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知识讲解
猪肉颂——精选推荐

猪⾁颂——读苏东坡《猪⾁颂》运⾏管理部现⾦中⼼王寅列苏轼是宋代⽂学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与⽗苏洵,兄苏澈合称“三苏”,均为“唐宋⼋⼤家”之⼀。
元丰三年(1080年)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死。
是年⼗⼆⽉⼆⼗⼋⽇,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从史实上看,王安⽯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在黄州谪居的这段⽇⼦⾥,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之间,⾜迹遍及鄂东⼤地,亲⾝体验了艰苦的⼈⽣。
不要以为苏轼在黄州全部写下了《念奴娇·⾚壁怀古》“⼤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等等这样浩荡江流,千古⼈事的豪壮之词,其实,他也是凡⼈⼀个,也要⾷⼈间烟⽕,《猪⾁颂》就是他的⽣活体验,现在⼈们称之为“东坡⾁”就是这样来的,当然,现在改进了不少。
诗词中这样写到“净洗铛,少著⽔,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熟莫催他,⽕侯⾜时他⾃美。
黄州好猪⾁,价贱如泥⼟。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起来打两碗,饱得⾃家君莫管”。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把锅⼦洗得⼲⼲净净,少许放⽔,燃上柴⽊、杂草,抑制⽕势,⽤不冒⽕苗的虚⽕来煨炖。
等待它⾃⼰慢慢地熟,不要催它,⽕候⾜了,它⾃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价钱贱得像泥⼟⼀样;富贵⼈家不肯吃,贫困⼈家⼜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如何在逆境中⽣存?如何调整巨⼤落差的⼼态?苏轼从“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到“团练副使”(相当于副科级),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地研究起猪⾁的烹调艺术来了。
“净洗铛”——把锅⼦洗得⼲⼲净净,表明作者的⼀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的⼼态。
苏轼猪肉颂

猪肉颂
苏轼
•背景知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阅读提示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
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
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罨[yǎn]
1、捕鸟或捕鸟的网,亦指用罨捕取。
2、覆盖,掩盖:热~法(热敷法)。
冷~法(冷敷法)。
苏轼东坡肉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苏轼关于东坡肉的诗句及译文: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译文: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时,对当地猪肉的赞美。
他描述了炖肉的方法,强调了火候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猪肉价贱、无人欣赏的遗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提到了各种春天的食材,包括刚刚上市的河豚。
苏轼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以及各种食材的生机。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野餐的场景,提到了各种新鲜食材如蓼茸、蒿笋等,表达了对清淡食物的喜爱。
牛粪火中烤黄芋,茅柴火里烧山药。
农夫的乐趣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种自吃的食物味道最好。
——苏轼《纵笔三首(其一)》
译文: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在海南岛的生活,展示了他的乐观态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灯照破壁虱乱爬。
想烤几片干巴吃,又耽误了拨火。
——苏轼《子由生日》
译文:这首诗是苏轼为其好友子由生日所作的祝词,表现了苏轼对子由的深厚友谊和生活的热爱。
《猪肉颂》《缹猪肉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猪肉颂》《缹猪肉法》阅读练习及答案苏轼苏轼(二)学习之余,小南跟妈妈学做家务,对传统红烧肉的做法产生了兴趣,为此她做了一些探究。
(10分)(甲)猪肉颂苏轼①净洗铛②,少着水,柴头罨③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选自《苏东坡全集·颂十七首》,北京燕山出版社,2022年2月第1版)(解释)①诗人刚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黄州,生活窘迫。
②铛(chěng):铁锅。
③罨(yǎn):掩盖,掩覆。
(乙)缹①猪肉法净燖②猪讫③,更以热汤遍洗之,毛孔中即有垢出,以草痛揩,如此三遍。
四破,於大釜煮之。
以杓接取浮脂,令著瓮中;稍稍添水,数数接脂。
脂尽,漉④出,破为四方寸脔⑤,易水更煮。
下酒二升,以杀腥臊,青、白皆得。
若无酒,以酢浆代之。
添水接脂,一如上法。
脂尽,无复腥气,漉出,板切于铜铛中缹之。
一行肉,一行擘葱、浑豉、白盐、姜、椒。
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
恣意饱食,亦不腻,乃胜燠肉。
(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蒸缹》,中华书局,2022年5月第1版,有删节)(解释)①缹(fǒu):煮。
②燖(xún):用开水烫后去毛。
③讫:完结。
④漉(lù):过滤,渗出。
⑤脔(luán):肉。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以热汤遍洗之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B.易水更煮以大易小(《唐雎不辱使命》)C.以杀腥臊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若无酒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8.用斜线(/)给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
(限断2处)(2分)如是次第布讫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9.小南从诗文里发现了烹饪红烧肉的的一些诀窍,梳理后翻译成现代汉语制作了如下小贴士分享给妈妈。
(2分)10.小南对甲诗和乙文中的“饱”字作赏析,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诗与乙文的“饱”字都能反映出猪肉经过精心烹任后的美味。
《猪肉颂》 苏轼 欣赏

