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知觉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知觉行为与注意分配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知觉行为与注意分配

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知觉行为与注意分配引言: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学科,其中知觉行为和注意分配是两个关键的研究领域。

知觉行为涉及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而注意分配则涉及人类如何选择和集中注意力来处理这些刺激。

本文将探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知觉行为和注意分配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一、知觉行为的研究知觉行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外界刺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感知机制和知觉过程。

他们发现,人类的知觉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知器官的特性、刺激的属性以及个体的认知能力等。

在研究中,研究者们经常使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来测量人类的感知能力。

例如,他们会通过实验室任务来测量人们对不同刺激的感知阈值,以了解人类感知的限制和特点。

此外,研究者还使用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来研究人类的大脑活动与知觉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注意分配的研究注意分配是认知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如何选择和集中注意力来处理外界刺激。

注意力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人们对刺激的关注程度和信息处理的优先级。

过去的研究表明,注意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刺激的显著性、任务的要求以及个体的认知能力等。

在研究中,研究者们经常使用任务范式来测量人类的注意分配能力。

例如,他们会设计实验任务来测量人们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以了解人类注意力的分配机制和特点。

此外,研究者还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来研究人类的眼球运动与注意分配之间的关系。

三、知觉行为与注意分配的关系知觉行为和注意分配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注意分配可以影响人类的知觉行为,而知觉行为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注意分配。

例如,当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刺激上时,他们更容易对该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

此外,人们的知觉行为也受到他们的注意分配策略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 知觉

认知心理学 知觉

疑问:为什么要添加后两个自变量?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假设检验说
刺激物说
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检验说
间接知觉-知觉的假设检验说。 观点: • 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 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 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的循环,直到验证某个假设,而对感 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模式识别——原型说
Posner实验:
• 实验结果: 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 原型分类正确率与此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支持者的声音: • Rock(洛克)(1983)指出: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成对一关系。 同一刺激可引起不同的知觉(两歧图),不同的刺激却又可以引起相同 的知觉(常性) • Moates(乔希)(1980):知觉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 对照,然后再定向、再抽取特征并再对照,循环,直到确定刺激的意义。
靶词呈现时间0-140ms,梯度20ms。
Tulving(托尔夫),Mandler(曼德勒)和Baumal( 鲍梅尔)(1964)的 实验 实验结果:
1)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 有无上下文,靶子词的正确识别 率都逐步提高了。 2)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 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均高于 无上下文的。甚至当靶子词未呈 现时,在有上下文的条件下,被 试还可以正确的猜出一些靶子词。 3)当呈现时间达到一定时,有 上下文的靶子词识别率与无上下 文靶子词识别率差异减小。
目录
模板说 原型说 特征说 成分识别理论 视觉计算理论 视觉拓扑
模式识别——模板说
• 核心思想: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 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 • 基本思想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模板的最佳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求 两者有最大程度的重叠。 • 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的信息相联系。并与外部的模式 一一对应。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二、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概念、问题解决、推理和言语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看其主要内容。

1、知觉: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应地被看作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相对而言,感觉信息是具体的、特殊的,知觉信息是较抽象的、一般的。

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A、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具有间接性质。

然而,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争论。

但是心理学早就确定了许多事实,如斑点图的知觉,言语对知觉的影响,定势效应等。

B、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体现为上下文的作用。

当前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总的看来,过去的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觉中起作用的。

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种客体的期望。

知觉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

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做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照这个学说看来,感觉刺激的物理特征、刺激的上下文和有关的概念都激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短短而形成各种假设。

知觉因而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是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的。

假设考验说赋予知觉老实巴交主动性和智慧性的色彩,是目前在认知心理中有相当影响的知觉理论。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是一种建立在过去经验作用基础上的知觉理论。

认知心理学概念

认知心理学概念

认知心理学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认知心理学中常用的概念:
1. 知觉:指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

2. 注意力:指人们对某些信息的选择性关注和处理。

3. 记忆:指保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4. 学习:指通过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5. 思维:指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推理的能力。

6. 语言:指人类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交流的能力。

7. 情绪: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情感反应。

8. 意识: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

9. 推理:指根据已知信息得出新的结论的能力。

10. 认知失调:指人们的信念、态度、行为等之间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引起心理上的不适。

