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红 认知心理学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读书报告

《认知心理学》读书报告
• 直觉是人对事物的整体反应,感觉是人堆 客观事物基本属性的反应。 • 模式识别是人或其他动物对外界事物的识 别能力。是保证生存的重要条件。 • 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有模板说、原型说、 特征说和部件识别理论。 • 结构优先效应分为词优先加工效应和客体 优先加工效应。
第四章 记忆的编码与储存
• 短时记忆的编码听觉码、视觉码、语义码。 • 阿特金森-谢弗林记忆理论模型将储存分为 感觉记忆、短时储存和长时储存三部分。 • 感觉记忆分为图象记忆和声象记忆,图像 记忆持续时间更短,容量更大。 • 短时储存主要项目是模块,一般为7±2。 • 长时储存容量很大,数据不易失。 • 工作记忆是若干短时记忆排列而成的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九章 推理与判断
• 从已知的信息得到结论的认知加工过程叫 做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和逻辑推理。 • 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规则推理、成分推理 和心理模型理论。 • 判断是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对处在模糊不清 状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推断的过程。 • 贝叶斯定理是一个概率事件的精确计算方 法。
第十章 问题解决
• 问题分为界定良好和界定不良的问题、归 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 • 问题解决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爬 山法、逆向工作法。 • 问题障碍有心理定势、采用了不完整或不 正确的行为表征等。 • 问题的创造性思维的步骤:准备、酝酿、 灵感、验证四个步骤。
认知心理学
读书报告
胡光照 291200420
我的阐述
•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看到的,因其封面酷 似《生理心理学》,所以就借了回来。 •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过程、结构 和功能的一门学科。So,这是一本教材。 • 认知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奈塞 尔在1967年的《认知心理学》标志其诞生。 • 认知心理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 法、口语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法等。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自己整理的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三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三章。

注意(一)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各种心理现象共有的名称。

人们注意到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注意相关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注意力分散、信息抑制和注意力集中。

一、斯特劳特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这种效果是指当一个单词的印刷颜色与一个单词的意思冲突,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很慢。

在Stroop效应实验中,受试者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色彩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择印刷色彩维度。

斯特劳普(1935)首先证明了这种效应。

他发现人们平均需要110码来说出100个冲突的单词。

相比之下,命名100个纯色方块只需要63秒。

两者之间的47秒差代表strop干涉或strop效应。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大。

Stroop干扰已被用作评估抑制系统有效性的指标。

干扰越大,抑制效率越低。

第二,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与注意力相关的加工有两个层次,即自动加工和受控加工。

自动处理主要用于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轻松任务;受控加工主要用于困难任务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

自动处理是并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

相比之下,受控加工是一个系列,一次只能加工一个项目。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简单时,人们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

当任务因为包含不熟悉的项目而困难时,人们会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处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分散注意力,人们利用并行处理自动注册特征。

即在分心阶段,人自动处理孤立的特征。

当无关项较多时,被试的目标意识速度与刺激显示只包含三项时一样快,因此无关项较少。

结果表明,特征配准或编码是自动的。

由此可见,在特征集成理论中,走刀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加工,大致相当于自动加工。

这种处理需要很少的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的发生。

第三章 知觉和模式识别

第三章 知觉和模式识别


大字母识别 快于小字母;
3种关系条 件下,大字 母识别反应 时无显著差 异;小字母 的识别有差 异,其中冲 突条件下最 慢。

知觉加工的总体特征优先

总体特征知觉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知觉过程 开始于总体组织,然后才开始对局部特征的分 析。 当人有意识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 特征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知觉加 工受总体特征影响,否则无法解释小字母识别 在冲突条件下最长。



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觉察(detection): 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 它是什么;类似与感觉 分辨(discrimination): 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 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identification):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

功能连通分析

当ACC与其他脑区的联结通过PPIs进行分析时, 发现了显著的侧IFG(一 个重要的语言区)的联结特异性增加; 而右侧ACC在进行视空间判断任务时,与右侧 顶叶(参与了空间判断)的联结特异性增强。
没有其他脑区显示出跟左侧或右侧ACC显著的 任务-决定的功能联结性变化。


