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史历程1资料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1 朱杰勤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又收入朱杰勤著《史学理论》(《朱杰勤文集》第四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 刘节著《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3 仓修良魏得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仓修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4 张孟伦著《中国史学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986年出版)5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6 高国抗编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7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8 施丁著《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9 陶懋炳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10 周春元编著《中国史学史》(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1989年出版)11 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修订本(上、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12 邹贤俊主编《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13 魏文清编著《中国古代史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14 胡逢祥张文建著《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15 张家璠耿天勤庞祖喜主编《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6 曹靖国著《中国近代新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7 桂遵义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国》18 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9 陈其泰著《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20 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1 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22 王学典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3王学典著《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运》24 俞旦初著《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5 蒋俊著《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26 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7 王树民著《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28 吴怀祺著《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吴怀祺著《中国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29 张书学著《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究》30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31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32瞿林东著《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3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3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5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三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36谢保成著《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37[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8,杨翼骧讲授,姜胜利整理《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39蒙文通著《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0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41傅玉璋著《中国古代史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2李宗侗著《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43李小树著《中华史学三千年史》,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版44杜维运著《中国史学史》(全三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45乔治忠著《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6姚薇元著《中国史学史概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7谢保成著《史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48谢保成著《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49张越主编《中国史学史资料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0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51谢贵安著《中国史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2武少民著《百年清学研究九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出版始末