《猪肉颂》苏轼欣赏《猪肉颂》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身上,充满了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和智慧的光芒,在他这首《猪肉颂》里亦漫溢这样的豪放气度。
“火候足时他自美”,对万事万物需有这样的耐心和静气;有了这样的宁静,苏子才能超出烦恼之外。
在小饭粒日志里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有启发,故留取。
一代文豪,被发配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悉心研究美食,居然缔造了“东坡肉”这样伟大而流传千古的作品。
《猪肉颂》便是在发明“东坡肉”后所作,初始名叫《炖肉歌》,读过“东坡肉”这部著名作品的人无法计数,岂又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相比较?可贵之处是“东坡肉”不是印刷出版,它是文火细炖。
“信阳小煎”是我在前人已经创造的回锅肉基础上,再进行技术革新的。
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新近喝的两种茶,一是太湖洞庭山之碧螺春,一是信阳毛尖,我将两种茶交替喝。
味道青烈的绿茶,我以为顶级就是信阳毛尖,吴县碧螺春不及其烈,却是得之青郁,不可同比。
茶汤是解腻之王,可以用之造肉吧?想到此,我去八里桥市场买回一块五花猪肉,放锅里,搁两块姜、一块桂皮、两枚八角、小撮花椒、一两信阳毛尖,文火细煮。
煮得久,一锅绿茶,青青气息弥漫,浸入肉丝,至肉烂极,就倒去肉汤,切小薄肉片,放锅里小煎,佐豆干、茶菇、阳江姜豉,中火炒,炒至豆干有焦感,放香芹,待香芹熟起锅。
此肉绝无腻味,瘦肉处含干烧肉香,肥肉处回荡着回锅肉的悠悠绵香,豆干与香芹,两样植物的种子与茎叶,味道是与肉香同在,细吃,耐嚼得很,又喝了些二锅头。
一块五花肉,可以做许多碟菜的。
二次,我就切了小薄肉片,纯煎,只放了一点香芹,感觉是比上餐做得要好,遂给其取名为“信阳小煎”,主要是因为选用了信阳毛尖煮猪肉。
今后想再用安溪铁观音、京华茉莉花茶及咸宁桂花各试一遍,我想说这个世界本无腻,只要是吃得香,就是活得正确。
猪肉颂里描写东坡肉的口感的语句

猪肉颂里描写东坡肉的口感的语句
摘要:
1.引言:介绍东坡肉的来源和历史
2.东坡肉的口感描述:引用《猪肉颂》中的语句
3.分析东坡肉的口感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4.东坡肉口感的原因:独特的烹饪方法
5.结论:总结东坡肉的口感特点及其独特之处
正文:
东坡肉,又名红烧肉,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美食。
其创始人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东坡。
在苏东坡的《猪肉颂》一诗中,他对东坡肉的口感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使得这道菜流传千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在《猪肉颂》中,苏东坡写道:“洗净腥膻独留香,慢着火候莫焦糊。
”这句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东坡肉的口感。
东坡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
这得益于苏东坡独创的烹饪方法,他将猪肉放入砂锅中,用文火慢炖,使肉质鲜嫩,口感醇厚。
东坡肉的口感之所以能达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
首先,猪肉在慢炖的过程中,脂肪得到了充分的溶解,使肉质更加鲜嫩。
其次,苏东坡在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掌控,避免猪肉被烤焦或者糊掉,从而保证了猪肉的口感。
总之,东坡肉作为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美食,其独特的口感得益于苏东坡独创的烹饪方法。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让人们对这道菜赞不绝口,成为
了中国美食的代表之一。
苏轼调侃自己的诗词

苏轼调侃自己的诗词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以下是他调侃自己的五首诗词:
1.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2.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3.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雨后春容清更丽。
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
北固山前三面水。
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
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白首送春拚一醉。
东风吹破千行泪。
5.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些诗词展现了苏轼幽默风趣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
品读苏 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

