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31)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
(200)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98)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
(183)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214)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
(24)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
(43)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65)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96)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
(55)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
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
(87)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214)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自考串讲笔记一、面孔识别的准确性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1)面孔的独特性;(2)对于本族的面孔人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倒摄一直会导致目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目击者记忆。
第六章一般知识组织1.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3. 范畴大小效应: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
P136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5. 原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6、相关范畴:① 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 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 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好的样例,而后者是指即不是太一般也不是太专门的一种范畴。
P142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1)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
P143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一、两种观点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非常相似的一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而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心里表象。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1章)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的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不管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这称为抽象分析法。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3、信息加工论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模拟并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
4、认知认知的定义定义1: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亲瑟认为,认知是指感觉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如果没有认知过程,一切科学创造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科学创造主体认知心理过程的和谐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定义2:赵艳芳在“认知的发展与隐喻”一文中给认知下的定义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定义3:认知是指对态度对象所产生的感知觉、理解、判断、评价、信念.情感是指对态度对象持有的情结体验如愉快、喜欢、乐意、焦虑.、痛苦、紧张、厌恶等定义4: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从专业技术讲,认知是关于人如何获取信息,并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定义5:所谓认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反映,其对象是有关问题、资料等具体的信息,其过程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提取、应用等具体操作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2、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种类比是一种行为水平的类比,而不是结构水平的类比。
3、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信息加工_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4、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_,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概述本文档将对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并提供简答题的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
名词解释1.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研究、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记忆、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注意力等方面。
2.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智商:智商是智力测量的一种指标,用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通常通过智力测试来获取,常用的测试包括韦氏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等。
3.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惯等方面。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特质和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价值观、信念、态度、情绪、行为习惯等方面。
简答题1. 什么是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个体在经历了特定的条件刺激后,产生与刺激相关的自发反应的一种研究过程。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的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2.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简要解释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并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个层面。
该理论强调、冲突和个体内心的冲突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3.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解释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个体通过多次将一个中与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呈现,从而使得该中逐渐产生与自然反应相似的反应。
这一研究过程表明,中通过与有自然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可以获得类似的反应。
就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相关名词和概念。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反应时:对刺激做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是指测量得到的从刺激呈现到对刺激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
反应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按键、口头报告、眼动以及特定脑电波的出现。
功能定位:特定位置的脑区有特定的功能。
研究表明,对动作、形状、言语的感知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不同脑区负责的。
顶叶:位于大脑顶部的脑区,负责皮肤觉及某些视觉信息的加工。
额叶:位于大脑前部的皮层,负责语言、思维、记忆和运动等高级认知功能。
颞叶:位于大脑两侧的脑区,负责语言、记忆、听觉和视觉功能。
布洛卡区:负责语言生成的脑区,位于顶叶,该脑区损伤会导致布洛卡失语症。
布洛卡失语症:由于顶叶的布洛卡区损伤导致的病症,表现为言语表达障碍,但是患者仍具有言语理解能力。
威尔尼克区:与语言理解相关的脑区,位于颞叶,威尔尼克区的损伤会导致威尔尼克失语症。
威尔尼克失语症:由威尔尼克区损伤导致的病症,通常表现为语言理解困难,患者说话时语速流畅,语法正确,但语义混乱。
分布式加工:许多不同的脑区共同参与以实现大脑特定功能的加工方式。
特征觉察器:对特定视觉特征响应的神经元,例如朝向、大小或者更复杂的环境特征做出响应。
我们通过记录来自单个神经元的电信号,来确定源于感官刺激的信号最初是如何作用于大脑皮层的。
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专门对一些简单的形状(如特定朝向的线条)敏感,这些神经元由于可以对某些简单的特征做出反应,因此被称为特征觉察器。
自下而上加工:从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开始的一种加工方式,这种加工方式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涉及个体知识经验的加工过程,也被称为基于经验的加工。
what通路:从枕叶延伸至颞叶的神经通路,负责知觉和识别客体。
对应于知觉通路。
where通路:从枕叶延伸至顶叶的神经通路,负责客体的空间定位。
大体上对应于运动通路。
分离:在脑损伤病例中,某一脑区的损伤只影响机体的一种功能而不影响其他功能。
单分离:在脑损伤病例中,某一脑区的损伤影响个体的一种功能但不影响其他功能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各章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第一章绪论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P2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
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P2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p4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p9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P12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2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P13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P13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P14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P14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P14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P14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
P1516. 计算机模拟:试图将人的局限考虑进去,因此在策略上表现出类似局限。
P1717. PDP途径:即,平行分布加工途径,又称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其假定,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P1718. 联结主义:如上所述;19. 平行加工:能够同时处理许多信号的加工;P1920. 系列加工: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信号的加工;P1921. 节点:神经活动部位,单一的、象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节点是相互联系的;P19第二章知觉1. 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P222. 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P223. 模板匹配理论: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
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P234. 原型模型:同模板匹配理论相比,原型模型则要灵活得多。
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
当我们看到一个刺激时,我们把它同一个原型进行比较。
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P245. 区别性特征模型: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
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
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56. 整体优先效应: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
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
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
因此,其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P277. 计算途径:既包含原型途径的一些成分,又包含区别性特征途径的一些成分。
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出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理论。
利用这些理论,计算机能够完成一些人类所能够完成的任务。
P308. 几何离子: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
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
P309. 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所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P3210. 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期望能够引导我们对客体知觉。
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P3211. 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P3412. 同时性失认:皮层颞区损伤能导致同时性失认,患这种病的人,一次只能注意到一个物体。
P3913. 空间失认:可能是大脑顶叶损伤导致的;患这种病的人,在加工日常空间环境方面有严重的困难。
P3914. 面孔失认:最惊人的面孔加工紊乱。
这种失认通常同大脑右侧颞叶损伤相联系。
患有这种病的人,识别人面孔的能力受到严重损伤。
P4015. 面孔特性损伤: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他们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是可以识别动物的面孔。
P4016. 知觉的面孔失认:又称感知的面孔失认;面孔失认的一类,主要是在面孔知觉方面存在缺陷;P4517. 记忆的面孔失认:又称联想性面孔失认;面孔失认的一类,其知觉能力相对完整,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先前存储的有关熟人外貌的记忆上。
P45第三章注意(一)1. 注意: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注意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
与注意相关的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注意。
P502. Stroot效应: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
然而词本身的意义作为分心刺激干扰了被试对印刷颜色的命名。
P543. 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项目。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
P554. 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
当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因而比较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
P555.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
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
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
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P576.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
例如,向一个人呈现两个无意义的词,“dax”和“kay”。
如果这个人处于分心状态。
他可能报告说他看到了英文单词“day”。
P597. 刺激呈现差异: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P618. 心理不应期: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
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PRP)。
P619. 双耳分听:早期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主试通过耳机,同时向被试的两耳呈现听觉的不同刺激。
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
P6310. 追随任务:在双耳分听任务中要求被试大声重复所听到的有关信息;P6311.过滤器理论:研究者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P6412. 衰减作用模型:过滤器并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是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
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
P6513. 晚期选择理论:在该理论中,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
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选择,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
P68第四章注意(二)1. 负启动: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
实验: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
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
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
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
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
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
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
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
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制。
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
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P742. 负启动反转:实验者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
P783. 激活-抑制模型:在自动激活之后,与任务无关的、将要被忽视的对象的内部表征便受到主动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