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有感
参观工艺美术博物馆作文450字

参观工艺美术博物馆作文450字
参观工艺美术博物馆作文
最近,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了工艺美术博物馆。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兴奋。
我们到达博物馆时,被惊艳的景象深深吸引。
博物馆外观非常美丽,它的设计与建筑展示了文化和历史,赢得了众多游客的赞誉。
一进门,我们注意到,博物馆里陈列了许多不同的工艺品,包括陶瓷、漆器、金属工艺品、玻璃等等。
这些工艺品都非常精美,他们的制作过程与技术也很独特。
我们的导游给我们介绍了各种工艺品的特点,制作方法和历史。
她还告诉我们这些工艺品的价值与文化背景。
我们了解到了许多以前从未知道的知识。
我学到了不同类型的工艺品制作的方法,如何鉴定它们的价值,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展览和活动。
有些展览展示了著名工艺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令人惊叹。
我们还参加了一个手工艺品制作的工作坊。
在这里,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一个精美的陶瓷杯子,并亲手制作了一件自己的作品,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通过这次参观,我意识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多种技能和耐心。
工艺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格和思想。
我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观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希望这个博物馆会一直存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游记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游记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这座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充满了现代感,让人一眼就被吸引。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
大厅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来自于中国和世界各个地方,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工艺美术品。
我在大厅里走了一圈,仿佛进入了一个装满珍宝的宝库,每一件工艺品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首先参观了陶瓷展区。
这个展区以陶瓷作品为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陶瓷艺术。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瓷器,有唐代的三彩瓷、宋代的青瓷、明代的景德镇瓷器等等。
这些瓷器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展示出中国陶瓷的博大精深。
接着,我来到了木雕展区。
木雕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展区,我看到了许多精雕细琢的木雕作品,有佛像、人物、花鸟等各种题材。
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树木纹理和人物面容都被雕刻得非常逼真,充满了艺术的韵味。
除了陶瓷和木雕,博物馆还有其他展区,如玉器展区、金银器展区、漆器展区等等。
我逐一参观了这些展区,每个展区都让我大开眼界。
玉器展区里陈列着各种精美的玉器,有玉璧、玉佩、玉镯等等,每一件玉器都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金银器展区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金银首饰,有金饰、银饰、宝石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漆器展区里陈列着各种用漆器制作的工艺品,这些漆器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给人一种神秘而华丽的感觉。
除了展览之外,博物馆还有一个教育区,专门为参观者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我参加了一个木雕工作坊,亲自动手雕刻了一个小木雕作品。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基本的木雕技巧,体验了木雕的乐趣。
这个工作坊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木雕艺术,还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魅力。
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不仅欣赏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还学到了很多有关工艺美术的知识。
通过观看展览和参加工作坊,我对陶瓷、木雕、玉器等工艺美术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工艺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悟。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最近参观了一家非遗博物馆,不仅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也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这次博物馆之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进入博物馆的门厅,我被一面巨大的宣传牌所吸引。
精美的设计和简洁的文字让人能够一眼了解到这家博物馆的主题和宗旨。
通过宣传牌,我得知这个博物馆将非遗技艺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非遗展示和学习平台。
进入展厅,我首先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展示区。
那里陈列着各种非遗艺术品,包括传统刺绣、木雕、陶瓷等。
每一件作品都精细地展示了非遗技艺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一幅幅精致的刺绣画让我感叹非遗的无尽魅力,一尊尊精心雕刻的木雕作品让我沉浸在传统工艺的神奇世界中。
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亲身经历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所在。
除了展示区,博物馆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
在这个区域,游客可以亲自体验一些非遗技艺。
例如,我亲自尝试了木雕工艺,感受到了木雕师傅们的辛勤努力和丰富经验。
这种亲身参与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非遗技艺的独特之处。
同时,博物馆还设置了导览员讲解区,专业的解说使我对非遗技艺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参观非遗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也思考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非遗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很多非遗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非遗博物馆的存在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承担着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任。
