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运用
参苓白术散(丸)临床应用解析

参苓白术散(丸)临床应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0期药物组成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莲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桔梗50g,甘草100g。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临床应用慢性泄泻证属脾胃虚弱,水湿不化。
症见大便稀溏,1~2次/日,常在进食油腻或生冷食物后加重,伴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缓。
咳嗽证属脾气虚。
症见幼儿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懒言气短,声低言微,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无力。
小儿厌食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症见患儿厌食,拒食,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食物残渣,神疲倦怠,肌肉消瘦,面色无华,体虚多汗,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痿证证属脾胃亏虚,精微不运。
症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而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甚或喘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应用鉴别功能类同药物鉴别与人参健脾丸的鉴别:两药同属健脾益气剂,均有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之功,主治厌食、泄泻等脾胃虚弱证者。
但从二者的药物组成看,参苓白术散中健脾渗湿之力较强,有舟楫之药桔梗,可载诸药上行,直达肺系,寓培土生金之义,故侧重于治疗脾胃气虚夹湿者,而且对气虚咳嗽者也有治疗作用;而人参健脾丸中有消食导滞之神曲、山楂、麦芽,以及养血之品当归,故其侧重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积滞、气血不足较重之病证。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泄泻与补中益气丸的鉴别:两药均可用于治疗慢性泄泻。
参苓白术散所治之泄泻,证为脾胃虚弱夹湿,湿邪较为严重,故其泄泻主要强调便溏明显,且有纳呆、腹胀、胸膈满闷等症状;而补中益气丸所治之泄泻,证为中气不足,水湿不化,下迫肠中,以中气不足为主,故其泄泻主要强调了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愈,甚至脱肛,且全身中气不足之症状如眩晕、低热、面色萎黄等比较明显。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运用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运用【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咽炎临床运用慢性咽炎是咽喉部黏膜、淋巴组织及黏液腺的弥漫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反复缠绵,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运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则更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咽恃液养,喉赖津濡”。
脾主运化,为津液生化之源,故津液必须依赖脾土的健运,方可化源充足而不竭,始能上升而濡润咽喉,耳目口鼻诸窍则不为病。
反之如果脾土虚弱,健运失常,生化之源枯竭,津液衰少,难以上承,则咽失其养,喉失其濡,诸窍也失其养而惧为之病。
因此,脾土虚弱,津液衰少,津液不能上承咽喉是本病的根本原因。
慢性咽炎是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所致,与平素喜吃辛辣之品,饮酒抽烟有关,使燥邪内生,燥邪易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故出现咽干、咽痒等症状。
此外,慢性咽炎的发生与目前长期滥用抗生素形成的耐药性有关,致使慢性咽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同时普通的咽喉含片药,药性偏凉只能暂时缓解咽部某些症状而无法根除病因,久用则败胃伤正。
脾胃受其害则功能失调,不能化生津液而出现慢性咽炎的一系列症状。
因此根据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采取健脾养阴生津之法,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
取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之意,该方具有补气健脾、生津养阴之功。
2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运用举隅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适用于脾土虚弱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见:咽中干燥,不思饮食,咽痒微痛,时欲吭喀清嗓,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脉细或软。
查体见咽部干燥,充血但不甚,后壁淋巴滤泡呈团块状增生。
参苓白术散组成及加减: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白扁豆10g,陈皮10g,莲子肉10g,山药10g,桔梗6g,甘草6g,大枣5枚,玄参12g,麦冬10g,石斛10g。
参苓白术散金匮要略原文

参苓白术散金匮要略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参苓白术散
2.阐述参苓白术散的功效
3.详解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
4.分析参苓白术散在金匮要略中的地位
5.参苓白术散的现代应用
正文
