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翻译训练(附答案)及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

文言翻译训练(附答案)及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

1、翻译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5分)星隧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2、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2)“吾将之太行②,驾骥与牛,子交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

”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注] ①[耕柱子]墨子的学生。

②[太行]太行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画线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

夫言不窥园菜,实也;言三年,增之也。

仲舒虽精,亦时解休;解休之间,犹宜游于门庭之侧;则能至门庭,何嫌不窥园菜?闻用精者察物不见,存道以亡身,不闻不至门庭,坐思三年,不及窥园也。

(《论衡·儒增》)①仲舒虽精,亦时解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②存道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5分)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

时人莫之知也。

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

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

及命表,又出意外。

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求知好学篇】吕蒙为学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zuò)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zuò):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2)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榔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为学》1.(1)A (2)B2.D3.C4.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意思符合即可)《吕蒙为学》译文: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

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

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

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

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

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

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

”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成都市金牛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成都市金牛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成都市金牛中学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乐亦在其中乐善好施B.曲肱而枕之迂回曲直C.同舍生皆被绮绣舍生取义D.右备容臭臭未干(2)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日再食食:食物B.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D.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孔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注释】①诞僻:怪僻。

②搦(nuò):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好游于酒/好鸟相鸣,嘤嘤成韵B.若豪富有势力者索之/旁若无人C.周其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遂欲自沉于水/自非享午夜分,不见曦月(2)请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谩骂不绝。

(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章侯是一个怎样的人?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

语文初三上学期文言文检测试卷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镜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①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②。

人或曰:“此夹镜③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若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④;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⑤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⑥。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循:抚摸。

②摘然如灼龟之声:开裂似地发出像灼烤龟甲的声音。

③夹镜:带夹层的镜子。

④铣塞:滞涩不通畅。

⑤刚铜:硬铜。

⑥澄莹洞彻:澄明透亮。

(1)下面选项中符合“此镜甚薄”中“甚”字意思的一项是()A.过分B.超过C.很;极D.什么(2)请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3)本文写“循”和“扣”时发出的声音引起了人们怎样的疑惑?突出了古镜什么特点?2.文言文阅读徐文长传徐渭,宇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偶④。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既出,倔强如初。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完整版)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完整版)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

(完整版)2017届上海市各区县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2017届初三二模汇总——课外文言文松江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朱文公有足疾①,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

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②,一针还觉有奇功。

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③”。

道人得诗径去。

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

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

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朱熹,宋代著名理学家。

②筇:竹名。

③勃窣:匍匐而行。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道人得诗径去.() (2)足疾大作.()12.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到“”的变化,他“亟令人寻逐道人”的目的是□□□□(用文中词句回答)。

(4分)13. “得诗径去”表现了道人的内心状态;朱熹的可贵之处在于(4分)11.(2+2分)(1)离开(2)发,发作12.(1+1+2分)大喜叹息追索其诗13.(2+2分)心虚心地善良,为他人着想黄浦区明帝说日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③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晋元帝长子司马绍,长大继位后为明帝。

②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此时的洛阳被匈奴占领。

③东渡意:即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据记载,匈奴攻占洛阳后,又攻占长安并灭掉西晋。

元帝不得不在健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因此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对于元帝而言都是伤心难返之地。

④居然:此处解释为明白清楚,显然。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具以东渡意告之()(2)元帝异之()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你觉得长安和太阳比一样远吗?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C.你觉得长安怎么会像太阳那样远呢?D.你认为从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呢?13.明帝虽只“数岁”却不同凡响。

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铜镜源流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上古的镜,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

《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其器皿一般为瓦制。

不过,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有两面铜镜。

至商代晚期,铜镜已有较多出土。

进入战国,铜镜已经比较流行。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

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则须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这便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大标准器之一。

因此铜镜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而且还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战国时期青铜艺术发生重大转变,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实用品转变,铜镜以其新颖时尚流行于上流社会。

铜镜在历史上曾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

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也更加精良。

直到明代末期,才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但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仍有以铜为镜子的。

汉以前的铜镜存世较少,现在所能看到的铜镜大多是入汉后的产物。

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且多有镶嵌珠宝的。

汉代的铜镜都有铭文,其铭文都是吉祥语句。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

沈括《古镜》原文及译文赏析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译文: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6.4 啃下文言文失分最多的硬骨头-文言翻译的7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6.4 啃下文言文失分最多的硬骨头-文言翻译的7

啃下文言文失分最多的硬骨头-文言翻译的7处采分点和译句6字
毫超出法理、违背本分的行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他们)讲究忠孝仁义,与家人和睦,对同乡和蔼,不把灾祸留给他人,以后也绝对不会有灾祸。

没有品行的人,诡诈奸伪,(对人)凶暴忌恨,这些都充塞于他的胸间,他一心所想到的,都触犯到了法理,贪婪的口水挂满嘴边,吞并据有的心思很嚣张,一旦他有了时机,便会凭借权势强行夺取,(他们)即使死了,(对身后之事)也有所谋划,残余的恶行还是会毒害于人,必定难以善终。

普通人有品行,就能保全自身,守住家业,保护子孙,(死后)遗留下来的善行也会被民间流传;公卿大臣没有品行,也会使自身灭亡,使家道没落,使国家败亡,丢失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

不妨为此作一个判断:没有品行的卿相,尚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

得到这样的人(有行之匹夫)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但是如果有这样的人在我这里,他却拒绝我,又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人和他交往呢?与其担心他人拒绝我,不如把那些被他人拒绝我的理由反过来被我自身拒绝,大概就可以(结交到那样的人)了。

随意地用话语来议论他人,就接近于小人了;能够自己反省自身,就不失为一个君子了。

我终其一生都应当履行这句话啊!我年少无知,只希望沿着我父亲所走过的路行走,小心谨慎的样子唯恐有所违背,有辱父母。

希望能坚定地走入正道,希望最终能成为君子,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作为对自己的告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
引导语:《古镜》寓意何在,讲述了怎样的一个道理?以下是的关于古镜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参考!
【古镜阅读原文】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古镜阅读题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古镜阅读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古镜阅读翻译】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

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

(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

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

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