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精品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教学目标要求1﹒基础要求①.阅读课文要掌握的生字新词。
②.萧红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生活化、人情化十足的鲁迅。
③.体会作者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细节的写法和语句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④.学习本文后对鲁迅本人及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2﹒发展要求①.这篇课文在语言上和结构上的特点。
②.结合课文探究为什么说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最别致的文字。
③.孙绍振在《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说,这篇文章的写法有些特别,似乎随意写来,全文好比是流水账,犯了写文章的大忌。
但是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这篇文章又属经典之作。
请结合作品探究这种写法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④.鲁迅的作品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
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一样顺畅轻快,高雅的阅读品位需要培养。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鲁迅的深刻、伟大与平和(一)、导入上周我们阅读了杜甫传记《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的居留很快就由于受到“房琯事件”的牵连而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
他当时心境非常凄凉,只感觉到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高高在上的文学家;当然,我们还深深感受到,我们总是热切地关注着名人伟人的“荣誉”,却很少关注,也从不羡慕名人荣誉背后的苦难与奋斗的艰辛!(二)、鲁迅的伟大与深刻今天我们一起来把你们回家去自读过的鲁迅回忆录梳理一遍。
对于鲁迅,我们总有一种感觉,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神一样的存在,是高高在上的存在,我们总感觉他和我们有着无比的距离。
教学设计:《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名: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课题: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名:回忆鲁迅先生)一、内容分析《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名《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
)是高中人教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本的第二课,涉及到生活中的鲁迅形象和萧红文章的语言特色两个重难点。
这篇回忆录很有趣,同学们能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轻松走进文化巨人,同时也能反思自己为何以前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隔膜,不觉得亲近。
为何有些先入为主的评论框定了我们的头脑,阻碍了对鲁迅丰富精神的认识。
此外,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可以学习到萧红对日常生活细节质朴真实的描写,形散神聚,语言平淡却饱含深情;了解到鲁迅和萧红的关系,从而更加理解为何萧红眼中的鲁迅如此富有人情味且好玩温暖。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阅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故事新编》、《野草》等作品,也阅读过萧红、张爱玲、三毛的的一些散文和小说,所以对萧红和鲁迅并不陌生,但也比较新鲜——萧红为何写鲁迅?为何写出了一个与我们之前印象中不太一样的鲁迅?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解读生活中的鲁迅形象,并和以往学生的阅读印象进行对比,发现生活中鲁迅的不同特点,通过老师适时引导启发与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明白鲁迅”好玩、温暖”的一面。
同时,本文难点在于理解为何萧红写出了一个如此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通过细品语言并分析萧红和鲁迅的关系,调动学生关于三毛、张爱玲的阅读积累,充分发挥学生阅读和探讨的积极性,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班级学生素养较高,发言较积极,小组经常合作交流,利于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小组讨论和文本解读,品读生活中的鲁迅形象,发现其与作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的鲁迅不一样的一面。
2、通过细品语言与深入分析,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能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对比阅读;能够细品、批注文本,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合作交流。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3.通过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体会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探讨其意义和现实意义;4.了解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技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鲁迅文学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探讨鲁迅思想和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通过PPT等方式,介绍鲁迅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1.学生自主阅读《为了人类幸福》一文,并简述文章的主要思想;2.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鲁迅的精神和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3. 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传记作品,介绍传记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如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思想、精神、性格和行为等方面。
4. 阅读鲁迅相关传记作品让学生选择鲁迅相关的传记作品,并进行阅读和分析。
例如《鲁迅传》、《徐志摩传》等。
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对鲁迅的评述和描写,探讨传记作品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5. 作文:传记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以鲁迅为例,探讨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如何通过细致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其思想和精神特点等。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鲁迅传记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2.作文评估:评估学生对传记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增强了对鲁迅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记作品和分析作家传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丰富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二、重难点通过典型细节把握人物个性特点,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三、教学思考“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教育。
”(英国培根)用传记文学中的人物的思想、智慧和人格来张扬学生的灵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传记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拉近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迪我们的智慧,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阅读时,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运用;重视建构健全、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运用必修一三单元学习的阅读圈点批注,揣摩人物的方法。
四、学生特点今天的学生普遍阅读面不广,对鲁迅了解除了课本几乎没有。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传记人物的思想,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附预习作业:《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预习作业第一部分鲁迅印象1、你对鲁迅有什么印象?()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其他: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可多选):○深刻○博爱○是非分明○平易近人○孤独○敏感○刻薄○固执○执着○清醒○冷峻○自私○病态○其他你的依据是什么?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答:4、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列在下边。
答:5、你最喜欢鲁迅的哪些作品?为什么?答: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答:6、你对语文课上对鲁迅的评价和对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吗?A、完全同意B、大部分同意C、大部分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为:第二部分预习课文1、细读课文,为课文标上节数(共39节)看看都写了哪些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按下面的提示加以归纳①鲁迅与孩子②鲁迅与夫人③鲁迅与朋友及青年④鲁迅的生活习惯及爱好⑤病中的鲁迅2、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细节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请选择至少三处在课本上加以批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郁达夫《怀鲁迅》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中国的现代思想文化,幸亏有鲁迅,才形成某种张力,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d 文档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读有关鲁迅的作品。
2.生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
二.【教学重点】1.从多角度认识鲁迅。
