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题一课一练(含答案)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夫〖〗环而攻之;2.米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亲戚〖〗畔〖〗之;5.公孙衍〖〗;6.诸侯〖〗;7.天下熄〖〗;8.往之女〖〗家;9.不能淫〖〗。

㈡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贫贱敷衍熄灭毕恭毕敬B.威武淫漫屈服独行其道C.王候恐惧焉得怒发冲冠D.违背安居侍妾矢志不余㈢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5.此之谓大丈夫。

㈣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是继孔子以后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________”,与孔子合称“__________”。

㈤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环:___________⑵池非不深也池:___________⑶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___________⑷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⑸故君子有不战有:___________⑹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___________诚:___________⑺安居而天下熄熄:___________⑻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___________焉:___________⑼父命之命:___________⑽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⑾居天下之广居居:___________居:___________⑿得志,与民由之得: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⒀贫贱不能移移:___________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⑵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各版本)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蛮.横(hèng)缅怀强.词夺理(qiáng)消声匿迹B.拙.劣(zhuó)演译草长莺.飞(yīng)名副其实C.旷.野(kuàng)漩涡挑拨.离间(bō)漫不经心D.矗.立(zhù)喧腾暴风骤.雨(zhòu)振耳欲聋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萌发帷幕消声匿迹震耳欲聋B.烦躁坍塌锋芒毕露微不足道C.喧器狼藉坦荡如砥无动于衷D.云霄安详骇人听闻大相径庭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厦门市的新老建筑和谐衬托,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B.对这次集体活动,班主任郑重其事....地宣布了纪律。

C.经过办案人员艰苦卓绝的工作,这件蹊跷的案子终于水落石出....。

D.狂热的球迷们歇斯底里....地在场外为自己喜爱的队员呐喊加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日,10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遭遇导游强制消费和辱骂一事引起了泰方关注。

B.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下列判断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谢谢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海里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

(4)大自然有时也会向他的儿女开战,在她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A.比喻引用排比拟人 B.拟人反语排比比喻C.比喻反语比喻拟人 D.比喻反语排比反语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嗟来之食阅读答案

嗟来之食阅读答案

[标签:标题]篇一: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答案(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十一)《守株待兔》参考答案: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篇二: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拓展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拓展阅读竞赛试题及答案阅读材料(完卷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乐羊子妻(节选)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①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②。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③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注释】①还:回到家里。

②嗟来之食:指侮辱性的施舍。

③捐:丢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得遗金一饼得:(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污: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3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的特点。

(2分)4、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3分)(二)怀念一棵树①我曾看见一只蝴蝶,被暴雨打湿翅膀,结果在雨中挣扎了一夜,终于在黎明前悄悄死去;②我也曾看见一棵小树,被狂风A.折()断了腰身,在北风中立了一个季节,却依然在春天萌生了枝叶。

议论文《谈骨气》阅读以及答案汇总

议论文《谈骨气》阅读以及答案汇总

八年级《谈骨气》练习二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③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④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⑤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

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

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⑥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⑦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⑧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⑨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1.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jiàn)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è)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字词。

①________:自以为②________:于是就③________:没有阻止④________:于是⑤________:返回(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尝试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薛谭为什么辞别老师回家?因为他“________”。

②薛谭听了秦青老师送行的歌后是怎么做的?________ ,________。

③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秦青歌唱得好?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从这篇短文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选出最合适的一项()A.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 一个人有了成绩不能骄傲,要谦虚。

C. 只有有才智的人才有骄傲的本钱。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顾长康画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①。

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②,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③中。

”【注】①目精:眼珠。

②研蚩:美丑。

③阿堵:此处。

(1)“本无关于妙处”正确的停顿是()A. 本/无关于妙处B. 本无/关于妙处C. 本无关于/妙处(2)写出下面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或数年不点目精________②人问其故________(3)顾长康“不点目精”的原因是________,这与成语“________”的意思相近。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①。

及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注】①避患:避免灾祸。

②及:等到。

③益:更加。

④遂:于是,就。

(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正确的两项是()A. 而人遂得而取之矣(它,指小翠鸟)B. 一人虽听之(他,指弈秋)C. 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上的鸿鹄)(2)画线语句的意思是:________,就把巢筑在低一些的地方。

论点

论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论点By:读写快乐赢song/1592901967/main一.文体知识:1.概念:议论文又称论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2.掌握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答题时注意要规范,如果答出“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一类的说明方法来,就不够规范了。

3.议论文也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会提出几个分论点,但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明确论点与记叙文中明确主旨一样,对准确回答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一篇议论文,我们要弄清作者的观点即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这个论点用了哪些材料(论据),采用了怎样的方法(论证方法)来论证的。

中考也大体从这些方面来考查。

考点归纳:1.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3.考查论据的类型及作用。

4.辨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或论证角度。

5.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探究品析。

6.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事实论据.或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小结:目前为止,三大文体我们都学过了。

有时候,我们要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处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时要用记叙文来表达。

而说明文重在介绍说明,其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议论文则是阐述道理,明确观点。

这里作者要明确的观点,就是文章的论点。

议论文一般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明确论点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作者要阐述的观点,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阅读议论文,最关键的的一点就是找准的论点。

一般可以从以下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准确找出论点。

1.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句(肯定或否定判断,一般不用比喻、反问等句式),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2.论点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这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篇末(这是篇末点题的写法,注意“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小学语文短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①(1)

小学语文短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①(1)

小学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题一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2)众皆.弃去()(3)光持.石击瓮破之()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称象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及译文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及译文

《不食嗟来之食》原文及译文不食嗟(jiē)来之食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⑶嗟,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⑺其谢也2。

翻译下列句子⑴嗟,来食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3。

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4.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简要分析。

(2分)5.你是否赞同这位饿者的做法?请简要说说理由。

(2分参考答案1。

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只⑤这⑥离开⑦道歉2。

⑴喂!来吃!⑵我就因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东西,才到了这样的地步⑶他吆喝你来吃,可以离开,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3。

《谈骨气》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4.不设统一答案。

参考:饿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或清高的人),他虽然“蒙袂辑履,贸贸然”,但是听到“嗟,来食”,却“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分,意对即可)5.不设统一答案。

赞同或不赞同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分)二: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

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

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

②袂:袖子。

③屦(jù):麻鞋。

8.(2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以待饿者而食.之
(2)从而谢.焉
9.(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0.(2分)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11.(2分)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8.(2分)(1)给……吃(2)道歉
9.(4分)(1)黔敖左手端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

(2)人家叫喊着让你吃,当然可以走掉;人家道歉了,就可以吃。

10.(2粉)示例:
《鱼我所欲也》中谈到“舍生而取义”‘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所取之“义“即是一种世人的尊严和骨气,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气节比生命更为珍贵。

11(2分)扶助别人要顾及对方的尊严,否则即便是做善事也不会被接受,甚至有可能给对方造成更大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