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

合集下载

近代史中国抗日战争论文范文

近代史中国抗日战争论文范文

近代史中国抗日战争论文范文在我国的近代史中,抗日战争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抗日战争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代史抗日战争论文篇一:《论抗日战争阶段是与非》摘要:很久以来,对于国民政府的总裁蒋介石的评论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对蒋介石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功过兼具。

对汪精卫完全否定,甚至课本上,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提到他。

蒋介石其过,无非是大搞独裁统治,至于其功,绝大部分人都会说统一军阀二战对亚洲的贡献以及对中国南京等大城市的建设。

日本金融危机,日本军部转移视线,在军国主义下,放开其侵华的野心。

关键词:蒋介石,日本军部1、中日两国国情抗日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主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日本之间全面战争时间持续了整整八年(1937~~1945),中国以大半国土沦陷、伤亡一千八百万人的代价才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日本仅仅损失了二百三十二万人,即便独战中美两大国,悬殊之大令人深思。

其中,我们要详细讨论的就是抗日战争的模式问题。

首先,抗日战争的爆发时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对华野心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命令下未作出大规模的抵抗便退出关外日军迅速占领东北。

可是,此时中国和日本的中央政府却都乱作一团,南京的国民政府未曾想张学良如此迅速丢失东北,正如吴佩孚大骂张学良所言:“国恨不报,家仇也不雪?”而日本,十分可笑,举国都在追问占领东北是谁的命令,罪魁祸首关东军一问三不知,军部和内阁打哑谜,此时日本的裕仁天皇出面支持军部,才压下了内阁的质问。

此为抗日战争的前奏。

1937年卢沟晓月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

日军选在1937年发动这场战争实际是无奈之举,因为自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开始了中华民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国民革命军的实力也大大增强,蒋介石派其子蒋纬国赴德留学,学习装甲兵,希特勒也为中央军提供大量的械装备,配备德国军官训练顾问。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九一八事变,又被称为“九·一八”,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沈阳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事变前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混乱时期。

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以来,国内政治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大萧条也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同时,日本在地区霸权扩张的野心逐渐显现。

二、事变经过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是一起日本军队策划的炸弹爆炸事件,称为“柳条湖事件”。

日本军人借机制造了爆炸事故,然后将其归咎于中国,借口保护日侨权益,派兵占领了沈阳,并逐渐扩大占领区域。

三、日本侵略行动的目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全面侵略。

他们的目的是追求资源和市场,同时通过蚕食中国领土来实现对中国的控制。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一部分。

四、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对中国整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政府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抵抗。

其次,事变导致东北地区丧失了控制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人员流离失所。

五、国际社会的反应九一八事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动表达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和谴责。

然而,在某些国家内部存在利益冲突和犹豫不决的态度,导致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有效制止受到了挫折。

六、九一八事变的持续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持续了14年之久。

这场战争带给了中国人民沉重的伤痛,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

七、九一八事变的纪念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九一八事变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每年的九月十八日,中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悼念遇难者、铭记历史,并继续坚持和平与正义的呼声。

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对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学年论文范文: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历史学年论文范文: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历史学年论文范文: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学年论文就是高等院校要求学生每学年完成的一篇学术论文,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

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

每学年写一篇,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写毕业论文打基础。

撰写学年论文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史学年论文相关范文: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全文如下:[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

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

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论文关键词】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RESUME OF THESIS] As Marxist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tells us, the happening of any historical affair is a result of the inevitability and the contingency, so is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What‘s the inevitability of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s the content of this academic thesis. That’s to say,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and inquire into those historical source for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With regard to the time, it began with the door of Asia open by the big power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As to the expand extent, it also marched in step with the developing of Japanese capitalism. As far as the specific substance is concerned, it lied in the political source, economic source, population‘s source and thought’s source, etc.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substance of thehistorical sourc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cludes the time and the expand extent.[KEY WORDS]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Political Source, Economical Source, Population‘s Source, Thought’s Source中国和日本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人民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但到了近代,当中国逐步衰落后,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日本帝国主义却成了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

