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现状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理由相信,中国情景喜剧的“春天”不 再遥远。主流文化的青睐,国际投资的招手, 都会让中国情景喜剧的创作高峰更快的来 临。期待着国产情景喜剧市场的繁荣,也期 待着它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笑声。
注释 [1]苗棣,赵长军《: 中美电视剧比较——体制与类 型》《,媒介研究》,2007年第1期。 [2]徐岱《: 趣味的形而上之维——论审美实践的审智 品质》《,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3]李宏宇《: 我爱我家——时代的喜剧城市》《,南方 周末》,2002年12月19日。 [4]邵存志、赵国爽、杜建军《: 推动电视喜剧发展的可 贵努力——从〈笑笑笑〉栏目看电视喜剧小品的走 向》《,中国电视》1995年第10期。 [5]吕晓懿《: 酸甜苦辣皆情景——试论国产情景喜剧 的创作现状》《,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第78页。 [6]壮春雨《: 电视剧学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9年,第156页。
可以说,情景喜剧再现出的中国不同地
剧效果主要靠一个个具体笑料和语言笑料 域城市百姓的生活情景,正是中国地域文化
构成。在结尾处,通过其与观众预期的心理 的生动、形象、逼真地体现与写照。
落差造成喜剧效果。这就使我们常在小品叙
二、重构化的剧作模式
事中提到的抖包袱的叙事方法。
1、个性化的人物情趣
小品和相声作为最贴近大众的民间艺
影视评论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新刚 李 强
对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现状的思考
[摘要] 中国情景喜剧在经历了十余年发展历程后,其优势在于本土化的创作样态和重构
化的剧作模式。这其中又包括:小品式的情节结构、地域性的文化回归、个性化的人物情趣和 平民化的语言魅力。同时还应看到其存在的缺失:幽默智慧的缺失、剧作文本的粗糙和电视 剧样态的模糊。
一 十余年来,我国情景喜剧发展之路虽然
不平坦,却也能说是逐渐宽广。从近两年的
2、地域性的文化回归
发展状况可以看到,无论是创作、制作、投资
地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宝贵财
还是市场,都大有升温之势。这一点可以从 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最表层面貌,可以
以下几方面初见端倪: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状况、
鉴小品的表演模式,将其运用于我国情景喜 情景喜剧现场呈现的趣味情景。从《我爱我
剧的结构编排之中,可以使观众更加易于接 家》、《炊事班的故事》、《闲人马大姐》到《武
受和理解,从而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笑声。
林外传》、《家有儿女》无不呈现出平民式的
《我爱我家》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看, 人物情趣。《我爱我家》中,父亲傅明是一个
多维的空间特征,无法将声画有效地整合于 电视之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2007•首届中国情 景 喜 剧 年 会 暨 情 景 喜 剧 剧 场 启 动 仪 式 ”于 2007年5月在北京隆重举行。期间由全国30 个省级、一个市级电视台建成的全国性的情 景喜剧联播剧场和首届中国情景喜剧年会, 将使中国情景喜剧拥有一个良好的播出平 台和壮大契机,具有里程碑意义。
2、平民化的语言魅力 一部成功的情景喜剧其亮点之一就是 平民化的语言所显示的民众化的幽默诙谐 与生活智慧。这其中,《我爱我家》使用了中 国相声的语言方式。编导梁左的相声语言的 功力,使得《我爱我家》在其最重要的艺术因 素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该剧还运用 了很多调侃语言来营造幽默环境,创造戏剧 效果。如“建党的时候,他们12个人在船上开 会,是不是您在门口给放哨啊?”如“万一要 是晚节不保,后人怎么评价我呀,我还开不 开追悼会呀?”这些语言不论是源于何种家 庭琐事,都在令人捧腹大笑之中将每个剧中 人的个性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又如在《家有儿女》第三部《一场虚惊》 一集中,一家人怀疑刘星带回家中一个剧毒 零件,满屋子像篦头发一般寻找时,夏雪焦 急地说“: 妈,床底下篦不篦呀?”刘梅紧跟上 台词“: 篦篦篦篦,所有的死角都得篦!该篦多 得篦!”在这一情景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巧妙 地被“嫁接”于其中,在观赏效果上成功的营 造了幽默欢乐,让人忍俊不禁。
