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和而不同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哲学概念“和而不同”一词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们常将此理解为人生处世之道,实则本文所论者乃作为社会领导—治理者的君子组织社会、治理国家之道,属于政治哲学范畴。

为加深对其理解,笔者拟将其置于更为广泛的思想世界中进行比较性分析,引入墨家、法家、庄子的相关论述作为参照,因为他们都从政治哲学角度谈论了“不同”与“同”。

和而不同的前提是“不同”的内在性和普遍性,如孟子所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天生万物与人,各不相同,故“不同”是人、事、物内在固有的状态。

对思考政治秩序的哲人来说,起始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人之间内在的、普遍的“不同”。

墨子的国家起源理论以“不同”作为自然状态之根本属性:“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义者,宜也,“人异义”意即人人各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对国家起源理论而言,此可谓之初始的、自然的“不同”状态。

墨子所谓初始的“不同”状态类似于霍布斯描述的每个人与所有人处在相互战争状态的“丛林状态”:“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因此,人必须走出初始的“不同”状态。

怎么走出?墨子的构想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然后,天子任命三公、诸侯国君,在基层立正长,而后墨子提出国家治理的根本原理,即“尚同”。

“尚同”有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同”的价值,二是“尚”通“上”,“尚同”即同于上,所有在下位者与在上位者保持同一。

两层含义密切相关,墨子认为,民众、官员应逐层向上看齐,所有人齐同于天子之义。

他还主张天子上同于天,这就对其权力有所限制。

法家必然同意墨家这一取向,《商君书》中反复出现一个词:“作壹”,君王引导、强制所有国民仅从事耕与战。

浅谈“和而不同”

浅谈“和而不同”

浅谈“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

它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即尊重多样性和多元化,但又寻求共同点和统一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而“和而不同”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但我们也应该寻求共同点和协调之处,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多元文化是一种财富。

因为多元文化可以带来各种不同的思想、方式和创新。

正如美国一样,它拥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些人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经验和想法,从而使美国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并带来多样化的文化和艺术。

但是,多元化也会带来分裂和冲突。

因此,“和而不同”更需要我们在保持文化多元性的同时,通过平衡相似性和差异性,寻求共同点和互相尊重,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化和合作共存,从而获得巨大的文化红利和造福人民生活和福利。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和数字化使得世界不断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文化认同也在不断演变。

作为时代的人,我们需要更加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以及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和谐、平等和稳定的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文化多元性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互相了解和交流,更好地实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正解“和而不同”

正解“和而不同”

正解“和而不同”正解“和而不同”作者:石毓智“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后来的学者大都沿袭这种说法,即把“同”理解为意见或者嗜好一致,“和”则理解成了“和气”、“和睦”。

然而这种解释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词义来理解古文的。

“和”讲的是整体效果,“同”说的是构成元素。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是具有个体意志和独立思想者,他们拥有不同的品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共同组成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和谐氛围。

然而“小人”则是同样的个体,思想行为单一,相互之间没有区别特征,结果就不会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整体效果。

这里的“不和”并不是“争斗”的意思,而是指不能产生“整体的积极效果”。

孔子说“和为贵”,并不是简单强调大家要“和和气气”,而是强调一个社会内部个体相互协作,从而为社会进步创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家和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处于“和”的状态,才会保证“万事兴”的最佳效果。

“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元素协同合作,从而产生最佳效果。

即“和”的目的是保证“最佳效果”,这一点最为关键,然而常为后来的学者所忽略。

“和”最早见于《左传》,其内涵几经演化。

最早人们认识到,美味佳肴必须用不同的食材来做,比如羊肉虽好,如果没有盐、葱、姜、蒜这些佐料也不好吃。

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即使有不同的元素,如果比例不对,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比如盐放多了,啥肉也不好吃。

也就是说,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必须有不同的元素,而且各个不同元素之间要合理搭配。

“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其精髓就在于强调不同的个体协同合作,其合力就会创造一个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环境条件。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

和而不同什么意思?“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是什么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坦荡荡,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小人之间却是该表达时不表达,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要想做个公正的人,就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抚点,就像君子那样,即使互相之间有异议,也能不存私心地表达出来。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3)“和谐社会”应该正是基于这种“和”的要求,而达到的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度的统一。

我们现在所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而不是表面的和谐,是长久的和谐而不是一时的和谐。

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如果我们都能以君子的做法,和而不同,那么,我们的家庭、单位就既可以一团和气,又可以不断发展。

如果从个体到团体都能做到和而不同,一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谈“和而不同”

谈“和而不同”

谈“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个西方寓言这样解释:“一群长着刺的豪猪聚在一起过冬,离得太远就会失去温暖。

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它们的刺会互相粘住。

只有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接近对方,才能保持群体的温度,避免刺伤对方。

”而这个适当的距离,其实是一种和谐却又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就是冷静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接受对方的观点。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会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伟大的法国哲学家卢梭说。

因为各种原因,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争执。

这个时候就要“劝好,不要停”,也就是说,要心平气和的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朋友,即使朋友不听,也不要再说了。

俗话说“水满就溢,月满就亏”,“朋友数量不够”,只会导致侮辱。

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精诚合作。

有人可能会说:“不同的路不同,但不和谐。

”人的出发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理解也不同。

怎么可能有合作的基础?”但电视剧《亮剑》中的和楚,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和谐而又不同而又真诚合作的典型: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泥腿”,一个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一个争取社会主义,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英雄带领部队密切配合,共同抗击入侵的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抗日救国的胜利之歌。

