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简介
非理性繁荣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希勒
读者: ZHOUXIAOGANG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33
60年代,美国媒体不断鼓吹股市是美国最佳的投资管道,不但可以保值、 对抗通货膨胀、规避风险,还可以参与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股价自然不断地上涨。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希勒
读者: ZHOUXIAOGANG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14
2. 周期性的经济泡沫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希勒
读者: ZHOUXIAOGANG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15
人们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所有的财富将成空,却都又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只老鼠, 总能在大跌之前卖给更为倒霉者, 甚至每次股价一旦回涨反弹,就立刻把上次亏损的前车之鉴忘到九霄云外。
38
同时,人们还存在着信心过度的倾向。 这使得他们在没有完全了解所有信息之前就草率的进行决策。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ZHOUXIAOGANG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39
这与传统金融学中对人类的“理性”假设存在着根本性的偏差。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希勒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希勒
读者: ZHOUXIAOGANG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24
然而,每一次高峰过后总是伴随着长达10年或20年的股市低迷状态时期。
大众心理分析之《非理性繁荣》 作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希勒
读者: ZHOUXIAOGANG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25
音乐:李欣芸 - 北投
6
非理性繁荣主要内容

非理性繁荣主要内容《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xx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非理性繁荣》(第三版)探讨了跨越百年历史长河的西方金融市场波动规律,基于对股票、房地产市场的回顾,诊断了危机产生的结构、文化及心理根源。
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的最新修订版。
罗伯特·J·希勒教授(Robert J.Shiller)在书中警告说:投资者之间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迹象,自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有增无减。
他曾经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中对技术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做出警示,认为心理因素驱使下的波动性是所有资产市场的固有特性。
随着美国股票和*价格的高涨,以及很多国家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后次贷繁荣”(Post Subprime Boom)很可能变成验证希勒教授这一具有影响力论断的又一个例子。
《非理性繁荣》远不止对市场现状的描述,它还进一步解释了驱使所有市场上下波动的力量,说明了投资者的兴奋感如何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到一个令人晕眩且不可持续的高度,以及在其他时候,投资者的沮丧感又如何迫使价格下跌至令人恐慌的低谷。
之前的版本众所周知地预测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
第三版扩充到了债券市场,所以本书现在涵盖了所有主要的投资市场。
新版本也包括了新的数据以及希勒2013年诺贝尔奖演讲稿。
除了诊断资产泡沫的成因,《非理性繁荣》还提出紧急政策应对的建议来减少泡沫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同时也提出了在下一次泡沫破裂前降低个人风险的应对办法。
关注股票、房地产和债券市场投资的人一定要阅读这本书。
这是一剂现实主义的良药。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

非理性繁荣读后感《非理性繁荣》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所著的一本书,该书通过对历史上几起经济泡沫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经济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根源和后果。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中的洞见和警示,认识到经济市场并不完全理性,非理性繁荣是一种必然而又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
希勒在书中详细回顾了历史上几次知名的经济泡沫,例如荷兰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和互联网泡沫等。
他通过对这些泡沫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市场参与者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在这些案例中,市场参与者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羊群效应、投资者自大和过度乐观,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来说,非理性繁荣的出现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希勒指出,非理性繁荣的时机往往很难把握,当市场情绪达到高峰时,投资者可能会陷入盲目追逐涨幅的急躁心态,忽视了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
这种行为往往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为泡沫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然而,一旦泡沫破裂,市场价格往往会迅速反转,给投资者带来沉重的损失。
因此,在非理性繁荣中保持冷静思考和理性判断至关重要。
尽管非理性繁荣存在风险,但它也是市场演化的一部分。