“要叙述中国的工人状况,可以成功一部大书”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工人运动领袖之一,邓中夏参与组织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省港大罢工等,领导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见证了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
他很早就开始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谋划为中国工人运动历史写一部专著,以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工人运动的经验及教训,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
早在1923年12月,邓中夏就在《中国工人状况及我们运动之方针》一文中,流露出撰写中国工人运动史的愿望。
在这篇文章中,邓中夏不仅论述了中国“产业状况”“工人状况”及工人运动,还将当时已发生的工人运动,划分为“胜利时期”和“失败时期”两个阶段,总结了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罢工等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叙述中国的工人状况,可以成功一部大书,亦只能说一个大略”。
(邓中夏著.邓中夏全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5.P391)1924年1月,邓中夏在《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一文中,再次提出中国工人运动可“编成数十万言专书”。
(邓中夏著.邓中夏全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5.P342) 1925年4月,邓中夏撰写《上海日本纱厂罢工中所得来的经验》,总结了上海日本纱厂罢工运动的基本经验,称上海日本纱厂的大罢工“不特在中国劳动运动史上辟了一个新纪元,便在中国民族解放史上也添了一层新意义”,计划将“所有一切详情,拟编专书论述”。
(邓中夏著.邓中夏全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5.P513) 1926年2月,邓中夏在《“五卅”后中国职工运动之新现象》一文中,总结说:“中国职工运动历史是很短的,然而他却有惊人的进步。
”(邓中夏著.邓中夏全集(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5.P884)因忙于革命工作,使邓中夏很难坐下来系统研究、思考写作,只能在繁忙的革命间隙,写一些短篇文章。
新中国史相关著作

新中国史相关著作新中国史上的著作是有关于中国最近历史的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它们记载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反映了新中国的历程。
这些著作是新中国史学家和历史研究者们重要的研究工具,也是普通读者和广大民众了解新中国历史的重要来源。
一、新中国史相关著作1、《新中国史》。
由中国共产党中央新闻出版社、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出版,由袁贵仁编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广泛推荐和使用的一部综合史。
它涵盖了新中国从建国到现在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新中国建设的成就、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国际关系的改善等。
2、《中国近代史》。
本书由孙立平编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著作。
书中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领域,以及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实践方面的发展变化。
3、《中国社会史》。
本书由张宗桢编著,从社会史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实践过程,叙述了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新形势下人民的生活发展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同时,书中还着重理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新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形势。
4、《中国文化史》。
本书由张镛编著,从文化史学的角度出发,回顾了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文化历史,同时深入分析了新中国形成后文化现象带来的文化变化和影响。
书中着重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渊源、文化发展及其多样性,以及新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对新中国史相关著作的评价新中国史相关著作是新中国史学家和历史研究者们重要的研究工具,也是普通读者和广大民众了解新中国历史的重要来源。
它们记载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反映了新中国的历程,并为世人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价值。
从学术角度来说,这些著作细心梳理了新中国史的步骤,深入剖析了其中发展变化、变革过程,提出了一些引人入胜、有价值的见解,为我们更加深入、更加准确地理解新中国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及参考依据。
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2006-2010)的五个维度

版史》 台湾学生 书局 ,07 、 ( 20 ) 张高评著《 印刷传媒与宋诗 特色——兼论 图书传 播 与 诗分 唐宋 》( 台北里 仁 书 局 ,
20 ) 阙晓云著《 08 、 吴骞及其拜经楼藏 书研究》( 台北 花木 兰文化工作坊 , 0 ) 2 8 。有关中国现 当代 出版史方 面的成 0
国 出版 史 的研 究取 得 了丰 硕 成 果 , 富和 完善 了 出版 史 的研 究 内容 , 动 了 出版 史探 讨 的 深 化 。上 述 五 个 维度 丰 推
