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J East Liaoning Univ Nat Sci Ed (Qua rte rly, Sta rted in 1988) Vol.28 No.2( Sum No.110), Jun. 2021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Responsible Unit: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
自
电子邮箱;
然
2) 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科 学
3) 有参考文献者,请参照国家标准依次标出:主要责任人(如: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报
版
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等)、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
版年(期刊文章注明刊期,报纸文章注明登载日期及版次),起止页码;
Website: http: ///xuebao
第
http: //
二 期
Printed Unit: Dandong City Tianyuan Printing & Packaging Co., Ltd
一
Dewey(杜威国际期刊分类号)#: 500; CODEN(国-4939 CN 21-1533/N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国内定价:10元/期,40.00元/卷
4) 来稿首页须含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100~300汉字)、中英文关键词(3~8个)、中 图分类号,中文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
5) 属于基金项目的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3. 论文要求存成Word文档格式,网上投稿,请将电子文本发送到ldxyxbzk@电
子信箱。
4. 本刊编辑部对所有文稿有修改权。投稿时请作者自留底稿,2个月未收到本刊用稿通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届编委会

辽 宁工程技术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四届编 委会 第
主 任 邢 贵和
符庆 明 王来 贵 ( 以姓 氏笔 画 为序 )
马 壮 马 杰 马修 泉 王来贵 王 国辉 王 秀丽 石 阔 叶 玉清
副 主任 委 员
顾 问 曹晓峰 ( 宁省 社会 科 学 院) 辽
(oil c n e dt n Sca Si c io ) e E i
( i n hy Satdi 1 9 ) Bmo tl, tr 9 9 e n
Vo . . 1 8 No 5, S p .2 0 et 06
( 月刊 ,99年 创刊 ) 双 19 第 8卷 第 5 期 20 0 6年 9月
邢贵 和 邢 宝君 刘 杰 刘 飞 刘 洪 昌 刘 志武 许 振 良
邱 占勇 吴 劲 秋 李 国光 沈 玉 志 张 明 健 罗海涛 郎琛远 施群 德 徐
平 唐 又 驰 徐 德仁 符 庆 明 路 世 昌 潘 一 山
纪成君
赵 宝福
题 正 义
高 翔 ( 宁省 社会 科 学院 ) 辽
维普资讯
全 国优秀社科学报 全 国首 ̄( A — D检 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J C 执行优秀奖
封 面设 计
执 行编 辑 张 小波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暨“ 》 中国期刊网” 全文收录期刊
“ 万方数据 一数 字化期 刊 群” 文上 网期 刊 全
CN 21 1 2/ 41 C
一
蜓 幽
It : Av b.nt l p / e I u劬 t
‘ P ‘ ‘
. n/ u b 0/ c a ’。 ¨ ‘ u u’L x e . uc内定 价 :0 O 1 .0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2013年)总目次

第1 5 卷( 2 0 1 3 年) 总 目次
第 1期
・
辽 金 文 化 研 究
辽朝女性教育述论 ………金代文化的渊源………………………………………………………………………………………薛瑞兆( 1 1 )
巍( 1 4 6 ) 珩( 1 4 9 )
中国煤 炭企 业税 收筹 划 … ……… …… …… ……… ………… …… ……… …… …王 甲 山, 包仁 杰, 刘 瑞妹 ( 1 5 4 )
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博弈……………………………………………………毕
淼( 1 5 7 )
行均《 龙龛手鉴》 引字书考述…………………………………………………………………………黄震云( 2 1 ) 明代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张 静( 3 3 )
丘处机与全真教 的初兴 ………………………………………………………………………………刘 通( 3 9 1
峰( 9 6 )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及动力机制………………………………………………阴奇力, 翟翠 霞, 王永坤( 1 0 1 ) 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李永靖 , 张 旭, 张淑坤 , 贾宝新( 1 0 4 ) 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本科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纪丽芳( 1 0 7 )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开发…………………………………………………………高秀石( 1 l O )
农 村混合 型消 费者 的行 为驱动 研 究—— 基 于 山东 地 区… ……… …… ……… …… …… 万 君, 马 晓燕( 1 4 3 )
(精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模板

第31卷第6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2月 V ol.31 No.6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Dec. 2012收稿日期:2012-06-26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资助项目(YC10A034) 文章编号:1008-0562(2012)06-0875-06纳米混凝土声发射Kaiser 效应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王海波1,谢志龙2(1. 华东交大理工学院 土建分院,江西 南昌 330100;2. 南昌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摘 要:为研究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声发射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纳米混凝土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纳米混凝土具有明显的Kaiser 效应,但存在一定的应力水平范围.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由于受到纳米SiO 2微观作用的影响,纳米混凝土在前3次加载过程中,声发射能量高、幅值大、活性强.