希勒认为,非理性繁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的不健康,相反,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非理性繁荣的频率和规模可能会增加。
然而,市场的演化也同时推动了监管和制度的改善,以减少非理性繁荣的风险。
因此,非理性繁荣既是市场发展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在我看来,非理性繁荣不仅存在于经济市场,也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人们在购物、投资、职业选择等方面也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某种商品很受欢迎时,人们可能在没有理性判断的情况下跟风购买,导致价格过高。
同样,在求职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受到盲目追求热门行业的影响,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和能力。
因此,非理性行为不仅是经济市场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警惕和纠正的行为。
《非理性繁荣读书》课件

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 智能合约等技术,实 现自动化交易,提高 交易效率。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机 器学习算法,预测市 场走势,从而降低投 资风险。
区块链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金融交易的 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欺诈风
险。
区块链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区块链技术还可以用于数字货币 和金融衍生品等创新金融产品的
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
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损害投资者 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规范投资行为
通过制定投资行为规范,规范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防止过度投机和 盲目跟风,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05
非理性繁荣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在投资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 于分析大量数据,帮 助投资者做出更准确 的决策。
市场投机行为
市场投机行为是指投资者利用市 场波动赚取短期收益的行为。
在非理性繁荣时期,投机者往往 过度交易,频繁买卖,追求短期
利润最大化。
投机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增加市场风险,并破坏市场秩
序。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 动中,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掌握 程度存在差异。
在非理性繁荣时期,信息不对 称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 无法有效、准确地反映资产的 真实价值。
损失厌恶
总结词
指个体对损失的厌恶程度高于对同等 规模获利的喜悦程度。
详细描述
损失厌恶会导致人们在决策时过于关 注潜在的损失,而忽视可能的收益, 从而做出保守或不理智的决策。
锚定效应
总结词
指个体在决策时,往往会过分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并将其作为后续决策的依据。
什么是非理性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非理性的

什么是非理性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非理性的理性这个词,通常有3种含义:1、形容思维活动的方法,指采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进行思维活动。
2、形容思维活动的层次,是指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
3、形容人的一种能力,是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较强。
如此看来,非理性应该也有对应的3种含义。
首先,非理性指思维活动方法层面,没有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大脑工作正常时的非理性是本能、情感、直觉、下意识、灵感、梦想等,大脑工作不正常时的非理性称为:幻觉、疯狂等。
在这个层面上,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是:理性使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如果概念、判断、推理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是正确的,理性是思维已经打通了有关的关节,能够自圆其说。
非理性则是一种没有打通有关关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跳跃性的的有断层的思维方式。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理性都是有局限的,理性并不能保证理性认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感知,这种感知是经过人的神经系统过滤提炼的,这个过程是非理性的,概念、判断并不一定反映客观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反映客观实际。
理性至上论者过度夸大理性的作用,没有看到理性思维的素材来源于感性,理性思维所运用的概念、模式、理论、规律,来源于感性认识。
自圆其说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跳跃断层也并不意味一定错误。
实际上作为人类,非理性中包含着理性的成分,因为直觉、灵感、梦想等等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基础上的。
从证券市场来看,证券价格反映了对历史的认知和对未来的预期,这种预期建立在历史经验形成的模型上的,模型的正确与否,是需要事实来检验的,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尝试和犯错中前进,模型不一定能永远正确,当事实和预测不一致时,需要修改理论。
那些认识最先升级的人将成为证券市场的赢家。
