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合集下载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其魅力无穷,对人物、情节、写作方法和观点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人物塑造《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无论是狐仙鬼魅,还是凡夫俗子,作者都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狐仙们美丽聪慧,往往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而凡人们则常常因为贪婪、愚昧或嫉妒而陷入困境。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多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人物形象的真实可信,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经历着世间的悲欢离合。

二、情节曲折《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神秘色彩。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将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情节编织得扣人心弦。

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悬念和转折,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为之惊叹。

这种情节的设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

三、写作方法《聊斋志异》的写作方法独具匠心,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寓言、讽刺和隐喻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作品更具民族特色。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作者的写作技巧之高超,不禁为之赞叹。

四、观点独特《聊斋志异》中的观点独特鲜明,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剖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爱情、道德等方面的看法。

作者认为,人应该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作者观点的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曲折的情节、高超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观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其艺术魅力,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作者:甘迎东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03期摘要: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负盛誉。

它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0-01一、《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关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总的来看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制度从整体上已开始走向腐朽;具体说来,明末清初正是易代之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而作者蒲松龄恰恰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蒲松龄,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雅号聊斋先生。

蒲松龄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乡试县、府、道第一,考取秀才,是年十九岁。

可之后科场却连连失意,名落孙山,直到70多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二、《聊斋志异》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原因《聊斋志异》是作者穷其毕生、呕心沥血的杰作。

那么关于其创作手法,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浪漫主义的,,还有人认为是现实主义。

笔者认为,《聊斋志异》虽然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元素,但从根本上讲是现实主义: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方法来看,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尽管作品大量描写鬼狐仙妖,但实质是以浪漫主义为外衣,正如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所言:“《聊斋志异》以最不现实的方式做最现实的文章。

”众所周知,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社会风起云涌,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再来看看其主观原因,蒲松龄作为封建士林的失败者,为统治阶级所抛弃,使其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黑暗,能够深有体会地描写当时社会复杂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凡此总总,使得《聊斋志异》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也许有人会问,作品中大量描写的鬼狐神妖又作何解释呢?鬼狐神妖都是根植于社会现实的,面对空前的文字狱,稍有不慎,即家族脑袋搬家,这实属作者不得已而为之。

《聊斋志异》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聊斋志异》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论《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摘要】《聊斋志异》具有着深刻的批判性,饱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讽刺,其中包括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封建吏制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科举的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与封建世道的世风日下;满清贵族对汉族人民的血腥镇压与人民的反抗。

【关键词】《聊斋志异》;批判性;不彻底《聊斋志异》凝重深沉地再现了17世纪中国社会的现实。

生活在历史大变革时期的蒲松龄把他的笔伸进了中华民族的各个角落,在《聊斋志异》中作者清醒而忧心地关注着整个中华民族,因此他的作品具有着强烈的批判意识。

一、对“官虎吏狼”的形象揭露蒲松龄一生怀抱着出将入相惩恶扬善的志向和清君侧治社稷的宏誓,对黑暗腐朽的官场进行深刻严肃的讽刺批判。

他的这种讽刺批判一方面表现为正面揭露,另一方面表现为对人民反抗暴政的热情赞扬。

1、正面揭露地主豪强、贪官污吏直至皇帝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在《聊斋志异》中,揭露吏治黑暗的名篇《梦狼》和《续黄粱》虽都是描写梦境的,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

《梦狼》中的官衙“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白骨如山”“群狼阻道”,官吏要吃饭就有“一巨狼,衔死人入”。

这真是一幅触目惊心的虎狼图。

这些贪官污吏,全是些搜刮蚕食民脂民膏的虎狼。

这种现象是虚幻的吗?是个别的吗?当然不!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明确地指出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即官不为虎,而吏且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续黄粱》中的宰相“朝廷名器,居为奇货,量缺肥瘠,为价重轻”’将“平民膏腴,任肆蚕食;良家女子,强委禽妆”,他“荼毒人民,奴隶官府”,以致于“奴仆一到,则守令承颜;书函一投,则司院枉法”,他“声色狗马,昼夜荒淫;国计民生,罔存念虑”。

就是这样一个下流、肮脏、贪婪、无耻的宰相,皇上却无比信任。

《续黄粱》虽然表面描写的是曾孝廉梦中做宰相的故事,但实际上是蒲松龄为高级官吏写真。

2、侧面揭露地主豪强的恶行《聊斋志异》对于地主豪强,贪官污吏以至于皇帝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得淋漓尽致而深刻真实,然而蒲松龄却不仅今从正面揭露统治阶级的恶劣罪行,而且还从人民反抗暴政这一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冲刺必背】文学考研必背考题之《聊斋志异》

