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概念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释(很全)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释(很全)

认知心理学术语解释(很全)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心理学分支。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学习知识、储存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言语、认知发展等。

它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智能结构与成人有着质的差别。

智力发展是心理结构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

而且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试验和发现进行的主动的、建构性的适应过程。

该理论从儿童智能发展的角度为认知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人因工程学: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目的是根据人类认知和操作等方面的特点来设计仪器设备中的合理、高效的人际界面。

信息加工学说: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新思潮,认为人类认知是处于不同状态的认知单元联结组成的网络的功能。

神经生理学方法:CT技术、MRI(磁共振成像)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技术、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技术CT:计算机个X线相结合的闹成像技术。

根据不同的身体组织具有不同的密度这一特征,以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的方式显示身体不同的组织。

第二章注意:注意选择和放大刺激特征,从而完成认知活动的导向和认知资源的分派功能。

注意是以刺激的一部分特征得到加强而进入意识,另一部分特征被漠视而完成它的使命。

选择性注意: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选择,选择性注意就是这一基本功能的体现。

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提出来的注意理论。

他认为,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闸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加工系统。

分听任务:在分听任务中被试通过耳机接收声音刺激,左右耳朵传来的声音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并且要求被试仅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声音,对于非追随耳听到的声音不要注意。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概述

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现就广义而言,但凡一人或是以动物的认知或认知过程为研究对象者,都统称为认知心理学。

它主要探讨三方面的问题〔1〕认知主要包括哪些心理现象?〔2〕认知既然是知,那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获知〞,知之后又如何“用知〞〔3〕认知既然是内在的心理历程,在方法上应该如何研究个体内在的知的历程。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包括三种理论观点:一是构造主义心理学,以皮亚杰为代表。

二是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在行为主义衰落时主X研究意识现象。

三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再就狭义而言,认知心理学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他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属于说明人的认知科学历程的科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背景〔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行为主义发生危机后,为行为主义拒绝研究长达50年之久的一是心理学研究东山再起。

这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讯技术,语言学和发生学迅速开展,致使到了60年代就提出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他们先在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中引起对心理因素如经历,定势在心理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发生兴趣,进而涉及问题解决,意识,和人格理论的关系问题,质疑问题逐渐演进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开展阶段:〔1〕1946—1955年在格式塔心理学影响下的关于直觉研究及其演变〔2〕1956—1965年心理学界向多样化研究开展〔3〕1967—1975年认知心理学确实立并促使进一步研究意识和有关心理过程〔二〕认知心理学兴起背景1.社会背景:认知心理学是现在美国社会开展需要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心理蹙额实验都局限在实验室之中。

当实验局者大都以行为主义为研究范式,主要研究人和动物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人的心理历程。

也就是很少的研究有关人的知觉,思维,情绪等的研究也深受行为主义观点束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这种状况,战争需要心理学效劳,战争又直接推进了心理学的开展。

首先对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新的复杂的武器和装备,均要求人们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掌握,否那么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认知心理学常见的42个定义

认知心理学常见的42个定义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1967)范式:是一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研究思潮和方法的结合体。

范例:指一种概念的典型例子,用来规定这个概念的直接证明的定义。

抽象分析: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实现某以心理现象的内部心理机制。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核心是揭示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减法反应时:通常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种过程,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该过程的时间。

基本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包含另一种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相加反应时: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时以系列的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以特定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这以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出声思考:在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解决问题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原理: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可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问题行为图:使一种分析口语记录的方法,可直观的看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的序列。

由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状态和操作。

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心理加工过程,即认为信息加工方式是系列的或串行的。

部位标记说:将知觉看作刺激在神经系统湖泊脑中留下烙印,将知觉当作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涉及人类的感知、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这门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
究人类思维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研究、语言、智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它试图了解人脑如何接收、处理和解释信息,以及思维对行为的影响。

一些认知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包括:注意和集中;记忆和遗忘;
知觉和认知;语言和沟通;情绪和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

