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认知心理学_知觉

合集下载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知觉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置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置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自下而上加工
1、从视觉输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知觉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1+知觉

反应倾向
六、特征说
模式的元素可以被称为特征,在模式识别时先抽取对象
的特征,再对这些特征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匹配。 优点:1、有更强的适应性; 2、可以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3、使模式识别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七、特征分析理论 鬼域 八、模式识别的近期理论 1、视觉计算理论 对零交叉的检测就是视觉系统对二维 表面轮廓或边界的检测。 视觉图像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表征二维特性的要素 图(计算阶段) 表征2.5维要素图(符号处理阶段) 表征三维要素图(确认阶段)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客体优势效应 结构优势效应 构型优势效应 字母优势效应 一、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 高于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鲁米尔哈特和赛普尔用借助于上下文进行推理来解释字 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推论说 梅兹和约翰逊等人用字词与字母的编码不同来解释。字 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 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会; 编码说 内温的实验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字词是整体,字母是 局部,整体加工优先于局部。
科林的实验改变了掩蔽刺激,发现当掩蔽刺激
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时,客体优势效应就 没有了。他假设人有两种知觉系统, 一是特征系统,主要反映刺激的基本特征,不 受上下文的影响; 二是客体系统,它将刺激的诸特征整合为三维 客体的总体特征,它可以被三维的、结构严谨 的刺激所激活。 三、构型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 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 );(),)
2、成分识别理论 物体是通过确认其组成的几何离


子及其关系而得到识别的。 3、 相互作用激活理论 一般假设: (1)知觉加工发生在一个分层次的加工系统中, 每个层次都形成具有不同抽象水平的输入表征。 (2)视知觉是平行加工的。 (3)知觉本质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自上 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同时起作用,通过复 杂的限制作用共同决定我们的知觉。 (4)不同知识来源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类似于神 经元的简单的兴奋与抑制激活来实现。 4、拓扑学理论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事物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50年代以来,由于感受野的研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以视觉系统为例,外侧膝状体细胞在网膜上的感受野为“中心周围”对抗的圆形感受野,它接受来自网膜感觉器和视神经节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对细小的光点敏感。

当一系列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同一“皮层简单细胞”上,并和这个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时,便形成了皮层细胞左一右排列的感受野,它对光棒或直线敏感。

在这里,皮层细胞又整合了外侧膝状体输入的信息,并对直线作出反应。

在皮层细胞更高的层次(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上,由于皮层细胞的整合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刺激特征的分析也变得更概括、更一般化了。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1-4章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

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一、减法反应时实验1.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2.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认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补充资料:色彩功能 • 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
但接触红色过多时,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易于疲劳 者感到筋疲力尽。所以,在寝室或书房应避免使用过多的红色。 • 橙色: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 健康。此色适用于娱乐室、厨房等处,对寝室、书房则不宜。 • 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但金黄色的装饰 却易造成不稳定和任意行为。所以在寝室与活动场所,最好避免 使用金黄色的家具摆设。 • 绿色:有益消化,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对好动或 身心受压抑者有益。自然的绿色对晕厥、疲劳与消极情绪均有一 定的克服作用。 • 蓝色:能调节体内平衡,在寝室使用蓝色,可消除紧张情绪,有 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蓝色的的环境使人感到幽雅宁 静。 • 紫色: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可维持体 内钾的平衡,有促进安静和爱情及关心他人的感觉。 • 靛蓝色:可调和肌肉,能影响视觉、听觉和嗅觉,可减轻身体对 疼痛的敏感作用。该色不适于装饰,但若用于布料,可使人产生 安全感。
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 色;黄色——蓝色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都存在感觉对比。
四、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
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
量的变化,而对200克的物体,要增加6克才能感觉到 重量的改变。 K=?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 视觉(亮度) • 动觉(重量) • 痛觉(皮肤灼痛) • 听觉(音调) • 触觉(皮肤压力) •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 • 味觉(盐咸味)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自学考试《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

自学考试《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

绪论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2.认知的范围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语言、问题解决和推理等。