但在第4次加载时,由于承载能力得到提高,纳米混凝土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的变化相对平缓.RFPA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应力图和声发射图能够形象地表征试件裂纹的扩展过程和破裂位置.这有助于深入了解纳米混凝土损伤过程的声发射特征.关键词:纳米混凝土;声发射;Kaiser 效应;RFPA ;数值模拟;纳米SiO 2;试验;损伤 中图分类号:O 348.8 文献标志码:A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n acoustic emissionKaiser effect of Nano-concreteWANG Haibo 1, XIE Zhilong 2(1.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ranch,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 T 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100, China; 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 Abstrac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ano material microscopic structure on the mac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using AE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the AE characteristic of Nano-concrete under cyclic loading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concrete has Kaiser effect, however, it occurs in a certain stress level range. Compared with ordinary concrete, the Nano-concrete has higher AE energy, larger AE amplitude and stronger AE activity during the first 3 loading processes due to the micro influence of Nano-SiO 2. Nevertheless, in the 4th loading, the AE energy cumulative curve of Nano-concrete is relatively flat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Nano-concret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RFPA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nsistent. The stress diagram and AE figure are able to ima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 crack propagation process and the rupture position, which help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n the A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concrete during its damage process.Key words: Nano-concrete; acoustic emission; Kaiser effect; RFPA; numerical simulation; Nano-SiO 2; test; damage0 引 言混凝土材料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青睐[1].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普通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伴随纳米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试图在普通混凝土中添加纳米材料以改善其性能,这将成为一种新的尝试[2].Job Wan [3]等对掺加纳米SiO 2水泥砂浆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发现掺纳米SiO 2颗粒的水泥砂浆,其7 d 和28 d 的抗压强度均高于含有硅灰的砂浆.扶名福[4]等将纳米SiO 2作为外掺剂加入到普通水泥混凝土中,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和功能性混凝土,讨论纳米SiO 2对普通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改善机理.杜应吉[5]等报道,在混凝土中,可以添加纳米SiO 2作为“添加剂”,用来改善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和抗渗性等.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纳米材料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上,关于纳米混凝土损伤破坏机理以及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对混凝土宏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1卷876 性能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很少[6].与普通混凝土一样,纳米混凝土是一种复杂的非均匀材料,其破坏的本质是内部微裂纹逐渐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内部损伤不断积累的过程.许多学者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证明[7-9],Kaiser 效应对材料内部曾经受过的损伤程度存在“记忆性”,能够反映和确定材料在先前加载过程中所受的损伤程度.因此,本文在普通混凝土中添加纳米SiO 2,通过试验研究纳米混凝土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声发射Kaiser 效应,并与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对比分析,从微观上讨论纳米SiO 2对混凝土损伤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RFPA 软件对纳米混凝土的Kaiser 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再现其损伤破坏的整个物理过程.为进一步研究纳米混凝土的损伤破坏过程提供参考.1 纳米混凝土声发射试验1.1 原材料及试件制备采用的水泥为海螺牌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SiO 2为德国瓦克公司生产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其SiO 2(NS )含量为99.9%,平均粒径为40 nm ,比表面积为400 m 2/g ,采用浓度为20%的聚羧酸盐减水剂.