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专题知识讲座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一、为什么说当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形势严峻近期西安市未央区某高校出现3例出血热疫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
近期来休闲方式改变,爬山和野外活动增加(特别是爬山主要目的地在长安,户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通过被鼠尿、便、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通过伤口接触而向人传播,人与人之间罕见互相感染。
三、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发热:38℃以下,38-40℃,40℃以上各占1/3,热退病进(发烧退了,但病情加重)是其特点。
2.出现三红:病人面红、颈部发红、胸部发红(指头按压皮肤后发红部位退色),部分病人出现眼睛球结膜充血,呈现“酒醉貌“。
3.出现三痛;病人头痛、腰痛,眼眶痛。
4.腋窝、四肢、胸部、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瘀斑。
5.消化道有恶心、腹痛等症状。
6.个别出血热病人只有发热、全身极度困倦、恶心等不典型症状。
7.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肾功能下降。
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
四、怀疑出血热应注意什么?怀疑出血热一定要查血、查尿,进一步可查出血热抗体,注意勿用较强解热镇痛药(俗称的西药退烧药)。
五、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什么?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三早一就“,三早就是指针对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能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早发现(早认识)避免误诊错诊,加重病情;早休息(也就是早卧床),有病不要挺,以防加重休克、大出血;早治疗(液体治疗)早按出血热治疗;就地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六、什么时间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每年11份至次年1月份为发病大高峰;5月份至7月份为发病小高峰。
七、怎样预防出血热?1.搞好环境卫生,大力灭鼠,减少鼠密度。
2.出血热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到出血热高发区域,长安、户县、周至是出血热高发区。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教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教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于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广泛性损害。
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由虫媒和感染鼠的排泄物、病人的血液、体液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母婴垂直等途径传播此病。
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可以出现越期或重叠现象。
表现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害为特征。
为了积极救治病人,减少并发症,护士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宣教。
【心理指导】因本病病程较长,症状重,且农村病人多见,患者易产生对疾病恐惧和治疗费担心等心理,需耐心向病人解释此病的特点和各期临床经过的规律,生活上主动关心和体贴病人,使病人以最佳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饮食指导】因为病期不同,饮食要求亦不同,护士应给予及时指导,以配合治疗需要。
1.发热期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素的低渣或流质饮食,如新鲜蔬菜、橘子汁、藕粉等;多引水,以补充机体消耗。
2.少尿期因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不能进食含钾高食物如橘子汁等;当少尿或无尿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并以口服为主。
3.多尿期因尿量增多,电解质丢失多,应多饮水,补充含钠、钾高的食物,待氮质血症改善后,恢复蛋白质的饮食。
【休息、活动指导】因本病病理特点为全身广泛弥漫性小血管损害伴心肌缺血和肾缺血,应嘱病人卧床休息,并强调病期全程均应休息的重要性。
尤其是低血压期,更要保持安静,严禁搬动,以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加重出血和休克。
至恢复期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用药指导】1.早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为阿苷洛韦,静脉滴注,持续3~5天。
中晚期主要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用药,如路丁、维生素C降低血管通透性;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注射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DIC发生;少尿期静脉推注速尿等。
2.指导病人尽量用带刻度尿壶,每次小便后准确测量并记录,同时观察颜色。
出血热科普讲座PPT

宣传教育
媒体宣传:借助媒体渠道传播 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出血热 的关注度。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出 血热,常规治疗包括液体补充 、退烧药物等。
特殊治疗:对于严重的出血热 ,可能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或 手术干预。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加强对出血热的认识,提高 公众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教育措施: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如 讲座、海报等,向公众普及出血热预防 知识。
出血热科普讲座PPT
目录 介绍 病症 防护措施 治疗方法 宣传教育
介绍
介绍
什么是出血热:出血热是一种 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 过蚊子叮咬传播。 病因:出血热主要由登革病毒 、黄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引 起。
介绍
流行状况:出血热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 生,其病症
发病特点:出血热的特点是高 热、出血倾向、中枢神经系统 损害等。
临床表现:病人常出现发热、 头痛、肌肉酸痛、疲乏等症状 。
病症
并发症:严重的出血热可导致器官功能 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
预防措施:减少蚊子叮咬,如 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使用 驱蚊剂等。 公共卫生:加强公共环境的卫 生管理,减少蚊子滋生的场所 。
防护措施
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勤洗手,避免接 触传染源。
最新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培训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培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危害较大,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和欧洲棕背平。
我国有67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主要是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
其它动物猫、狗、家兔等,感染后可从尿粪及唾液中排毒,但在流行中的意义,尚需研究。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其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可有以下几种:1.接触感染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
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我校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上述器官组织查见符合EHF 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沈阳军区医研所,在自然界捕捉的带毒怀孕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中可发现有类似垂直传播现象。
三、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
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讲座ppt

护理措施
对症护理
高热:卧床休息、物理降温为主,但禁酒精擦浴, 必要时可药物降温,忌大量退热药、观察病情
皮肤黏膜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采取舒适体位,避免推、拉、 拽,做好口腔清洁,保持会阴部清洁
护理措嘱快速补充血 容量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 质紊乱,保证输液通畅,警惕输液反应。给予吸 氧、做好交叉配血、备血,为输血做准备。
(一)发热期特征
充血、出血、渗出征: a.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貌” b.皮肤粘膜出血:腋窝、胸背出血点— “搔抓
样或条痕样” c.一肿:球结膜水肿—“水泡眼” 肾损害:早期大量蛋白尿
“发热、三痛、三红、一水肿、肾损害”
(二)低血压休克期特征
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即原发性休克 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BP下降
主要内容
疾病概述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措施 护理措施
岳阳一小伙确诊“汉坦病毒”?
