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6岁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及治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3年版)_2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3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XXX会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蔼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详细表现形式和严峻程度具有随时光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因为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详细检测办法也有所差异。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特点1.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儿童期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可见于哮喘和非哮喘性疾病。
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以下特征:(1)诱因多样性: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裸露、强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诱因;(2)反复发作性:当碰到诱因时骤然发作或呈发作性加重;(3)时光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4)时节性:常在秋冬时节或换季时发作或加重;(5)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有显然的缓解期。
熟悉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增强哮喘诊断的可能性。
3.哮喘患儿最常见异样体征为呼气相哮鸣音,但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患儿可能没有异样体征。
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时,因为气道堵塞严峻,呼吸音可显然削弱,哮鸣音反而削弱甚至消逝(“缄默肺”),此时通常存在XXX的其他相关体征,甚至危及生命。
4.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显然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蔼道反应性增强,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光变化亦不同。
如患儿肺功能检查浮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帮助明确诊断。
二、<6岁儿童喘息的特点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是以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为主的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一是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发剂(如沙丁胺醇)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二是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三是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以干咳为主;(2)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三、哮喘的分期及病情分级1.哮喘的分期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急性发作期是指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慢性持续期是指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临床缓解期是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

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一、前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进行修订。
二、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或)清晨加重。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后缓解或消失。
(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2. 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2)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3)昼夜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20%。
三、病情评估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临床表现、肺功能指标和过敏史等因素,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型。
四、治疗方案1. 急性发作期治疗(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给药,如沙丁胺醇。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给药,如福莫特罗。
(3)抗胆碱能药物:吸入给药,如异丙托溴铵。
(4)糖皮质激素:吸入给药,如布地奈德。
(5)必要时给予氧疗、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支持治疗。
2. 慢性持续期治疗(1)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给药,如福莫特罗。
(2)抗胆碱能药物:吸入给药,如异丙托溴铵。
(3)糖皮质激素:吸入给药,如布地奈德。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给药,如孟鲁司特。
(5)免疫调节剂: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6)教育患儿和家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五、随访与评估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指标、症状控制情况和药物副作用。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尘螨、花粉等。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3)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4)教育患儿和家长,加强个人防护。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整版)哮喘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和神经等方面。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病毒感染等。
在儿童中,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3.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
根据指南,儿童哮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2)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二、常见疾病鉴别哮喘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时相似,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常见的需与哮喘鉴别的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以确保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
三、诊断和监测指标评估哮喘的诊断和监测需要依靠客观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常用的指标包括峰流速、呼气峰流率、肺功能试验、气道炎症标志物等。
在评估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身高、性别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四、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部分儿童哮喘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或治疗效果不佳而被归为难治性或重症哮喘。
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包括确定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应用生物制剂等。
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呼吸支持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
五、哮喘分级治疗方案哮喘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GINA和NHLBI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
六、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是哮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医生应与患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详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应加强患儿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培养其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指南

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指南
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指南和建议,供参考。
诊断
临床表现
-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 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为儿童支气管哮喘。
评估
- 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评估应包括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等内容。
- 需要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病情的轻重程度和控制程度。
治疗
教育和自我管理
- 医生应向患儿及其家长提供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和教育,包括病情认知、用药使用方法、避免诱因等内容。
- 患儿及其家长应学会监测病情、正确使用药物和应对急性发作等自我管理技能。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应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轻重程度和控制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方案制定。
- 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炎药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其给药途径。
非药物治疗
-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对诱因的避免和控制,如避免过敏原、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等。
- 对于慢性儿童支气管哮喘,还可以考虑进行免疫疗法或其他相关治疗。
随访和评估
- 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病情的控制和缓解。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202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疗的指导,包
括诊断、治疗、教育和随访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医生和医疗机构可
以根据指南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目录1. 引言2.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3. 诊断标准4. 评估和监测5. 非药物治疗6. 药物治疗7. 预防措施8. 总结9. 参考资料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
该指南基于2024年修订版,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简明、准确的指导。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征为支气管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闷感。
诊断标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以下标准:- 症状: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难或胸闷感。
- 支气管高反应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肺功能检测显示可逆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评估和监测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评估和监测,应包括以下方面:- 病史:详细了解患儿的症状、发作频率等。
- 肺功能检测:评估患儿的肺功能,包括峰流速、用力呼气容积等。
- 控制水平评估:评估患儿的病情控制程度,包括症状频率、夜间症状等。
- 预后评估:评估患儿的预后和发展趋势。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措施:- 触发因素避免:避免患儿接触可能引发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如烟雾、过敏原等。
- 支持性护理:提供适当的支持性护理,如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
- 教育和自我管理:向患儿和家长提供相关教育,包括哮喘的认识、正确使用雾化器等。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以下药物:-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急性哮喘发作,如沙丁胺醇。
- 长效控制药物:用于维持哮喘症状的长期控制,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 其他辅助药物:根据患儿情况,可酌情使用其他辅助药物,如抗白细胞介素治疗。
预防措施为预防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加重,应采取以下措施:- 预防性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合理使用预防性药物,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小儿哮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哮喘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轻症患者的鼻子可能会发痒,打喷嚏,有鼻涕等,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
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考虑患儿的护理,父母应始终观察孩子的症状,以利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专家说,儿童哮喘症状主要是由于经常咳嗽引起的。
如果不按时治疗疾病,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如果发现出现此类症状,应按时去医院检查并进行处理,以避免将来出现并发症。
一、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如下: 1、在患有急性哮喘的儿童中,首先会出现呼吸急促症状,然后气促鼻翼扇动。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三凹征的症状。
指的是在胸胃上窝,肋骨间隙和剑突下,在吸气时会出现凹陷。
如果不按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缺氧,嘴唇发紫,并伴有咳嗽和泡沫痰。
如果不能缓解儿童的哮喘,严重的缺氧会引起儿童的不适,例如出汗,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瘀伤等严重症状。
2、小儿哮喘发作可急可缓,婴幼儿哮喘发作前,常有1〜2天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症状类似于一般性支气管炎。
年龄较大的儿童发病症状更为严重,其中大多数是在夜间,这可能与夜间的温差变化较大有关,因为房间里积聚了许多变应原,例如细菌和屋尘,同时夜间血内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可能会诱发疾病。
3、小儿哮喘患儿在受到变应原影响后,例如冷空气或其他刺激,通常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过敏症状,如鼻子发痒,打喷嚏,咳痰等,但往往由于患儿很难表达痒的感觉,所以只是简单地揉眼睛,搓鼻子。
但这样会对周围皮肤造成损伤,进一步表现为瘙痒,咽痒,干咳和咳痰。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直到儿童哮喘发作。
二、治疗方法(一)哮喘又名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恢复。
吸入疗法是一种借助吸气作用,利用肺、气道的开放性进行治疗的方法。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I阳性:过去1年喘息发作≥4次,并且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1: (1) 父母有哮喘病史 (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1: (1) 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
(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 API的临床意义: API能有效地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API阳性预示6-13岁时发 生哮喘的机会升高4-10倍;API阴性预示95%儿童不会发生哮喘2。
2.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Updated 2016.
