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哮喘相关)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面色苍白,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中医内科学——喘证
伴有紫绀,心 心悸,
二、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
别处治。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证治分类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张”。
2、病因病机: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
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3、辨证纲领: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
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4、治疗原则: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
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中医内科学——喘证
.三、讨论范围
中医内科学——喘证
.实喘: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喘证
发 意三作肺时部、当有结 无相合 干关听 湿诊 性检,啰注音查
或哮鸣音。
1.查体: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
粒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

喘证1. 概述: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疾病。
(出现喘且喉中哮鸣有音诊断是哮病,出现咳喘诊断是喘证)(气息气机出现问题)(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上不来气;严重者①喘促持续不解——肾不纳气——肺肾两虚②烦躁不安——心气虚③面青唇紫——肾阳衰弱导致心阳不振——心肾阳虚④肢冷——肾阳虚⑤汗出如珠——阳虚⑥脉浮大无根)【症状】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发为喘脱。
2. 最早记载了喘证的名称的是《黄帝内经》,提出喘息、鼻张、肩息病变主脏在肺,以肺为主,亦涉及他脏;提出喘证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金匮要略》:有“上气”专篇论述。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逆而喘(喘比咳嗽气机壅滞更重)②饮食不当③情志所伤④劳欲久病(2)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实证——病位在肺);或气无所主,肾失纳摄(虚证——病位在肺肾)。
4.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肝气上逆乘肺,升多降少)脾心。
5. 病理性质: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①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②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失摄纳引起。
③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④喘证严重者,肺肾俱虚,肺虚不助心主治节,肾阳虚无以温煦,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可至喘脱危候。
6.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而诱发。
(2)鉴别诊断气短:相同点:气短与喘证同为呼吸异常。
中医内科学--喘症

喘病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 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 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 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 危重证候。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 ”、“上气”、“逆气”、“喘促”等。
为实,在肾为虚”。
3 | 病位: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 治疗原则: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 摄纳。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以喘促气逆,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或哮鸣音。 4.实验室检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难,喘促的西医有关疾病的诊断,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细胞总数及 中性粒细胞升高,或x线胸片有肺纹增多或有片状阴影等依据。
适当处理。
12
辨证论治
风寒闭肺证
证候主症: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
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
注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意 点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13
辨证论治
痰热遏肺证
证候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
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
意
点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中医内科学.喘证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
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 饮,咽干,尿赤,大便或秘; (3)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4)脉象: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 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利肺气。
17
2、表寒肺热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痛
。 (2)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
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 便干。 (3)舌象:舌边红,苔薄白或黄。 (4)脉象: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14
(二)治疗原则: (1)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
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 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2)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 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 阴、固脱等。
15
(三)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
7
病因病机
8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久病劳伤
肥甘生冷 嗜酒
忧思气结 郁怒伤肝
久病肺虚 久病脾虚 肾阳衰弱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水气凌心
肺 气 上 逆 喘证 失 于 宣 降
病因病机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
9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舌象: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喘息的发作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为肺部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所致,并将其归类为“喘证”。
1. 喘证的概念喘证是中医学中对诸如哮喘、喘息等疾病表现的总称。
喘证的特点是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喘息声响,常伴有咳嗽和痰多。
中医学认为,喘证的发生与肺气、脾气、肾气以及外感邪气的关系密切。
2. 喘证的病因中医学将哮喘的病因主要归结为肺气虚、肺阴亏损、脾气虚弱等,以及外感风寒、火热等因素。
肺气虚指肺气功能减退,肺阴亏损则指肺脏阴液不足,导致肺没有足够的润滑物质,使得肺组织失去正常的弹性。
脾气虚弱主要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消化不良,导致体内湿气凝聚,影响肺气的运行。
3. 喘证的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喘证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肺气不足、痰湿阻肺、肝火上犯等。
肺气不足是喘证的基本病机,即肺气功能减退,不能充分调节呼吸。
痰湿阻肺是指体内湿气凝聚,堵塞了肺气的运行,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
肝火上犯则是指情绪紧张、忧郁等因素导致肝火亢盛,进而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
4. 喘证的辨证分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医师将喘证分为寒哮、热哮、寒热错杂、痰湿哮、痰热哮等几种辨证类型。
其中,寒哮指的是体内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凝滞,表现出喘息,咳嗽等寒冷症状。
热哮则是指体内火热炽盛,导致肺气亢盛,表现出喘息声高亢,喉咙灼热等症状。
寒热错杂指体内同时存在寒邪和热邪,症状表现繁杂多样。
痰湿哮和痰热哮则分别指体内痰湿和痰热阻肺,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
5. 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是调节肺气,祛除痰湿,平衡阴阳。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医师会调配相应的中药和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桔梗、陈皮、茯苓、白术等,用于祛除湿气、疏通肺气等。
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和阴阳,缓解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之,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主要涵盖了喘证的概念、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中医内科学 喘证