【冲刺必背】文学考研必背考题之《聊斋志异》

【冲刺必背】⽂学考研必背考题之《聊斋志异》聊斋志异1.蒲松龄的⽣活经历对《聊斋志异》的创作有何影响?答:蒲松龄⼤半⽣在科举中挣扎,他勤于攻读,⽂思敏捷,19岁初应童⼦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进学,受到当时做⼭东学政的⽂学家施闺章的奖誉,然⽽此后却屡应乡试不中。

他在科举道路上挣扎了⼤半⽣,直到年逾古稀,⽅才援例取得了个岁贡⽣的科名。

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了。

蒲松龄对科举考试的热衷和失败,使他对科举考试的弊端和腐败、对落第⼠⼦的痛苦有深刻的体会,这使得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成为《聊斋志异》重要内容。

蒲松龄⼀⽣位卑家贫。

31岁时曾应聘南游做幕僚,在做江苏宝应县令的同乡孙蕙衙门⾥帮办⽂牍。

南游作幕宾的⽣活,对蒲松龄的思想和创作有重要影响。

⾸先,南⽅的⾃然⼭⽔、风俗民情,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陶冶了他的性情,⽽且对《聊斋志异》创作有直接影响,某些作品中对江南景⾊的描写就同这⼀时期的⽣活体验分不开。

其次,蒲松龄亲⾝经历和⽬睹的⼈民的苦难,以及由此产⽣的满腔忧愤,成为他创作《聊斋志异》重要⽣活基础和思想基础。

再次,幕宾的⾝份使他有机会⼴泛接触封建官僚,熟悉官府的⿊暗和腐败。

这为《聊斋志异》中描写政治⿊暗的作品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最后,孙蕙的蓄妓养优,使蒲松龄有机会同同南⽅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思想⽐较开放⽽⼜富于才情的歌伎舞⼥接触。

这些⽣活体验熔铸到《聊斋志异》创作中,创造出了形形⾊⾊鲜明⽣动的形象,尤其是那些美丽动⼈的花妖狐魅的妇⼥形象。

南游归来后坐馆教书、耕⽥度⽇的⽣活,使蒲松龄获得了搜集民间传说,创作《聊斋志异》好机会。

蒲松龄困于场屋,⼤半⽣在缙绅⼈家坐馆,⽣活的内容主要是读书、教书、著书,可谓⼀位标准的穷书⽣。

这种⾝世地位,使他⼀⽣徘徊于两种社会之间:⼀⽅⾯,他虽⾮农家⼦,但⾝居农村,家境贫寒,经受过⽣活的困苦和科举失意的折磨,也受过催租吏的逼迫、恫吓;另⼀⽅⾯,他长期与科举中⼈交往,特别是进⼊毕家后,经常接触当地的缙绅名流。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
在《聊斋》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广泛的表现,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涵上,从价值观上对生死作了比较集中的艺术思考;在艺术处理上,不但创造了生死转换的多种审美形态,而且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作品主人公生而死、死而生,反复渲染,不断强化,从而使生死主题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获得了最充分的表现。
情与爱,是《聊斋》的一大主题。 《聊斋》中的爱情主题可归纳为:1、生死不渝的真情追求。2、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3、“春风一度,即别东西”的性解放。4、“礼怨情制”的婚姻观。但《聊斋》对这一主题的开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创意。首先,在价值观念上,把爱情置于生死之上;在道德观念上,把爱情置于封建礼法上,并提出了“礼怨情制”的首创性构想。其次,“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是《聊斋》的独特发现和创造。再次,它为那些实行“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树碑立传,其观念之新颖,人数之众多,空前未有,令人耳目一新。
在情节的提炼上,做到离奇不失其真,曲折不失其严,丰富不落窠臼,这是《聊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那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表现在情节的光怪陆离,神出鬼没:什么冤魂复仇、神仙下凡、鬼变人、人化虎,等等,真实变幻莫测,想想瑰丽;鸟鱼花卉以及狐狸的千变万化,更是如窥万花筒,无奇不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孙子楚爱慕阿宝,既可以“魂随阿宝去”,又能变成鹦鹉。“生自念倘得身为鹦鹉,振翼可达女室。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鹦鹉,遽飞而去,直达宝所。”
从《聊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楚辞》以来诗词文赋用语的固有特色,又可以看到《左传》以来史传文学造句的传统技巧。我们既可以看到左转右折、陡起陡落的情节演化,也可以看到节奏鲜明,旋律生韵的时空流程和阴暗相生,浓淡有放的结构布局。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真挚感人的情感寄托,还可以看到蒲松龄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资兴,对时空遐想,以及其哲学感悟……总之,《聊斋》以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立足于我国古典文学之林,占据于世界文学宝库的一席之地。