就是借鉴小品式情节结构的代表之作。而 退休赋闲在家却人老心不老的干部形象,
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情景喜剧,如《闲人马大 剧中将其语言、动作进行夸张式的放大,让
姐》、《东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等都在 他动不动就拿个小本子,踱着小方步,召开
延续着这种情节结构方式,成为一大特色。 家庭会议作总结报告,开口闭口“我们的同
初步品尝了《编辑部的故事》时尚化的幽默, 但 对 于《 我 爱 我 家 》这 种 表 达 方 式 有 些“ 异 类”的喜剧,毕竟欣赏经验还不够充足,幽默 意识尚不够健全。尤其是这种喜剧“一反中 国的传统”,“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社会 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 体——电视”,[3]而且还让剧中一本正经的 革命老干部不断遭到儿孙辈的无情的嘲笑 与揶揄,这难怪使得观众中的老年人十分不 舒服。
幽默是一种高级的喜剧意识,“表现的 是 一 种 智 慧 和 机 敏 ,有 较 多 的 内 涵 供 人 玩 味,它味浅而旨深”,[4]而滑稽是一种低级 的喜剧意识,是“对丑行为的外部模仿,它味 浓而旨浅”。[4]观众看了有些表演和台词很 逗人发笑,例如《: 闲人马大姐》中马大姐的缺 心眼,但在笑过之后却感觉空洞无味,给人 的是一种表象的幽默,而非蕴涵着智慧。
袱和耍嘴皮子上,大量承袭相声和小品的艺 花》折射出的武汉市井民众文化,再到《外来
术特点。事件具体,主要取材自普通观众所 媳妇本地郎》那浓郁的粤式风貌,无不是说
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子女教育、戒酒、谈对 明方言与电视作品的结合是展现地域文化
象、出国等等,以期达到某种共鸣。这些特点 的有效途径。
都是小品叙事所具有的。在这个过程中,喜
中国情景喜剧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 说是苦乐参半,各种滋味尽在心头。固然情 景喜剧已在诸多电视节目类型中占有了一 席之地,但远远未能满足大众的收视渴望;十 余年,虽然不断有新作品问世,但质量上却 一直处于徘徊状态。
中国情景喜剧发展的自身优势究竟是 什么?同时制约其发展的桎梏又是什么?本 文拟从国内情景喜剧的优势与缺陷两方面 着手分析,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它的成长优势 与发展空间。从而让这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艺术形式回归大众,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情景喜剧的人物需要相貌、语言和性格
术形式,它们植根于中国的民间语言习惯和 的趣味性,包括个体的喜剧天分,也包括群
文化传统,其语言表达和表演都是完全从中 体喜剧差异的比较,还有集中主次衬托的搭
国大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需求出发的,经过 配。淳朴憨厚的幽默面庞、灵活机敏的逗乐
多年的发展,自成一套表演系统。成功地借 表情以及含蓄内敛的装傻丑陋,都可以成为
[关键词] 情景喜剧 发展现状 缺失
“情景喜剧”(situation comedy,简称 sitcom)是脱胎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广播 剧,40年代末搬上电视后逐渐发展壮大,以 后演变成电视室内剧,俗称“肥皂剧”。它通 常是在一个较为固定的空间里展现一幕幕 并不连贯的喜剧情景,采用幽默、滑稽、戏闹 的喜剧形态,用小品似的故事样式,将人们 在现实境遇中的种种无奈、困惑、企盼、梦想 作了喜剧化的释放,是产生笑的效果的系列 短剧。它融合了电视和喜剧的特点,有固定 的人物活动场景,通过简单的蒙太奇转换情 节的发展。
17
志”,小题大做的风格让人烦又惹人笑。贾志 国 一 本 正 经 的 手 势 ,志 新 夸 张 语 言 和 独 特 的眉眼,大儿媳和平瘪嘴的外貌等等,都构 成 不 可 重 复 的 存 在 。同 样 在《 东 北 一 家 人 》 和《炊事班的故事》中的各色人等,都具有独 特魅力。充满个性化的人物情趣,通过演员 的夸张表演得以体现,也让情景喜剧具有外 在的表现张力,它所生成的喜剧效果是无尽 的。