一、介绍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为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一书。
该方剂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夹湿、气虚便秘等症。
二、阐述参苓白术散的功效
1.益气健脾: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为主药,具有益气健脾之功效,可改善脾气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2.渗湿止泻:方中配以泽泻、猪苓等药材,具有渗湿利水、止泻固精的作用,适用于脾虚夹湿、水湿停滞导致的泄泻等症状。
三、详解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
1.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益气健脾。
2.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人参益气健脾。
3.茯苓:甘淡平,健脾利湿,渗湿止泻。
4.泽泻:甘淡寒,利水渗湿,止泻固精。
5.猪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助泽泻利水渗湿。
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
四、分析参苓白术散在金匮要略中的地位
《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书中记载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方剂。
参苓白术散作为其中的一方,历经千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五、参苓白术散的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的普及,参苓白术散在临床应用中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显著。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参苓白术散是中医药中的一个重要方剂,其主要由参、苓、白术、茯苓等原料组成。
参苓白术散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湿热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参苓白术散的功效和作用。
一、参苓白术散的成分和配伍参苓白术散由4味中药混合制剂组成,包括:1. 参: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补气养阴、益心脏、清热解毒等功效。
2. 苓:苓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主要用来利水除湿、化痰止咳,同时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
3. 白术:白术是一种温和的药材,具有健脾益胃、固表止汗的功效。
4. 茯苓:茯苓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气的作用。
这4味中药组合在一起,能够达到充实脾胃、清热利湿的功效。
二、参苓白术散的主要功效1. 益气补脾:参苓白术散中的参和白术具有益气补脾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的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2. 清热解毒:参苓白术散中的参可清热解毒,对肠胃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如腹泻、恶心、呕吐等。
3. 利水除湿:茯苓和苓在参苓白术散中起到利水除湿的作用,可用于湿气病症,如水肿、小便不畅等。
4. 健脾养胃:茯苓和白术在参苓白术散中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有较好的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三、参苓白术散的具体作用1. 改善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体质问题,多因日常饮食不规律,过度依赖外食等原因引起。
参苓白术散能增强脾胃的消化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2. 清热利湿:中医理论认为,湿热体质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而参苓白术散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提高体内湿气的排泄功能,从而达到清热利湿的目的。
湿热体质往往表现为痰多、口苦、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3. 利尿除湿:茯苓和苓具有利尿除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水肿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心脏病等疾病引起的水液潴留。
4. 健脾养胃:参苓白术散中的茯苓和白术都有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参苓白术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的神奇功效与作用参苓白术散一、古方简介【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500g,薏苡仁500g,缩砂仁500g,桔梗500g,白扁豆750g,白茯苓1000g,人参1000g,炒甘草1000g,白术1000g,山药1000g(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
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艾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弱而滑。
二、临床新用(一)内科疾病1.肺脓疡【案例】某男,58岁。
患脓胸住院20日,切开引流10日,用多种抗生素后热退神萎,脓少而转色白清稀不断,一昼夜150ml左右,卧床难起,形瘦,纳欠佳,时呛咳,口稍干不欲饮,吐白沫痰,小便清大便少,舌淡红,苔薄,脉濡。
方拟参苓白术散原方,加炙黄芪、鹿角霜、白芥子。