《聊斋志异》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短篇小说集。

它的艺术特点和它的创作方法密不可分。

《聊斋志异》虽有少数现实主义的作品,如《细侯》、《念秧》等,但大多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

它们一方面把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等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并给好人以美好的结果,给恶人以应得的惩罚。

这种特点构成了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

这是作者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来,以狐鬼幽冥等超现实事物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传统,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的结果。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

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

例如同是年青的女性形象,有感情缠绵,拘于叔父严训而行动谨慎的青凤(《青凤》),也有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婴宁(《婴宁》)。

有爱诗善歌,“谈词风雅”,却心境凄苦的林四娘(《林四娘》),也有不懂世事,顽皮憨跳,乐不知愁的小谢(《小谢》)。

有“瘦怯凝寒”,无力自卫的连琐(《连琐》),也有“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只身为父报仇的侠女,等等。

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和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分不开的。

作者往往让人物所代表的一定社会本质通过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

仅以婴宁为例,真个是她到那里,笑声就跟到那里: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真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

……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聊斋志异》选读

《聊斋志异》选读

《聊斋志异》选读《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为清代蒲松龄作。

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增补,近50岁才定稿。

小说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

全书有400多个短篇。

就《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三类:第一类,尖锐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类,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三类,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当时广大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愿望和行动。

当然作品中有的地方也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或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观的矛盾。

《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个性十分鲜明。

情节多奇幻复杂。

《聊斋志异》标志着我国古典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其中的《狼》,高中我们学过《促织》。

2005年高考湖北卷以其中的《武技》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下面选二篇供大家品读、学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根据要求回答1~5 题。

鸟语(节选)中州境有道士,募食乡村。

食已闻鹂鸣,因告主人使慎火。

问故,答曰:“鸟云:‘大火难救,可怕!’”众笑之,竟不备。

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

好事者追及之,称为仙。

道士曰:“我不过知鸟语耳,何仙乎!”适有皂花雀鸣树上,众问何语。

曰:“雀言:‘初六养之,初六养之;十四、十六殇之。

’想其家双生矣。

今日为初十,不出五六日,当俱死也。

”询之果生二子,无何并死,其日悉符。

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

时群鸭过,因问之。

对曰:“明公内室必相争也。

鸭曰:‘罢罢!偏向他!’”令大服,盖妻妾反唇,令适被喧聒而出也。

因留居署中,优礼之。

时辨鸟言,多奇中。

而道士朴野多肆言,辄无顾忌。

令最贪,一切供用诸物,皆折为钱以入之。

一日方坐,群鸭复来,令又诘之。

答曰:“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

《聊斋志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点的理解

《聊斋志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点的理解

《聊斋志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点的理解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集奇闻异事、传奇故事、爱情悲剧于一体的短篇小说集,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为奇特、妖艳、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之一。

它以奇异的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现象以及人与鬼怪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揭示。

在小说中,蒲松龄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首先,《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特点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

小说中描绘了清代社会的陋习、道德沦丧、官场腐败等问题,如官员欺压百姓、奸商骗取财利等。

蒲松龄通过揭露社会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同时,《聊斋志异》也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浪漫的爱情故事,如倩女离魂、虎父犬子等,这些故事中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忠诚和牺牲。

蒲松龄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和讴歌,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纯洁且虚幻的情感世界。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为小说赋予了一种神秘、梦幻的氛围,引人入胜。

因此,《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爱情的赞美。

它既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又展现了浪漫情感的美好和奇幻。

这种相结合的特点,使《聊斋志异》成为一部既富有现实意义又充满诗意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思考与享受的双重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作者:甘迎东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3期
摘要: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极负盛誉。

它不仅是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0-01
一、《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
关于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总的来看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制度从整体上已开始走向腐朽;具体说来,明末清初正是易代之际,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而作者蒲松龄恰恰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

蒲松龄,山东淄博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雅号聊斋先生。

蒲松龄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乡试县、府、道第一,考取秀才,是年十九岁。

可之后科场却连连失意,名落孙山,直到70多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二、《聊斋志异》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原因
《聊斋志异》是作者穷其毕生、呕心沥血的杰作。