通过博物馆的努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非遗的独特之处,增加对非遗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参观完非遗博物馆后,我对非遗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
以前,我只是把非遗看作是一种手艺,一个衰落的文化符号。
然而,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重要性。
非遗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延续。
它们代表着一种传统,一种历史,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和创造力的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观后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观后感前阵子,我去了一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这一趟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一进博物馆的大门,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就把我给包裹住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精美的剪纸作品,那细致的线条、生动的图案,真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用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来的。
我凑近了仔细瞧,每一个小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比如说那朵牡丹花吧,花瓣的边缘有着细腻的锯齿状,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在灯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再往里走,是一个巨大的陶瓷展示区。
那些陶瓷作品形态各异,有的是古朴典雅的青花瓷,有的是色彩鲜艳的彩瓷。
我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陶瓷花瓶,瓶身上画着一群小孩子在放风筝。
那小孩子的表情别提多生动了,一个个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快乐。
放风筝的线好像都要从瓶子上飞出来了,那种动感,让我感觉这不是一个静态的陶瓷,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刺绣的展区。
那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简直让我目瞪口呆。
有一幅绣的是一只孔雀,那孔雀的羽毛用了各种颜色的丝线,每一根羽毛都像是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我忍不住用手轻轻摸了摸,那细腻的质感,让我仿佛能感受到绣娘一针一线的用心。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位正在展示竹编技艺的老师傅。
他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根普通的竹子在他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小篮子。
我站在旁边,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瞬间。
老师傅一边编,一边还跟我们讲着竹编的历史和技巧,他说这门手艺可是从他爷爷的爷爷那辈就传下来的。
看着他专注的神情,我心里不禁感叹,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啊!还有一个区域展示的是传统的戏曲服饰,那华丽的戏服,璀璨的头饰,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想象着演员们穿着这些戏服在舞台上表演的场景,一定美极了。
其中有一件凤冠,上面镶嵌着无数颗宝石和珍珠,闪闪发光。
我想,当年戴上这顶凤冠的演员,一定是舞台上最耀眼的存在。
逛完了整个博物馆,我心里满是感慨。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一、背景介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知识与做法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许多地方都设立了非遗博物馆。
本文通过参观非遗博物馆的经历,分享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心得体会。
二、初次进入博物馆的感受走进非遗博物馆的大门,我被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住了。
这座建筑融入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进入展厅后,我感受到了一股厚重的历史氛围。
布满时间痕迹的文物与展品,让我对非遗的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展览陈列的精彩之处非遗博物馆中的展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非遗项目,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传统工艺品展览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了解到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此外,表演艺术的展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四、非遗背后的文化传承在博物馆中,我不仅看到了各种非遗项目的外在表现,还了解到了背后的文化传承。
非遗代代相传,是一种宝贵的文化基因。
通过展览的解说和导览员的讲解,我了解到非遗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每一个传承者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传承方式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非遗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参观非遗博物馆让我认识到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
非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代表着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非遗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流失的危险。
保护非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个人的思考与感悟在参观非遗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非遗所吸引。
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传承。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主动了解和学习非遗,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非遗这一瑰宝传递给下一代,并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在我参观过程中,非遗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非遗爱好者,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了解到了非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的宝贵价值。