即使在内战时期,虽然两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不幸被对方打伤,但还是互相想念。

俗话说,“英雄惜英雄”和努力改变中国现状的共同信念,他们结下了跨越阶级的革命友谊。

和而不同,就是心胸宽广,包容一切。

“听了就黑了。

”吕不韦读了很多书,向100户人家学习,做出了《吕氏春秋》,最终会被后人称道;董仲舒集儒、道、墨(均为神学)之大成,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广泛接受各种观点,吸收其理性内核,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个社会如果一味求同,肯定会损害多元文化的发展。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思想界感到尴尬。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盲目西化和全盘否定,对和谐文化的共生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清代诗人顾嗣协在《杂兴》一诗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也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效率。在企业中,人员配备的异质性是取长补短的前提,合理搭配班子、组建团队对于企业的成功非常关键。
在人员配置上,需要注意让不同的人在性格特点方面实现互补。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明君,成就丰功伟绩,与他两个得力的助手——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和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的精心辅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唐太宗商量国事的时候,房玄龄能够提出非常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难以在各种方案中做出选择。此时,唐太宗往往将杜如晦请来。杜如晦对问题略加分析,就能肯定或否定房玄龄的意见,选择一个合适的方案,成就了一段“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
在人员配置上,需要注意让不同的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实现互补。此时,其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等就成为重要的考察变量。比如,在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中,有人擅长把握企业的战略方向,有人擅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有人擅长生产运营管理,有人擅长市场开拓,有人擅长主持技术攻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的企业自然能蒸蒸日上。
“和”是终极的追求,即人心所向、目标一致;“不同”是具体的手段,实现目标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人心齐、目标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异质性能够带来效率的提升。相反,如果每个人的知识、能力、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雷同,即便人心再齐,也会由于某个“短板”的出现而影响整体的协作效率。
取长补短
异质性构成有效协作、合理分工的基础。墨子曾经形象地说明基于异质性所带来的效率提高问题:“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墨子·耕柱》)做任何事情就像修筑一堵城墙,能筑的人筑,能填土的人填土,能挖土的人挖土,这样城墙才能筑成,协作带来了高效率。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与“同一性”相对。

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

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

“不同”为的是更“和”。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示例一
在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就是指大家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让、包容、尊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幸福,共存共荣。

我是我校合唱团队员,合唱团共分为4个声部,共用一个谱子,遵守同一个指挥的指令,各个声部的音调都不相同,却能唱出动听的歌声,可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和而不同”的最佳阐释。

示例二
我认为“和而不同”有助于一个国家更好的发展。

比如我国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就是对“和而不同”的最好的诠释: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人民和谐幸福,海峡两岸人民共存共荣。

对于“小家”而言也是一样,家人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庭才会和谐幸福。

只要我们都能做到“和而不同”,国家就会繁荣,社会就会和谐,人民也会幸福。

综上而言,“和而不同”对国、对民都是一个极好的守则,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的作用。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与“同一性”相对。

中国哲学史上,一般常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对应面的矛盾性转化和谐。

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话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反复体会这句话,我很佩服孔老先生的睿智。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场合下,这句话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就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当今日常职业生活中,人们对“和而不同”的理解为:“对上不盲目附和,能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看了这么多智慧的解释,我想“和而不同”大概就是“求同存异”的意思。

“和”是目的,“不同”是方法。

“不同”为的是更“和”。

把这个理念放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它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教育的总目标为“和”,学校的老师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便是教师的“和”,也是教师的共性;但是每个老师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为“不同”,即每个教师的差异性。

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老师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更加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学生都有与其年龄相符的脾气、习惯、智力水平等这便是学生集体的“和”,即普遍性;但每个学生拥有的环境、家庭,性格,经历等都有差异,这就是每个学生的“不同”,即差异性。

这就要求老师用自己教学时的“不同”去面对学生集体中个体存在的“不同”。

这使我又联想到另一个词“因材施教”。

大概这“因材施教”就是这“不同”的正解吧。

班级的教育管理要做到“和而不同”,我想班主任首先要明确这个“和”即班级管理目标和要求。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目标。

就如低年级孩子由于刚入学校,年龄小又不懂事,班级管理就需要细致具体些,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细微习惯,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堂要求、课间要求等等,需要老师面面俱到,有条理、细致入微地提出要求。

当然这些要求都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

为了达到“和”班主任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切记一个孩子,一个世界。

关爱每一个学生。

案例:我们班有个行为特殊的孩子,由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其行为冲动,常常失控。

比如上课大声怪叫,跑出教室,从不听课还要打周围同学。

才入学时由于我对他的不了解,我以班规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包括他在内。

可是很明显,他完全达不到要求,挨了不少批评和指责,他反而更加自我。

后来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对他放低要求,制定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要求他上课不往外跑,不怪叫,只要做到这点,哪怕上课
趴着睡觉或者做小动作,看小人书,老师都不会怪他。

他做到后,在同学面前及时表扬,给予鼓励。

第二个阶段要求上课能偶尔听进一些老师讲的内容。

第三个阶段,再逐步要求跟上同学的思维。

提问能回答出问题,立即给予口头或者物质的奖励,比如红五星,小玩具。

这样一步步促进其改正。

两年下来,孩子的纪律得到明显改善,几近正常!班级的“和”指日可待。

哲学家莱布尼次说:“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

”苏霍母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

”那么不同的孩子,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到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有的时候对于“不和”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心急如焚,怒火上升,批评孩子。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精心呵护这些生命,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给以鼓励和信心。

而不应该事事单一,处处划一,时时统一,用同样的要求,简单相同的法子,一个模样、一个答案,导致千教一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如果这样,孩子的个性世界等于毁灭,这样的教育最终也是“不和”的。

可见“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更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处事法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