通过实验研究和观察,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外界的事物,如何记忆和提取信息,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思考,以及如何解决
问题。

它还关注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在许多领域和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
在教育领域,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在心理健康领域,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处理认知障碍和认知失调。

在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领域,它可以提供关于人类与技术交互的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运作方式,揭示了人脑的奥秘,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 认知心理学:目前所说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 信息加工途径:1.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2.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3.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7.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 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诸如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13. ER :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15. 人工智能:1.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是认知心理学中居主导地位的范式和理论取向。

2. 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心理学是以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时,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3.两种加工方式: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4.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5.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6.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但是,减法反应时实验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

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法法的广泛使用。

7. 加法反应时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

使用加法反应时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是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认知心理学 概念

认知心理学 概念

精选课件
3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 对概念的研究
概念形成: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
❖ 概念是如何形成、获得或学会的?
概念结构:概念的表征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以及这些因 素的相互关系
❖ 当我们有某个特定概念时,我们拥有哪些知识?
❖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学会某种概念 的过程。又叫概念获得,概念学习。
❖ 缺点: 它只涉及一些逻辑概念和取自命题演算 的概念规则。
精选课件
37
2、原型理论
❖ 针对自然概念的特点,心理学家在20世
精选课件
34
❖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应当包含两 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过程,即特征学 习(Feature Learning)和规则学习(Rule Learning)。
❖ 实验设计为:研究特征学习时事先将有关的 概念规则告知被试,而在研究概念规则时事 先将有关特征告诉被试。
精选课件
35
❖ 概念的规则三个水平:肯定和否定属于第一个 水平;合取、包含性析取、条件、否定、选择 性否定、联合性否定和排除等属于第二个水平; 双重条件和排除性析取属于发第三个水平。
25
概念结构的理论描述
❖ 概念结构主要揭示概念的表征是由哪些因素 构成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词语涵
义的概念的认知心理学模型可分为两大类:
基于相似性的模型
❖经典模型
❖原型模型
❖样例模型
基于理论的模型
❖图式理论
❖心理本质论
精选课件
26
1、经典模型(classical model)
——特征表说(Feature List Theory)
❖ ■假设考验说的理论内容及其实验主要是以 成人为对象的,儿童的概念形成不同于成人 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假设考验有4种: ①同时性扫描:对所有的假设进行扫描验 证
②继时性扫描:一次只扫描验证一个假设, 假设考验失败后再更换假设。
❖ ③保守性聚焦:以包选取一张与焦点只有一个属性不同的 卡片,如果改变了焦点的一个属性的卡片被证实为肯 定实例,那么所改变的这一个属性就不是未知概念的 有关属性;相反则是.
❖ 假设库大小
空白实验法实验发现,一个被否定的假设在 以后实验中得到再次应用的概率很低,这意 味着随着实验的进行,被试的假设库也将变 小。其他可应用的假设的数目也越来越少。 最后将会只剩下一个假设,即为概念所包含 的属性。
