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改革导学案
俄国改革导学案

《俄国改革导学案》导学案八年级社会组班级姓名组别得分一、学习目标1、把握俄国彼得一世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俄国彼得一世和1861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难点: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小展示:(根据课文知识填空)1、改革背景:16世纪中期,俄国盛行,那时的俄国是一个的封建国家。
17世纪,俄国开始出现,但是工场里主要使用劳动,工商业发展缓慢。
2、改革内容:1689年,羡慕西欧先进科技文化的沙皇掌握实权。
他大力推行加强、扩大、发展经济和推广的改革。
3、彼得一世改革:彼得一世打破过去的制度,根据每个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官吏。
当时规定,对岁的贵族子弟,实行强迫教育,未受教育的以后不准结婚。
4、农奴制改革背景:19世纪中期,俄国的工业有了发展,但由于的阻碍,仍然与西欧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
越来越多的批评时政,反对,主张废除农奴制。
5、克里米亚战争:1853年,沙皇俄国发动了对的战争。
因主战场在黑海上的克里米亚半岛,所以被称为。
两年后,、等国家加入土耳其一方,大败俄军。
6、曾经的俄国:自彼得一世以来,俄国一直以一个的形象出现在欧洲,这个曾经击溃军队的国家让欧洲列强望而生畏。
7、改革内容:年,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地主再也不许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8、改革意义: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但是,它使俄国从此走上了的道路,推动了俄国的进程,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四、大展示:(★:重点●:难点)1、简要介绍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3、简要评价彼得一世改革。
4、阅读课文,结合图7-22及图说,试分析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对俄国的影响。
★5、介绍一下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
★6、阅读第72页资料1和资料2,思考:农奴以高于市场价的钱赎买土地,这说明了什么?资料2中农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内容和影响;2.掌握列弗·托尔斯泰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3.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2.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容;3.彼得一世的改革影响;4.列弗·托尔斯泰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
三、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阅读教材有关彼得一世的改革的内容,理解彼得一世为什么推行改革,以及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俄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伊凡雷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铺垫彼得一世时代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兴趣。
3. 课堂讲授(1)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背景彼得一世自幼就对西方先进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去了荷兰、英国等国学习造船、制造等技术。
回国后,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力图将俄国引向世界先进文明的行列。
(2)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容彼得一世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具体包括:1.改革农业和手工业,促进工业化;2.建立现代海军和陆军,促进国防建设;3.改变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4.推行西式教育,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化交流。
(3)彼得一世的改革影响彼得一世的改革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包括:1.推进俄国向现代化建设转型;2.加强了俄国的国防能力;3.促进了俄国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推进了俄国的现代化教育和科技研究;5.促进了俄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4)列弗·托尔斯泰对彼得一世改革的评价列弗·托尔斯泰认为,彼得一世的改革虽然促进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但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他认为,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通过暴力和强力实施的,使得俄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破坏,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彼得一世的改革对俄国的具体影响,以及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高中历史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选修1

彼得一世改革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课没有做具体要求,可作为第13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铺垫。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必要性: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可能性:3、1689年,正式掌权;4、彼得一世的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1、军事改革:2、经济改革:3、政治改革: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三、俄罗斯帝国崛起——改革的影响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彼得一世改革背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彼得亲政后立志变革俄国局面的信心时间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康熙在位)措施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等影响局限:手段野蛮;剥削农民;对外扩张;强化农奴制;巩固专制。
积极:增强了军事实力,跻身于强国行列,推动了社会进步。
性质沙皇进行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思考题: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学习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
学习难点: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彼得一世改革1. 初,沙皇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
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2. 彼得一世改组,建立了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________________;提倡西方的。
3. 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夺取了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
4. 彼得一世改革以和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
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5. 19世纪中期,俄国有所发展,使用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
但是,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
6. 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法令规定:农奴获得,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7.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的发展道路。
但是,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重点探究】1、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是亚历山大二世的初衷吗?你怎么评价这次改革?2、俄国两次改革给我们的启发?【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古代东斯拉夫人的一支,15世纪末16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央集权制国家。
最先采取“沙皇”称号的是()A. 伊凡四世B. 彼得一世C. 叶卡捷琳娜二世D. 亚历山大二世2. 普希金指出:“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教案〕一、学习目的: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与俄罗斯帝国建立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1.从总体上把握彼得一世改革前国内外形势,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分析改革的内容,认识其移植西方文明、开展欧化改革的特点。
3.通过分析改革者的阶级性,认识改革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开展的时代,但性质却是封建性质改革。
三、授课过程导入:他是谁?他被俄国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
恩格斯评价他为“真正的伟人〞。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将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他,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贺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他。
〞他就是俄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沙皇——彼得大帝有人说,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
那么彼得大帝是怎样“以一人之力重塑一个民族、缔造一个国家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对一场改革的学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板书: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么改〕影响〔改的怎么样〕〔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1.17世纪,西欧各国开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
西欧的开展: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开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着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
俄国的落后:〔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权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百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2.俄国急于控制波罗的海、黑海,翻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油画 ?初见波罗的海的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
这句话……成了他〔即彼得〕一生的座右铭。
——马克思出海口:一个国家的入海通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教学案设计

