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第2章 第8节流行性出血热(1)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如流感、伤寒、疟疾等,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与肾综合征出血热鉴别
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肾综合征出血热无明显的三痛(头 痛、腰痛、眼眶痛)和三红(面红、颈红、胸红)症状, 可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鉴别
如登革热、黄热病等,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 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别。
特异性诊断方法
病毒分离
从患者血液或尸检组织中分离出 汉坦病毒,可用于确诊。
血清学检测
采用ELISA、IFA等方法检测患者 血清中特异性IgM或IgG抗体, 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RT-PCR等方法检测汉坦病 毒RNA,具有快速、敏感、特异
的优点。
鉴别诊断思路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疫苗接种
通过广泛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疫苗接种率需达到足够水平以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鼠类等啮齿动物及其排泄物 ,减少感染机会。
早期识别和治疗
提高医务人员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诊疗水平,做到早期识别和 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发病率和死 亡率因年龄、性别、免疫状态等因素 而异。一般来说,青壮年男性发病率 较高,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
预防控制措施
控制传染源
加强鼠类动物监测和灭鼠工作, 降低环境中病毒载量。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避免食用被污 染的食物和水源;加强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和分泌 物。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与急性肾炎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较重,需与急 性肾炎进行鉴别。急性肾炎通常无发 热和明显出血症状,且病程较短。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需根据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PART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预 防
REPORTING
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 疗、就地隔离。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手段。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 免费的原则。
防控策略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并加强疫情监测 和健康教育。
PART 05
流行性出血热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发热、头痛、腰痛等症状就诊, 经医生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 诊断。患者有发热、出血和肾脏 损害等典型症状,且实验室检查 显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
尿蛋白阳性等。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 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等,有助于了解肾脏 及其他脏器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与感冒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与感冒相似, 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无出血和肾 脏损害等症状。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3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与诊 断
REPORTING
症状表现
发热
突发高热,通常在38℃ 以上,持续时间较长。
出血
皮肤、粘膜、消化道、 呼吸道等多部位出血, 如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肾脏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精品课件

阶段。 复习定义:少尿:<400 ml/d(25ml/h)
无尿:<50~100ml/d 本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
高氮质血症。
18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宏大,颈静脉怒张,进行
8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低,野鼠型1~4%,家鼠型
5~16%
• 野外作业者常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占总发 病的2/3
• 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9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 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 峰期
• 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 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偏高,出现异淋 • 病后2~3天起出现尿蛋白,尿中有管型
14
临床表现
发热期临床表现的记忆口诀: 发热
15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持续1~3天
• 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 • 烦躁不安,甚至恍惚,躁动,精神异常 • 渗出及组织水肿加重 • 毒血症加重,“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 •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发花 • 中心静脉压降低
性高血压、血液稀释、脑水肿、浮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19
多尿期
(一)多数1~2周,少数仅1~2天或长 达数月。
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 滤过率(GRF)增加,但肾小管重吸收功 能尚未完全恢复。
无尿:<50~100ml/d 本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
高氮质血症。
18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宏大,颈静脉怒张,进行
8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低,野鼠型1~4%,家鼠型
5~16%
• 野外作业者常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占总发 病的2/3
• 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9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 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 峰期
• 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 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偏高,出现异淋 • 病后2~3天起出现尿蛋白,尿中有管型
14
临床表现
发热期临床表现的记忆口诀: 发热
15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持续1~3天
• 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 • 烦躁不安,甚至恍惚,躁动,精神异常 • 渗出及组织水肿加重 • 毒血症加重,“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 •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发花 • 中心静脉压降低
性高血压、血液稀释、脑水肿、浮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19
多尿期
(一)多数1~2周,少数仅1~2天或长 达数月。