的 出版 史研 究成果在以往 的学术综述与研究 中重视不够。其 实它们的重要意义和 学术价值 并不亚 于报刊上公 开发表的论文和 出版机构 正式刊行的专著。至于港 台地 区的中国出版 史研 究, 其独有的特 点和价值也是不应忽
第2 卷第3 1 期
21 年 0 1
济 南大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R AL OF U I E S T I N( o i ce c dt n O N N V R I Y OF JNA S c l i eE io ) aS n i
V0 . 1 N . 12 o 3
文 化 ) 志 研 究 (9 6 6—19 .2 : 杂 18 . 9 0 1 ) 以新 文 化 运 动 及 台
语文学论述为探讨 主轴》 台北“ ( 国立编译馆” 2O ) ,o 8 。另 有几种是出版史料 类的 , 也值得一 提: 澳 门大学 图书馆 《 古籍特藏 图录》 澳 门大学 图书馆 编印 ,06 、 ( 20 ) 张元济撰 《 张元济致王云五信札( 97—14 ) ( 13 97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评《中国出版史》

首先
它 占 有 了 空 前 多 的 出版 史 料
”
,
作 者 将 近 现 代 出版 史 单 列 为 篇 幅 最 大 的
,
一
编
,
整个 下
该教 材 能达 到 这 样
作水 平 的原 因 外 方面
,
个水准
,
除 了作 者 研 究功 底 和 写
基本史料
卷 即为近 现代 部 分
业 界对这
一
字数近
。
30 万
。
这样做
,
主 要 表 现 在 内容 和 编 排 结 构 两 个 方 面
,
,
如前所述
。
该 教 材 涉及 的 范 围 较 为 宽 泛
,
,
添加 了不 少
,
它 给 予 了近 代 出 版 史 更 多 的 关 注
,
新 鲜 的 内容
,
,
这 是 非 常可 喜 的 变 化
,
但 还 有 较 大 的拓 展 空
“
中 国近 代 出版 业 代 中西 文 化 交 流
短
70
虽 然 只 有短短 的百 余年 历 史
,
但它 是
间
心
。
还 以 出版 活 动 地 为 例
诚 如作 者所 言 :
,
既 然 有 出版 中
,
由 宋 原 放 先 生 主 编 的 《中 国
,
出版 史 料 》 得 以 完 稿 并 顺 利 出 版 也 了却 了 宋 原 放 同 志增 补 张 静庐 先 生 辑 注 近 代 出版 史 料 集 的 心 愿 该 史 料 集 虽 然
。
再次
,
它 创 新 了编 写 体 例
,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中国出版起源考析

第 1 第 5期 O卷
20 0 9年 1 0月
好的作品进行大量复制 , 使其具有能提供 读者 消费的某种载
的起源 , 也关系到今后 中国出版学研究的范畴和出版学科 与 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基于对 出版内涵 的不同理解 , 中外出
版 界 在 出版 概 念上 都 有 不 同 的表 述 。
体形式 ;3 将复制 的出版物广泛传播 j () 。
3 张志强认为 : 、 出版是将文字 、 图像 或其他 内容 进行加 工、 整理 , 通过 印刷等方式复制后 向社会广 泛传播 的一种社
会 活 动 。
《 世界版权公约》 17 (9 1年修订版 ) 6条: 第 本公约所 用 的“ 出版” 一词 ,系指 以一定有形 方式复制某作 品 , 并将 复
南华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u a o nvri f ot C ia Sc l c neE io ) or l f ie t o u hn (oi i c dtn n U sy S h aSe i
Vo. 0 N . 1 1 o 5 0 t2 o c. 0 9
中国出版起源考析
版 。
众的合理需求 , 即构成 出版。
日本 的《 简明出版百科词典》 出版的界说是 : 用印刷 对 “
5 许力 以认为 : 、 出版是通过一定 的物质 载体 , 著作制 将 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 , 以传播科 学文化 、 息和进行 思想交 信
[ 收稿 日期] 20 0 1 09— 9— 6 [ 作者简介] 刘兵(9 6一) 男, 18 , 安徽省毫I市人 , 州 湖南师范大学新 N- q传播学 院硕士研究 生。
一部先秦两汉出版史的奠基之作——肖东发的《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读后

萌 芽 和产 生 的基 础 ,接 着转 入 本 书 主题 , 论 述 萌 芽 时 期 的 出 版 活 动 , 如 汉 字 的 起
协 调 下 时 8 . 0 余 位 相 关 领 域 专 历 年 由2 0
家 、 学 者 参 与 撰 写 的 出 版 史 集 大 成 巨
源 、 始图书典籍 的出版等 , 篇布局 即 原 开 彰 显 出 与众 不 同 的 立 意 和宏 大 视 野 , 出 为
龉l ≯ _ | 版 |
鍪
— — 一 一…一 二:
天Z^ 纪 Ⅳ
一
部 先黍 两 汉 幽 版 吏 的 蕈 基 之 作
肖东发的《 中国出版通史・ 先秦两汉卷》 读后
口 江 凌
摘要 : 北京 大学 肖东发 教授 所 著的 《 国 出版通 史 ・ 中 先秦 两汉 卷》 我 国 先秦 两汉 时期 的 出版 业概 貌 及 对 其 规 律 进行 了较 为精 深 的 考证 和全 面 系统 的 总 结 , 补 了先 秦 两汉 时 期 出版 史 的学 术 空 白 , 填 具有 开 创 之 功 该 书主要 特 色有 : 是 大 出版 观 的 开 阔视 野 , 一 以文 化 史 、 社会 史 为视 角 , 重 先秦 两汉 时 期 出版 业 与 当 注
源与产生 、 出版 的起 源 与概 念 、 版载 体 、 出 编 辑 出版 活 动 、 出版 文化 传 播 等 出版 现
象 、 件和问题 , 事 以及 这 些 问题 产 生 的 历
象 、 件 和人 物 。” 出版 是 文 化保 存 和传 事 ①
承 的最 重要 手 段 、 重 要 载 体 , 是 各 个 最 也
与 社会 文化 生 态 环 境 、 会 文 化 现 象 密 不 社 可分 ; 出版 文 化 与政 治 、 济 、 化 、 技 、 经 文 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氏六帖》 ❖ 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
华》、《玉海》、《太平广记》等。 ❖ 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三亿
零七千万字)。 ❖ 清代:康熙时的体例完备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
时的《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2、文献载体众多,最先发明运用纸张,纸的发明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3、历代皆Leabharlann 视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撰机构。--书籍成为辅助统治、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中央“重在教化”,民间则渐渐形成“敬惜字纸”、