证券市场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水平等各类无数的信息,人类的理性不可能达到100%理解和把握。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引言: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作者通过对经济泡沫和市场繁荣的研究,阐述了非理性行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旨在总结和归纳书中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章:非理性行为的概念和原因1.1 非理性行为的定义1.2 非理性行为的心理原因1.3 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原因第二章:经济泡沫的形成和崩溃2.1 经济泡沫的概念和特征2.2 经济泡沫的形成原因2.3 经济泡沫的崩溃机制2.4 经济泡沫的后果和影响第三章:市场繁荣的特征和规律3.1 市场繁荣的定义和特征3.2 市场繁荣的形成和推动因素3.3 市场繁荣的周期和规律3.4 市场繁荣的影响和后果第四章:非理性繁荣的案例分析4.1 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4.2 19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4.3 中国股市的非理性繁荣第五章:非理性繁荣的监管和制度设计5.1 监管机构的作用和责任5.2 监管制度的设计和改进5.3 预防和控制非理性繁荣的措施结论:本文总结了《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关于非理性行为、经济泡沫和市场繁荣的重要观点、理论和案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非理性行为对经济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非理性繁荣。
附件:1、相关数据和图表2、相关研究和案例资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泡沫(Bubble):指市场或资产价格出现异常的上涨,并最终崩溃的现象。
2、非理性行为(Irrational behavior):指在决策过程中不合理、不理性的行为。
3、监管机构(Regulatory agency):指负责监管和管理特定行业或市场的机构。
《非理性繁荣》——行为金融学的胜利

《非理性繁荣》——行为金融学的胜利长久以来,经济学的分析是建立在人类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石之上的。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金融学同样严格地吝守着“理性人”这一假设。
在经济学家为我们描绘的金融市场图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理性而精明的人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进行着各种金融交易,而通过这些金融交易,市场中的每一种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会趋向自身的“合理价格”。
对于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来说,接受市场给出的结果使他们最好的选择?因为市场总是理性的。
在许许多多的经济学家眼中,曾经在金融学领域红极一时的市场有效性概念,也许是对这种理性最好的注解。
然而这样美好的图画只存在于经济学家们抽象的理论中,那些试图通过实际数据检验来证明金融市场有效性的经济学家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尽管出于对市场理性的执著,更多的人以不断改良的计量技术继续对市场有效性进行更多的检验工作,但是同时另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了我们的“理性人”假设有过于武断之嫌。
这些经济学家开始吸收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证据,着手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修改。
通过研究在这种修改后的理性的条件下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由此得出很多与已有的理论不同的结论,并能够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金融现象。
他们的研究工作开辟了金融学的一个新的领域——行为金融学。
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行为金融学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的主流接受。
在这其中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然而,这些还只是限于学术界之内。
真正让公众了解行为金融学却是罗伯特希勒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那本畅销书——《非理性繁荣》。
希勒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向来充满着复杂难懂的随机方程和金融学术语。
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希勒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觉当前美国的股票市场的情况严重地脱离实体经济之时,他感到有必要写一本书面向公众的书来帮助他们认清当今股市的复杂本质。
于是,经过他几个月的努力,《非理性繁荣》于2000年4月正式与读者见面了。
市场非理性繁荣

市场非理性繁荣“非理性繁荣”存在于当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股票市场作为聚焦市场繁荣与萧条的特殊区域,它敏感的察觉并相应放大了市场当前所催生的超乎基本面的经济泡沫(即非理性繁荣)。
“非理性繁荣”究竟从何而来?而又会对全球股市的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且让笔者为你细细道来。
非理性繁荣已成股市恶习当今社会,人类的欲望造就了股票陷阱的频发,市场的贪婪编织了“非理性繁荣”的谎言。
社会已不再是没有泡沫的社会,“非理性繁荣”也已成为股市常态。
受人类贪婪的驱使,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机构,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都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哪管你是不劳而获还是嗟来之食。
面对如此可人的投资诱惑,股市背后的黑手们又怎能轻易放弃这壮大自身实力的机会。
为安抚投资者的心,各种弥天谎言从天而降,不经意间,一国的GDP翻倍上涨。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一至理名言在环保界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想说的是,金融界一直所盛传的“没有谎言就没有金钱”这一“励志”名言也一直被无数敛财者奉为圭臬。
贪婪的欲望必将使得社会财富游戏中的规则向着催生“非理性繁荣”的方向靠近,或许哪一天你会变得极其富有,或许哪一天你会变得一贫如洗,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对其无法预知。