纳米SiO 2的掺量为3%.试验选用边长为 150 mm×150 mm×150 mm 的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块,静置1 d 后脱模,置于标准养护室内养护28 d.试件配合比见表1.表1 试件配合比与抗压强度Tab.1 specimen mix ratio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试件 W/C SiO 2掺量/%W/ ( k g ·m -3) C/ ( k g ·m -3) SiO 2/ ( k g ·m -3) S/ ( k g ·m -3) G/ ( k g ·m -3) 龄期/d 抗压强度/MPa 普通混凝土 0.36 0.0 180 367.0 0.0 571 1 332 28 47.8 纳米混凝土0.363.0180355.911.15711 3322850.81.2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式试验过程中采用声发射监测系统和加载控制系统两套装置,声发射监测系统为美国声学物理公司(PAC )生产的PCI-2声发射仪.试验加载控制采用的是深圳新三思SHT4 306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试验时布置两个直径为15 mm ,中心频率为150 kHz 的谐振式传感器于试件两端,利用耦合剂(真空酯)通过橡胶带将其固定于试件表面.在试验开始之前通过断铅试验来检测声发射传感器的耦合程度,检查声发射装置是否正常运行.声发射采样频率为2 MHz ,门槛值设为40 dB ,前置放大器的增益设为40 dB.试验采用循环加卸载的方式进行加载,采用位移控制,以恒定的速率1.2 mm/min 加载和卸载.加载步骤如表2(b σ为峰值应力).表2 试验加载步骤 Tab.2 test load steps加载步骤 第一次加载 第二次加载 第三次加载 第四次加载 载荷值/KN25%b σ50%b σ75%b σ87.5%b σ2 试验结果分析2.1 混凝土材料的声发射模式混凝土材料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可以分成2种类型[10]:一是摩擦型声发射,由原有裂隙的闭合与颗粒间的位错、滑动摩擦引起;二是破裂型声发射,由新裂纹扩张和发展引起.混凝土材料中砂浆和骨料的原始裂纹以及砂浆和骨料界面之间的位错、滑移和摩擦都是形成摩擦型声发射的主要原因.在循环载荷作用下,颗粒间的位错和滑动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因此,摩擦型声发射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破裂型声发射则是由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新生裂纹的扩张和破裂所引起.混凝土在载荷作用下会发生微破裂,出现微裂纹.随着载荷的增加,这种微破裂发生的频度也会增加,并且这一破裂过程是不可逆的,换言之破裂型声发射具有不可逆性.因此,混凝土材料的声发射反映了其内部结构微观变化的过程.第6期 王海波,等:纳米混凝土声发射Kaiser 效应的试验与数值模拟 8772.2 纳米混凝土声发射Kaiser 效应分析按照前述试验方法分别对纳米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循环加卸载试验.采用声发射能量、幅值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试验数据,得到典型纳米混凝土试件的应力-时间-声发射能量率曲线和应力-时间-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如图1.(a )应力-时间-声发射能量率曲线 (b )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图1 纳米混凝土试件声发射试验结果 Fig.1 result of AE test of nano-concrete specimen从图1(a)可以看出,纳米混凝土试件存在明显的Kaiser 效应.在第1次加卸载过程中,有少量声发射信号出现,而在卸载过程中,几乎没有声发射信号的产生.这个阶段的信号主要是来自于加载阶段混凝土材料内部原始微缺陷、裂纹的闭合以及材料内部颗粒之间错动、滑移和摩擦,即由摩擦型声发射引起.在第2次加载初期,有少量能量较小的声发射信号出现.当载荷超过先前应力的最大水平后,声发射能量急剧增加,释放出大量高能量的声发射信号.前面已经分析过,摩擦型声发射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在第1次卸载和重新加载过程中,部分滑移和摩擦得以恢复.因而第2次加载初期这些可逆摩擦的滑动就引起了少量声发射信号的出现.随着载荷的进一步增加,达到甚至超过先前载荷的应力水平时,微缺陷将会被重新激活,出现新生微裂纹,促使新裂纹不断扩展而释放能量,从而使声发射信号急剧增加.因此,与混凝土Kaiser 效应相对应的是裂纹的稳定扩展,即破裂型声发射.但在此阶段由于受到摩擦型声发射的影响, Kaiser 效应记忆的稳定程度和准确度不好.在第3次加载过程中,试件承受的最大应力值38.6 MPa ,超过了峰值应力的70%,试件进入到非稳定裂纹发展阶段.从图1(a)中可以看出,在未达到第2次载荷的应力水平之前,几乎没有声发射信号的出现.由于混凝土材料存在滞后效应,在第1次、第2次加载后原有缺陷与裂隙趋于闭合,颗粒之间的摩擦滑动已经调整完毕,所以摩擦型声发射的数量在第3次加载时急剧减少.当超过第2次载荷的最大应力水平之后,微裂纹的破裂不断被激活,裂纹不断扩展、贯通,逐渐形成宏观裂纹,与之相对应的是再次出现了大量高高能量的声发射信号.在这个阶段,摩擦型声发射受到抑制,破裂型声发射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Kaiser 效应记忆的稳定程度和准确性明显提高.第4次加载过程中也有类似现象.图1(b)为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可以看出,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呈现阶梯型,这进一步证明了Kaiser 效应的本质,当试件所承受的载荷应力水平小于先前载荷的最大应力水平时,几乎没有声发射信号的产生,一旦超过之后,声发射信号会急剧增加.2.3 纳米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Kaiser 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文对纳米混凝土试件的声发射试验结果与普通混凝土试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见图2.150时间/s应力/M P a5001 000 1 5002 000 2 500 声发射能量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1卷878(a )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 (b )声发射幅值图2 两种混凝土试件声发射特征参数的比较Fig.2 the comparison of the A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the two kinds of concrete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纳米混凝土试件的声发射能量和幅值均要高于普通混凝土.此外,纳米混凝土试件在前3次加卸载过程中有大量幅值超过60 dB 的声发射信号出现,而普通混凝土试件则只有少量幅值超过60 dB 的声发射信号,这表明在这3次加卸载过程中纳米混凝土试件的声发射活性更强.