那么关于其创作手法,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浪漫主义的,,还有人认为是现实主义。

笔者认为,《聊斋志异》虽然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元素,但从根本上讲是现实主义:不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创作方法来看,作品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尽管作品大量描写鬼狐仙妖,但实质是以浪漫主义为外衣,正如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所言:“《聊斋志异》以最不现实的方式做最现实的文章。


众所周知,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社会风起云涌,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图景。

再来看看其主观原因,蒲松龄作为封建士林的失败者,为统治阶级所抛弃,使其得以有机会接触社会最底层的黑暗,能够深有体会地描写当时社会复杂交织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凡此总总,使得《聊斋志异》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也许有人会问,作品中大量描写的鬼狐神妖又作何解释呢?鬼狐神妖都是根植于社会现实的,面对空前的文字狱,稍有不慎,即家族脑袋搬家,这实属作者不得已而为之。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对文人控制打压之严酷,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能有如此巨著问世,今之后人不能不为之肃然起敬。

下面将着重论述《聊斋志异》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表现。

三、《聊斋志异》对广阔社会现实的反映
清初社会风起云涌,作者用手中那支既柔弱而又刚强的笔记录、搜集、整理、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聊斋志异》,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历史。

20世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
卡奇认为:“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追求文学描写的广度,从整体的各个方面掌握社会生活。

”而《聊斋志异》正是这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

1、《聊斋志异》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
作者在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记叙描写了广泛的社会现实。

作品对封建制度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揭露,比较著名的篇目有《王子安》、《司文郎》、《考弊司》等等。

《王子安》篇借主要人物酒后狂言,栩栩如生地显示了盼望报马临门的迫切心情。

王子安如此迂腐而近于癫狂的性格,正是科举制毒害是结果,作品篇幅不长却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下层知识分子囿于名利枷锁而产生的反常精神状态。

同为揭露封建科举题材的《司文郎》,写了一个盲眼和尚用鼻子嗅文章以辨优劣的故事,几名书生分别拿文章让其闻,闻着呕心发吐的居然高中,闻着很好的反而最终落榜,文中还有一个鬼魂自己生前科考不中死后帮人科考的情节,由此折射出封建科场的黑白颠倒与腐败,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考弊司》则变相反映科举制的黑暗与腐朽。

面对血淋淋的情形,蒲松龄用笔以另类手法记录下来,向读者逼真地展示了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制的不合理与反动。

2、《聊斋志异》对封建黑暗官场的批判
另一方面,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朽,其中有很多都假借鬼狐,却根植于社会现实。

正如乾隆年间王金范为《聊斋志异》所作的序中说:“柳泉蒲子,以玩世之意,作觉世之言;握造化之笔,为揶揄之论。

凡其所言孝悌廉洁,达天之命,与夫鬼怪神仙,因果报应之所,无不可以警醒顽愚蠢。

针砭贤智,即所谓事异而理常,言异而志正者,岂得以言之无稽而置之哉?” 作者对清初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往往都披着鬼狐的外衣,却显得那么真实。

具体分析一下《促织》,即可感受其中的味道。

《促织》篇表面看起来近似浪漫主义,但总的来说却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

就现实主义的深化而言,它在《聊斋志异》中颇具代表性。

一个狡猾的里青,假借科敛为名,任意向老百姓分派“促织”,进而以此为升官砝码,从不考虑人民生死,讨好上官,上官则讨好皇帝,成名一家的遭遇即说明了这一点。

“一人飞天,仙及鸡犬。

天子一跬步,皆关乎民命。

”蒲松龄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赋予作品以强烈的真实感。

在《聊斋志异》中像这样类似的篇目还很多,诸如《红玉》、《石清虚》、《局诈》、《梦狼》等。

作为我果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聊斋志异》以其超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令无数专家学者和普通文学爱好者为之倾倒。

纵观全文,笔者从现实主义角度入手,对作品创作倾向作出一定的探索和研究,挖掘作品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从作品中的数百个短篇小说中,我们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发现很多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当代现实主义理论为依托,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逐个分析其现实主义特质:对广泛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参考文献:
[1] 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2] 陆贵山.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07年10月第一版,2007年10月第1次印刷.
[3] 蒲松龄.王刻聊斋志异校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8年10月第一版,2003年4月第3次印刷.
[4] 吴组缃等.聊斋志异欣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3月第一版,1986年3月第一次印刷.240~24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