但从先辈们的警语“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陷阱”中我们不难猜出,“非理性繁荣”俨然已成为股市本身所存在的一种难以摒弃的恶习。
同一世界,不同泡沫同一世界,不同国家对本国经济发展方向的祈求不同,对本国期货市场的渴望程度不同,对本国股市的理性程度也不同,这便决定了每个国家所产生的“经济泡沫”将很难相同。
日本国内的股市标杆——日经指数近期走出了一波极其罕见的上涨行情,与日本经济的近期发展状况可谓是大相径庭,这不禁让市场对此感到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观其政党,笔者恍然大悟!当前日本首相安倍所主张的安倍经济学体系实质就是对宽松政策的另一种阐述。
而从日本当前所具备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形势来看,过度宽松的经济体制反而会打破日本经济的理性发展,甚至会产生一种“溺爱”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繁荣》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在《非理性繁荣》(第二版)中,罗伯特•希勒教授对2000年第一版的内容进行了适时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阐述了市场波动这一给他带来国际声誉的主题。
希勒在第二版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以一种更加清晰和彻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可能动摇经济运行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市场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预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书中,他将研究扩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论述美国国内和国际房价的历史走势
在本书中,希勒通过大量的证据来说明,如果20世纪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隐含着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终房价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开始下跌。
他认为,200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许多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市场,这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因此,非理性繁荣非没有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市场中再次出现。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场波动的心理根源,并且着力列举和论述了自由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所固有的不稳定性。
比如,艾伦•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荣”演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他认为,最终摆脱这种困境的途径在于社会制度的改进,比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保险品种以保障人们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资选择。
就像该书的第一版一样,《非理性繁荣》的第二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阅读和讨论。
作者简介
罗伯特·J·希勒,现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于197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
个人简介
罗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系教授。
他着有《市场起伏及总体市场》(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获 1996 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
内容简介
本书书名取自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理事主席葛林史班 1996 年底在华府希尔顿饭店演讲中,谈到当时美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时所引用的一句名言。
从那时起,许多学者、专家都注意到美国股市因投机风气过盛而引发的投资泡沫现象。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多次预言美国的投资泡沫将破,可是每当美国股市有衰竭的症候时,就会有另一股投机热潮注入,让股市得以暂时维持不坠,直至近日方有软着陆的迹象。
90 年代,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投资人的热度沸腾,投机风气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师甚至喊出道琼指数会上五万点的说法。
本书作者席勒为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股市的投资人,他根据多年来对美国股市多头行情的分析研究,以及历史上各种股市大幅波动变化的前车之鉴,冷静分析这一波美国股市荣景的各种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多半无法以一般经济学效率市场的理论来分析,原因是股市中人们所发挥的投机贪婪,是一种非理性的本性,全文娓娓道来,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事实上,所有经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他们分析经济现象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
古典经济学派并曾将经济学领域里所设定的虚拟人物为「经济人」(Homoeconomica)。
这个「经济人」如果处身于现代的人类社会中,将是六亲不认、毫无情感,一切行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准则;因此,他不会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错误,花的每一分钱、用的每一份力气,都经过仔细的盘算。
同样的,经济学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参与者众多,多到没有人能够以他买卖的数量控制价格;市场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讯息会迅速传达给所有的参与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之上,这也是金融市场为效率市场的重要假设。