但在第4次加载时,普通混凝土试件的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急剧上升,出现比较集中的高幅值声发射信号,而纳米混凝土试件的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的变化则相对平缓.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纳米材料的掺入,能够改善普通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一方面,由于纳米材料特有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11],在水泥浆体中,纳米颗粒能够填补水泥颗粒之间的细小空隙,使胶凝材料的颗粒级配得以改善,从微观尺度提高水泥浆体的密实度;另一方面,在水泥浆体中,纳米颗粒能起到“晶核”的作用,在加速水泥水化进程的同时,还能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晶体生成C-H-R 凝胶,有效细化水泥浆体内部及其与骨料之间界面上的Ca(OH)2晶粒、降低取向程度,从而改善水泥浆体与界面的微观结构.微裂纹在高强度界面以及密实浆体的扩展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要比原来的大,裂纹尖端积聚的能量也要更高.而当微裂纹在界面扩展或者在基体中贯通时,就会产生更大的能量释放,形成更强的声发射信号.因此,相比普通混凝土,纳米混凝土在前3次的加卸载过程中所释放的声发射信号能量更高,活性更强.(2)由于纳米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得以改善,与普通混凝土相比,纳米混凝土中固有缺陷的尺寸和数量减少、均匀性提高、质地更加致密,从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承载能力.换言之,虽然加载到相同的应力水平,但普通混凝土试件已经接近破坏,裂缝彼此连通,形成宏观裂缝,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陡升.而此时纳米混凝土试件还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裂纹在不断的扩展、延伸,因而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的变化相对平缓.3 纳米混凝土Kaiser 效应数值模拟3.1 数值模型建立试样模型尺寸为150 mm ×150 mm ,划分为150×150个网格基元,采用平面应力问题.考虑到纳米混凝土材料的均匀性,取均质度m =3,计算模型的力学参数见表3.采用反复加载的方式,采用位移控制的方法,总载荷步为110 步,其中加载20 步,卸载10 步,每步加载位移增量为0.002 mm ,卸载位移量为-0.002 mm.表3 基元的力学参数、相变准则Tab.3 mechanical parameters and phase changecriteria of primitive均质度弹性模量/MPa强度/MPa Poisson 摩擦角 /° 自重/( N·mm -3)C/T 比 350 000100 0.25301025 普通混凝土50 0 100150 200 250 300 350时间/s声发射能量累积值×104 510 1520 纳米混凝土50 0100150 200 250 300 350时间/s40 60 80 100 40 60 80 100 纳米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幅值/d B50 0 100150 200 250 300 350时间/s幅值/d B声发射能量累积值×104第6期 王海波,等:纳米混凝土声发射Kaiser 效应的试验与数值模拟 879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图3为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纳米混凝土试件的载荷-加载步-声发射能量率模拟曲线.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第1次加载初期,没有声发射信号的出现,此时材料处于弹性变形阶段.继续加载后,由于试样微元受到损伤,原始裂隙不断闭合,出现声发射信号,而在卸载过程中没有声发射信号的形成.进行第2次加载时,当没有达到试件先前所承受的最大载荷时,没有微损伤的出现,也没有声发射信号产生.而当载荷进一步增加直至超过先前载荷的最大值时,再次出现了声发射信号,且信号的强度和密度较第1次的要高.在第3次和第4次循环过程中,都有类似现象.因此,RFPA 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验证了纳米混凝土材料也同样存在Kaiser 效应.图3 载荷-加载步-声发射能量率曲线Fig.3 load-step-AE count curve在循环加载条件下,声发射能量也可以通过累积数形式来表达,图4给出了数值模拟所得的声发射能量累积数与载荷步的关系曲线,比较图4和图1(b)可以看出,数值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是一致的. 这进一步体现了声发射Kaiser 效应的本质,即再次加载时出现明显声发射现象的前提条件是其当前所受荷载的应力水平已经超过之前所受的最高应力水平[12].图5给出了数值模拟的声发射图,图中圆圈的位置和数量分别表示声发射发生的部位和数量,圆圈越多表明声发射数量越多.结合图4可以看出,在加载初期,几乎没有声发射出现,直至加载到12步的时候才出现第一个声发射.在卸载过程中也没有声发射出现.再次加载时,只有当所施加的载荷超过上次加载的最大载荷时,才会有声发射的出现.这再次验证了声发射Kaiser 效应的存在.此外,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裂纹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从试样最终的破坏形态来看,呈现“Z ”字形.图4 声发射能量累积数曲线 Fig.4 cumulative curve of AE energyStep12 Step40Step71 Step110图5 循环加卸载下的声发射Fig.5 the AE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unloading4 结 论本文通过纳米混凝土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声发射试验,结合RFPA 数值模拟,研究纳米混凝土的损伤破坏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纳米混凝土材料存在明显的Kaiser 效应,但有一定的应力水平范围.当处于较低的应力水平时,由于受到摩擦型声发射的影响,Kaiser 效应记20 0 406080 100 120加载步1 000 载荷/N2 0003 0004 0001.5声发射能量率×10-4 3.04.56.0加载步 声发射能量累积数×10-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880忆的稳定程度和准确度不好;在高应力水平阶段,破裂型声发射占据主导地位,声发射信号明显增多,Kaiser效应记忆的稳定程度和准确性明显提高.(2)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由于纳米SiO2的微观作用,使得纳米混凝土更加均匀、密实.在前3次加载过程中,纳米混凝土试件的声发射信号能量、幅值更高,活性更强;在第4次加载时,普通混凝土试件接近破坏,导致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陡升,幅值更加集中,出现高幅值声发射信号群.而纳米混凝土声发射能量累积曲线的变化相对平缓.