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八章 概念
认知心理学问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历史原因?❖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外部原因:“三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二战中的其她学科技术●减法反应时存在的问题:❖阶段划分的可行性(串行加工的前提)、增减加工阶段对其她阶段的影响●开窗实验存在的问题:❖后一加工阶段会包含对前一加工阶段的复述。
❖后面字母的存储阶段还会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与整合。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符号加工: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认为认知就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加工、存储与使用的全过程。
❖联结主义:人脑神经元网络模拟,并行分布加工第二章知觉●模式识别的几种理论模型?❖6种: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成分理论识别、视觉计算理论、拓扑理论❖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空间、时间)❖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的模式就是什么,将其与其它模式区分开。
☻认识刺激,对刺激命名;☻对刺激产生熟悉感●模板说:❖基本思想:人在长时记忆中存有与外部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
模式识别即就是将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各模板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匹配。
☻疑问:‒刺激加工方式(局部优先?总体优先?)‒模板编码方式(表象?)‒模板匹配方式(系列?并行?)☻补充与修正:‒附加预加工过程‒引入自上而下加工☻局限:‒模板数量巨大,记忆负担过重、缺乏灵活性、概括性●原型说:❖原型:一类客体的内部概括表征,反应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
模式识别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比较,近似匹配即可。
☻优点:减轻记忆负担,更具灵活性。
☻局限:只有自下而上加工●特征说:❖基本思想:☻特征:构成模式的元素成分及其间关系。
外部刺激在长时记忆中以特征来表征。
首先对刺激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特征加以合并,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最佳的匹配即识别。
❖特征说与模板说的联系与区别:☻更强适应性,仅依据刺激特征关系,不涉及其她细节;特征通用性,减轻记忆负担;学习可能性(抽取-综合);类似特征混淆❖支持证据☻Neisser 字母搜索实验;固定网像实验;神经生理上的特征觉察器❖“鬼域”模型☻鬼(Demon):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机制‒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特征鬼:对刺激映象进行特征分析‒认知鬼:负责特定的模式,监视特征鬼的反应‒决策鬼:决策、识别❖理论局限:自下而上,从部分到整体。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意识的四个基本特征:(1)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自己来说格外真实。
(我们在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2)统一性:我们意识到的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3)流动性:个人的意识经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4)能动性:1、我们觉知到我们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觉知到我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以便与环境保持平衡;(刚到高原会觉得不适,过段时间就好了)2、意识把我们过去记忆与现在感知联系起来使我们有一个连续的经验,从而认识提升自我;3、我们依据知觉到的信息,控制并计划我们的行动以达到未来的预期目标。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分类:(1)焦点意识: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2)下意识、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未被注意到的意识,属于下意识。
(有时候会脱口而出某些话)(3)前意识:既可以储存,也可以拿出来进行意识层面的加工的意识。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一种意识层面,作用是去除不被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前意识是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认知心理学)。
(4)潜意识: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
有部分永远不能成为前意识。
三、意识状态正常意识状态————异常意识状态主动意识状态————被动意识状态(催眠)觉醒的意识状态————变更了的意识状态(睡眠、梦、白日梦)四、注意与意识注意:一种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的心理倾向。
本质和性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
对注意的研究的两种研究取向: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与机制一、注意的种类: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相关。
0278《认知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8《认知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其后得到迅速发展,当前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题型二:不定项选择题题型三:问答题二、章节重点内容第一章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1、人们获得和应用知识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总称为认知。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内部机制——认知结构和过程。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1967 。
2、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的阶段或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输入、转换、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系列加工是对输入的信息依次一个一个地加以处理。
平行加工是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3)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控制性加工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
3、认知结构表征代表和传递某种事物的信息;是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知识及知识的组织方式。
4、认知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5、认知模型认知心理学通过建立各种认知模型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包括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
一个好的认知模型(1)能够表现认知的结构与过程。
(2)能够说明各种中枢控制因素。
(3)能够容纳和解释已经观察到的现实或现象。
(4)能够预测新的事实或现象的出现。
(5)应该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应时指的是从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明显的反应开始时所需要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孔识别的准确性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孔的独特性; (2)对于本族的⾯孔⼈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 (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倒摄⼀直会导致⽬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击者记忆。