从1993年我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 我家》开始,《闲人马大姐》、《新七十二家房 客》、《东北一家人》、《带着孩子结婚》、《炊事 班的故事》、《候车大厅》、《地下交通站》、《西 安虎家》、《武林外传》、《外地媳妇本地郎》直 至当下的《家有儿女》、《都市六人行》等等, 中国电视荧屏上闪耀过众多的情景喜剧。中 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曾言,中国的情景喜剧 “绝对越出了人们的想象”。[1]作为一个比 较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的舶来品电视类型, 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情景喜剧已经不再让中国观众陌 生。
姐》、《武林外传》之所以成功,更多的还是依 间的心理距离,减低了他们的观赏难度,不
靠中国浓厚的本土特色。挖掘本土创作资 同文化区域的观众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空间
源,彰显地域剧作特色,是情景喜剧在中国 中与之产生共鸣。
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关键所在。
从《 我 爱 我 家 》那 种 浓 郁 的 京 腔 风 貌 ,
情景喜剧的特点在于,故事相对简单, 《东北一家人》采用诙谐幽默的东北方言,到
容量较小,用一至两个剧集单位便可以完成 《新七十二家房客》采用上海腔的普通话,展
叙事,便显得更加灵活。我国现有的情景喜 现出上海人精明细碎的性格特征,还有《一
剧,较为成功地融入了小品化特征,在抖包 家老小向前冲》那独特的潇湘方言、《杠上开
在中国的情景喜剧中,调侃、俏皮话以 及 市 井 俚 语 出 现 的 频 率 较 高 ,这 些 源 于 生 活的语言,本身体现出了一种动态发展的平 民智慧,合理运用,可以产生很强的喜剧效 果,而一味强调、着墨较多,就容易走向庸俗 和浅薄,只能赚取平民大众浅层的廉价的愉 悦。
二、剧作文本的粗糙 十余年中,由于缺少文化积淀,大部分 剧作文本都是“没乐找乐”,把搞笑当幽默, 把通俗当媚俗,一味追求娱乐消遣。俄国文 学理论奠基人别林斯基说过,“喜剧性是文 明之花,是发展了的社会性的果实,要懂得 喜 剧 性 ,就 必 须 站 在 教 养 的 高 级 阶 段 上 ”。 [5]所以,喜剧对建设精神文明,提高人的品 位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对社会的审 美作用。遗憾的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产情 景喜剧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故事太表 面而不深刻,局限在外部娱乐的层面上。所 以,粗糙的文本已经成了制约国产情景喜剧 发展的瓶颈。我们应意识到:对市民生活的取 材应以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电视剧创作应 有的正确的优秀的文化属性不能忽视。 三、电视剧样态的模糊 我们在多数的情景喜剧中看到的多是 靠形体动作、人物语言、噱头来制造喜剧性, 停留在戏剧舞台的创作模式中,其应有的电 视剧样态却在创作人员中被逐渐模糊。这其 中原因之一是演员夸张式的舞台表演。情景 喜剧和电视剧表演要求是一致的,“特别拒 绝过头的表演,甚至不容表演痕迹。一般地 说,演员演到八分即够,超过了九分,往往容 易引起观众逆反心理的产生”。[6] 原因之二 是表现手段缺少电视表现元素,具体是指国 产情景喜剧不能充分展现出电视三维乃至
二 纵 观 我 国 情 景 喜 剧 的 发 展 历 程 ,虽 有 《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和《家有儿女》这 样的优秀作品,但就整体创作而言,仍有许 多“瓶颈”造成拘囿。 一、幽默智慧的缺失 “传统中国审美实践的终极指向是以 ‘哭’为顶点的哀怨之‘悲’”。[2]正因为如 此,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向来注重对悲感作品 的偏爱,而对于同为审美形态的喜剧所具有 的审美价值的关注远没有西方那样致力。中 国缺少喜剧创作的原理模式,国人在内敛含 蓄的意识包围中淡化了喜剧经验的积累。 情景喜剧的成功,需要笑者的配合。而 笑 者 的 配 合 能 力 ,不 仅 来 自 自 身 的 幽 默 感 觉,更需要特定文化背景的熏陶与滋养。试 回忆情景喜剧诞生之前的中国,有人将那时 的喜剧称作“属于农业文明的”,这是因为它 是与当时较为单一的社会格局、政治格局和 文化格局所形成的整个社会背景相适宜的。 1993年,对于刚刚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 来说,欣然接受了《渴望》平民化的煽情,也
一、本土化的创作样态
人文特征。而电视作品正是借助方言这一传
1、小品式的情节结构
播文化的有利方式将不同的地域风格加以
中国的情景喜剧在诞生之初就受到西 突显。这种方法也时常被移植到我国情景喜
方情景喜剧的强烈影响,不可避免的带有 剧当中。从观众的接受心理角度分析,这种
模仿和借鉴的痕迹。《我爱我家》、《闲人马大 平民式的脸谱化设置来自百度文库近了他们与剧作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