这为混凝土结构失稳破坏的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3)RFPA数值模拟能动态演示混凝土材料从受载到破裂的完整过程,其应力图和声发射图能够形象的表征试样裂纹的扩展过程和破裂位置.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具有明显的Kaiser效应.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RFPA 软件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参考文献[1] 张蔚. 略谈混凝土材料研究的新进展[J]. 福建建设科技,2002,4(4):48- 49.Zhang Wei. A brief discussion of new developments of concrete materials research[J]. FuJian Construc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2,4 (4):48-49.[2] 王景贤,王立久. 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混凝土,2004,11: 18-21.Wang Jingxian, Wang Lijiu. Advances in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nano-material in concrete[J]. Concrete, 2004,11: 18-21.[3] Byung Wan Jo, Chang Hyun Kim, Ghi ho Tae,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cement mortar with nano-SiO2particle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07, 21(6): 1 351-1 355.[4] 扶名福,熊进刚,宋固全. 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研究与应用—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J]. 工程力学,2004,(s1): 48-51.Fu Mingfu, Xiong Jingang, Song Guquan.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in concrete- the special report of 13th national structure engineering academic conference[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4,(s1): 48-51.[5] 杜应吉,韩苏建,姚汝方,等. 应用纳米微粉提高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107-110.Du Yingji, Han Sujian, Yao Rufang,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roving permeability resistant and frost resistant properties of concrete with nm level micro-powder[J]. Jour.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 of Agri. and For.:Natural Science, 2004,32(7): 107-110.[6] 王彩辉,蒋金洋,任春福,等. 基于无机纳米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2011( s1): 41-44.Wang Caihui, Jiang Jinyang, Ren Chunfu,et al. The Study Progress of Inorganic Nano-concrete[J]. Materials Review, 2011(s1): 41-44.[7] 樊运晓. 单轴压缩试验下裂纹闭合阶段岩石KAISER效应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 793-796.Fan Yunxiao. Research an Kaiser effect during closing period of rock cracks under uniaxial load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1,20(6): 793-796.[8] 陈忠辉,唐春安,徐小荷,等. 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7(1): 9-12.Chen Zhonghui, Tang Chun'an, Xu Xiaohe,etal.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for Kaiser Effect in Rock[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1997,7(1): 9-12.[9] 王立君,刘建坡,杨宇江,等. 岩石非均匀性和围压对Kaiser 效应的影响[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2): 240-243.Wang Lijun, Liu Jianpo, Yang Y ujiang,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mpact on Kaiser Effect by rock heterogeneity and confining pressure[J].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0,29(2): 240-243.[10] 王小琼,葛洪魁,宋丽莉. 两类岩石声发射事件与Kaiser 效应点识别方法的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3): 580-588.Wang Xiaoqiong,Ge Hongkui,Song Lili. Experimental study of two types of rock sample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and Kaiser Effect point recognition approach[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1,30(3): 580-588.[11] 张茂花. 纳米路面混凝土的基本性能[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 36-43.Zhang Maohua. The basic performance of the nano-road concrete[M].Haerbin: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Press,2008: 36-43.[12] 沈功田,戴光,刘时风. 中国声发射检测技术进展——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J]. 无损检测, 2003 ,25 (6):302-307.Shen Gongtian, Dai Guang, Liu Shifeng. Acousitc Emission testing progress in China: celebration for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society for NDT[J]. NDT, 2003, 25 (6):302-307.如果有框图或图形,图中的字均为六号宋体。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 线文 献]作 者 . [ B OL . t : 下载 N期 在  ̄ E / ]ht须声明只投本刊,对一稿多投造成的经济损失