辨证论治
? 喘证的治疗原则: ?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
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 的方法。 ?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 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 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 痰热郁肺证加减变化: ? 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 ? 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
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 ? 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
清肺。
辨证论治
? 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 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 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 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要点 ? 辨证论治 ? 预防调护 ? 临证体会
喘证
概述
? 喘证的概念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
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 证。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致脱。
概述
? 喘证的源流 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阅
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 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 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 疗。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 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
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
肾为虚。”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
中医内科学——哮病

•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 肺失清肃。 • (3)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4)主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而前者 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 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 郁,外有表证者。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
• •
• •
5、虚哮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 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 兼症: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 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 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 或细数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 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四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①首辩已发、未发: •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 喉中哮鸣,伴咳嗽,咯痰不利,甚则张 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 不宁。 •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 轻微的咳嗽、咯痰、呼吸紧迫等;日久 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 吸时喉间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 形衰、腰酸浮肿。
• (6)加减: •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 散风寒; •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 肺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 痰利气; • 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
•
• •
•
中医内科学--哮喘-文档资料

2、病证鉴别
哮病与喘证
联系:哮必兼喘;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痰喘。 区别:哮以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以气 息,为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哮病与支饮
联系:均有痰鸣气喘的症状。 区别:哮病呈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支饮 病情时重时轻,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
2019/2/12 中医内科学
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 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为痰, 痰热胶结于肺。 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盛。 病机:痰热壅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越婢半夏汤加减。 2019/2/12 中医内科学
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痰鸣如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 热壅肺, 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 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热蒸液为痰,痰 热胶结于肺。 烦躁,口渴,便干—痰热内郁。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外束。 舌边尖红,苔白腻罩黄,脉滑弦紧—风寒夹有郁热。 病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 黄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
《诸病源候论》
《呷嗽候》
《圣济总录》《普济方》
上气、呷嗽
《丹溪心法》
“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医学正传》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类
6
• 二、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
风寒
• 外感
•
风热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实
•
• 饮食——痰浊
内 情志——肝气 伤
久 病 肺不主气
劳 欲 肾不纳气
出纳 虚
失常
气机升降失常 —— 喘
•
心阳衰竭……………………喘脱
医疗类
7
三、 病因病机小结
• (一)、病位及涉及脏腑:
•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甚则累及于心.
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杏仁助麻黄降肺气平喘,且宣散外邪
甘草调和诸药
华盖散——宣肺化痰降气 麻黄宣肺平喘
杏仁、苏子、桑白皮降气化痰
陈皮、茯苓健脾化痰
医疗类
21
(二)、表寒肺热证
• 1、证 候: (主)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 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