二诊:服8剂脓水渐稠少,病人手提引流瓶搀扶来诊,再8剂,脓净弃瓶收口,再投8剂出院回家调理[许士恒.活用参苓白术散.中医临床与保健,1993,(3):49]【按语】本案四诊合参,诊为肺痈无疑。
此案口干不欲饮水,吐白沫痰,瓶中脓液白浊,此当为脾虚不运湿浊,精气不得上承所致。
方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加入鹿角霜、白芥子生精养血,通阳气,消痰湿,加炙黄芪意在脾肺两补及早收口生肌,药证合拍,收效满意。
2.慢性胃炎【案例】某男,48岁。
上腹隐痛,劳累;感寒加剧,常吐清水,稍稍进食,即使喝口热水疼痛亦能减轻,时好时坏,5年不。
其间2次钡餐造影诊断为慢性胃炎。
诊见:形瘦,面色清淡,舌稍胖淡红,有齿印,苔薄,脉沉缓。
此脾胃虚弱其本,寒邪伤中其标。
方拟参苓白术散去桔梗,加干姜、香附、丹参,水煎日3服。
二诊:6剂胃脘痛消。
后以原方加当归、炙黄芪连进20剂,胃痛未再发,随访2年旧疾未发[许士恒.活用参苓白术散.中医临床与保健,1993,(3):49]。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12g、薏苡仁9g、砂仁6g、桔梗6g、白扁豆12g、甘草9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2g、党参12g(或人参5g)。
【用法】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剂量按岁数加减服之。
或为丸剂吞服。
也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脾胃气虚挟湿。
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苔白腻,脉虚缓者。
【方义体会】脾胃,土也,为后天之本。
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强。
脾胃若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
然脾喜燥恶湿,喜甘恶苦,喜香恶臭,喜利恶滞。
治脾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
是方以人参、扁豆、甘草甘补脾胃;白术、茯苓、山药、莲肉燥渗利湿;砂仁辛香醒脾;桔梗宣肺,以利脾气通达。
诸药合剂,为益中气健脾胃之良方。
临证凡以脾胃虚弱旁及诸症皆宜此方。
【临床应用】一、营养不良偏食是小儿营养不良主要原因。
其表现有二,一者偏食一类,二者偏食零食。
此多由食伤脾胃所致,余常以参苓白术散治之取效。
例:郑某之子,7岁。
该童家庭条件较好,常随欲所食冷饮点心之类,而正食不食。
长期以来,家长顺其性,使其偏食成弊。
时值学龄期,该童面黄消瘦,发育不良,与健康儿童差异明显。
家长苦于其中,找余与治。
余献两法:其一,教育家长正确爱子。
若从其弊,往往“爱”而“害”之,嘱其零食有度,正食五谷。
其二,令其服用参苓白术散每日一袋,入蔗糖少许,以开水溶服。
以月为期。
家长遵余训,两法治之,不日小儿饮食正常,面色红润,形体渐丰。
二、肠结核例:魏某,男,33岁。
患者婚前有肺结核病史,婚后一时期常便秘、腹痛,渐而腹痛腹泻不止,多法治疗,均开始见效,渐渐无效。
西医诊为肠结核。
诊见:面容萎黄,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大便溏泻,一日二三行,脐周腹痛,便后不减,触其六脉细而缓,舌淡白、苔白。
以参苓白术散加味治之。
处方如下:党参15g,甘草6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6g,扁豆12g,莲子肉15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15g,川贝母9g,煅牡蛎15g,夏枯草30g,五剂,水煎服。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四君子汤、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症见: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方解四君:益气健脾―君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补脾渗湿止泻―臣砂仁:行气化湿、便补而不滞桔梗:载药上行、宣开肺气―佐1.开宣肺气以通利水道。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之功。
方中桔梗:(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与渗湿的药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复气机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而湿有去路。
(3)宣利肺气,借肺的布精而养全身。
《素问》中言“食气入胃…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桔梗宣通肺气,通过肺之布津而养全身。
(4)作舟楫之用,载药上行,引脾气上行,使输精于肺,达到“培土生金”之用。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使纵观全方,补中有行、行中有止、功奏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本方除补脾胃之外,尚有补肺之功。
1、直接――山药有补肺2、间接――脾肺为母子关系、培土可生金、肺得脾之转输、可得到营养;桔梗载药上行,使精微上达于肺,故肺气不足亦可选用此方。
配伍特点:1、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
临床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证治要点。
2、加减变化:久泻兼里虚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属脾虚夹湿者。
5个治咽炎的中药配方

5个治咽炎的中药配⽅在⽣活中,有许多⼈都患有咽炎,对于咽炎,吃中药长期调理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治疗咽炎的中药配⽅有哪些呢?以下是5个治咽炎的中药配⽅介绍,让我们⼀起来看看吧!5个治咽炎的中药配⽅介绍1、参苓⽩术散配⽅:太⼦参10g、⼭药10g、茯苓10g、⽩术6g、薏苡仁10g、⽩扁⾖10g、陈⽪6g、桔梗6g、⽢草3g。
功效:补中益⽓,健脾⽌泄,芳⾹化湿,宣肺利咽。
2、双根桔梗汤配⽅:板蓝根20克,⼭⾖根15克,桔梗12克,⼤洞果10克,沿阶草10克,⽢草5克,蜂蜜50克。
做法:将前6味中药材⽤1000ML冷⽔浸泡20分钟,后将之煮半个⼩时,将熬出的药液倒⼊杯⼦,加⼊蜂蜜。
服⽤⽅法:⼀天内分3次服⽤。
亦可代茶频饮。