三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 是以等级结构的形式 组成。 人类的知觉系统如何 加工等级结构的物体, 是长期以来研究争论 的热点。


Navon(1977)开创性 地采用等级刺激的范 式来研究人类的等级 加工过程。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Navon(1977) :听觉的字母识别作业
实验程序


知觉加工过程的脑机制
——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视觉加工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是目标知觉,即它是 什么?二是空间知觉,即它在哪里?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二章)

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二章)自己整理的2021心理咨询师笔记《认知心理学》(第二章)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二章,感知第一部分是模式识别的含义和理论1.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和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答: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模式识别理论;(1)模板匹配理论;当我们看到字母z时,我们可以立即认出它。

根据模板匹配理论,我们实际上是将一个刺激与一组模板,即存储在我们记忆中的一些特定模式进行比较。

在将刺激与许多不同的模板进行比较后,我们注意到匹配的模板。

这个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匹配。

模板匹配理论的一个明显缺点是缺乏灵活性。

原型模型:与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灵活得多。

根据原型模型,抽象和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存储在我们的记忆中。

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将其与原型进行比较。

不同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根据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的匹配不需要很精确。

区别特征模型:我们在少数特征的基础上区分刺激。

这些区别不同刺激的特征被称为区别特征。

该模型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认为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都存储在人们的记忆中。

例如,字母g包含两个特征:一条曲线和中间的一条水平线。

当我们看到一封信时,我们将信的特征与存储在我们记忆中的独特特征进行比较,而不是将信的整体模式与模板或原型进行匹配。

区别特征模型假设字母的区别特征不变,不管字母是手写的、打印的还是打字的。

整体优势效应:(完成任务)纳翁要求受试者在整体水平或局部水平上识别刺激。

研究发现,当*的字母很小且相互接近时,整体水平(即报大字母)的被试识别速度要快于局部水平。

此外,当要求被试在整体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匹配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

然而,当被试被要求在局部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如果整体特征与局部特征一致,被试就会做出快速反应。

以上结果表明,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匹配,并不影响对整体的感知。

认知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认知心理学 第三章 注意
胡文涛
两类注意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一、知觉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分为两类,过滤器模型是较早的注意模型, 衰减模型是过滤器模型的改进
两类注意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1、过滤器模型
认为信息处理中需要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的特点是, 可以选择一些信息通往更高的处理阶段,而其余信息则 被阻断。
特征整合理论
两种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
两种加工
2、原因: (1)改善了能量分配方案,使能量分配更 适合当前的任务需要; (2)完善了作业操作过程,甚至使某些过 程自动化。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是一个涉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 有客体和特征两个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 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该理论认 为各种特征是以平行方式自动加工的,客体的辨 认需要注意参与,控制性加工使一些特征得以结 合为一个单一的客体。
中枢能量理论
实验三
Underwood (1974)追随实验: 被试任务:
从追随耳与非追随耳中觉察靶子词
实验结果:
一:无经验者,在非追随耳中觉察8%
二:专家,在非追随耳中觉察67% 研究表明,被试从非追随耳中觉察出的靶 子词数量与他们的自身特点有关。
特征整合理论
两种加工
要了解特征整合理论,首先需要学习两种 加工过程: 1、控制性加工
二、反应选择模型实验证据
1、Hardwick(1969)双听实验: 实验设计:
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其中包括给右耳或左耳随 机呈现特定的靶子词,要求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 耳或左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分别作出反应;

索尔所《认知心理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7章)【圣才出

索尔所《认知心理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7章)【圣才出

索尔所《认知心理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7章)【圣才出1/125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1复习笔记一、认知心理学1.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对于信息的知觉,理解,思考,答案的形成和产生。

2.认知心理学是关于思考着的心智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的获取、储存与加工,以及问题解决等。

3.认知心理学涉及心理过程的所有领域—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意识,学习,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成像,回忆,语言,智力,情绪,发展过程——横跨行为的广泛领域。

二、信息加工模型1.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ingmodel)信息加工模型是一个得到普遍采用的认知模型,该模型假定信息加工分成一系列阶段,每一个加工阶段都只执行一项单独的功能。