,
必须 予 以赔偿 ;作者应 保 证对作 品拥 有合 法 的著
。
作权 ,本 刊不承担 由于作者 原 因产 生 的著作权 纠纷 的任 何连 带责任
并在 文
多种参考文献标 弓要求: f
[ 连续 出版 物]作 者.文题 [J F名, 卷( :起 始页码 一 Jl U 年, 期) 终止 页码 [ 著]作 者 名[ . 专 M]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著】作 者. 名[ 译 者 f 译 书 M] Ⅲ扳地 : 出版 者, 出版年 . [ 论文 集j作 者 文题 [ ] c 出版 地: 出版者 , 版 年 起 始页码 . I 页码 . } H 终 f
。
。
3 参考 文献
参考 文 献采用 顺序 编码 制 ,列 出的参考 文 献 限于作者 直接 阅读 过 的
、
最 主要 的且发表 在 正 式 出版 物上
,
的文献 。本 刊要求 一篇 文章 引用参 考 文献 至少 1 。参考 文 献 的著录 ,按 文稿 中引用 顺序 排 列 0条
内相应位 置用 上 角标 注。
.
[ 利]专 利 中请者. 利题 名: 专 专利 圈别, g利 号[ ] P 发布 H期
.
[ 技术 标准]主要 责任 暂. 标准 编 标 准名称 f] s 出版 地 : J 普, f版 j 出版 年.
,
[ 术报 告]作 者. 题[ 报 告代码 及 编 号 地 名: 技 文 Rl 责任 单位 年 份.
.
[ 论文 集】 著 析 出文 献 ) J 文献 作者 . 出文献题 名 [ 】 专著 要 责任 者 g著题 名: 他题 名信 息. ( 专 析 f f 析 c/ / 其 出版 地 ,{ 者, }版 { 出版 年: 出文 献 贞码 析
“工程技术类”核心期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工程技术类”核心期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在选择期刊的时候,期刊级别是每个作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不论是评职称还是发表毕业论文,相关单位和学校都会对论文级别有一定的要求。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权威性比较高的一类刊物,但是现如今,有很多并非核心期刊是刊物也会写上XX省核心期刊。
那么这类的期刊就是核心期刊吗?其实并非如此,我国的核心期刊体系有7个,被核心期刊体系评选上的刊物才能算是核心期刊。
那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下面我们来看看该刊物的详细介绍,有需要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联系网站在线编辑咨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的前身是《阜新矿业学院学报》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主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读者对象为全国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及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等。
本刊创刊于是1979年,1994年被Ei Page收录作为固定刊源。
2000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认为“工程技术类”核心期刊。
编辑微信:LunwenFz期刊栏目:采矿工程、建筑与力学、测量工程、电气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基础科学、工程与实践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该刊物是一本核心期刊,在核心期刊上投稿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各位作者一定要按照期刊对文稿的录用要求来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才能提高文章的录用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投稿须知:(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
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
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
(2)题名(含中英文)。
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
(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
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
(4)作者单位。
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
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
(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佚名
【期刊名称】《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年(卷),期】2014(029)004
【摘要】《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青岛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类学术刊物。
办刊宗旨:促进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于高校的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
为规范投稿文章,根据国家标准和本刊的编排要求,特制定投稿须知。
请各位作者予以协助,并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总页数】1页(P封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2.《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3.《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4.《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5.《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投稿须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联系方式编辑部投稿邮箱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论文辅导协助发表,请联系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网。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来稿要求内容健康、立题新颖、论述清晰、格式规范、资料可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指导性,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