首先,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非常精致,展示了许多传统非遗技艺的精华。
当我踏入博物馆大门时,我就被一件巨大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品所吸引。
它神态逼真,色彩斑斓,仿佛变成活物一般。
在展览区域中,每个展品都有着所属地区的标识,以及相关历史介绍和创作背景。
这使得我能更好地理解非遗技艺的发展历程和地域特点。
其次,博物馆设置了许多互动展示和体验区。
我特别喜欢参与这些互动环节,因为它们让我更深入地体验到了非遗的魅力。
例如,在一个手工编织展台前,我亲手参与了编织一个传统手工艺品的过程。
通过和工艺师的指导和互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编织的复杂性和技巧,更加珍惜了每一件手工艺品背后的辛勤劳动。
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一些关于非遗技艺的传授和教育区域。
这些区域除了展示非遗技艺的工具、工序和成品外,还有专门的技艺演示和讲解。
工艺师们耐心地为参观者解答疑惑,讲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并在现场展示了一些技艺手法和过程。
通过这些交流和学习,我对非遗技艺的独特之处和困难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期待将来能够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
参观非遗博物馆,不仅仅是了解非遗技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更是对非遗价值的重新认识。
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记忆的传承。
它代表着过去的智慧和传统的珍贵,对于传承我们的文化根基至关重要。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深刻认识到非遗的宝贵之处,更加坚定了我对非遗传承的责任感。
非遗博物馆的参观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和思考。
我意识到我们要珍惜和保护非遗,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统手艺的存在,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同时,对于非遗的传承者和工艺师们来说,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是无法估量的。
他们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精准复刻和持续创新,为传统手艺焕发新的活力,让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芒。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观后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怀揣着满满的好奇与期待,走进了那座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仿佛就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
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上面描绘着各种古老的技艺和传统的场景,瞬间就把我的心给勾住了。
我沿着展览的路线慢慢前行,第一个吸引我的是剪纸展区。
那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红纸,在艺人的巧手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我凑近仔细瞧,发现那些细微的线条竟然如此流畅,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艺人是怎么做到仅凭一把剪刀,就能将心中所想完美地呈现在纸上的呢?我站在那儿,想象着艺人全神贯注剪纸的模样,他们的眼神一定充满了专注和热爱。
再往前走,是一个展示木雕技艺的区域。
那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木雕作品,有神态各异的佛像,有生动逼真的动物,还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场景。
其中有一件作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正在劳作的农民形象,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粗糙的双手紧紧握着农具,仿佛下一秒就要在田地里辛勤耕耘。
我忍不住用手轻轻触摸着那木雕的纹理,感受着艺人一刀一刀刻下的温度和力量。
那些或深或浅的刻痕,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接着,我来到了陶瓷展区。
看着展柜里那些精美的瓷器,我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那些青花瓷,蓝白相间的图案是那么的典雅;那些粉彩瓷,色彩鲜艳而又柔和;还有那些玲珑瓷,镂空的部分精巧细致,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象着匠人们在窑炉前忙碌的身影,他们精心地控制着温度和火候,只为了烧制出一件完美的瓷器。
每一件瓷器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都承载着他们对这门技艺的执着和热爱。
走着走着,我被一阵悠扬的音乐声吸引住了。
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原来是一个皮影戏的表演区域。
幕布后面,艺人们熟练地操纵着皮影,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那一个个小小的皮影人物,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生动。
他们的动作是那么的灵活,表情是那么的丰富,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我站在观众席里,完全被这精彩的表演给吸引住了,眼睛一刻也舍不得离开幕布。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非遗博物馆心得体会前阵子,我去参观了咱们这儿的非遗博物馆,那体验,真叫一个绝!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又充满神秘的氛围就把我给裹住了。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眼睛都不够使了,心里头那股子兴奋劲儿,就跟小时候盼着过年似的。
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精美的剪纸作品。
那剪纸哟,真叫一个巧!薄薄的一张纸,在艺人的手里就跟有了生命似的。
有一幅作品是个大胖娃娃抱着条大鲤鱼,娃娃那胖乎乎的脸蛋儿,红扑扑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鲤鱼身上的鳞片一片一片的,清晰得就跟真的在水里游一样。
我凑近了仔细瞧,那线条,细得像头发丝儿,可一点儿都不毛糙,边缘光滑得很。
我忍不住想,这得需要多少年的功夫,才能练就这一手绝活啊!再往里走,是一个巨大的织布机。
这织布机可真是个老家伙了,身上的木头都被岁月打磨得油光发亮。
讲解员说,这织布机织出来的布,那手感,比现在机器做的可好多了。
我想象着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子坐在这织布机前,双手熟练地穿梭着,经线纬线交织在一起,慢慢就变成了一匹漂亮的布。
那场景,光是想想都觉得美极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正在现场制作竹编。
他的手长满了老茧,可就是这双看起来粗糙的手,却灵活得让人惊叹。
一根竹子在他手里,一会儿被劈成细细的竹条,一会儿又被弯曲成各种形状。
他正在编一个小篮子,只见他手指翻飞,竹条就像是听话的孩子,乖乖地按照他的想法排列组合。