信息加工模型并不是唯一的认知模型,例如,另有一个神经科学模型(neurociencemodel)则着眼于研究产生认知经验的内在脑功能。

2.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假设:(1)认知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

(2)每一个阶段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独一无二的加工。

最终的反应被假定为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结果。

2/125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1)信息加工经过了哪些阶段?(2)信息在人类心智中是怎样表征的?三、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一)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家致力于为他们的发现寻找神经学的解释,而神经科学家也开始面向认知心理学家,向他们解释神经科学实验室中的发现。

(二)感觉/知觉心理学中直接涉及感觉刺激的检测和解释的分支,就是感觉(enation)和知觉(perception)。

感觉信息只有在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被知觉到。

对于知觉过程来说,某些线索会显得更重要些,另一些显得无足轻重。

(三)模式识别环境刺激很少会被知觉为各个孤立的感觉事件;这些感觉事件通常被知觉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模式的组成部分。

我们感觉到的事物几乎都是感觉刺激的复杂模式的组成部分。

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第一讲 概论

北师大认知心理学-第一讲 概论

17世纪 19世纪 1879
20世纪初
40年代 50年代 50年代末 90年代 21世纪
哲学传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生理学源头:缪勒/赫尔姆霍茨/费希纳 冯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 结构主义心理学 学派林立: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 学/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认知心理学兴起
认知神经科学兴起
符号表征 Vs 分布表征 局部符号表征(local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表征单元为与一定意义(简单或复杂)相联系 的符号
平行分布表征(parallel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 表征单元为功能单一的,类似于神经元的加工
To understand human cognition:
An impossible mission?
研究认知的困难:
1.认知的内隐性 2.认知的复杂性 3.人类研究自身的局限性
研究认知的一种途径:
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例如:计算机)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
记忆系统
加工器
感受器
效应器
计算机科学
图灵机:一种模拟人类智力的尝试 技术发展(微处理器、但具有更强的计 算能力) 智能性计算机程序(如象棋、翻译、导 游程序) 认知模型的发展:如推理、阅读
计算机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人脑是一 台计算机” 促进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研究手段:基于计算机的认知实验技术。
(approaches)
信息加工取向
基础为符号操作系 统假设
局部表征,以符号 为基本表征单元
系列加工
联结主义取向
基础为神经网络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基础之上,认为整体知觉是“刺激的整体”而非“
心理的整体”(格式塔),知觉决定于外部刺激而不 是主观经验,否认已有经验的作用。 人们拥有生物进化而来的直接知觉能力,根据外 部刺激丰富的几何光学特征,可以直接知觉刺激,而
不需要经过图式、知识经验、推理等更高层次的心理
中介。
2. 证据