24岁岳阳小伙在今年3月中旬前 往位于农村的女友家中探望,后 出现了发热,出血、充血导致 “熊猫眼”等症状,曾一度自己 怀疑患上了新冠肺炎。后因病情 加重在家摔倒导致脑出血,经核 酸检测排除新冠肺炎后,才被确 诊患上由鼠类携带病毒传播的 “流行性出血热”疾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以黑线姬鼠为主。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及垂直传播
被鼠咬伤或接触鼠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季节性:城市疫区3~5月为高峰,农村疫区11
月~次年1月为高峰,林区以夏秋季节为高峰 流行趋势:由北向南,由农村向城市扩展 流行地区:亚洲和欧洲,我国为重灾区 人群分布特点:以男性青壮年,尤其是农民、 矿 工和野外作业者发病较多。
(四)多尿期特征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课件

中期症状
低血压休克期
由于血管内血浆大量外渗至皮下、脾、肝等内脏器官,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全身微 循环障碍。此时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病人出现口渴、尿少、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端 青紫等表现。
充血出血期
由于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出现管壁通透性增强,表现为全身皮肤、孔窍多处 小片出血,并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由于该病的传染性,可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持 续时间不等,一般1~2周,少数可达 数月。
头痛
全头痛或前额痛,少数为枕、顶、颞 部疼痛。
眼眶痛
眼球胀痛、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醉酒样面容和全身不适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有酒醉样貌。
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全球威 胁。通过分享经验和资源,可以共同提高流行性出血热的防 控水平,减少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实验室诊断
通过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或病毒抗原进行确诊。常用方法包 括ELISA、间接免疫荧光和胶体金法等。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 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对症治疗
针对高热、出血和肾脏损 害等症状进行治疗。如使 用退热药、止血药和利尿 剂等。
抗病毒治疗
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 物进行治疗,但需在发病 早期使用。
流行性出血热与流感、登革热等疾病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
流行性出血热的历史与现状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随着全球 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流行 性出血热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流行。
最新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精品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称肾综合症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
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全身酸痛乏力,伴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部、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五期临床过程为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
病情严重者因肾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
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老鼠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出血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染给人:1、由带病毒的老鼠传染给人:(1)老鼠咬伤人皮肤或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了人破伤的皮肤或粘膜;(2)人食用了被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食物;(3)老鼠的尿、粪便、唾液污染的尘土扬起时,被人吸入呼吸道。
2、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人。
3、母婴垂直传播.人群对出血热普遍易感,发病主要为青壮年农民,其次为青年学生.出血热流行的小高峰为每年的5—7月,大高峰为10月一次年1月.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措施:1、接种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出血热疫苗。
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 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2、防鼠、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
住宅区周围定期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粮食储存应防止被老鼠污染.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野外作业的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3、管理好食品。
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C)、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不是主要的传染原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不十分明确,公认为多途径感染
• 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垂直传播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低,野鼠型1~4%,家鼠型
我国为重疫区,占全球累积报告病例数的 90%。除青海、西藏外,其它省市均有病例 报告
淮阴地区也曾是疫区。1989~1990年曾发生流 行。
病原学
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 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85~110nm,外有双层膜,
基因为单股负性RNA,由大(L)、中(M)、小(S) 三个片段组成
•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偏高,出现异淋 • 病后2~3天起出现尿蛋白,尿中有管型
临床表现
发热期临床表现的记忆口诀: 发热头痛似感冒 脸红眼红醉酒貌 皮肤粘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持续1~3天
