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概述

合集下载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秦汉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汉文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一、秦汉文学的特点1.1 诗歌的崛起秦汉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此之前,诗歌主要表现为民间歌谣,而在汉代,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开始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特征。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形式逐渐固定,为后世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散文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尤其是在诸子百家中表现出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和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散文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1.3 辞赋的繁荣辞赋是秦汉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代辞赋达到了顶峰,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1.4 小说和戏剧的萌芽虽然秦汉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学体系,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小说和戏剧特征的作品。

如《汉书》中的“志怪”篇,就已经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而汉代的一些戏剧作品,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也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代表作品2.1 诗歌代表作品•《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浪漫主义精神。

2.2 散文代表作品•《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3 辞赋代表作品•《子虚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所作,以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两都赋》:东汉文学家班固所作,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描绘了洛阳和长安的繁华景象。

2.4 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品•《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一、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由于秦王朝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且历时短暂,因此“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代文学样式丰富,许多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内容(一)秦与两汉散文1.秦与两汉散文综述秦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多文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汉散文,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秦代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的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由于《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大量的寓言故事,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两百多则。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

曾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焚书令,变籀文为小篆。

《史记》有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在泰山,琅玡、峄山等地刻石表功。

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内容虽没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汉魏碑铭有直接的影响。

2.西汉散文(1)贾谊的政论文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政治上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先是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
——汉帝国的辉煌,使汉代文人普遍具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朝气蓬 勃的进取精神。
——汉代文人贵名行,为实现理想,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积极入 世,好高尚义。
3、圣主贤臣的理想与士之不遇的悲怀。
——王褒《圣主得贤臣赋》 ——司马迁《史记》、《悲士之不遇赋》 ——董仲舒《士之不遇赋》 ——《古诗十九首》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 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 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 于淫而不悟!
班固的《汉书》继承 《史记》的
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
赵晔的《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
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
滥觞。
C、诗歌:
汉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
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
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养生息,发展生产,减轻剥削,缓和阶级矛盾,经过“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汉帝国,疆域广
大,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我国历史上,汉、唐帝国先
后媲美,以致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或唐人。武帝以后,汉帝国开始走下
刘勰《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chi1(舒展、散 布)文,体物写志也。……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 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 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一、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是指从秦朝建立到汉朝灭亡这一时期(前221年—220年)的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秦汉文学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哲学、伦理、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形式多样:秦汉文学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风格鲜明:秦汉文学的风格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种:雄浑壮丽: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如《诗经》中的《大雅·公刘》、《汉书》中的《陈汤传》等。

清新自然: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楚辞》中的《九歌》等。

哀怨缠绵: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哀怨缠绵,感人肺腑,如《诗经》中的《邶风·击鼓》、《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诗歌:秦汉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诗经》、《楚辞》等不朽之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的作品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散文:秦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过秦论》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疏,以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戒,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上书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疏,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情。

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秦汉辞赋盛极一时,涌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等名篇。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铺陈扬厉,极尽铺张之能事,对后世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泰 山 刻 石
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此为东巡第一篇刻 石文,首述秦王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 颂他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出群臣在抚今追昔中对他产生 的敬仰。


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雅》、《颂》及秦 统一前的《石鼓文》,但又有所变化和创造。 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 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 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汉魏及以后碑铭, 莫不被其遗则。
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

汉赋是“润色鸿业”的产物。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就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 的气魄和声威。武帝时代辞赋兴盛,《汉书· 艺文志》 著录西汉有赋700余篇,其中武帝时就有400余篇。

汉赋(又泛称辞赋)是一种主要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 目标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过精心安 排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 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与想象 力,获得审美快感。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 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 现。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审美意识得到确立。
汉代文学

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秦所梦想的“万世之业”亡于二世。经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2、汉赋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秦世不文”。

3、汉代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4、汉代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宏大见其壮美。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与文学的基本态势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1、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P132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事实上,汉代诗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2、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兴起了献纳辞赋的风气P132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的学问。

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

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

”(《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

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类作品。

秦汉文学(绪论)

秦汉文学(绪论)

第二阶段为“模仿收缩期”:
史传、辞赋和政论仍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
三种基本体式,但史传末能超越司马迁,辞 赋只能学步司马相如,政论亦难与贾谊、晁 错之辈比肩。汉代文人的创作力至此时期已 显得较为平乏,政治对思想的禁锢,经学对 文学的束缚,使承战国时期而来的汪洋恣肆、 磅礴大气的文思、文情、文风、文笔到此变 得大为收缩,较少见其踪迹了。
第二编
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
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
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 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 2、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 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 3、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 度一体化 4、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 壮美。
四、秦汉文学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是“承承先秦政论 文而发展为以贾谊为代表的西汉政论文;承 屈赋楚骚而发展为枚乘、司马相如为代表 的汉大赋;承战国汪洋恣肆的文风而发展为 贾谊之论辩、马迁之史笔、相如之赋篇等 文学体式及风格的疏荡和大气.总之,这一 时期有继承,也有创新,取得了一些令人 瞩目的成就,是秦汉文学的兴盛时期
第三阶段为“创变启后期”:
批判精神的显现、生命意识的张扬、
抒情传统的回归,使文学在本质精神 上重归于先秦开创的风骚传统的轨道 上,而抒情小赋和五言诗所取得的创 作成就直接影响到魏晋南北朝乃此后 的文学发展。
五、秦汉文学的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专制集
权的政治环境、兴亡话题和政治忧患意识。 2、思想学术因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氛围、经学左右文学的局面、汉代 官学与私学、文人角色身份的转变。 3、文学因素:风骚传统、战国文风、诗学 和楚辞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
(一)、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
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

所职者则犹令其司经籍。

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故其徒实繁。

秦虽存其官,而实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

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数十人。

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灭矣。


(二)、统一的汉王朝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隋书·经籍志》:“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

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

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建立。

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

二、文学概况
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
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其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