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 滤过率(GRF)增加,但肾小管重吸收功 能尚未完全恢复。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文档PPT课件

(四)多尿期( Diuret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9-14病日,持续时间不一,
可由前三期中任何一期直接进入
2、分期:
尿量 ml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500-2000 2000-3000 ﹥3000
尿素氮、肌酐 上升 上升 下降
症状 加重 加重 好转
多尿后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8000毫升 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一、概
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 出血热(HFRS)。 鼠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 衰竭为主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 传染病。
(5)、恢复期: 每日尿量恢复到2000毫升 以下 少数患者可有后遗症
病原学
抵抗力: EHFV对乙醚、丙酮、氯仿脂溶剂和去氧
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酸,560C
钟或1000C
30分
1分钟灭活,对紫外线、酒
精、碘酒敏感。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三、流 行 病 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 (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
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出血热的关系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
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
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
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 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 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后表)。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演示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
汇报人:XXX 2024-02-02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 案例分析:成功救治经验分享 • 科研进展与未来挑战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 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团队协作在成功救治中作用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流行性出血热救治需要多学科、多部 门协同作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 可能导致救治失败。
团队协作的具体体现
在救治过程中,各科室专家密切配合 ,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医 护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救 治工作有序进行。
经验总结和未来改进方向
经验总结
本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强大的医疗团队,同时也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和信任。
明确流行性出血热高危人群的定义和 范围,如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等。
筛查方法
干预措施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 措施,如加强健康教育、提供个人防 护用品等。
制定高危人群筛查方案,采用问卷调 查、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筛查。
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跨区域流行性出血热信息共 享平台,实现疫情信息实时共享
早期识别与隔离
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及时隔 离,降低传播风险。
抗病毒治疗
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减轻病 毒血症,缩短病程。
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如退热、补液等。
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病毒学指 标等评估早期干预效果。
汇报人:XXX 2024-02-02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临床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管理策略 • 案例分析:成功救治经验分享 • 科研进展与未来挑战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 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团队协作在成功救治中作用
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流行性出血热救治需要多学科、多部 门协同作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 可能导致救治失败。
团队协作的具体体现
在救治过程中,各科室专家密切配合 ,共同讨论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医 护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救 治工作有序进行。
经验总结和未来改进方向
经验总结
本次成功救治得益于医院完善的应急机制和强大的医疗团队,同时也离不开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和信任。
明确流行性出血热高危人群的定义和 范围,如农民、野外作业人员等。
筛查方法
干预措施
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干预 措施,如加强健康教育、提供个人防 护用品等。
制定高危人群筛查方案,采用问卷调 查、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筛查。
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设
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跨区域流行性出血热信息共 享平台,实现疫情信息实时共享
早期识别与隔离
对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及时隔 离,降低传播风险。
抗病毒治疗
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减轻病 毒血症,缩短病程。
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如退热、补液等。
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症状改善、病毒学指 标等评估早期干预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四、流行病 学
26
1、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类型
• ⑴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损) 和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 期、恢复期)
• ⑵轻型病例——中毒症状轻微,无低血压休克期和少 尿期。 • ⑶重型病例——高热,中毒症状重,发热期和低血压 休克期重叠或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重叠, 病死率较高。 • ⑷非典型病例——仅有发热期和多尿期,直接进入恢 复期,或早期采取抗病毒治疗和合理的预防性治疗可 使患者越期 。这些病例均需经特异性方法检测才能确 27
•
• •
5
二、简 史
1940年在黑河附近日本士兵236人患HFRS,死亡26人,当 时称“黑河病”。同时期在日本驻军所在地,如永安、三江、 北安、横道河子和延边等,均有HFRS发生,延边当时称间 岛,当地称HFRS为“ 间岛热”。 • 1941年日本军队曾报告,在出兵中国东北的百万日军 中,约有万人患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率高达30% 。有文献记 载,在黑龙江流域东北支流一带,在一百万日本军队中发生 了1.2万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 。 • 1942年虎林发生102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5人,当 时称“ 虎林热”。 • 1942年日本陆军军医部将上述不同名称的疾病 ,统称 为流行性出血热( EHF)。1950年黑龙江省发生18例病人后, 我国年年都有EHF疫情。 •