• 血压下降和脉搏增快 • 烦躁不安,甚至恍惚,躁动,精神异常 • 渗出及组织水肿加重 • 毒血症加重,“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 •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发花 • 中心静脉压降低
临床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
• 少尿或无尿 • 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钠、低血氯、高
血钾等。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 少数病人可合并DIC、脑水肿、ARDS、
急性肾衰
(三)少尿期
始于5~8病日,持续2~5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 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本期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是本病最凶险的
临床表现
恢复期:
• 病后3~4周开始恢复 • 尿量逐渐减少趋于正常 • 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 尿比重及BuN等正常 • 少数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
等
一个发热期伴有明显出血的EHF病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男,20岁,发病后第
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
• 鼠为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因肾损害明显,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 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典型病例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 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肾综合征出血热概况
HFRS的流行地区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 美洲的32个国家
5~16%
• 野外作业者常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占总发 病的2/3
• 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 主要分布于亚洲,每十年左右有一个高 峰期
• 四季均可发病。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 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 流行疫区的类型
• 姬鼠型疫区 • 家鼠型疫区 • 混合型疫区
病原学 •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Ⅰ型汉滩病毒
Ⅱ型汉城病毒• Ⅰ型Fra bibliotek毒感染者的病情重于Ⅱ型病毒感染者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
4~20℃相对稳定,不耐热、不耐酸,56℃30分 钟和PH 5·0以下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醚、 75%酒精、0·5%碘酊均敏感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世界上有170多种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我国有67种,主要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 大林鼠、褐家鼠等
发病机制
HFRSV
发热 中毒症状
病毒血症
小血管损伤
渗出
DIC
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释放
多脏器损伤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4~42天,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
• 多数起病急骤,无前驱期症状,少数病
人起病稍缓,有消化道症状或上呼吸道 感染症状
临床表现
发热期
• 发热
为稽留热或不规则热热程3~7天,有达10天以 上者
– S基因编码核蛋白,是主要结构蛋白,感染后抗体出现早, 可用于早期诊断
– M基因编码膜蛋白,其中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诱生 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
– L基因编码RNA多聚酶
病原学
• 依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至少可分为13型,公认的有以下5型 Ⅰ型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野鼠型) 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家鼠型) Ⅲ型普马拿病毒(Puumala virus,棕背平型或流行性 肾病型) Ⅳ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田鼠型) Ⅴ型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 鹿鼠型)
胃肠道中毒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 约50%有腹痛
• 全身中毒症状
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及眼眶痛。有头痛、腰 痛者占80%以上,眼眶痛者约为半数
临床表现
发热期
• 毛细血管损伤症状:充血、出血和渗出水 肿征 •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三红) 球结膜、眼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 皮肤出血多见腋下和胸背部。眼结膜为片状出 血。 • 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阶段。 复习定义:少尿:<400 ml/d(25ml/h)
无尿:<50~100ml/d 本期的标志:血压回升,尿量锐减,血液稀释。 突出表现为“三高”症状:高血钾、高血容量、
高氮质血症。
(三)少尿期
表现: ① 尿量锐减,甚至无尿; ②小便内可有白色或淡红色膜状物或絮状物;(坏
死组织、炎细胞和蛋白) ③ 高血容量综合征:脉宏大,颈静脉怒张,进行
性高血压、血液稀释、脑水肿、浮肿等; ④ 出血加重,可有内脏出血、腔道大出血; ⑤ 氮质血症、水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钠、低
钙血症) ⑥ 易并发感染。
多尿期
(一)多数1~2周,少数仅1~2天或长 达数月。
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 滤过率(GRF)增加,但肾小管重吸收功 能尚未完全恢复。
一般起于病程第9~14天。
临床表现
多尿期
• 根据尿量及氮质血症分为三期
• 移行期:尿量增加到2000ml,但BUN、Cr上升, 症状加重
• 多尿早期: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 症状仍重
• 多尿后期:尿量超过3000ml,氮质血症逐步改善, 症状好转
临床表现
多尿期
• 可发生脱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等 • 疲乏无力,表情淡漠,嗜睡、肌张力低下 • 腹胀、尿潴留,腱反射减弱等 • 严重低钙时可有小抽搐 • 继发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