导入: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接着看课本小字)在这幅著名的肖像画中,面相暴烈的彼得一手持剑、一手拿着世界地图,显然这位君主拥有和需要的就是这两项——世界眼光和铁血手腕。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发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问题:17世纪末俄国落后有哪些表现:(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
(100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17世纪的沙皇俄国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当荷、英等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却继续发展。
阻碍俄国的进步。
当时俄国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土地为皇室、贵族、教会和国家所有。
17世纪中叶,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农奴按其依附的对象分为三类:再贵族地主、修道院、教会土地上的农奴称为私有农奴,在国家土地上的农奴称为国家农奴,依附于沙皇宫廷土地的农奴称为宫廷农奴。
农奴被强制固定在地主庄园里,世世代代依附于地主,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可以把他们加以买卖或转赠。
农奴从地主那里领取一小块份地,为地主服劳役,此外还必须向地主缴纳各种实物地租,不服劳役者须缴纳代役租。
俄国农业的生产方法十分落后,在社会经济成分中,家庭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到17世纪末,俄国也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雇工很少。
图拉是当时俄国工场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1660年,这里总共7个铁工场中只有119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第2课俄国的改革【学习目标】1.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和结果。
2.能准确说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3.从俄国的这两次改革的影响认识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
【自主学习】一、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1、背景:①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②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领导:彼得一世3、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4、内容: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②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教育上: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生活上: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5、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6、意义: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
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原因:①根本原因: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原因: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2、开始: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统治;4、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6、性质:是一场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6、影响(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的道路。
②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导学案( 含答案)

第2课《俄国的改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2.掌握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彼得一世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难点:分析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的异同三、自主学习(一)俄国的起源与发展1.俄罗斯人的祖先是的一支。
2.9世纪晚期建立。
3.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征服。
4.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崛起,到16世纪初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5. 执政时期采用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
3.时间:4.人物:5、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提拔人才③经济:鼓励兴办,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④文化:推行,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创办报纸。
⑤提倡西方的与。
6.影响:积极:①俄国的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的进程;消极: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社会的发展障碍。
7.性质:一场性质的改革(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三)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1.原因:(1)根本原因: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半岛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
2.时间:3.人物:4.目的:5.内容:①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必须用钱,价钱比当时地价还高。
(实质:是对农民一次无情的掠夺)6.性质: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7.影响:积极:①是俄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消极:③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_______科目______必修____(选修____)第____章______________第____节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小组评价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_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课标要求:1.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
2.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重点 1.结合背景分析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难点:1.全面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帝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2.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书面完成练习题目。
预习案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1)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俄国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2.可能性(1)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2)彼得一世的欧洲之行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1.军事改革:2.经济改革:3.政治改革:中央设置地方设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
(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
(3)用残暴手段推行改革。
三、俄罗斯帝国崛起——改革的影响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2)推行改革的手段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3)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1)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2)宣告了强大的的正式诞生。
(3)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案:1 、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革新。
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出现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
然而,俄国的改革结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与康熙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如何理解彼得一世用允许购买农奴的办法来发展工场手工业?3、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罗斯总统普京——这位当前受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延伸】 17、18世纪中国的封建政府顽固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的封建君主推行重商主义政重商主义概述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
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是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15世纪初,正当文艺复兴运动进入初期发展阶段之时,重商主义兴起。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到了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落,重商主义也逐渐开始崩溃。
从时间上看,重商主义可以说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步。
同一时期产生两种社会思想──人文主义和重商主义,其中有其深刻的根源,即当时社会上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已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这是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重商主义的产生和更深层次的背景,则是在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旧式贵族变成了真正的商人,它正反映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变化。
重商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
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
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1、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金主义)。
2、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 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
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重商主义的观点和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
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因此,伊丽莎白一世不仅采取许多有利于贸易发展的措施,同时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
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
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
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训练案】 1、为什么把彼得一世改革称为“全盘西化”?彼得一世改革对俄罗斯帝国的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材料: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
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请回答: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大帝是怎样将俄国推入现代世界的?3、如何理解彼得一世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马克思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俄国伟大诗人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国腾空而起。
” 为什么如此评价呢?探究案:1、鼓励发展工商业;把农奴引入手工工场,充当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1)由于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彼得一世允许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
(2)从其作用和影响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俄国长远发展来看,由于此政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农奴制,所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 (1)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2)改革推动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训练案 1、(1)军事上,按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发展海军,建立庞大军队;经济上,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实行重商主义;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
以上改革内容涉及全面,具有西方改革的某些特点,故被称作“全盘西化”。
(2)彼得一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
俄国的国力不断壮大,在与瑞典战争中取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
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
2、 (1)军事改革:彼得一世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贵族、农民都要服兵役。
他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2)经济改革:他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还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头税”。
(3)政治改革:彼得一世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地方各省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了谋职升官的门路。
(4)教育生活改革,彼德一世效仿西方,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3、(1)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2)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供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
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4、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