我站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了他。
终于,一个小巧玲珑的篮子在他手中诞生了,那精致的样子,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还有那传统的木雕,每一刀下去,都是艺人多年功力的体现。
有一个作品是一只凤凰,那羽毛的纹理,那翅膀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高飞。
我用手轻轻摸了摸,能感觉到那一道道刻痕里,藏着艺人的心血和热爱。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场皮影戏的表演。
幕后的艺人们操纵着那些小小的皮影人物,嘴里说着唱着,幕布上就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大戏。
我看着那些皮影在灯光下跳跃、舞动,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个故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
——参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有感
一.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之简介
坐落在汾阳路与太原路口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一幢白色建筑的花园洋房,因为他的建筑雄伟优雅,因此有“小白宫”之称,而特别引人瞩目。
“小白宫”面积约1500平方米,分别为雕刻馆、织绣馆和民间工艺馆,陈列着近300件作品,从中可以映现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
该建筑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
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任办公地。
解放初,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入驻此地。
1963年,在陈毅同志的关心下,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还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
“文革”初期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赶出了院门,这幢毫宅被林立果占用,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返故地。
而我认为不管这样一个展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所展出的出自孩子之手的作品有多稚嫩,其一定程度上让当今的孩子们能自己动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并且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艺制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传统工艺,这样很好。
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文化行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生产过程,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像如果谈及中国传统手工艺,那必然离不开中国的民间艺术,体裁以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各地区的民俗风情为主的工艺作品,极富地方特色。
就像我所喜爱的中国漆器和浮雕艺术,它们不但具有绘画和手工艺双重属性,更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极具收藏价值。
然而当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致使工业化、现代化、数码化成为主题,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从传统的手工为主的社会转向现代工业化的速度更是惊人。
这样的社会对传统工艺产业是多大的冲击啊,工艺产业的地位下降,工艺技术人员、工艺大师的受关注程度远远不如一个当代艺术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量的吸收外来文化,西方的艺术和设计理念,无形中给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带来巨大威胁。
这种威胁在现在看来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漏洞,诸如传统工艺师的队伍面临老龄化,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一个弱势行业;当工艺师身处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时,是否仍然坚持老一套的制作理念,该不该利用传统的技法来创造新概念的工艺品,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若是这样做了,想必又会遭致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大师的抑新想法,遭来非议;如何抓住机遇,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当传统工艺遇到现代化,它的将来到底会怎样,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希望它就这样走向衰落,那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的东西,哪怕是传统的手工艺术要融入新的元素,新的观念都可以,重要的是传统的手工艺的技法不能失传,不能让现在看到的精美的工艺品,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只能陈列在博物馆,像古时候的青铜器一样……只能感叹于它的精美。
从现在起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不要让它慢慢流失掉,让传统的东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能留有一席之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博物馆
据我了解,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存留和保护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面塑等等。
在这些手艺即将失传之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国家行为,相应的政策法规、项目保护资金、申报保护的机构等应运而生,媒体对该词的使用率和相关内容的报道率也达到空前规模。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转型期中国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流行词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深层的意义是关系着国家、社会以及乡村社区发展公共空间的价值实现,其利害关系超越了个人和遗产本身。
非物质文化传统曾经的强大,而今天,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濒危、脆弱,也正是由于近百年其在社会公共领域中不断地被边缘化。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基地。
博物馆积极开张各种学术交流及教育普及工作,就像去年举办的儿童剪纸授艺,外国小朋友学习
彩灯技艺及开办剪纸和面塑课程及讲座等。
博物馆开关一来,与有关方面合作拍摄专题片,与各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频率报道。
这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