- 1 -。

认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认知心理学感觉和知觉

补充资料:色彩功能 • 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
但接触红色过多时,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易于疲劳 者感到筋疲力尽。所以,在寝室或书房应避免使用过多的红色。 • 橙色:产生活力,诱发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利于恢复和保持 健康。此色适用于娱乐室、厨房等处,对寝室、书房则不宜。 • 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加强逻辑思维,但金黄色的装饰 却易造成不稳定和任意行为。所以在寝室与活动场所,最好避免 使用金黄色的家具摆设。 • 绿色:有益消化,促进身体平衡,并能起到镇静作用,对好动或 身心受压抑者有益。自然的绿色对晕厥、疲劳与消极情绪均有一 定的克服作用。 • 蓝色:能调节体内平衡,在寝室使用蓝色,可消除紧张情绪,有 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蓝色的的环境使人感到幽雅宁 静。 • 紫色:对运动神经、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可维持体 内钾的平衡,有促进安静和爱情及关心他人的感觉。 • 靛蓝色:可调和肌肉,能影响视觉、听觉和嗅觉,可减轻身体对 疼痛的敏感作用。该色不适于装饰,但若用于布料,可使人产生 安全感。
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 色;黄色——蓝色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觉 都存在感觉对比。
四、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
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
量的变化,而对200克的物体,要增加6克才能感觉到 重量的改变。 K=?
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
• 视觉(亮度) • 动觉(重量) • 痛觉(皮肤灼痛) • 听觉(音调) • 触觉(皮肤压力) •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 • 味觉(盐咸味)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第2章知觉
第二章 知觉
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传感数据)转化为对目 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Roth, 1986)
视知觉的复杂性:看起来相当简单,似乎不需要 任何意志努力。在试图模拟该功能时遇到了巨大的障 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认知速 度与能力能与人的视觉系统相匹敌。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模式识别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应用:
模板匹配理论
❖评价:
简单直观 不经济 不灵活
目前,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模板说没有完 全解释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它只是模式识别过 程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二)原型匹配理论
1. 基本思想:
它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 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在记忆中寻找原型的过程。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判断看到的刺激是哪个字母,H还是S,要 尽快,并尽量少犯错误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被试分组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视觉识别作业
反应时和正确率
被试分组
视觉识别作业 00
实验过程
被试任务
记录指标
实验结果 注意局部组会受到干扰,而注意整体组不会受到干扰 总体特征的知觉优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实验结果:被试对原有的畸变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约为87%;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 相当,而对新的畸变模式的分类则较差。
Posner等认为,这种实验结果说明,被试在实验 的第一阶段上,已经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 原型。即被试对畸变模式进行分类是将它们与相应的 原型作比较的。
原型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句子的知觉在所有的 音噪比水平都优于异常的句子,而异常的句 子又优于非语法句。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文将探讨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自我知觉理论是指个体是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思维和感受等内在过程,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自我观察和外部他人评价。

内部自我观察是指个体通过反思自我内心状态和行为等因素,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这种自我观察过程可能受到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友好和善良的人。

外部他人评价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角度和评价中获取对自己的认知信息。

这种认知信息可能来自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和评价等因素。

个体会将这些评价与自我知觉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自身认知的判断。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外貌或者智力水平等。

二、自我知觉理论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自我知觉理论。

一项经典的实验是自我知觉理论中的镜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要求他们评估自己在外貌、魅力等方面的各个特质。

研究发现,被试者往往会将自己比较理想化,认为自己更加吸引人和有魅力。

这表明了自我知觉的一种特点:个体倾向于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实验研究探讨了他人评价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听到一段听力测试的录音,被试者会被告知自己得了很高或者很低的分数。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高分还是低分,被试者都会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产生相应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他人评价对个体的自我知觉有一定影响。

三、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之一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以及他人的反馈,来形成自己的认同和身份感。