3.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

2.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而回忆就像从鸟舍中捕捉出这只鸟进行检查一样。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独立出来。

4.冯特提出,心理学应该使用一种叫内省的技术,内省是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的仔细的严格的方法,在很多方面类似于今天的认知研究。

不过,冯特特别指出,象思维、语言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构建了2000多个无意义音节。

(节省法)6.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心理学家的是威廉詹姆斯,他出版了《心理学原理》,这本着作被描述成“可能是美国最重要的心理学论述。

7.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起了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它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事实上,对可观察的行为的强调,使得行为主义者拒绝任何和心理事件有关的名词,如注意、表象、观念或思维。

但是,行为主义却把注意看成是心灵主义的概念,认为科学心理学中不应该有注意的地位。

8. 在欧洲,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着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当你努力解决一个问题时,问题的各个部分最初看起来彼此无关。

然而,随着突然的“顿悟一闪”,各个部分就会配合在一起产生解决办法。

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9. 一些心理学家把1956年9月11日确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许多重要的研究者出席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讨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VMXEW EWVMIX EXWMVI IXEMWV VXWEMI MXZEWI VIMEXW IVMXEW EWVMIX EXWMVI IXEMWV VXWEMI MXVEWI B
Selfridge的“鬼城”模型
• 该模型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 过程分为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一些 “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这些层 次顺序地进行工作,最后达到对模式的 识别。
实验结果 听第一个句子的被试倾向于将缺失字母(即 *eel )的词听成wheel; 听第二个句子的被试则会听成heel; 听第三个句子的被试会听成peel; 听第四个句子的被试会听成meal。
2、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 (1)假设考验说
•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 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 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 解释。
实验过程
每次实验时,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然 后短暂地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紧接着呈 现掩蔽刺激( )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这两 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所要测试的刺激材料中的字 母位置。 被试任务: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 才在刺激材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 正误。 实验过程分有先行信息(Precue)和无先行信 息(Postcue)两种。
实验研究
Tulving, Mandler & Baumal(1964) 在 字词识别实验中,通过改变刺激呈现 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通过改 变作为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 上而下加工。
刺激材料 一些句子,如: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理 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简言之,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 这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Warren等(1970)的音素恢复效应 实验
实验时:让不同的被试分别听一个不同的句子, 如: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在每个句子中, *表示某个字母缺失。
• 试想一下拼图游戏:最初阶段, 只有一些拼块的形状和颜色配合 逐步地思考拼到哪里?几个拼 块相互拼接,在尝试错误中不断 尝试。接下来,这回大致有个整 体的轮廓了,可以预测所要描述 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案,这回,根据已有的这方面知 识,开始寻找可以拼的拼块。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Navon(1977)区分总体特征 (Global Feature)和局部特征,前者 可看作整体,后者可看作部分。例如, 一个大的字母“H”可由一些小的字母 “S”构成。这样,大的字母“H”就 是整体或总体特征,小的字母“S”就 是部分或局部特征。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1、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和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 工
•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
•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 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 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 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第二章 知觉
• • • •
一、知觉的概念和理论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三、模式识别 四、结构优势效应
一、知觉的概念和理论
• 1、知觉的概念 • 2、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假设考验说