每天1剂,7天1疗程。
功效:有养阴清热、润咽⽌痛之功效。
3、橘红莓茶配⽅:橘红、莓茶、百合、罗汉果、胖⼤海和⽢草。
服⽤⽅法:袋泡茶冲泡,每天喝2次。
功效:缓解喉咙不适、⽌咳化痰、⼲痒、疼痛等症状。
4、养怡⼈家茶配⽅:佛⼿柑、⽢草、菊花、桔梗、甜茶、栀⼦等药⾷两⽤草本植物。
做法:加沸⽔浸泡焖盖10分钟,待温度合适后即可以⽤。
服⽤⽅法:代茶频饮。
功效:适宜慢性咽喉炎、咽喉肿痛、咽喉发痒、喉咙有异物感、声⾳嘶哑、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咳嗽、⽤嗓及烟酒过度等⼈⼠饮⽤。
5、银翘⽞麦汤配⽅:⾦银花30克,南沙参、⽞参各20克,⽣地黄、连翘、⽟⽵各15g,桔梗、知母、黄柏、马勃、射⼲、麦冬各10克,⽢草5克。
服⽤⽅法:⽔煎服,每⽇1剂,分两次服。
功效:清热泻⽕,解毒养阴。
此⽅⽤于慢性咽炎,毒热(⽕)较盛,咽喉⼲燥,灼热微痛者以上就是关于5个治咽炎的中药配⽅介绍的详细内容,希望你能够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临床运用【关键词】参苓白术散慢性咽炎临床运用
慢性咽炎是咽喉部黏膜、淋巴组织及黏液腺的弥漫性炎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反复缠绵,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运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素问·阴阳类论》指出:“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则更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
”“咽恃液养,喉赖津濡”。
脾主运化,为津液生化之源,故津液必须依赖脾土的健运,方可化源充足而不竭,始能上升而濡润咽喉,耳目口鼻诸窍则不为病。
反之如果脾土虚弱,健运失常,生化之源枯竭,津液衰少,难以上承,则咽失其养,喉失其濡,诸窍也失其养而惧为之病。
因此,脾土虚弱,津液衰少,津液不能上承咽喉是本病的根本原因。
慢性咽炎是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所致,与平素喜吃辛辣之品,饮酒抽烟有关,使燥邪内生,燥邪易伤津液,咽喉失于濡养,故出现咽干、咽痒等症状。
此外,慢性咽炎的发生与目前长期滥用抗生素形成的耐药性有关,致使慢性咽炎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同时普通的咽喉含片药,药性偏凉只能暂时缓解咽部某些症状而无法根除病因,久用则败胃伤正。
脾胃受其害则功能失调,不能化生津液而出现慢性咽炎的一系列症状。
因此根据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采取健脾养阴生津之法,是
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
取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之意,该方具有补气健脾、生津养阴之功。
2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运用举隅
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咽炎适用于脾土虚弱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见:咽中干燥,不思饮食,咽痒微痛,时欲吭喀清嗓,食少、便溏,舌质淡胖,苔薄,脉细或软。
查体见咽部干燥,充血但不甚,后壁淋巴滤泡呈团块状增生。
参苓白术散组成及加减: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白扁豆10g,陈皮10g,莲子肉10g,山药10g,桔梗6g,甘草6g,大枣5枚,玄参12g,麦冬10g,石斛10g。
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3岁,教师。
主因“咽部干燥疼痛反复5年”于2008年5月13日就诊。
曾在其他医院屡用西药消炎及中药养阴清热之法治疗,仍反复发作。
患者咽部症状常因感冒而频繁发作,就诊时症见咽干、咽痛、胃脘部常有胀感,矢气后减轻,纳差乏力。
查体:咽部慢性充血,淡红色,黏膜萎缩,咽喉壁及舌根处淋巴细胞增生,舌淡,苔白滑,脉平。
诊断为中土失健、脾胃虚弱之喉痹,治疗以培土益脾入手,取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陈皮、山药、石斛各12g,薏苡仁30g,桔梗6g,甘草6g,服药7剂,咽中自觉无明显不适。
复查见咽部充血明显减轻。
又服原方1周,复查淋巴滤泡萎缩,诸证悉除而愈。
嘱其多饮水、忌辛辣、适劳逸,随访1
年无复发。
患者,男,50岁,干部。
主因“反复咽干咽痛3年”于2008年10月21日经人介绍来诊。
因本病曾遍尝清热解毒养阴中成药,以及西药消炎药等未见效,就诊时见咽干不欲饮,微痒痛,咽部堵闷感,大便偏稀,舌苔白,脉细。
查见咽部充血但不甚,后壁少液,淋巴滤泡增生,悬雍垂下拖。
诊断为“慢性咽炎”,辨证为脾土虚弱,津不上承,以培土生金法治疗,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陈皮、山药、石斛各10g,桔梗6g,甘草6g服药7剂,服药5剂后咽部症状明显好转,后继续中药巩固两月治愈。
嘱其防感冒,忌辛辣,随访无复发。
4 讨论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中年人,平均每人一年发作2~4次,病程较长,症状顽固,不易治愈且易反复发作。
咽部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重要门户之一,加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吸烟、饮酒等因素损伤影响咽部黏膜,导致急性、慢性咽炎的发病,而目前西医在治疗上缺乏有效药物[1]。
大多数治疗采用西药消炎及中药清热解毒,含片等方法,只顾短期疗效,日久败胃伤正,病情更加顽固难愈,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本病归属祖国医学中“阴虚喉痹”范畴,其治疗应以健脾养阴为主,而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取其“培土生金”之意,具有补气健脾生津养阴之功,用之远期疗效更好。
方中党参、山药、扁豆、甘草入脾胃补中益气,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配伍桔梗引药上行,宣利咽喉。
全方并无多少养阴药成分,但是其健脾生津的功效很明显,此正是培土生金法的妙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