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
【高中生物必备】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①达尔文父子研究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弯曲的部位在苗尖端的下面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及结论:插有明胶片的苗发生向光弯曲现象,插有云母片的苗则不弯曲(化学物质能够透过明胶却不能透过云母)。
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③温特实验充分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
后来,其他科学家发现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活动:探究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①实验原理: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促进枝条生根,提高扦插成活率。
②实验步骤:分组——插枝浸泡——测量根长度——绘制曲线②实验结论: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枝条生根,浓度过高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① 生长素对根和茎的生长,都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 植物不同部位对相同浓度的生长素由不同的反应,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茎>芽。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 (如水螅)的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大多数动物体内的细胞必须通过细胞外液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的含义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细胞外液是指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相对于动物体外界环境而言,在机体内部,因此又叫内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是保持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稳态是动物体内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来实现,与稳态维持直接相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高考生物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知识

高考生物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知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高二生物必修3_稳态与环境_《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名师推荐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1.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B.使体内增加水分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2.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的速度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4.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A.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每一种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5.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C.乳酸与碳酸钠完全反应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6.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至少有4种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9.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是()Ⅰ.③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Ⅱ.参与④⑤过程的内环境不只是组织液Ⅲ.体内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Ⅳ.红细胞是内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Ⅰ、ⅣB.Ⅱ、ⅣC.Ⅱ、ⅢD.Ⅲ、Ⅳ10.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11.下列是内环境受到破坏时出现的一些情况,错误的是()A.人患肠胃炎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B.人感冒发烧时,食欲不振,引起四肢无力,是因为体温升高导致代谢活动紊乱C.人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血浆渗透压升高D.毛细淋巴管阻塞会使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12.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无关的生理活动是()A.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乳酸含量明显上升B.遇到寒冷时,立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疙瘩”C.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D.炎热的夏天,人体通过加强散热使体温稳定13.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的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5、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 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⑴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射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等。
⑵血浆的酸碱度:7.35---7.45调节物质: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⑶正常的温度:37摄氏度。
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二生物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3.1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一、19世纪末,达尔文设计了实验来探讨向光性的原因,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1910年,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三、1914年,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四、1928年,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五、1934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六、1942年,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
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情况下,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P50页问题探讨图)4)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农民会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
其他植物生长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2)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3.2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1)反射和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稳态及环境知识梳理生物知识点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梳理NO.1人体的环境与稳态1.生物体以水为根底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环境〕淋巴细胞外液=环境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2.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心肌细胞生活在3.4.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①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a.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b.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含量很少。
c.三者共同构成体细胞生活的环境。
5.细胞外液的成分总结:①水〔血浆中含有90%~92%的水〕②气体,其中以氧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③各种无机盐离子,其中以Na+,Cl -,K+,Ca2+,HCO3-和HPO42-的量较多④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⑤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⑥细胞代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注意:环境中不应该存在的成分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转氨酶,消化酶6.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7.在人体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血浆包括8.氧气浓度最高部位:肺泡,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CO2浓度最高部位: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肺泡9.渗透压〔770KPa)①.渗透压的概念: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②.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③.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10.酸碱度〔7.35-7.45 〕血液酸碱度的调节,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稳态表示生物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维持自身内部稳定的状态,而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外部条件。
下面将从生态位、生态灾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生态位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2.生态位分为基础性、机会性和适应性生态位。
3.生态位互补原理指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减少竞争。
4.资源分割是不同物种通过选择性地利用资源来降低竞争强度的一种方式。
二、生态灾变1.环境中一些因素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称为生态灾变。
2.生态灾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的绝灭。
3.生态灾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干扰等。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多样性以及物种组成的稳定性来评估。
2.种群数量的波动越小,说明生态系统越稳定。
3.种群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生物多样性、资源充足度、环境变化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过度开垦和过度利用土地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破坏。
2.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气和废水会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
3.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失衡。
4.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
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并掌握稳态与环境的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稳态与环境的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来全面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細胞的生活的環境:1、單細胞(如草履蟲)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多細胞動物通過內環境作媒介進行物質交換養料O2養料O2外界環境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代謝廢物、CO2淋巴代謝廢物、CO2內環境細胞外液又稱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其中血細胞的內環境是血漿淋巴細胞的內環境是淋巴毛細血管壁的內環境是血漿、組織液毛細淋巴管的內環境是淋巴、組織液3、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含量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①血漿滲透壓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含量有關;無機鹽中Na+、cl-佔優勢細胞外液滲透壓約為770kpa相當於細胞內液滲透壓;②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③人的體溫維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過10C).二、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1、穩態是指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內環境成分相對穩定內環境穩態溫度內環境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酸鹼度(PH值)滲透壓①穩態的基礎是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②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③穩態相關的系統:消化、呼吸、迴圈、排泄系統(及皮膚)④維持內環境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環境變化過於劇烈或人體自身調節能力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穩態會遭到破壞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第二章】三、神經調節: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細胞體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單位:神經元樹突突起神經纖維軸突神經元在靜息時電位表現為外正內負功能:傳遞神經衝動2、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分析綜合作用)(運動神經末梢+肌肉或腺體)3、興奮是指某些組織(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的活躍狀態的過程.