日本侵华战争作文

日本侵华战争作文

日本侵华战争作文日本侵华战争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对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从193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磨难,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抵抗着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日本侵华战争的导火索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趁机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接着,日本又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包括南京、上海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野蛮的屠杀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面对侵略者的进攻,中国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中国军民在各个战场上英勇作战,不畏艰险,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抗战。

著名的抗战英雄包括国民党军队的蒋介石、朱德、叶剑英等将领,以及共产党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他们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在抗战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抵抗着侵略者。

中国人民在艰难的条件下,发扬了民族精神,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

中国妇女也积极参与到抗战中,她们不仅在后方支援抗战,还有许多妇女勇敢地加入了抗日军队,为保卫家园、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抗战胜利也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抗争精神也给世界各国人民树立了榜样,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对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抗战胜利不仅为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九一八事变历史影响

九一八事变历史影响

九一八事变历史影响九一八事变,即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

这一事件对中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角度来探讨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影响。

一、政治影响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使中日两国关系进入紧张状态。

此后,日本逐步控制了东北地区,并于1932年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一事件导致了中国的领土丧失和国家完整性受损,同时也引起了国内政治动荡。

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开始合作抗战,这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影响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区,日本占领后将这些资源剥夺并运往日本本土。

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日本的侵略还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困难,国家经济体系出现严重紊乱,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抗战过程中也对中国的战争努力造成了困扰。

三、社会影响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

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展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团结力量。

抵抗日本的斗争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社会上涌现出了大批热血青年参军投身战斗。

九一八事变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追求,将更多的人推向了爱国思潮的浪潮中。

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国际影响九一八事变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件发生后,中国向国际社会呼吁援助并寻求国际支持。

然而,由于当时世界大国对中国的援助不积极,九一八事变被某些国家普遍忽视,使日本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九一八事变震惊了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觉。

事件后,国际社会开始对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扩张的势头。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加深了中国对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追求。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日本侵华战争是指自1937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全面侵略战争。

九一八事变被认为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它深刻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长期的苦难。

以下将从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原因及影响三方面对九一八事变展开论述。

一、九一八事变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地点位于中国东北的沈阳。

当时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领土,但曾长期受到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东北是中国国土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定、军阀混战以及经济动荡等多方面原因,中国无力有效维护东北的安全。

二、九一八事变原因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多个因素导致,主要有以下几点:1.日本侵略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渴望扩张亚洲势力范围,并且对中国具有特殊的经济和战略兴趣。

日本政府鼓励本国资本家和军人在中国各地进行侵略和掠夺。

2.满洲地区矛盾激化:满洲地区经济发展得快,日本军国主义借口维护“满洲人民”利益,大肆扩充军事力量,并将满洲视为其扩张和殖民统治的跳板。

3.关内外法统矛盾:东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要地,早在辽东半岛租借权问题上,中日之间便存在着领土争端。

同时,关内外法也极大地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提供了机会。

三、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在中日两国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日两国关系恶化:九一八事变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抵抗意识,在中日两国关系上留下了长期伤害。

从此以后,中日两国一直陷入长期紧张状态。

2.中国民族意志觉醒: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中国人民开始自觉地抵制日本侵略,发起了抗日运动。

3.东北沦陷区建立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成立了伪满洲国。

这个伪政权在中国沦陷区域实行残酷的统治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展开过程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展开过程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展开过程日本侵华战争是指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展开过程两个方面来阐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历史背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导火索,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非法侵占。

之后,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逐渐加深。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

随着事态的升级,日本侵华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过程日本侵华战争的展开过程可以分为军事行动和政治控制两个方面。

1. 军事行动日本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压倒中国的策略,迅速占领了中国的重要城市。

在上海、南京等地,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极大的抵抗意志,但是由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的不足,很难抵挡日本军队的入侵。

2. 政治控制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日本还实施了政治控制措施,对中国的政府和民众进行打压。