策略类型
❖Levine等认为,人们在假设检验的 过程中通常应用三种策略: ①假设检验(Hypothesis Checking) ②维量检验(Dimension Checking) ③总体聚焦(Whole Focusing)
❖ ■假设考验说的理论内容及其实验主要是以 成人为对象的,儿童的概念形成不同于成人 的特点。
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
❖ 被试的概念掌握以什么方式实现的,是渐进的方式 还是全或无的方式?
❖ 主体学习的方式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
❖ 正函数曲线以一个实验组的全部被试的平均实验成绩来表示 的。假设以这种平均结果作图,那么正确反应的百分数将随 着实验的进行或试验次数增加而提高,得到一个正函数曲线。
❖ Bruner等应用的人工概念实验材料(1956)
❖ Bruner等人的人工概念形成实验所用材料如 上图所示。材料共有81张。分为四个维量 (形状、颜色、数目和边框),每个维量又 有三个属性或值。
形状:十字、圆形、方型
颜色:红、绿、黑
数目:1、2、3 边框:1、2、3
❖ 实验时,主试告知被试:本实验有一个特定 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由具有某一属性或某些 属性组成的,要求被试通过实验过程来发现 这个概念。然后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的实 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被试这是肯定 实例。然后,被试根据自己的想法每次从以 上材料中选取一张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肯定 实例卡片 ,每选取一张主试便给予一个反馈。
2) 假设考验说的发展——空白实验法
❖ Levine为了直接度量被试的假设和假设考验 的行为,提出了所谓的空白实验法。
❖ 基本思想:让被试在主试不给予反馈的条件 下,对一系列的刺激作出反应,如果被试能 对这些刺激作出系统的反应,那么就可能确 定这种反应的基础即假设。
❖ Levine的空白试验的刺激及对应8种假设的 反应模式。
早期概念形成理论
❖ 共同因素说 ❖ 共同中介说
❖ 缺点:
1)认知理论——假设考验说
❖ 基本观点:
❖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贮 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 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这 些假设将被不断地考察,并按失败-更换,成功-继 续的方式发展,最后形成某个概念。因此,概念形 成的过程就是对多个假设进行考验的过程。
❖ 假设可看作认知单元,它是人解决概念形成 问题的行为的内部表征。
策略应用——假设考验说的核心
应用策略的目的:
❖ 从每一个决定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信息 ❖ 使任务的压力保持在可处理的限度以内 ❖ 调节在规定的时间或活动的范围内,未能掌握概
念的风险以及作出一个决定所带来的其他风险
Bruner等(1956)的人工概念实验
第八章 概 念
内容
❖ 概念的含义 ❖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实验与空白试验法
❖ 概念结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概念形成
❖ 一、概念的含义
❖ 概念(concept)是知识和思维的元素(Markman & Ross, 2003),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对一类事物 进行概括的表征。 人们用概念来归类新物体、预期新物体的性质 概念知识可以解决问题、提供解释,让人们能够 互相沟通,并建立自己的偏好
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 对概念的研究
概念形成: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
❖ 概念是如何形成、获得或学会的?
概念结构:概念的表征由哪些因素构成的以及这些因 素的相互关系
❖ 当我们有某个特定概念时,我们拥有哪些知识?
❖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学会某种概念 的过程。又叫概念获得,概念学习。 形成新概念(forming new concepts) 归类新实例(classifying new instances)
❖ 逆向学习曲线 每次实验都是以作出最后一个错误反应的那 次试验为起点,如果将这样整理的实验结果作图,就可以得 到一个逆向学习曲线 。
记忆的作用
❖ Bower等对第10次试验之后仍继续作出错误 反应的被试进行分析,发现在假设考验的过 程中,过去的记忆不发挥作用,存在替代性 取样现象。
❖ Bruner等;Levine发现过去事件的记忆在假 设考验过程中是有作用的。
④博弈性聚集:以博弈的方式来改变关于 属性的假设,以形成概念。一次改变焦点 卡片的一个以上的属性。
❖ Bruner等人发现,在他们的被试中,多数人 采用总体假设,少数人应用部分假设,在采 用总体假设的被试中,又以应用保守性聚焦 策略者居多;而在采用部分假设的被试中, 继时性扫描策略得到较多的应用,同时性和 博弈性聚焦很少被采用。
❖ 空白实验法的实验过程为:给被试成对地呈现两个 刺激,如字母X和T,这两个字母在大小、颜色(黑 白)、位置(左边)三个维量上都有区别。共有4 个维量8个属性值。在一对刺激中,两者都在4个维 量上有区别,但每 次实验只安排一个属性为有关属
性。也就是说,在一对刺激中,一个刺激为肯定实 例,另一个则为否定实例,只有一个属性可以将两 者区分开来,并把这一点告诉被试.
指出被试选对或选错,如不断进行,直至被 试发现该概念。
❖ 实验结果还表明,在概念形成的过程,假设 的提出与考验还体现出一定的策略。
❖ 总体假设:把主试呈现的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 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该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 部分假设:根据主试呈现的一个肯定实例所包 含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关于未知概念的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