(兼)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 有汗或无汗,口渴,
医疗类
16
喘证
三、证治分类
实喘
风寒壅肺证 表寒肺热证 痰热郁肺证 痰浊阻肺证 肺气郁痹证
虚喘
肺气虚耗证 肾虚不纳证 正虚喘脱证
医疗类
17
• 实喘:
.
(一)、风寒壅肺证
1、证 候: (主)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兼)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
渴,无汗,
(舌脉)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咳嗽 脉象 病势
伴有痰鸣咳嗽, 脉数有力, 病势多急;
少有痰鸣咳嗽, 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病势徐缓,时轻时重, 遇劳则甚
医疗类
13
2.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 外感 : 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 内伤 : 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医疗类
14
• 肺虚
3. 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肾虚
心气、心阳衰弱
2、证机概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3、治 法: 宣肺散寒 4、代 表 方: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医疗类
18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医疗类
解表宣肺止痰咳,素体痰多风寒伤。
医疗类
20
5、方义: 麻黄汤——宣肺平喘,散寒解表
劳作后气短 不足以息, 喘息较轻;
静息时亦有气喘, 动则更甚;
常伴有面色咣白, 伴有面色苍白, 自汗,易感冒; 颧红,怕冷,
腰酸膝软;
喘息持续不已;
伴有紫绀,心悸, 心悸,结代。
医疗类
15
二、治疗原则
•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
•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
•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权衡标本,分别 处治。
医疗类
24
(三)、痰热郁肺证
• 1、证 候: (主)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 黄,或夹有血色,
(兼)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 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 大便或秘,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 数。
• 2、病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 3、治 法: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 4、代 表 方: 桑白皮汤加减
•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气短亦即少气,
呼吸微弱而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
而无声,亦不抬肩,尚可平卧。喘证是以
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致不能平卧为特 征。
医疗类
1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
虚喘
呼吸 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
气粗声高,
气怯声低,
(舌脉)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 浮数或滑。
• 2、病机概要: 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 3、治 法: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 4、代 表 方: 麻杏石甘汤加减
医疗类
22
麻杏石甘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医疗类
23
5、方义: 麻黄——宣肺解表 石膏——清里热 杏仁——降气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 (二)、病性
•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虚喘责之于肺、 肾两脏.
• (三)、病机关键
• 实喘在肺,为邪气壅盛,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为精 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
• (四)、预后
医疗类
8
【诊查要点】
• 一、 诊断依据
• 临床特征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
•
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 三、讨论范围
•
.
• 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
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 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
•
• 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 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矽肺
•
发生呼吸
• 心源性哮喘
困难者
• 癔病等
医疗类
4
三、范围
•
风寒袭肺(喘息性支气管炎)
• 3.配合血常规、检测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 细胞数,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 等检查。
医疗类
10
鉴别诊断
• 喘证
• 是指多种急、慢性 疾病中有呼吸困难 的症状。
• 哮证
• 哮指声响言,为 喉中有哮鸣音,是 一种有宿根,反复 发作的一个独立病 证。
一般来说,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医疗类
11
气短
• 2、病因病机: • 《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
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
• 3、辨证纲领: •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说: “实喘者有
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 4、治疗原则: • 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
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医疗类
3
•
为特征。
• 病史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
•
等病史。
• 诱发因素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医疗类
9
三、 相关检查 发作时当结合听诊,注
意肺部有无干湿性啰音
可协助鉴别喘证出现的原因是 肺源性的诸如支气管肺炎、肺
或哮鸣音。
炎、肺气肿、肺结核、矽肺等,
• 1.查体:
或为心源性的如心衰。
• 2.胸部x片及CT检查,心电图检查:
中医内科学
喘证
医疗类
1
【概 述】
• 一、定义
• 喘即气喘、喘息。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 征者谓之喘证。
• 呼吸困难
•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 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
医疗类
2
• 二、历史沿革 .
• 1、临床表现: •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
•
痰热壅肺(肺炎)
•
实喘 痰浊阻肺(慢支肺气肿)
•
肺气郁痹(癔病性喘息)
•
喘证
•
肺虚(慢支肺气肿)
•
虚喘
•
肾虚(肺气肿.肺心病)
医疗类
5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 内伤两大类。
• 外感: 1.外邪侵袭 • 内伤: 2.饮食不当
•
3.情志所伤
•
4.劳欲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