他们成立了伪满洲国和伪中华民国政权,并试图通过这些傀儡政权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此外,日本对中国的经济进行了掠夺,大量资源被日本抢走,使中国的经济陷入困境。

3. 抗战的爆发中国人民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日本军队展开了坚决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武装抵抗,组织了游击战,并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这场抗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抗外侵略的坚定决心。

4. 战争影响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数百万中国人民失去了生命,大量的城市被摧毁,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战争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暴行和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等。

此外,战争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总结日本侵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惨痛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英勇,为日本侵略者敲响了警钟。

战争的悲剧应该成为我们永不忘记的过去,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原创 近代史论文 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原创   近代史论文 近代外国侵略对中国的影响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摘要: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而卢沟桥事变成为各位了广大学者进行研究的课题。

广大学者在研究卢沟桥事变后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本文将研读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而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影响意义日本帝国主义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侵华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式下进行的。

中国国共两党自西安事变后逐步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给日本的侵华政策以沉重打击,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全国抗战准备还不充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

于是,具有优势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乘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背景问题,史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政治背景方面有学者指出:“蒋介石政府顽固执行‘攘外安内’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造成中国抗日力量内耗、国防空虚,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经济方面在事变前日本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华北进行经济侵略,不仅有掠夺资源、扩充军备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动机,而且包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略上的考虑。

就如直至1935年年底,日本在华北投资已占对华投资总额的43.5%。

由于投资激增,华北逐渐成为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地区”,其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1937年7月7日深夜,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非法演戏的日军,以失落一名日军为借口,强行要求进程搜查,被中国军队严辞拒绝。

于是,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关于卢沟桥事变起因问题上,中日两国史学界的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日本一些学者,特别是是部分前侵华军人的著作多认为卢沟桥是偶然发性事件,说事件之火“是在从没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带内点燃的”,“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事件”。

其主要论据可以概括为“重点对苏论”、“无计划论”、“肥阴谋论”。

“重点对苏论”即认为日本特别是日本陆军当时主要是以苏联为假想敌,正致力于“加强对苏战略”而“无暇他顾”;“无计划论”即认为日本在用兵上“完全没有进行日华全面战争的计划和准备”;所谓“非阴谋论”,就是认为卢沟桥事变与1931年9月18日的留条湖事件那种有预谋的情况不同,它不是日本策划的阴谋,而是偶发性事件。

针对日本学者的“偶发论”观点,中国学者根据大量史实对其进行回击。

中国学者认为: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不仅是有计划、有预谋、有目的的。

理由有两点:1.卢沟桥事变算是日本风行军阀注意政策的必然结果。

在这一观点上部分日本学者与中国学者达成了共识,如日本著名史学家井上清曾靖说过:“在世界史上,这样没有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除了日本找不到第二国”。

2.“大陆政策”导致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生。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向军阀主义道路,精心炮制了对外侵略的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部征服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步征服中国内部;第五步征服世界。

从卢沟桥事变到平津之战的过程表明:卢沟桥事变决不是偶然事件和局部冲突,而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卢沟桥事变也不是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而是天皇、政府和财阀共同意志;其全面侵华的“有关出兵、作战的事宜,无一不是依照天皇的命令进行的”。

三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卢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天,日方代表松井太久郎与中方代表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进行交涉,翌日晨2时达成三项口头协议:双方停止射击;日军撤至丰台,中国军队撤到永定河岸;宛平城由翼北保安队接防。

日军以“不扩大”方针为烟幕,压迫中国地29军军长宋哲元接受种种苛刻条件,实际上却不打算执行停止停火撤军协议,而是用缓兵之计,以待援军的到来。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迅速作出对华增兵的决定。

7月12日日军参谋本部分别向其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下达命令,以指定的部队向华北开进。

日本陆、海军还就华北协同作战问题达成了协议。

7月26日,日军第20师团第77联队和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一部,在飞机和装甲车配合下侵占廊坊,致使平津之间的铁路交通中断。