20
姬鼠型HFRS流行季节特 点
100
内蒙 陕西
黑龙江 甘肃
吉林
人 群 10 发 病 构 1 成 (%)
0.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04-2010年黑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月别发病数
1500 1200
发病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热期 – 低血压休克期 – 少尿期 – 多尿期 – 恢复期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 不具备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
发热:39-40°C之间,稽留热和弛张热。体温越高, 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胃肠道症状、中毒性神经精神 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三红
尿蛋白:第2病日可出现,并逐渐增多,第4-6天可达 +++-++++,对诊断意义大。
膜状物:蛋白和脱落上皮细胞的凝聚物 巨大融合细胞:汉坦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
引起的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能检测到抗原。 管型和红细胞
3.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Cr: 血气分析:
– 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 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 肾间质炎性反应轻,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脑垂体: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后叶无明
– IL-1和TNF:发热 – TNF和r干扰素:血管渗透性升高的重要因素,引
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内皮素、血栓素B2、AT-2升高,减少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衰竭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病程的第3-7天出现,病毒、免 疫反应、血管活性物质等因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二)低血压休克期(病程4-6日)
持续1-3天。多发生在第4~6病日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
降,少数热退后发生。轻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 休克。 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 及时和正确有关。
• 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 • 血容量继续下降导致末梢循环障碍:面色苍白、四肢
– 中型:T39~40 ℃,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 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 30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尿蛋白(+++)
临床分型
– 重型:T>40 ℃,中毒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 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严重, 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改变与病期和病情轻重有关
– 第3病日起,WBC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 型患者可达(50-100 ) ×109/L,初期中性粒细胞 增多,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可见异淋
– 第2病日起,PLT减少,可见异型血小板 – 血液浓缩,RBC和血红蛋白升高
2.尿常规
特异性抗原检查:血液、尿沉渣细胞
注意水电解质补充,防止继发感染,避免继发性休克
(五)恢复期
尿量<2000ml/24h 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后遗症
少数患者留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 功能减退
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出血和休克、 肾功能损害程度分5型:
– 轻型:T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 他出血表现,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出现意识障碍:烦躁、嗜睡、谵妄 • 难治性休克:长期灌注不良出现发绀,促使发生DIC、
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三)少尿期(病程第5-8天)
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亦可重叠或跳过。 少尿<400ml/24小时,无尿<50ml/24小时 少数患者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
(四)多尿期(病程第9-14天)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分三期
– 移行期:尿量400-2000ml/24h,肾功能损害继续加重,因并 发症死于此期。
– 多尿早期:尿量>2000ml/24h,肾功能未见改善 – 多尿后期:尿量>3000ml/24h,肾功能改善,此期尿量可达
4000-8000ml,少数达15000ml以上。
– 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有 重要脏器出血;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超出 42.84mmol/L;出现心衰、肺水肿;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 等中枢神经并发症;严重继发感染。
– 非典型型:发热38 ℃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 (+-),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广泛流行于亚欧等国。
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78-210nm,平均120nm 包括双层包膜和核心
EHFV基因组
S基因:核衣壳 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 (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
免疫原性
核衣壳蛋白免疫原性强,抗原决定簇稳定。 核衣壳蛋白抗体在病程2-3天即能检出,有助
– 渗出水肿越重,病情越重
肾损害:蛋白尿和管型,尿中膜状物,少尿或无尿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 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尿膜状物
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口诀
发热三红酒醉貌, 头眼腰痛像感冒, 腋腭鞭击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病理解剖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 血管变化:
•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肾脏变化
•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 皮质苍白,髓质极度充血、出血、水肿 •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出现各
发病机制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β3整β 合素)结合进入血管内皮细 胞内并侵入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 增 殖 入血病毒血症 直接破坏受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 诱发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损伤 汉坦病毒对人体泛嗜性感染,故引起多器官损害。
血钾、钠、氯,血钙: 肝功、心肌酶等异常
3.凝血功能
血小板:减少,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降低, 血小板可减少至50×109/L以下。
DIC:
– 高凝期:凝血时间缩短 – 消耗性低凝期: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及
