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基本概念
【精品】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简易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例:x+50=150、2x=200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等式的性质:①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任然是等式。
4、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5、解方程60-4X=20,解4X=60-204X=40X=10检验: 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方程左边=60-4×10=20=方程右边,所以X=10是方程的解。
6、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1、复式折线统计图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是本学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等式的性质等。
这些内容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算术运算,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方程、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解简单的方程。
2.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特别是解多元一次方程和含有分数的方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等式的性质,尝试解简单的方程。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练习巩固: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方程、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方程、等式的概念及其关系;2.等式的性质;3.解方程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应掌握的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应掌握的概念五年级下册应掌握的概念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8、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9、从地球仪上看,连接北极和南极两点的是经线,垂直于经线的线圈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顺序编排表示“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都用度(°)、分(′)、秒(″)表示。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2、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3、两个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15、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归纳

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概念总结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小数乘法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3.小数除法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6.积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是一种精确度的计数保留法,与其他方法本质相同。
但特殊之处在于,采用四舍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与实际值差值不超过最后一位数量级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现的话,对大量的被保留数据,这种保留法的误差总和是最小的。
7.数的互化(1)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
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化有限小数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苏教版数学五下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数学五下知识点汇总《苏教版数学五下知识点汇总》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好多有趣又重要的知识点呢。
就说数与代数这部分吧。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可重要啦。
一个数的因数是能整除这个数的数,像6的因数有1、2、3、6。
倍数呢,就是这个数乘一个整数得到的数,6的倍数有6、12、18等等。
还有质数与合数,质数就像2、3、5、7这些,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就不一样啦,像4、6、8、9,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呢。
再看分数这一块。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很关键哦。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很有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就像魔法一样,能把分数变来变去,还不改变它的大小。
约分和通分也在这个范畴里,约分就是把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通分是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这样方便比较大小和进行加减运算呢。
图形的运动也很有意思。
像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对称轴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等腰三角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
还有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就是物体在平面内沿着某个方向移动,形状大小都不变。
旋转就是绕着一个点转动,就像风车转动一样。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点也不少。
要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相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呢,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
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也很重要,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体积是长、宽、高的乘积(正方体就是棱长的立方)。
我觉得苏教版数学五下的这些知识点就像一个个小宝藏,每一个都很有用。
在学习的时候,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惊喜的小世界。
把这些知识点都掌握好,数学的小宇宙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啦。
这些知识点虽然看起来有点多,但只要用心去学,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搭起来,最后就能构建起一个牢固的数学知识大厦。
2_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整理2017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一、知识点梳理(一)方程1.等式的意义: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的意义:像x +50=150、2x =2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它们之间可以用右图表示:4.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1)必须是等式。
(2)必须含有未知数。
(二)解方程5.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即左右两边仍然相等)(2)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8.解方程的常用方法:(1)等式的性质 (2)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3)移项9.方程的检验:将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列方程解决问题10.一般步骤:(1)审: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寻找等量关系。
(2)设:设未知数。
(一般设所求的未知数为x ,如果未知数有几个,可以设其中一个,然后根据关系表示其他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某个量为x ,再通过这个量去求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所设的未知数和已知条件,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4)解: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答:回答题目所问,写出答句。
11.注意点:(1)找到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一般不把未知数x 单独放在一边。
(3)设未知数x 时要在后面写上单位名称,求出的x 的值不带单位名称。
等式 方程(四)其他相关知识点12.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3个连续自然数(或连续奇数、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第三单元概念汇总

一、范围本单元所讨论的数的范围:正整数或非零自然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自然数包括正整数和0,整数和小数、分数都是有理数。
正整数自然数整数0有理数负整数分数/小数(互相转化)二、因数和倍数1)写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用除法从1开始除,两边往中间一对一对地写。
如40的因数有:1、2、4、5、8、10、20、40。
2)写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用乘法从1开始从小到大乘。
如50的倍数有:50、100、150、200、250……3)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它本身既是最大因数又是最小倍数,没有最大倍数。
4)一个数的倍数的倍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因数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
如50的倍数一定是25的倍数,12的因数一定是36的因数。
5)一个数的因数的倍数不一定是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因数不一定是这个数的因数。
如25的倍数不一定是50的倍数,36的因数不一定是12的因数。
三、2、5、3的倍数特征1)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是不是2的倍数,因为除了个位以外其他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本身就是2的倍数,所以判断时排除。
结论: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因为除了个位以外其他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本身就是5的倍数,所以判断时排除。
结论:个位上是0、5的数是5的倍数。
3)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因为除了个位以外其他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本身不是3的倍数,但可以把计数单位排除掉3的倍数部分到只剩一,如十可以排除9到只剩1,百可以排除99到只剩1,千可以排除999到只剩1,万可以排除9999到只剩1,以此类推。
所以判断时把各个计数单位全部转化成一,又因为转化后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一,计数单位相同,所以把这些数全部相加得到一个数,如果这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原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结论: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本身就是3的倍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d2858f95f0e7cd185253622.png)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概念部分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解方程(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