日军在挑起廊坊和广安门事件后,日军参谋本部于7月27日命令中国驻屯军向中国第29军发动攻击,并下令国内第二次动员,增调第3、第5、第6、第10、第11师团等部共20万余人到中国。

7月28 日,日军中国驻屯军对北平地区的中国第29军发起总攻,主要目标是南苑。

当时,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7000人。

日军第20 师团和驻屯军步兵旅团主力在飞机、大炮火力支援下,突然从东、南、北三面向南苑发起猛烈攻击,中国守军被迫仓促应战。

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人以上,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英勇牺牲,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后撤时亦壮烈殉国,南苑遂陷敌手。

29日,日军侵占北平。

日军为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以主要兵力向华北展开战略进攻,相续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和华北事变。

这样日军先后以华北华中为主要作战方向,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共产党和国民党先后表明了抗战的态度。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红军将领致电宋哲元等,支持第29军抗战,愿为后盾。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高潮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的抗战方针和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同时蒋介石还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

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7月15 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发动全名族抗战、实行民权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整治主张,作为国共合作的总纲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等。

这个宣言,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抗日的诚意。

9月22日,国民党终于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提出团结御侮的必要,认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即为全国全面抗战开始。

四卢沟桥事变的结果在全国进入全面抗战后,中国立即确立了抗战的知道路线和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

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中,提出实行全国军队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等八大纲领。

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山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

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要内容是:(1)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

(3)进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4)改革政治机构,(5)实行抗日外交政策。

(6)实施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

(7)改善人民生活。

(8)实行抗日教育政策。

(9)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

(10)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

中国国民党也确立了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1937年8月20日,国民党政府以大本营的训令颁发了《战争指导方案》,正式确定“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即实行“持久消耗战略”。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对抗日诸多方面都扼要做出纲领性的决议。

五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暴行日本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开始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戮,累累惨案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甚至明目张胆的大量使用国际公约明确禁止的生化武器。

许多事实无一不记录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欠下的一笔笔血债。

(一)“集团部落”政策1934年12月,日本以伪满洲国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建设集团部落》的通令。

具体是将分散的庄、屯进行合并,并把原居住地村庄烧光,树木砍光,制造了许多“无人区”。

在制造“无人区”的过程中,日军疯狂的实行“三光”政策,日军所到指出,草木过刀、宅舍过火、奸淫抢掠、人民备受摧残。

在日本统治的数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

(二)人体细菌实验、细菌战与生化武器的使用日军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抗日志士和无辜平民俘虏后,一部分送往731部队进行“活体细菌实验”。

日军以731部队为主体,由各处日军配合,进行细菌战。

日军在中日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地点遍及中国十八个省去,使用次数超过2000次,至少造成逾10万人的伤亡。

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时候,给中国人民精神上、肉体上造成了极大的折磨。

除上述事件外,日军还强设慰安所,肆意抓捕妇女充当“慰安妇”;诱骗中国劳工进行大规模“产业开发”,在进行“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只发饭票而无其他待遇;日本还抢掠、焚烧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璀璨文明,其在书上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无论当今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的历史事实,无数史实已经证明了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中罄竹难书的累累暴行。

六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攻击。

在此之后,国共关系由对立走向合作,国共两党由原来的尖锐对立到关系日益缓和,最终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的侵华的开始。

首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并未拟定出具体的完整的全面的侵华计划,日本统治集团对于如何处理“九一八”事变及是否扩大侵华仍存有严重分歧,而卢沟桥事变前后情况已发生了变化。

事变前从日本驻屯军兵力扩充及演习情况、日本的国策原则以及年度的用兵纲要上看,都出现了全面侵华的倾向。

事变后,日本中央统帅部立即作出向中国大量增兵的计划,并全面调整日军战争序列,进行作战部署。

由此表明,日本全面侵华已经开始。

然后,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发生事实上的本质改变。

事变前,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几方面的交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阶级对立而未真正实现。

卢沟桥事变则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抵抗,已成为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内容。

最后,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端。

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人民、政府与军队紧密团结,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