6
3. Fox M, et al.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4;112(3):188-190.
<6岁儿童高度提示哮喘
第1小时可每20分钟1次,以后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延长给药间隔 ,根据病情每1~4h重复吸入治疗
压力型定量气雾剂(pMDI)经储雾罐吸药,每次单剂喷药,连 用4~10喷(<6岁3~6喷),用药间隔与雾化吸入方法相同
快速起效的LABA(如福莫特罗) ≥6岁哮喘儿童可作为缓解药物使用,但需要和ICS联合使用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性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
1 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抗炎治疗后通气功能改善; 2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 最大呼气峰流量(PEF)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 ≥13。
儿童哮喘的临床特征:
典型哮喘5大临床特征:
1 诱因多样性 2 反复发作性 3 时间节律性 4 季节性 5 可逆性
3
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
符合1-4条,或第4、5条者,可诊断为哮喘。
序号 1 2 3 4
5
主要内容 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 动以及过度通气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哮喘急性发作缓解药物
β2受体激动剂
抗胆碱能药物
糖皮质激素
硫酸镁 短效茶碱
β2受体激动剂
起效快慢:
• 速效:数分钟起效: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福莫特罗 • 缓效:半小时起效:沙美特罗 维持时间长短: • 短效(SABA):作用维持4~6小时,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 长效(LABA):维持12h,福莫特罗(吸入)、沙美特罗(吸入)
2)哮喘预测指数(mAPI)阳性; 3)频繁发作:≥1次/月,3个月内≥3次; 4)严重发作:6个月内≥2次需使用全身糖皮 质激素、急诊、住院的急性发作; 5)症状频繁迁延:在过去4周或更长时间, 每周有症状并需要治疗天数>2天。
哮喘预测指数(API):有助于临床医生从学龄前喘息儿童中识别出哮喘高危患儿
<6岁儿童的诊断线索,以下临床特点高度提示哮喘的诊
断序号主要内容 Nhomakorabea1
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
2
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
3
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
4
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
5
抗哮喘治疗有效,但停药后又复发
儿童哮喘多起始于3岁前,具有肺功能损害的持续性哮喘患儿,其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儿童。因此从喘
症 心脏反应:心悸,可伴头痛、头晕和恶心
糖皮质激素
静脉:甲基强的松 口服:强的松 雾化:普米克令舒
糖皮质激素:全身激素是重度发作的一线药物,早用可减轻疾病严重度, 3-4 h即可显效
• 静脉SABA:
•沙丁胺醇15μg/kg缓慢注射,10min以上;
•严重者需静脉维持:12μg/(kg·min)[≤5μg/(kg·min)]
•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心律失常和低钾血症等,要 严 格掌握指征及剂量,心电图、血气及电解质监护
β2受体激动剂副作用
骨骼肌震颤:四肢和面颈部骨骼肌震颤 代谢异常:血乳糖和丙酮酸升高,并出现酮体;低钾血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6岁的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以配合进行用力肺通气功能检测,目前尚缺乏确 诊学龄前儿童哮喘的特异性检测方法和指标
• 学龄前反复喘息儿童建议启动哮喘控制药物 试验性治疗的指征: 1)症状特征提示哮喘(具有典型哮喘5大临 床特征);
息的学龄前儿童中识别出可能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患儿,并进行有效早期干预是必要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哮喘的治疗原则
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 原则 治疗包括: (1) 急性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 (2)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如避免触发 因素、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并做好自我管理
、 丙卡特罗(口服)、 妥洛特罗(贴 剂) 用药途径:吸入,口服,外贴,静脉 吸入性速效β2受体激动剂-首选
β2受体激动剂
吸入性速效β2受体激动剂-首选 氧驱动(氧气流量6-8L/min)或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药物及 剂量: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体重<20kg,每次 2.5mg;体重>20kg,每次5mg
• API的临床应用: API是一种简单、无创性的指标,并已得到验证2。临床医生可通过API阳性识别哮喘高危 儿童3。如果API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1。
1. Guilbert TW, Morgan WJ, Krawiec M,et al. Control Clin Trials. 2004 Jun;25(3):286-310.
<6岁儿童哮喘早期诊断与治疗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
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 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 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 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 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