刺激物说
1、知觉的概念
• 思考:普通心理学对知觉是怎样界定 的?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 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 的、整体的反映。
• 例如:A、G、B等字母。特征包括:水 平线、垂直线,大约45°度角的线、曲 线等。 • 特征分析说能够说明对于模式至关重要 的是那些特征间的关系。 例如:A. 处于两条大约45°的线在顶 部相交,而横跨的一条水平线与这两条 线都相交。
特征说的证据
• 神经生理学的证据 • 心理学的证据
神经生理学的证据
二、模式识别过程
• 分析 • 比较 • 决策
三、模式识别理论
• 1、模板说 • 2、原型说
• 3、特征说
1、模板说
(1)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 各样的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 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Template), 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2)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 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 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 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3)模式就得到识别了。
老图形
原图形 (新) 32
畸变小
畸变大
错误率 (%)
20
44
56
反应时间 2.88 (秒)
2.93
3.62
3.75
3、特征说
• 特征说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 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 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 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 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 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 别了。
感受野的研究
感受野:在感觉系统中,能够引起某 一神经细胞反应的受刺激区域,称为 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在大脑中存在着专门负 责对外部刺激信息特征加工处理的特 殊细胞。
简单细胞: 脑中那些对投射到眼睛视网膜上各种 简单的光线模式最为敏感地作出反应的 细胞。 复杂细胞: 复杂细胞的功能与简单细胞相同,但是 它们不像简单细胞那样受视网膜上的位 臵的严重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复 杂线条觉察器细胞要最好地作出反应, 则只需要线条的方位和亮度合适,而线 条在视网膜上的位臵则并不重要。 超复杂细胞
• 实验材料
12 34
1234
1234
1234
Neisser (1964) 的实验
材料:6个一行的字母,共用很多行。 被试任务:在所看的材料中(许多行字 母中),尽快地搜寻到一个特定的字 母(靶子)。(在下页材料中,靶子 字母都为Z。)
ODUGQR QCDUGO CQOGRD QUGCDR URDGQO DUZGRO UCGROD DQRCGU ODUGQR QCDUGO CQOGRD QUGCDR URDGQO a
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为要识别的靶子 词,在这之前的字词即为上下文。
刺激材料类型
无上下文 4字上下文 8字上下文 disorder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The huge slum was filled with dirt and disorder
靶子呈现时间:从0到140ms,梯度为20ms。
刺激呈现时间
呈现时间分为短、中、长3种。 短的呈现时间达到60%正确辨认率所需 的时间,长的时间为达到90%正确辨认率所 需的时间再加5ms,中等呈现时间为短-长 的呈现时间的中点值。 全部实验应用的呈现时间范围为3585ms。
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
当视觉的总体特征(大字母)与听觉刺 激相一致时,听觉辨别的速度加快;当视 觉的总体特征不同于听觉刺激时,听见辨 别就会受到干涉,速度就变慢了;但是, 听觉辨别的速度不受局部特征(小字母) 的影响。
三、模式识别
1、模式识别概述
2、模式识别过程 3、模式识别理论
一、模式识别概述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 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 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感觉 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 再决定它与长时记忆中哪个项目有着最 入开始 以视觉的再现结束。 2、视觉输入传递顺序, 分为高低阶段。 3、低阶段依赖视觉输 入;高阶段产生知 觉再现。 4、低阶段的结果,不 受高阶段影响。
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
• 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 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 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从而调整 特征觉察器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
支持实验
Posner(1967)利用9个点构成几种基本的 模式,如三角形、字母M或F以及随机点模式 。 在一组实验中,他们先让被试看16幅畸变模 式,这些畸变模式一个个地随机呈现,要求 被试将所呈现的每个畸变模式划入某个范畴 (原型),对他们的每次分类操作均给予反 馈。
练习完之后,要求被试对一组新的图形 进行分类,记录被试的错误率及正确反应 的时间。
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Stroop作业的一种变式-视 听干涉。先呈现一个视觉刺激,持续80ms, 在视觉刺激开始呈现后40ms,被试通过耳 机可以听到H或S的读音,按键作出相应的 反应,记录其反应时。被试要始终注视视 觉刺激,视听两种刺激的作用有40ms的重 叠。
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的关系
(1)一致:被试听到的和看到的字母相同; (2)无关:被试听到某个字母,但看到的 是长方形; (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而看 到的是另一个字母。
结果表明
随着呈现时间增加,靶子词的正确识别 率都逐步提高; 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均高于 无上下文的(甚至没有靶子词时,在有上 下文的条件下,被试还可以正确猜出一些 靶子词)。 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更有利于无上下文 的靶子词的识别,而上下文的作用这时却 减弱。
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的交互作 用
• 例子:
信息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自上而下加工
1、输入图形分成字母串; 2、将字母串与单词比较, 从而确定单词的意义。 3、对组成单词理解其意 义; 4、对不能组成的单词, 则返回最初阶段重复 加工,直到将字母串 全部组成单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