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④、检验、答。
二、例题分析部分1、方程与等式下列式子:8+3=11;x-5=5;7x+8;…6x>9;a+6=17;14+5<24;4x=26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等式的有:8+3=11;x-5=5;a+6=17;4x=26方程的有:x-5=5;a+6=17;4x=26注意:集合图表示包含关系,因而x-5=5;a+6=17; 4x=26 只能填入内圈方程处。
2、解方程 方法:主要依据等式的性质求解,当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时有时也可利用加、减、乘、除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
(熟练了左边可以简写即变成了移项变号)40.8+x=57.3 2x-0.82﹦8.2 2x +0.4x=488x-0.8×9﹦26.4 13-0.5x ﹦7 20÷χ= 8解方程注意:①写解、②等于号对齐、③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3、列方程解应用题(1)几倍多(少) 几的问题例题: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
食堂运来面粉多少?解:设食堂运来面粉x 千克 面粉重量的3倍-30=大米的重量3x-30=150解:40.8+X-40.8=57.3-40.8 X=16.5利用了等式性质1进行解题解:2x-0.82+0.82=8.2+0.82 2X=9.02 2x ÷2=9.02÷2X=4.51两步计算的方程先利用了等式性质1再利用等式性质2 进行求解解: 2.4x=48 2.4X ÷2.4=48÷2.4 X=20含有相同未知数的方程先合并化简再利用了等式性质2进行求解解:8x-7.2=26.2 8X-7.2+7.2=26.4+7.2 8x=33.4 8X ÷8=33.6÷8x=4.2 三步计算的方程先计算然后分别利用等式性质1和等式性质2 求解解: 13-0.5x+0.5x=7+0.5x 0.5x=17-7 0.5x=10 X=20当x 在减号后可利用等式性质1也可利用减数=被减数-差直接得出0.5x=17-7解: 20÷χ×χ=8×χ20=8χX=2.5当x 在除号后可利用等式性质2也可利用除数=被除数÷商直接得出8x=203x-30=1503x=180 X=60面粉重量的3倍-大米的重量=303x-150=303x=180 X=60答:食堂运来面粉60千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基本概念第一单元方程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等式>方程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统计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③分别描点、标数;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
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另外的因数叫做合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3、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表示。
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
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5、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举例:3×5=15,15是合数。
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举例:[6,8]=24,(6,8)=2,24是2的倍数。
8、1与任意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只有1个,就是19、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1)如果两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举例:15和5,[15,5]=15,(15,5)=5(2)如果两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举例:[3,7]=21,(3,7)=1(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或两个质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举例:[9,8]=72,(9,8)=1(4)一般关系的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用列举法,求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2、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4、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
5、举例说明一个分数的意义: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3/7吨表示把1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3份.还表示把3吨平均分成7份,表示这样的1份。
6、4米的15 和1米的45同样长。
7、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的特征:真分数都小于18、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9、假分数的特征: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10、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1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 表示被除数,b 表示除数,可以写成a÷b =a/b (b≠0)12、分数与除法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13、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反过来,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14、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带分数都大于真分数,同时也都大于1。
15、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如果是一位小数就写成十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就写成百分之几,是三位小数就写成千分之几,……16、把假分数转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17、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把整数乘分母加分子作为假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18、分数大小比较的应用题:工作效率大的快,工作时间小的快。
19、一些特殊分数的值:1/2=0.5 1/4=0.25 3/4=0.75 1/5=0.2 2/5=0.4 3/5 =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10=0.1 1/16=0.0625 3/16=0.1875 5/16=0.3125 1/20=0.05 1/25 =0.04 1/50=0.02 1/100=0.0120、求一个数是(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列算式计算。
一个数÷另一个数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为带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2、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和。
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母的差。
举例:3、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举例: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5、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可以在分数加、减法中运用,使计算简便。
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分数的简便计算。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它和整数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类似。
2、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3、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方法: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4、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做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5、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方法:(1)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
(2)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3)先通分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4)十字相乘法。
第六单元圆53、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以前所学的图形如长方形、梯形等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54、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55、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先两脚叉开,再固定针尖,最后旋转成圆。
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5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d=2r, r=d÷2)57、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就是直径。
58、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所以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直径或半径。
59、正方形里最大的圆。
两者联系:边长=直径画法:(1)画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60、长方形里最大的圆。
两者联系:宽=直径画法:(1)画出长方形的两条对角线;(2)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边长为直径画圆。
61、同一个圆内的所有线段中,圆的直径是最长的。
62、车轮滚动一周前进的路程就是车轮的周长。
每分前进米数(速度)=车轮的周长×转数63、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读pài)表示。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π=3.141592653……我们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4、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πd或C= 2πr65、求圆的半径或直径的方法:d = C圆÷πr= C圆÷π÷266、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一条直径。
C半圆= πr+2r C半圆= πd÷2+d67、常用的3.14的倍数: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3.14×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3.14×12=37.68 3.14×14=43.96 3.14×16=50.24 3.14×18=56.523.14×24=75.36 3.14×25=78.5 3.14×36=113.04 3.14×64=200.9668、圆的面积公式:S圆=πr2。
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π倍。
69、圆的面积推导:圆可以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即S长方形=S圆);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即b=r);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a==πr)。
即:S长方形= a × b↓ ↓S圆=πr × r=πr2S圆=π r2注意:切拼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多了两条半径。
C长方形=2πr+2r=C圆+d70、半圆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
S半圆=πr2÷271、大小两个圆比较,半径的倍数=直径的倍数=周长的倍数,面积的倍数=半径的倍数272、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中,圆的周长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