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知识点总结。
1.碳水化合物代谢(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发酵: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通过发酵产生能量。
常见的发酵有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2.氮代谢(1)氮的吸收和固定: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如硝酸盐和铵盐。
一些细菌还能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固氮。
(2)氨的转化:植物将吸收到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如氨基酸合成酶和蛋白质合成酶。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们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和组织,还参与酶的合成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蛋白质代谢包括合成、降解和修复等过程。
3.生态位(1)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者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链位置、生活空间等因素。
(2)生态位的种类: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利用的资源范围。
潜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适应利用的资源范围。
(3)生态位的竞争:当两个或多个物种有着相似的生态位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竞争。
竞争通过资源的争夺和相互作用来进行。
4.生态平衡(1)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2)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含: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要紧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与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含肌肉与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者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操纵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经历、与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可能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者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要紧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及填空题

共4页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 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1.体液 血 浆=(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图示画出)考点: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 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 :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细胞外液是,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为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能引起组织水肿形成因素有哪些?补充: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完整word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1 稳态的生理意义1.体液包括: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2.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毛细血管壁血浆组织液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壁淋巴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考点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①反射与反射弧①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 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②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类型: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功能: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考点2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特点传导过程: ①静息状态时: 电位(外正内负)②受到刺激时: 电位(外负内正)2.③恢复到静息状态时: 电位(外正内负)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过程及特点①传递结构: 突触(一个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②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方向: 单向传递(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3 人脑的高级功能1.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 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中枢位于: 下丘脑。
呼吸中枢位于: 脑干。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小脑。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脊髓。
2. 人的语言中枢位置:大脑皮层。
涉及人的听、说、读、写。
考点4 动物激素的调节激素的产生: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化学本质: 蛋白质(如: 胰岛素)类固醇(性激素)2.①血糖的正常范围:80—120mg/dL.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②肝糖原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的比较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 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考点:1.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能与外界直接接触,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细胞内的组分,如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血浆中的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内环境)淋巴(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分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必修3 稳态与环境一、植物的激素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1)发现过程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拜尔实验结论: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核心知识归纳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4、血浆成分:水、血浆蛋白、无机盐,抗体,激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7、稳态: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2)传导方向:双向;(3)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4)电流方向: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突触类型: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3)信号类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方向: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节脊髓的低级中枢活动。
5、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 7、血糖平衡的调节6、各种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作用(1)血糖来源和去路(2)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8、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6.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7.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8.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9.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0. 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 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