第六章⼀般知识组织 1. 特征⽐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采⽤句⼦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 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个项⽬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 3. 范畴⼤⼩效应:特征⽐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句⼦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效应。
P136 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 5. 原型具有以下⼏个特点: (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
(3)启动之后⼈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 6、相关范畴:①⼀种范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第⼆种范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第三种范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个范畴的的样例,⽽后者是指即不是太⼀般也不是太专门的⼀种范畴。
P142 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 (1)⼈们⽤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启动效应。
P143 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命物体来说,这些病⼈的有⽣命物体⽅⾯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 ⼀、两种观点 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常相似的⼀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表象。
所谓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他是⼀种抽象的,象语⾔⼀样的表征。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第八章认知心理学_概念

2)选择型策略
①同时性扫描:对所有的假设进行扫描验证。
②继时性扫描:一次只扫描验证一个假设,假 设考验失败后再更换假设。
③保守性聚焦:以包含概念的事例的全部属性 为焦点进行假设、考验。即每次只变换最初 肯定实例的一个属性。
④博弈性聚焦:以博弈的方式来改变关于属性 的假设,以形成概念。
问题
Bruner(1956)等人认为:人是使用相当复 杂的假设-检验策略来获得他们的概念知 识。但事实确实如此吗?
影响对属性注意的一个因素是属性的突出 程度。所谓“突出程度”是指某些特征在 掌握概念的过程中能很快地被注意到,而 另一些则不是这样。
如果突出的属性是相关属性,那么概念便 容易获得;
如果不相关属性是突出的,那么掌握概念 便困难得多。
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的区别
前者具有明确界限的;后者具有不明确边 界。
概念形成亦称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概 念的过程。
概念形成模型
1、假设考验说
鲁纳、古德诺(Goodnow)和 奥斯丁(Austin)提出了假设考验说,描 述了概念形成的过程。
(1)基本观点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 的和已贮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 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假设将被不断 地考察,并按失败-更换,成功-继续的方式 发展,最后形成某个概念。因此,概念形 成的过程就是对多个假设进行考验的过程。
2、空白实验法 (Blank Trial Procedure)
空白实验法是Levine(1966,1975)对人概念 形成实验的改进,通过这些实验, 使假设 考验说得到了发展。 通过空白实验,可以直接度量被试的假 设和假设考验的行为。
2016年福建自考《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6年福建自考《认知心理学》考试大纲。
(二)模式识别识记: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应用:(1)模板说的核心思想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样本。
基本思想是刺激与模板匹配,而且这两种匹配要求两者有限度的重叠。
模板说的基本观点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
(2)原型说认为在记忆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
对于原型说来讲,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这种原型,目前已有一些实验结果提示原型确实存在。
(3)特征说认为,模式可以分解为诸特征。
照特征说来看,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结构优势效应识记:结构优势效应包括字词优势效应、客体优势效应、构型优势效应、字母优势效应。
这些效应都表明上下文,或者严格地说,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可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明确中枢能量理论,认识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识记: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Cherry应用追随程序所做的双听实验也支持过滤器模型。
识记:Treisman提出了衰减模型,并将阙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
理解:(1)衰减模型(2)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二)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识记:(1)反应选择模型以Deutsh为代表(2)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理解:(1)反应选择模型(2)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三)中枢能量理论理解:双作业操作识记:(1)一些心理学家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做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和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假设考验说的发展 1.空白实验法 2.假设库大小 3. 3.策略类型
第二节 概念结构
一,特征表说 1.基本观点: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 特征来说明概念. 2.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区别 3.规则学习的研究 二,原型说 1.基本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 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 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 2.原型的实质和编码 3.原型与转换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八章 概念
学时) (课时 4学时) 学时
李小融 教授 四川教育学院心理系 toplxiong@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结构.
第一节 概念形成
一,假设考验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 已经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 已经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 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2.人工概念形成实验 3.策略应用 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 同时性扫描 , 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 , 博弈性聚 焦 4.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 学习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记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