证据:刚出生的婴儿包括动物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视 崖)了,这种深度知觉的建立不是靠知识经验或推 理而建立的,而是长期的生物进化与环境适应形成 的,因而对视崖的知觉是直接的而不是经验调节的 。(生态意义由此引发) 推测:人类和高等动物为了适应生存以及发展出直接 知觉外部刺激的能力,而不需要以心象、图式、推 理等高级心理为条件。例如只有低级心理的动物它 们对环境的知觉主要是直接知觉而不是间接知觉。
平均脸更吸引人; 每个人脑中都有自己关于人的平均脸,即近期 经常看到的人们的脸的平均化。
原型存在吗?平均脸的实验
1. 等下屏幕上会出现几组女性脸部图片,她 们可能来自于中国、泰国和缅甸。 2. 请你在10秒钟之内判断她们属于哪个国家 。时间限制较短,请第一时间做判断。 3. 注意:每一组有三个图片,但它们不一定 分属不同的国家,可能三个图片同属一个 国家。 4. 先在纸上写下三个国家,答题时写出对应 的人物序号即可。
北斗七星知觉 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三、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1. Navon的经典实验
总体的三种实验条件
1. 总体的一致关系
(1)一致:大图形与听觉刺激相同。
视觉 听觉
H
1. 总体的一致关系
(2)无关:大图形与听觉刺激无关。
视觉 听觉
S
1. 总体的一致关系
(3)冲突:大图形与听觉刺激是不同的字母。
鼻子具体特征
眼睛基本特征 鼻子基本特征 嘴巴基本特征
脑中 A的 脸
匹配
嘴巴具体特征
匹配
A人脸被识别
固定网像技术的研究成果
方法:采用特定技术将外部刺激的的成像 固定投射到视网膜的某一部位,排除眼睛的 其他运动。
固定网像技术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
人们对客体的知觉将消失,即看不到这个客体 对象。 客体消失的过程:不是立即消失,而是分部分 的小事,并且消失的和暂时保留的都是一些完 整的特征。 推论:特征似乎是知觉的基本单元。
外部事物不计其数,人脑如何可以存储无限多 的模板?——不够经济。 一旦外部事物特征发生局部变化,模式识别如 何可以保持正确无误?——不够灵活。 如果刺激需要与模板完全匹配,新事物如何获 得识别? 没有说明匹配过程是系列的还是平行的,知觉 是先整体还是局部。
模板匹配技术与人工智能
模板匹配较多应用于 机器的模式识别
人脑预先存有各种事物的模板,这些模板 来自于人来过去的生活经验。 模式识别就是将外部刺激与心理模板的各 个特征进行一一比对,匹配度最高者(概率 )即被某种已有心理模式。
他 最 像 谁 ?
模式匹配理论
你认得出他们是谁吗?
模板理论的改进:模板匹配加工前还存在 预加工阶段,其作用是将外部刺激的特征标 准化,从而减少预存模板的数量。 模板说的问题
争论:拓扑知觉理论
关于拓扑学
拓扑学被形象地称为“橡皮薄膜的几何学”。拓扑性质 可以想象成在橡皮薄膜的塑性形变下仍然保持不变的性 质。 比如有一个洞的一块橡皮薄膜,我们可以任意改变它的 形状,只要不把它剪开或者把它的两点粘在一起,这块 橡皮薄膜有一个洞的性质不会改变。因此,“洞”是一 种典型的大范围拓扑性质。而在橡皮薄膜的塑性形变下 ,我们通常熟悉的距离、朝向、大小等性质会改变,它 们都不是拓扑性质而是局部性质。 研究发现蜜蜂能快速地学会分辨拓扑性质,从进化角度 提供了支持拓扑性质初期知觉的重要证据。该理论是对 半个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特征分析理论的挑战,相关 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等刊物上。这是中国心理学家 首次在知觉领域获得国际声誉。
视觉 听觉
S
局部的三种实验条件
1. 局部的一致关系 (1)一致:局部字母与听觉刺激相同。
视觉 听觉
H
1. 局部的一致关系 (2)无关:局部特征与听觉刺激无关。
视觉 听觉Βιβλιοθήκη H局部的三种实验条件
1. 局部的一致关系 (1)冲突:局部字母与听觉刺激冲突。
视觉 听觉
S
实验结果
实验条件——听觉辨别反应时 一致条件:最快 冲突条件:最慢 无关条件:居中 推论:整体知觉先于局部知觉——整体优 先效应。 解释
鬼域模型模拟
记忆模式:木、王、主、玉、半 基本特征
横(— )、竖(|)、上点(、)、下点(、) 四个同学扮演特征鬼——拍出特征(两横就两次 ) 五个同学扮演认知鬼——喊出自身模式
声音分四级:沉默(0)—轻声(1)—大声(1)—大大声(2)
其他同学扮演决策鬼——确认是哪个字
拓扑等价关系(同胚)
模式识别的应用
文本分类 文本图像分析 工业自动化 数据挖掘 多媒体数据库检索 生物特征识别 语音识别 生物信息学 遥感 ……
第四节 结构优先效应
三种现象
词优先效应:识别单词中的字母比识别孤立的 字母的正确率要高。 客体优先效应:识别结构严密三维图形中的线 段要比识别结构松散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正确率 高。 构型优先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比识别该 图的某个部分正确率要高。