认知心理学-2-知觉

认知心理学-2-知觉
(一)涵义
1、整体 加工:先整体 后部分 2、局部 加工:先部分 后整体
(二)实验研究
Navon(1977)的实验 P29
2013/9/24
55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实验1(Navon,1977)
【Navon的实验】 让被试短暂注视由许多小字母组成的大字母,同 时尽快判断听到的字母是什么。 大字母代表整体特征, 小字母代表局部特征。
2013/9/24
32
2、论据 外部刺激与知觉经验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感觉刺激的维量是模糊的,具有双关性 质;感觉输入也是模糊和片段的( Rock,1983)
双关图 知觉恒常性
尽管落在视网膜上的图象发生了变化,知觉到的物体 并没有改变
2013/9/24
33
2013/9/24
34
2013/9/24
2013/9/24
66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 构,也可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2013/9/24
67
一、模式识别
什么是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到的模式是什么,并将它与其他模式 区分开来。
2013/9/24
68
一、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的基本种类: 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按模式本身的特点:
将知觉作为一个动态的组织过程
通过研究下述问题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13/9/24
图形与背景: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把 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 景。
2013/9/24
9
2013/9/24
经验?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刺激物论和假设检验论的 分歧;
实验证据:Tulving, Mandler和
Baumal(1964)的字词识别实验P26-27
• 自变量?
• 1. 刺激呈现时间; • 2. 上下文的字词数目;
• 因变量?
• 靶子词正确识别率;
• 实验结果
• 1. 随着刺激呈现时间增加,正确识别率逐步提高;
内容提要:
• 知觉理论与两种加工方式 • 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 模式识别
第一节 知觉理论
一、认知心理学所理解的知觉 思考: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体系中没有感觉这
一章?
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 感觉:直接、孤立
• 知觉:综合
知觉源于感觉
又高于感觉
• 总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感觉不能回 答客体“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属于更低 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因而没有被包括在认 知心理学体系中。
2.实验证据
(1)双关图
(2)音素恢复实验 Warren(1970)
p21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 latures convening in capital city. 表示用一个持续120秒的纯音代替了字 母s
Gibson的结构密度级差实验 p25 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
3.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基础的较小的知觉 单元到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 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P25
也称数据驱动加工。
(二)假设考验说
1.理论内容:
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过去的 知识经验主要是以假设、期望或图式的形式在知 觉中起作用。人在知觉时,接收感觉信息输入,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的刺激是什 么的假设,或者激活一定的知识单元而形成对某 种客体的期望。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 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 解释 。 P24
实验结论: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要优于结 构较差的图形的同一线段。结构严谨的图形易成为一个知觉 组织单元。
一、总体优先效应
1.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2.实验支持
Navon的两个实验 p28-30
Navon实验验结论: 1.听到的字母与看到的整体字母一致时,听觉的分辨速度加快; 2.当二者不同时,听觉分辨受到干扰; 3.听觉分辨的速度不受小字母的影响。
Navon实验之二
2 .实验证据Weisstein & Harris(1974)
(1)实验材料
• 靶子线段 上下文图形
• 部分刺激图形 掩蔽图形
(2)实验程序
• 实验在暗室中进行,被试首先熟悉无上 下文的靶子线段
被试按键
判断刺激 图形属于 哪个靶子
呈现一段时间 (<50ms)后,消失
呈现100ms后,消失
(3)实验结果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 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
二、知觉理论
(一)刺激物说 1.理论内容: 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
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 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 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 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p24
2.实验证据
二、结构优势效应
• 在知觉过程,位于整体结构中的对象的知 觉速度高快于结构不严密的组织中知觉对 象的知觉速度。 • 字词优势效应 • 客体优势效应 • 构型优势效应 • ……
(一)词优效应
1.什么是词优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
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p44
2.实验证据: Reicher(1969)p44-45
扩展的实验
(车轴)
• 实验结果说明人在知觉一个句子时,可以 依据上下文和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把一 个词所缺音素恢复起来。这种因素恢复现 象是已贮存的知识作用的结果。
其它实验证据
• Miller和Isard(1963)。
• 句子的意义和语法规则对知觉的影响;
• Biederman(1972)
• 有关自然景物空间关系的知识对知觉的引导 作用;
3.知觉的加工方式
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 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 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 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 也称概念驱动加工
(三)两种加工方式
知觉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但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
Eysenck(1984)认为,良好知觉条件下,知觉主要是自下 而上的加工,而随着条件恶化,自上而下加工逐渐增多;
• 2. 在每一种呈现时间下,有上下文的正确识别率高于没上 下文的,8字上下文的又高于4字上下文的;
• 3. 随着呈现时间进一步增加,有上下文的和没有上下文的 靶子词的识别率差距缩小;
第二节 整体知觉与局部知觉
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 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 再由此知觉其各部分?
结果: 无论事先有无先行信息,识别字词中的
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 的字母。
---即字词优势效应
3.关于“词优效应”的解释
(1)推论说: 借助于上下文而进行了推理 (2)编码说:语音编码不受视觉掩蔽的影响 (3)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二)客体优势效应
1.内容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 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 该线段。p47
2、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界定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 即在已贮存的知觉知识经验的参与下, 理解当前刺激的意义。
思考:认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对知 觉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之处?
普心: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 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认知:知觉就是对刺激意义的理解,这 种刺激意义的理解(获得)就是当前刺 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火烧云,云彩象什么?
实 验 材 料
实 验 结 果
实验结论: 1.对于大字母的识别要快于小字母; 2.小字母的识别,在冲突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以上实验的总结
• 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总 体特征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总体加工是 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 p30
讨论
• 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 • 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