文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
工程科技类论文投稿邮箱:qikantg10@/doc/323039784.html,刊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主办:辽宁工业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辽宁省锦州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3261CN:21-1567/T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辽宁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工学院学报;锦州工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咨询QQ:1791006380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辅导发表:李老师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采编网址: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邮箱:qikantg10@/doc/323039784.html, (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1基于T-S模糊模型的网络化控制系统的鲁棒容错控制刘晓勇;佟绍成; 71-77 2非线性时滞系统的模糊控制设计张伟;佟绍成; 78-843一类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时滞系统的自适应模糊动态面控制刘多宁; 85-934非线性互联系统的H_∞网络控制于洋;王巍; 94-97+1015基于GMM-UBM的说话人确认系统的研究霍春宝;张彩娟;赵红敏; 98-101 6基于哈希函数的数据库查询技术的研究贾丹;佟玉军;陈文实; 102-1047基于WPDEA方法的供应商选择宛剑业;高丽媛;赵静; 105-1088矿井提升机提升状态监控系统的研究鲁坤敏;张波;潘静; 109-111 9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的三维仿真王志学; 112-11410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电压解耦矢量控制仿真研究石文;李贵远; 115-11911基于AMESim/Simulink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性能仿真段敏;王庚封;付雅军;蒋东升; 120-12312某概念车碰撞安全性分析及改进左珊珊;韩忠浩; 124-126+13113声屏障在住宅小区声环境中的设计研究与应用李成;吴雅君;孙冰; 127-131 14渤海大街-庐山路互通立交工程土石方计算张震斌;王善思; 132-13415硫酸亚铁铵还原铬渣的实验研究周立岱; 135-13716三元函数双条件极值的一个必要条件张秀梅; 138-140备注:本中心非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来稿请自留底稿,勿一稿多投,请仔细审校后网上投稿(E-mail:qikantg10@/doc/323039784.html,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须知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双百”方针,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2 本刊为双月刊,主要刊载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
3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3.1 来稿要论点明确,文字通顺、精炼,数据可靠。
论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
文稿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
3.2 中文部分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所在省、城市名、邮编)、摘要(150~300字)、关键词(3~8个)、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英文部分包括:题目、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标注)、单位名称(包括所在省、城市名、邮编)、摘要(用第三人称写,符合英语语法规范,一般不超过600字符)、关键词。
3.3 文稿必须打印。
用字要规范,文稿中的数字使用请按国家标准G 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采用国际标准规则书写。
3.4 参考文献和注释 文稿中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在参考文献中写出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否则引起的版权纠纷责任由作者自负。
参考文献只需择主要者列入。
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序号按文中出现先后,以阿拉伯数字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文献为期刊的,请按下列次序书写:作者.题名.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文献为专著的,请按下列次序书写: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献为报纸的,请按下列次序书写:作者.题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和版次。
文中注释是指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
对文内有关特定的注释可夹在文内,也可置于文末。
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4 来稿请自留底稿 由于编辑部人力有限,来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
文稿审查通过,即发用稿通知。
5 依照《著作权法》规定,来稿必须做到无侵权、无抄袭、无造假、无泄密,作者必须与本刊签订版权转让合同。
本刊可以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
如作者不允许对文稿做修改,请在来稿中注明。
作者若不同意其他报刊转载或摘编其作品,请在来稿时声明。
6 来稿请寄:辽宁省阜新市中华路47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编辑部(社会科学版),邮编:123000,不要寄给个人。
网上投稿:法学、教育学文章E-mail为xb1962@;哲学、经济学E-mail为1988xb@;管理学、历史学、文学E-mail为xuebao000@163. com。
文稿请注明作者的出生年、性别、籍贯、最高学历、职称、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或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