2.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从看似闲碎的枝枝叶叶中抓住人物“平凡”的特点。
2.探究人物性格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同学们所作的问卷调查中,97%的同学说,鲁迅是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但他并不是天生就一战士,相反,他也是天天受围攻的人,常常受别人的造谣污蔑,而鲁迅的性格就是要“我跟你纠缠在一起,我们就用笔斗一斗”。
这一斗,不仅抵挡住来自敌人的枪林弹雨,也射出了锋利的匕首。
所以问卷调查中发现,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大多是冷峻、执著、深刻、是非分明、固执。
(二)冰冷和憎恶1.有人说,鲁迅冷峻、执著、深刻的特点是扎根于这冰冷的世界,和对这黑暗社会的憎恶。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鲁迅具体作品谈谈。
(三)温暖1.正是因为这战斗者的形象,鲁迅面部刚硬的线条透着的是冷峻。
鲁迅在中国人的心里,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圣像,但而今越来越多的人从膜拜的跪垫上站起,走近这尊雕像,去触摸它,这张笑颜中传来了温暖。
2.结合萧红所写的回忆录,以及所发的材料,请同学们说说“温暖”何处体现?(1)鲁迅的笑声明朗,更是令人温暖。
(2)鲁迅嘱咐许先生一定让我们坐小汽车回家并付钱(4)午后陪着客人聊天,自己却彻夜工作,这种温暖让人心疼。
(5)对海婴的溺爱……3.有同学谈到鲁迅与海婴这种父子之爱让人很亲切、感到温暖。
所以“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
”永恒的父爱,不灭的亲情。
4.请结合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谈谈他持有哪些基本观点?对于子女并不用“恩”,只有爱,这是一种天性。
在爱的名义下,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优质课教案_25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导学案课程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用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
2、认识鲁迅的思想、人格。
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3、了解这篇回忆录这一文体。
学习回忆录的艺术赏析方法。
学习重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有关鲁迅的生活点滴2.从看似闲碎的枝枝叶叶中抓住人物“平凡”的特点。
关于目前中学生对于鲁迅的接受情况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鲁迅印象1.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A.一个爱骂人的作家B.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斗者C.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D.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以下对鲁迅的形容,在你认为对的后面打勾(可多选):□深刻□博爱□是非分明□平易近人□孤独□敏感□刻薄□固执□执著□清醒□冷峻□自私□病态□其他3.你印象最深的鲁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从什么地方了解鲁迅的?()A.课本B.鲁迅的传记C.辞典D.其他读物上5.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对鲁迅那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吗?为什么?()A.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7.你觉得怎样才能更深入了解鲁迅?()A.阅读鲁迅传记作品B.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集C.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与评价D.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寻找信息E.阅读鲁迅论敌的回忆录第二部分:关于鲁迅作品1.你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列在下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最喜欢鲁迅的哪些作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不喜欢的是哪些?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对于语文课上对鲁迅的评价和对他作品的分析同意吗?A.完全同意B.大部分同意C.大部分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认为阅读鲁迅的作品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A.非常必要B.比较重要C.可有可无D.没有意义如果你认为没有意义,那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鲁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地位如何?第三部分:鲁迅言论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人教版选修其它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70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的头痛。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被诬蔑,历尽艰辛度过的。
鲁迅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
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
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鲁迅的伟大。
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选修中国小说《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学设计

课题《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课时安排四课时备课组高二语文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辑马海青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3.学习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4.学习自主搜集资料,对比阅读,对文本深入阅读,对文本质疑的地方,大胆交流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研读、探究。
过程与方法1.自读感悟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问题分析法,认识作者笔下的鲁迅,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3.比较探究法,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从中学习鲁迅高尚的人格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感悟萧红笔下鲁迅的品格,实现"读人"到"做人"的思想飞跃。
2.品味萧红涌动在文字下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难点:鉴赏高度个性化的细节描述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法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习内容活动与补充【课前预习】预习内容: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概括梳理文章主要情节。
3.提出疑难。
【问题引入】一、导入新课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萧红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个深刻伟大而平和的鲁迅吧!【自主学习】一、关于作者二、课文内容梳理本文描写的就是鲁迅先生回国任教、病逝上海这段时期的事情。
说说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感觉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阅读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
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
通人情的人。
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
的头痛。
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诬蔑,历尽艰辛
度过的。
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
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
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
鲁迅的伟大。
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
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
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1 / 3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
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
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
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
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三、整体研读课文。
思考回答
阅读课文后,你认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1.人之子的鲁迅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2.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3.人之友的鲁迅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4.人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5.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四、小结
鲁迅不是神仙。
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的。
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中国
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
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2 / 3
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
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
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而周令飞
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
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
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
五、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件的评论者。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