有意识注意整体时可以忽略局部特征,但有意 识注意局部时总是要先受到整体特征的影响。
挑战
视觉知觉对象具有最佳大小水平(注意范 围),当局部特征处于最佳大小水平时,可 以出现局部优先效应——因为此时的总体特 征已经在最佳注意范围之外了。
假设最佳大小水平
最佳大小水平
第三节 模式识别
一、模式识别概述 1. 概念:模式(pattern)是指由若干要素 或成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关系的刺激结构。模 式识别是指对特定模式的知觉辨认过程。 2. 特点:复杂性、适应性、习得性
特征分析的神经生理学证据:特征觉察器 Hubel和Wiesel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研究猫和猴的初级视皮层,发现有一些简单 的神经元细胞专门对特定的刺激特征(如方 向、边界、运动等)进行反应,这些细胞被 称为特征觉察器。
Selfridge的鬼域模型
概念:又称“妖群”、“群魔”模型。
后再匹配 特征提取 与分析 具体特征1 具体特征2 外部 刺激 具体特征3 ………… 基本特征1 基本特征2 模式 基本特征3 …………
基本特征的抽取
例1:汉字有哪些基本特征?
横、竖、撇、捺、折、勾 看看手机上的笔画输入法
例2:人脸有哪些几何上的基本特征?
举例:蝙蝠的类型识别
仅根据基本特征 抽取部分具体特 征
四、部件识别理论
部件(geon):构成客体的具有特定关系 和意义的结构单元,代表“几何离子”—— 具有一定容积的结构体。 识别过程:人们识别事物时首先是把事物 拆解成特定的部件,之后再根据部件判断整 体事物。如果信息表征中不出现“部件”, 那人们就不能识别整个事物。 推测:部件可能指的是事物的关键特征, 例如警察服饰的徽章、自行车的轮子和踏板 等。
三个知觉理论的侧重点
格式塔学派 (知觉组织 的整体性)
外部 刺激
感知觉 (初级心理)
经验、图式、 推理、期待等 (高级心理)
知觉的假设检 验模型 直接知觉理论 (刺激结构的 整体性)
第二节 知觉的加工方式
一、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
1. 加工始于外部刺激,即先对外部刺激特征进 行分析,之后经心理组织而成有意义客体。 2. 知觉是一个特征分析——特征整合的过程, 知觉需经组织过程。 3. 总特征:由外到内,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析 到整合。
第一组
03
01
02
第二组
04
06
05
第三组
08
07
09
第四组
12
11
10
答案
缅甸女性:02、04、06、10 泰国女性:03、09、08、12 中国女性:01、05、07、11 统计你答对的个数……
三、特征分析理论
大脑存储的是各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模式 识别是将外部刺激的特征与模式基本特征进 行匹配的过程。 特征综合之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知觉涉及的一些问题
由刺激决定还是由主观心理决定? 先知觉部分还是整体? 图形背景的分离如何形成? 模式识别如何进行?
第一节 知觉三大理论
一、格式塔知觉理论
人类具有不需学习的整体知觉组织机制,使我 们可以将外部刺激以整体而非部分的方式知觉 为“完形”。 心理与神经系统同构或同型论:知觉表征与神 经表征具有相似的对应关系,神经系统靠电磁 场使神经细胞形成对应结构关系。 例子:北斗七星的心理表征与神经结构同型。 问题:心理表征不一定是具体的生理结构表征 。 重点:强调知觉自下而上的组织过程。
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
知觉的理论 知觉的加工方式 模式识别理论 结构优先效应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或客体)的单一属性 ,知觉反映的是整体属性(多个属性)。 感觉是单通道的反映,知觉是多通道的整 合反映。 感觉是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是自下而上 和自上而下加工的结合。 知觉以客体辨认和命名为标志。
四种鬼代表四个特征分析阶段
① 映像鬼——从外部接受初始的感觉信息 ② 特征鬼——对客体映像进行特征分解,当客体映像 具有属于“自身管辖”的单一特征时,就大声叫喊 。 ③ 认知鬼——监听特征鬼的喊叫声以及检索记忆中的 特征。当特征鬼大声喊出的特征与记忆中储存的特 征匹配时就大声叫喊,匹配特征越多的特征鬼喊叫 声音越大。(相当于脑中储存的模式) ④ 决策鬼——根据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音最大 的那个认知鬼进行最后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