凝血酶时间延长 – 纤溶亢进期:FDP(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查:在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 1:20为阳性,IgG抗体1:6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 倍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细胞和器官损害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 病毒血症期,中毒症状 – 症状的轻重与病毒抗原的差异和毒力相关 – 所有脏器组织中能检出病毒抗原,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中,
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发生病变 – 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排除细胞及
体液免疫作用的情况下,EHFV可引起培养细胞的细胞膜和 细胞器的损害
显变化。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充血出血,可见皮质坏死及微血栓 腹膜后胶胨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乃毛细血管静脉端
压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渗漏所致 肝、脾、胸腺、胰腺、胃肠、大脑:充血、出血,灶性
坏死
HFRS患者尸检所见,大脑脑回血管普遍扩张, 充血(如图所示)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2周多见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病程分5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黑线姬鼠和褐家属、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传播途径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接触传播
✓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 虫媒传播(螨媒传播)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
鼠型为5%~16% •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 (病情较重)引起人类HFRS
我国主要流行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抵抗力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及PH5.0以下易被
灭活,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灭活。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第二章 第八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学习内容
重点掌握的内容: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 原则;
熟悉内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诊断、预防
了解内容:病原学、鉴别诊断、预后
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 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脏损害。
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 不严重所致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日,持续时间1-10天不 等,一般为2-5天
少尿期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 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出血现象加重。
消化道症状明显,常有顽固性呃逆 神经精神症状:头疼头晕、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抽搐。 出血加重:皮肤、鼻、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甚至
出现颅内出血或其他内脏出血。 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呼吸。
少尿期临床表现
水钠潴留:组织水肿加重,可出现腹水和高容量综合 征,后者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 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
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少数可发生 低血钾和高血镁,高血钾和低血钾均能引起心律失常, 低血钠表现为头昏、倦怠,严重者可有视力模糊和脑 血肿。低血钙可引起手足抽搐。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 不具备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
发热:39-40°C之间,稽留热和弛张热。体温越高, 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胃肠道症状、中毒性神经精神 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三红
尿蛋白:第2病日可出现,并逐渐增多,第4-6天可达 +++-++++,对诊断意义大。
膜状物:蛋白和脱落上皮细胞的凝聚物 巨大融合细胞:汉坦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
引起的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能检测到抗原。 管型和红细胞
3.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Cr: 血气分析:
– 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 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 肾间质炎性反应轻,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脑垂体: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后叶无明
– IL-1和TNF:发热 – TNF和r干扰素:血管渗透性升高的重要因素,引
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内皮素、血栓素B2、AT-2升高,减少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衰竭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病程的第3-7天出现,病毒、免 疫反应、血管活性物质等因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二)低血压休克期(病程4-6日)
持续1-3天。多发生在第4~6病日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
降,少数热退后发生。轻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 休克。 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 及时和正确有关。
• 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 • 血容量继续下降导致末梢循环障碍:面色苍白、四肢
– 中型:T39~40 ℃,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球结膜 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小于 30mmhg,有明显出血和少尿期,尿蛋白(+++)
临床分型
– 重型:T>40 ℃,中毒症状及渗出体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 症状,并出现休克,有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严重, 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改变与病期和病情轻重有关
– 第3病日起,WBC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 型患者可达(50-100 ) ×109/L,初期中性粒细胞 增多,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可见异淋
– 第2病日起,PLT减少,可见异型血小板 – 血液浓缩,RBC和血红蛋白升高
2.尿常规
特异性抗原检查:血液、尿沉渣细胞
注意水电解质补充,防止继发感染,避免继发性休克
(五)恢复期
尿量<2000ml/24h 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
后遗症
少数患者留有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 功能减退
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出血和休克、 肾功能损害程度分5型:
– 轻型:T39℃以下,中毒症状轻,除出血点外无其 他出血表现,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出现意识障碍:烦躁、嗜睡、谵妄 • 难治性休克:长期灌注不良出现发绀,促使发生DIC、