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市场也无法完全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因此,一旦出现「非理性」投资人与「非理性繁荣」市场,经济学教义派就颇难解释其存在;同样的,这些人所制定的财经政策当然也无法解决非理性思维下的经济问题。
席勒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根据各种统计分析与历史研究,寻找 90 年代美国投资泡沫出现的缘由。
美国人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所有的财富将成空,却又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只老鼠,总能在大跌之前,卖给更为倒霉者,甚至股价一旦回涨反弹,就立刻把上次亏损的前车之鉴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个现象似乎与我国股市的状况极为相近。
席勒教授特别指出,为争夺投资人,媒体上的股市明星,以强势行销方式,肤浅地强调一些表象,给大众一种股市只涨不跌的观念;然而,事实上,他们未必抓得住股市的脉动。
我国也一样有许多这一类的股市分析师,官员们为了拉抬股市,甚至于不惜以「股价很低,不买就会后悔」的说词,来误导投资人。
其实,他们和投资人一样,根本不清
楚下星期的股价究竟是涨还是跌,结果造成误听其言者被套牢;最后即使将股价涨跌幅的下跌幅度缩小,改变游戏规则,也挡不住股价下滑的趋势。
从这点看来,或许我国的主管官员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的还更多。
股市涨得愈高,跌得就会愈重,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然而在股价快速飙涨的时候,总会有许多说法,来「证明」股价是不会下跌的。
1920 年代,在股市崩盘之前,有所谓的「强手」,亦即买气愈来愈盛,不断提高,股价支撑力道足够,不会下跌。
50 年代有人指出美国进入「新资本主义」时代,持有股票的投资人达1 700 万,企业员工认股,化劳工为资本家,因此,股价不会下跌。
60 年代,媒体不断鼓吹股市是最佳的投资管道,不但可以保值、对抗通货膨胀、规避风险,还可以参与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股价自然不断地上涨。
90 年代的说法是新经济下,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成本不断下降、获利持续上升,因此股价不会下跌,而网络股在未来网络市场的无限美景下也过度地反应。
但是,种种言之成理的论调,随着市场泡沫破灭为之幻灭。
原因是这些说法出现的目的,均是为非理性投机下炒作的「价超所值」的股价做合理化的解释,使投资人放心地追高。
生于战后婴儿潮年代的人们在 90 年代,不信邪地持续追高股市,认为「这次不一样」(TTID: This Time Is Different),股价不会下跌,就是将道琼指数推上万点的主力,只是从今年开始,美股步步下跌,显示股市的涨高必跌原则仍然存在,只是早到或晚来的差别而已。
台湾的股民在 90 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历经多次股市三温暖的洗礼,对本书的感受想必更深。
席勒在书中第六章写道,台湾的几次股价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 到 90 年股市跌落 74.9 ﹪,为那年最大跌幅国家中的世界第一;五年期股市跌幅较大国家中,台湾也分列第七名与第 27 名。
不过,台湾的投资者似乎一直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政府也一直认为「股市兴亡,官员有责」,带给投资人一个「股市会涨,不会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会出面救」的错误观念,股市的机制也以助涨不助跌的原则来规划。
但台湾的投资泡沫一直不断地破了又吹、吹了又破,真正的原因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问题,可惜的是当前的股市已经跌到似乎国安基金也无能为力的地步了,投资人必须正视市场机制的存在,这时,席勒的书就更有用了。
总之,这是一本分析股市非理性投资行为的一本好书,它颠覆了一般的投资理论,指出 20世纪末,证券市场中的教义派金融学者所不能解释的「乱象」的源头,是他们理论的假设前提有问题,当然,它也预告了美国股市投机泡沫的下场。
对台湾的投资人来说,读了本书之后,对我国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个更为「有理性」的解释。
第1章股市价格水平的历史回顾
市盈率
其他高市盈率的时期
利率
对非理性繁荣的忧虑
第2章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住房价格的长期走势
实际住房价格长期上升趋势的缺失
实际住房价格没有强劲的迅速上升趋势的原因
当时和现在的非理性繁荣
研究途径
第一篇结构因素
第3章诱发因素: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互联网以及其他事件促进市场泡沫产生的12个因素
市场经济的疾速发展与业主社会
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促进了商业的成功
新的信息技术
支持性货币政策与格林斯潘对策
生育高峰及其对市场的显著影响
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大量报道
分析师愈益乐观的预测
固定缴费养老金计划的推广
共同基金的增长
通货膨胀回落及货币幻觉的影响
交易额的增加:贴现经纪人、当天交易者及24小时交易
赌博机会的增加
小结
第4章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投资者信心的变化
对投资者信心的反思
关于预期的例证
对投资者期望和情绪的反思
公众对市场的关注
投资性泡沫的反馈环理论
投资者对反馈和泡沫的理解
作为反馈模式和投机性泡沫的蓬齐骗局
欺骗、操纵和善意的谎言
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所引起的投机性泡沫
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中的反馈与交叉反馈
当今的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
第二篇文化因素
第5章新闻媒体
媒体在股市变化中发挥的铺垫作用媒体讨论的形成
对市场前景的报道
……
第6章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第7章新时代与全球泡沫
第三篇心理因素
第8章股市的心理定位
第9章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第四篇理性繁荣的尝试
第10章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第11章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第五篇采取行动
第12章自由市场中的投机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