包裹高吸水材料后,能有效调控水分和空气进入种子(Kamttra,1980;Evans,1985),使种子内部物质及能量代谢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种衣剂处理种子能提高幼苗与抗逆相关酶的活性。
西瓜种子包衣处理,增强了西瓜(Citrullus lanatus)幼苗超氧化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与抗逆性相关酶的活性,降低了体内丙二醛(MDA)的积累量,减缓了植株衰老的速度(Mehdy,a1.,2005),促进幼苗生长、增强苗期抗逆性,最终达到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
研究表明,种衣剂包衣处理可使玉米(Zea mays L.)增产2%"-'25%,大豆(G舭ine max)增产2%~16%,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增产5%"16%(薛英会,2009:Amadou et a1.,1989;汪舍古,2009)。
3、保障食品安全和良种生产的标准化。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话题。
农药残留量超标,已严重威胁了人们的饮食安全,种子包衣后,减少了用药次数与剂量。
另外,苜蓿、红豆草等作为饲用牧草,考虑到家畜的饲用安全,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是唯一的利用化学农药的方式(南志标,2001)。
种子包衣处理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筛选出干瘪、虫食的种子,这样保证了种子的标准化。
一般种子处理后,带有不同颜色,有效防止劣质种子流入市场,加速了种子产业化的进程(吕伟等,1999)。
4、减少环境污染,便于机播。
种衣剂的应用完全是将苗期喷洒的施药方式转变为隐蔽的地下施药,减少了用药次数与剂量,和人、畜的中毒机会,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
丸衣化技术将小粒种子包衣,使其形状、大小均匀一致,增加了种子的体积和质量,便于计数,也有利于机械化播种(Zahradnik et以,1979)。
2.4.2种衣剂作用机理种衣剂中的成膜剂能在种子包衣后形成一层致密的膜,因成膜剂的类型不同而分别可以组成毛细管型、膨胀型和裂缝型的膜,将包括杀菌杀虫剂、肥料、生长激素在内的活性物质粘合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在种子的周围形成一个微型的“无活性的小药库’’。
种子埋藏于土壤中,因吸取土壤中的水分,衣膜而迅速膨胀,但不溶解,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的孔道。
熊远福(2004)等人在研究水稻(Oryzaglaberrima)种衣剂的作用机制时发现,存在于衣膜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通过膜孔道极缓慢释放,从而防止种衣剂中杀菌剂、激素、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因骤然积累过多而产生药害。
而各种活性成分释放速率,一般与活性成分本身的性质(如化学性质、分子量等)和浓度等因素有关。
丸衣化种衣剂则是由于衣膜遇水后溶解或不溶解,通过毛细管作用原理,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水分和氧气进入种子内部(Glen,1991)。
“活性物质库"中的农药成分,在衣膜吸水膨胀后发挥药效,杀灭种子表皮和内部的真菌,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并在种子周围的土壤中形成一道保护屏障,有效防治土传病害以及地下害虫等。
多数种衣剂中含有的农药成分为内吸性的杀菌杀虫剂,在种子萌发后仍能发挥药效,通过内吸作用,可以将杀菌剂或杀虫剂从施药的地下部分,经过幼苗根部传导到未施药的地上部分,继续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Bochow,1977:Koch etal.,2005)。
另外,种衣剂采用的施药方式为地下施药,较隐蔽,这样就降低了人畜、害虫天敌的中毒机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它的药力集中,活性成分利用率高,种子埋藏于土壤后,免受日晒雨淋的影响,增加了药效期。
“活性小药库"中的微肥可以在衣膜吸水膨胀后,分散在种子周围的土壤中,弥补了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防止缺素症状的发生(Nassar et a1.,2002;缪粉英,2004;张振江,1999)。
2.5国内外苜蓿种子处理概况表2.3总结了国内外苜蓿种子处理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
包括根瘤菌接种(Horikawa el aL,1996)、杀菌剂或杀虫剂拌种(Townshend,1989;Hancock,1993;南志标和热孜别克,1995:王彦荣等,1997:)和生物防治(Handelsman et aL,1990Jones et a1.,1996;Xiao et a1.,2002)。
20世纪80年代,以新西兰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己经将杀菌剂与根瘤菌同时应用在苜蓿种子包衣技术上(Hwang et aL,2006),并且在生产中大规模推广,但作为商业机密,并未对外公开(南志标,私人信件)。
在国内大部分使用杀菌剂对苜蓿种子单独进行包衣处理,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杀菌剂、杀虫剂与有益微生物联合使用的报道不多。
张燕慧(2007)使用自主研制苜蓿种衣剂与根瘤菌共同处理苜蓿种子,提高了出苗率、生物量和结瘤数,但尚未进行田间试验,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田间推广试验,筛选出最适田间播种的种子包衣比例,提高苜蓿的出苗率,减少苜蓿病害,进一步提高苜蓿产量,为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提供指导。
3.2根瘤菌参试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菌株(ACCCl7674)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微生物菌种中心提供。
在实验室中使用接种环在试管内斜面培养基上用划线的方法对根瘤菌进行活化处理,生长3天后,将试管内斜面培养基上活化后的根瘤菌使用同样划线法接种在培养皿内平面培养基上,生长3天后,取出一部分放入冰箱(O℃)中作为菌种保存,剩余部分作为试验用菌。
根瘤菌培养基主要成分见表3.23.5根瘤菌菌悬液标准曲线测定在超净工作台上(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SW-CJ.1BU),将1接种环根瘤菌放入含有lOml 无菌水的灭菌试管中,用涡旋振荡器(江苏省金坛市大地自动化仪器厂,CJJ.1)振荡均匀后,取出lml转入另一个含有9ml无菌水的灭菌试管中,振荡均匀后,取出lml转入另一个含有9rnl无菌水的灭菌试管中,以此类推,分别稀释到10、101、102、103、lo'、105、106、107和108倍,然后测定各种稀释浓度下菌液在600nm下的光密度值并记录,同时将各度的菌液在根瘤菌平面培养基上培养,三天后数菌落数,根据各浓度菌液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与对应光密度值绘制标准曲线,根据绘制的标准曲线测定根瘤菌浓度。
3.6种子包衣将种衣荆加入种子包在机分别对7个种批进行包衣处理,首先使用配制好的根瘤菌种衣剂包衣,其次使用筛选出的单一粘合剂溶液对种子进行包衣(作为隔离层),置于阴凉处风干后,使用杀菌剂种衣剂进行包衣。
常用杀虫杀菌剂主要有呋喃丹、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甲拌磷、拌种灵、线菌情、多菌灵、福美双、百菌清、三唑酮(醇)等高效、广谱,内吸性农药。
通常根据作物种类及病虫害防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