品读苏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还常常借笔墨描绘出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
在他的诗词里,饮食元素宛如繁星点点,璀璨而又生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饮食风貌。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猪肉”。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烹饪猪肉的方法和心得,也反映出当时猪肉在黄州的普遍与廉价。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平凡的猪肉描绘得令人垂涎欲滴,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品味。
“酒”也是苏轼诗词中频繁出现的饮食元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媒介。
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于《定风波》里,酒又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烘托出一种别样的心境。
酒对于苏轼来说,既是欢乐时的助兴之物,也是忧愁时的慰藉之品,它贯穿于苏轼的生活与创作之中,成为了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荔枝”也是苏轼笔下的美味之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被贬岭南之时,苏轼并未因境遇的艰难而消沉,反而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甚至发出愿意长久居住在此的感慨。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荔枝的鲜美诱人,更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几种,“鱼”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里,苏轼通过对春天江景的描写,提到了即将上市的河豚,展现出对这一美味的期待。
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则是对鲈鱼美味的赞美。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还包括“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将鱼与笋并提,描绘出了黄州丰富的物产,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当地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此外,“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黎烈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铛:音ē,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
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
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
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
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
“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
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
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心地研究起猪肉的烹调艺术来了。
“净洗铛”——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表明作者的一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入的心态。
不要小看这寥寥的三个字,这是追求最洁净、最佳烹调效果的具体表现。
也是他心情平静,荣辱不关于心的精神境界的微妙体现。
另外,“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这两句的口吻,以及“自”、“莫”、“火侯足”、“他自美”诸字句,都透露出一种不急不火的从容心态,展示了烹调者的自得悠然形象。
东坡已经入境了——一种全力投入、忘却自我的创造性境界。
他确信,他的这一烹调手段,必将获得“他自美”的美妙结果。
我们再来看,作者那“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叹息,更进一步用反衬法托出了发明新烹调艺术的快意、乐观。
他在想,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好质量的猪肉,竟然无一人能研究、创造出上好的烹调技术!可以说,在艰难困苦下的这种乐观、适意心情,成了苏轼创作了这中国独一无二的“东坡肉”的重要前提条件。
苏轼对事物感悟的某种独特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东坡肉诞生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学习方法。
苏轼读书,有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在《又答王庠书》中,他曾经这样叙说过:“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苏轼这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其实便是对经典、书籍的重温之法。
或一书分作数次读,或一次只注意某一问题,或关注“兴亡治乱”,或着重于“圣贤作用”,或探究“事迹故实典章文物”,因而对史著分门类悉心掌握,汇为一己心得加以发挥。
这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其实与作者煮东坡肉时的一次又一次地添柴、烧火,从而把肉与作料的滋味逐渐地深入骨髓、遍及全体,非常地相似!你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习、思考,苏轼能将一本书的各种味道,从各种角度思考多遍,从而洞晓了其中的各种奥秘。
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苏轼的的读书与煮炖猪肉的规律,有内在的一致性。
即他在《猪肉颂》里所说的:“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只有不间断地、反复深入地实践于所做(看似平凡的)工作当中,才会有奇迹发生。
苏轼是一个天才,可是一般人很难想象到,他这样天马行空般的天才,在读书乃至煮炖猪肉时,竟是如此“笨拙”,下的是如此“愚笨”的气力!对于苏轼的这种学习读书的笨办法,当时的某些前辈学者,并不理解。
据《说郛》卷三十四记载:曾经为苏轼父子延誉于朝的士大夫文人张方平,听说苏轼正第二遍温习《汉书》时,嘲问道:“读书难道要看两遍吗”?苏轼道:“这位老先生不知道世间人中还有阅读多遍的呢”!张方平曾经向别人借十七史来阅读,一个月后就还了,并说他已经读毕;他博闻强记,阅读书籍,往往一遍就记在了脑子里;然而,我们的中国文章的名作中,看不到张方平的影子,而他以为“笨拙”的(读《汉书》要读数遍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这里的原因在于:张方平虽然记忆力出色,但他并没有像苏轼那样不倦地深入领悟书中的精髓、要义。
换句话说,他既没有苏轼那煨炖猪肉般的耐心与韧劲,也没有认识到对事物规律掌握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苏轼是读书的内行,是煮肉的内行,更是对待生命与学问的一位大内行。
他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人,做文章。
你看,他的修养之术:“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稼说》)。
他说,古人自我修养的方法,如同父母养婴儿般的耐心,不浮躁,不过分,从弱到刚,从虚到充(像东坡肉的炖煮之法一样,沉稳扎实,须知,猪肉皮硬肉厚,其煨炖的难度与读《汉书》和培养孩子有相当的可比性);这样的修养,才是最稳妥、最可靠的人生修养方法。
而我们看得出,懂得好事多磨之理并致力于反复实践的苏轼能发现并成功地完成“东坡肉”的制作,并非偶然,它与苏轼的生活、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问题讨论到此并未停止。
更为绝妙的是,苏轼的炖煮猪肉,与他的为人和世界观,紧密关联。
他创造性地将炖肉同人生思考统一起来,令人叫绝。
请看他的一段有趣的名言:“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答毕仲举书〉)这段话的大意是,苏轼自己虽然也在学佛,但他只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取其粗浅假说”),对佛学并不盲从,比如那种“出生死、超三乘”、成佛(“作佛”)的虚玄之谈,苏轼根本不信。
他只希望借助佛学中对人生有益的成分,在身心上真正有所得益。
苏轼打了一个比喻:他把佛学称为“龙肉”,把自己借鉴佛学而为我所用的实践态度比为“猪肉”。
龙肉虽美,但谁也没见过,吃过;而猪肉可能滋味不如龙肉美,然而却是看得见,尝得着的。
不难得知,苏轼这段话已经把猪肉作为了一种人生修养、自我超越的象征,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猪肉观”。
理解了这一点,再重新欣赏他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
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
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
“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
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
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
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
好大喜功、气浮心躁,得到的可能有一时“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
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
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
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我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我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
联想到苏轼在以上所举《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佛学)“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屏弃的哲理思考,我们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
“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
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至之度外。
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东坡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吟《猪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改造,这一点是需要补充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