脑水肿、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三)少尿期(病程第5-8天)
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亦可重叠或跳过。 少尿<400ml/24小时,无尿<50ml/24小时 少数患者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
(四)多尿期(病程第9-14天)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分三期
– 移行期:尿量400-2000ml/24h,肾功能损害继续加重,因并 发症死于此期。
– 多尿早期:尿量>2000ml/24h,肾功能未见改善 – 多尿后期:尿量>3000ml/24h,肾功能改善,此期尿量可达
4000-8000ml,少数达15000ml以上。
– 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难治性休克;有 重要脏器出血;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超出 42.84mmol/L;出现心衰、肺水肿;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 等中枢神经并发症;严重继发感染。
– 非典型型:发热38 ℃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 (+-),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广泛流行于亚欧等国。
病原学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78-210nm,平均120nm 包括双层包膜和核心
EHFV基因组
S基因:核衣壳 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 (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
免疫原性
核衣壳蛋白免疫原性强,抗原决定簇稳定。 核衣壳蛋白抗体在病程2-3天即能检出,有助
– 渗出水肿越重,病情越重
肾损害:蛋白尿和管型,尿中膜状物,少尿或无尿
男34岁,发病后第2天,左眼球结膜明显出血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 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尿膜状物
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口诀
发热三红酒醉貌, 头眼腰痛像感冒, 腋腭鞭击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病理解剖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 血管变化:
•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肾脏变化
•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 皮质苍白,髓质极度充血、出血、水肿 •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形成, •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内出现各
发病机制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和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β3整β 合素)结合进入血管内皮细 胞内并侵入骨髓、肝、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 增 殖 入血病毒血症 直接破坏受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 诱发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损伤 汉坦病毒对人体泛嗜性感染,故引起多器官损害。
血钾、钠、氯,血钙: 肝功、心肌酶等异常
3.凝血功能
血小板:减少,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降低, 血小板可减少至50×109/L以下。
DIC:
– 高凝期:凝血时间缩短 – 消耗性低凝期: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及
凝血酶时间延长 – 纤溶亢进期:FDP(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
免疫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查:在第2日即能检出特异性IgM抗体, 1:20为阳性,IgG抗体1:6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 倍或以上有诊断意义。
细胞和器官损害机制
病毒直接作用
– 病毒血症期,中毒症状 – 症状的轻重与病毒抗原的差异和毒力相关 – 所有脏器组织中能检出病毒抗原,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中,
有抗原分布的细胞发生病变 – 体外培养的正常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排除细胞及
体液免疫作用的情况下,EHFV可引起培养细胞的细胞膜和 细胞器的损害
显变化。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充血出血,可见皮质坏死及微血栓 腹膜后胶胨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乃毛细血管静脉端
压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渗漏所致 肝、脾、胸腺、胰腺、胃肠、大脑:充血、出血,灶性
坏死
HFRS患者尸检所见,大脑脑回血管普遍扩张, 充血(如图所示)
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天,2周多见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病程分5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黑线姬鼠和褐家属、大林姬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
褐家鼠
传播途径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接触传播
✓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 虫媒传播(螨媒传播)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 • 本病隐性感染率低: 野鼠型为1%~4%,家
鼠型为5%~16% • 感染后大多发病并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汉坦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拿病毒、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 (病情较重)引起人类HFRS
我国主要流行汉坦病毒和汉城病毒
抵抗力
对外界抵抗力不强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不耐热、不耐酸,高于37℃及PH5.0以下易被
灭活,56℃30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灭活。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第二章 第八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学习内容
重点掌握的内容: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 原则;
熟悉内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诊断、预防
了解内容:病原学、鉴别诊断、预后
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 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肾脏损害。
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 不严重所致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日,持续时间1-10天不 等,一般为2-5天
少尿期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 时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出血现象加重。
消化道症状明显,常有顽固性呃逆 神经精神症状:头疼头晕、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抽搐。 出血加重:皮肤、鼻、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甚至
出现颅内出血或其他内脏出血。 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呼吸。
少尿期临床表现
水钠潴留:组织水肿加重,可出现腹水和高容量综合 征,后者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增高、脉压增 大而使脉搏洪大,脸部胀满和心率增快。
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少数可发生 低血钾和高血镁,高血钾和低血钾均能引起心律失常, 低血钠表现为头昏、倦怠,严重者可有视力模糊和脑 血肿。低血钙可引起手足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