“唯有读书高”的心理传统。
4、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和一的特点
--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编辑家往往兼有有学者身份。 --务求质量,形成专门的治书之学,如版本、校勘、辑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 周心慧 《中国古版画通史》、《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10册)
❖ 《中国出版通史》(八卷本,国家重点课题项目) ❖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 ❖ 刘国进 《中国上古图书源流》 ❖ 高信成 《中国图书发行史》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编辑出版活动在世界上发端较早,具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三、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文化发展和历史道路 的曲折性——出版事业的先天不足。 1、编辑著述方式:
--编纂注疏占有很大比例,儒家经典的传、训、故、解、 证、笺、章句、正义、训诂、校注等不一而足,重复 累赘,束缚了创新精神和知识的更新;讲究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类书以汇编为主,缺乏概述,强调综合性和淹博引证。 由此造成原创性差,芜杂不精。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通史性专著 专题性论著 发行史研究成果 印刷史著作 断代史研究 成果 地区性研究成果 图书文化成果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 等人《中国印刷通史》 (台湾、大陆两地出版)
❖ 潘吉星 《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 、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 冯鹏生 《中国木版水印概说》 ❖ 史金波、雅森·吾守尔 《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
早期传播》 ❖ 曹之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 肖东发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 论》
❖ 宋原放、李白坚 《中国出版史》 ❖ 李致忠 《历代刻书考述》 ❖ 来新夏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 姚福申 《中国编辑史》
中国出版史历程
第一讲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成就与特点
一、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 叶德辉《书林清话》 ❖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 ❖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
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 明代胡应鳞的“续五厄”: 隋朝江都焚书;安禄山入关;黄巢进长安;靖康之难; 南宋末伯颜入临安。
❖ 近代祝文白再续“五厄”: 李自成攻占北京;钱谦益绛云楼被焚;清高宗编《四库全 书》时焚书毁版;太平天国战争及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日 本侵华时炸毁上海东方图书馆以及在占领区劫夺图书。
10、典籍宏富、编撰事业连绵不衰。 (巨型类书和丛书)
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 ❖ 谢灼华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 陈原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 和商务印书馆》
❖ 韩仲民 《中国书籍编纂史稿》 ❖ 伍杰 《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 ❖ 丁景唐 《中国现代著名编辑家编辑生涯》 ❖ 张秀民 《中国印刷史》
佚、辨伪等,造就了历代不绝的大批编辑家。
5、中国古代重视图书分类,很早建立目录学
--刘向《别录》编辑思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郑樵、章学诚在著作中也提到系统分类目录的重要性
6、拥有典籍的数量和图书类型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
●至今仍存世的古籍有10万种左右。 ●门类丰富且有独创性。 --如经学、训诂、小学、史学、方志、家乘、法律、文 学、小说、戏曲、立法、佛藏、道藏等等。 --方志是中国独有的书籍类型,现有方志8500多种。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 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 ❖ 贺圣鼎、赖于彦《近代印刷术》 ❖ 陈彬和、查猛济《中国书史》 ❖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二)1950至1979年
❖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 张静庐 中国近现代出版专题史料(七部,共250万字)
7、中国图书形制实用、美观并重,书籍制度成熟早并在 不断完善。形制和装饰手法不断改进,日趋精美。
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8、世界上最先发明雕版、活字和套版印刷技术,形成世 界最早、持续最久的印刷业高潮。
9、历史上图书遭损严重,中国藏书史也是图书保护史。
❖ 隋代牛弘的“五厄”说: 秦始皇焚书;西汉赤眉军入关;董卓移都;刘石乱华; 梁元帝自焚烧书。
❖ 钱存训《书于竹帛》(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 中文名《中国古代书史》
(三)1980至1997年
❖ 方厚枢 《中国出版史话》 ❖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 魏隐儒 《中国古籍印刷史》 ❖ 张召奎 《中国出版史概要》 ❖ 李致忠 《中国古代书籍史》 ❖ 钱存训 《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 ❖ 曹炯镇 《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 ❖ 郑如斯、肖东发 《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