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是雙向的;靜息時膜內為負,膜外為正(外正內負);興奮時膜內為正,膜外為負(外負內正),興奮的傳導以膜內傳導為標準.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突觸突觸前膜由軸突末梢膨大的突觸小體的膜①突觸的結構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細胞體的膜樹突的膜②突觸小體中有突觸小泡,突觸小泡中有神經遞質,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後膜,使後膜產生興奮(或抑制)所以是單向傳遞.(突觸前膜→突觸後膜,軸突→樹突或胞體)③在突觸傳導過程中有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過程,所以比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慢.6、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①神經中樞位於顱腔中腦(大腦、腦幹、小腦)和脊柱椎管內的脊髓,其中大腦皮層的中樞是級中樞,可以調節以下神經中樞活動②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感知(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③語言文字是人類進行思維的主要工具,是人類特有的高級功能(在言語區)(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④記憶種類包括暫態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永久記憶四、激素調節1、促胰液素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2、激素是由內分泌器官(內分泌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激素進行生命活動的調節稱激素調節3、血糖平衡的調節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調節:由胰島A細胞(分佈在胰島週邊)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濃度由胰島B細胞(分佈在胰島內)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兩者激素間是拮抗關係血糖含量升高時: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增加,促進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轉變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時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減少來源)血糖含量降低時: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於肝臟,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③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維持血糖含量的穩定,它們之間存在著回饋調節.4、激素的分級調節與回饋調節.寒冷、過度緊張等刺激(促進)(促進)(抑制)(抑制)回饋調節(濃度高時)下丘腦有樞紐作用,調節過程中存在著分級調節與回饋調節5、激素調節的特點:(1)微量和高效(2)通過體液運輸(3)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注:激素是有機分子,資訊分子,由腺體產生後,運輸到各器官和細胞,只作用於相應的靶器官和靶細胞,激素作用是間接的.6、水鹽平衡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都在下丘腦.體溫的相對穩定,是機體產熱量和散熱量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水鹽平衡調節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係:a、特點比較:比較項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作用範圍準確、比較局限較廣泛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b、聯繫:二者相互協調地發揮作用(1)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體液調節可以看作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五、免疫調節1、基礎:免疫系統2、免疫系統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佈的場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結、扁桃體吞噬細胞免疫細胞(發揮免疫淋巴細胞T細胞作用細胞)B細胞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數、溶菌酶.(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物質)3、免疫系統功能:防衛、監控和清除4、人體的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非特疫性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體液免疫第三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細胞免疫若病原體兩道防線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線發揮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借助於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而組成的.5、抗原與抗體: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病毒、細菌、自身組織、細胞、器官)抗體:專門抗擊相應抗原的蛋白質.(具有特異性)6、體液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抗體記憶細胞(二次免疫)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強,速度更快,產生抗體的數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細胞的感應有直接感應和間接感應,沒有T細胞時也能進行部分體液免疫;c、抗體由漿細胞產生的;d、漿細胞來自於B細胞和記憶細胞.7、細胞免疫的過程: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淋巴因數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作用:(二次免疫)與靶細胞結合,使靶細胞破裂(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場所)8、免疫系統疾病: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免疫過弱、愛滋病(AIDS)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b、主要是破壞人體的T細胞,使免疫調節受抑制,並逐漸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癱瘓;c、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三種途徑,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濫交是傳播愛滋病的主要途徑.9、免疫學的應用:a、預防接種:接種疫苗,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主要是得到記憶細胞);b、疾病的檢測:利用抗原、抗體發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用相應的抗體檢驗是否有抗原;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當於抗原、自身T細胞會對其進行攻擊,移植時要用免疫抑制藥物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必修)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和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的作用,使输出信息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和过程保持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和散热器官:皮肤(、)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感受器(皮肤中)→→皮肤血管、汗液分泌(散热)、骨骼肌紧张性、肾上腺分泌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感受器(皮肤中)→→皮肤血管、汗液分泌(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和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另有少部分来自。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其次、和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反馈)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尿量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和的调节下、,通过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它是由产生,由释放的,作用是,从而使排尿量。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和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通过、、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4、无机盐调节:(反馈)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的调节下,通过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它是由分泌的,主要功能是。
五、血糖调节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正常人空腹时浓度:)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血糖)分泌部位: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
②抑制和(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血糖)不分泌部位:细胞作用机理:促进和(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血糖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血糖5、血糖不平衡:过低—病;过高—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症状:、、和(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试剂、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性的,对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特异性免疫(性的,对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体液免疫:由产生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4、细胞免疫:通过和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如干扰素))↓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6、艾滋病:(1)病的名称: (AIDS )(2)病原体名称: (HIV ),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 (3)发病机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 ,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 传播、 传播、 传播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 兴奋,并 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是指在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环境变化作出的 应答。
3、 :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树突细胞体 轴突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组成: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实现的突触:包括、、(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的,只能是:→→(上个神经元的→下个神经元的或)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脑干:有许多重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性语言中枢→(能听、说、读,不能写)性语言中枢→(能听、读、写,不能说)性语言中枢→(能说、写、读,不能听性语言中枢→(能听、说、写,不能读)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中,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作用:如与作用:如与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1、: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生长(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命名为生长素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生长。
2、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生长不均匀:生长(弯向生长素一侧)3、生长素的产生部位:、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一般,促进植物生长,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见右图)●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有关。
●顶端优势是优先生长而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从而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5、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验];●;●(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6、其他植物激素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的结果。
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遗传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增长率●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时增速最快,K时为(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6、[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增长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内、占据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得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