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推荐下载】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精选word文档 (2页)

【推荐下载】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精选word文档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900字范文《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1X预警机》六集,每集时长约50分钟。
纪录片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凭借“军工报国”“自力更生”的军工精神,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故事。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军工记忆》纪录片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并拍摄到许多军工研制和生产场面的精彩瞬间。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摄制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
据了解,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歼-10战斗机》、《空警201X预警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六集。
每集时长约50分钟。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介绍,《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牢牢把握“中国梦”主题,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片中一组组人。
难忘的《军工记忆》

难忘的《军工记忆》
作者:暂无
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4年第10期
文/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刘木子
近期,在父母的陪伴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纪录片《军工记忆》,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在国力薄弱、国际封锁的情况下,军事企业科研人员克服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设计出了“巨浪一号”,创造了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时环境恶劣、技术空白、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率领年轻的研制队伍,踏上了一条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发展之路。
他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中国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精度要求对落后的生产设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没有数控机床,我国军工工人硬是通过自主发明的特殊工具和精准的手工操作,做出了能和电脑媲美的高精度零件。
总设计师黄纬禄曾说过:“既然要接受一个任务,一定要成功,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也得承受。
”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终于研制出了“巨浪一号”。
通过了解“巨浪一号”的研制过程,我也明白了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取得这么伟大成就,是靠一代代的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
以前的我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下班回家了,同事的一个电话,他们就可以抛下幼小的我,又去单位加班了,一去就是深夜。
现在我明白了,爸妈作为中国军工企业的一员,是为祖国默默奉献!
(指导教师:武锦枫)。
《军工记忆》观后感教学提纲

《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大型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共6集,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军工记忆》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正在摄制,将陆续面世。
这些纪录片讲的都是尘封的往事。
有些采访对象直到被采访前,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曾经所做过的工作。
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军人,可是当国家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拿起背包说走就走,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军工记忆》将宏大叙事与细节铺陈有机结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关型号研制的决策背景和研制过程,深度挖掘了研制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该片融史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了解军工历史和装备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教材。
《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将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在纪录片中公开。
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记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

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军工记忆纪录片观后感【篇1】守望和平,珍爱和平,是中华民族长久的期盼,也是时代永恒的主题。
《军工记忆》纪录片介绍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军工人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国产先进武器的过程。
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
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
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
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_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
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
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
军工记忆把一切献给党观后感

军工记忆把一切献给党观后感《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一生的真实经历。
吴运铎出生在穷苦的工人家庭。
在苦难的童年里,就已留下了革命的血的记忆。
小时候不可能上学学习,只能拣煤渣,有时跑到矿山上看机器,还时不时地向工人问上两句。
由于家里贫穷,十四岁就下煤窑做苦工,煤尘、瓦斯、地下水几次要吞噬他的生命。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工人武装被镇压,失学的吴运铎当工人的梦想也破灭了,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挑煤、捡炭渣,但没能养活家人。
后来。
他一家人逃难到了湖北,仍在矿上,却是暗无天日的学徒生涯,当工人却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与机器相关的知识,一切只能靠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
战乱的时代给了他觉悟的意识,也为他得到锻炼、发挥才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锻炼成长。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吴运铎一个全新的生活理想。
工人们觉醒了,吴运铎更进一步认清了受压迫的原因,明白了革命是惟一的出路。
吴运铎毅然参加了革命,一九三八年,他投奔了新四军,尽管这支队伍非常困难,不仅缺衣少食,而且缺少武器,但是他决心永远跟着党。
从此,为了消灭敌人,他开始了与枪炮制造紧密相连的一生。
这是一个战士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发展史,“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
吴运铎的一生与我军、我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当他被派到修械所当工人以后,他和战友白手起家,靠着师父传授的本领,他学会了修枪,又经过不断实践、探索,终于造出了自己的步枪、平射炮等很多武器。
他在革命队伍里,为了制造武器不顾一切地苦打死拼,负伤流血,再所不惜。
他三次负伤,左眼、四根手指和腿被炸坏,但他依然在病床上研究新武器。
他原来是个文盲,后来却成了掌握现代科学的军工专家!读到这里,我怎么能不被他的顽强刻苦所感动呢?。
军工记忆军工匠心观后感

军工记忆军工匠心观后感《军工记忆军工匠心》是一部描写中国军工发展的纪实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一些军工企业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军工匠人的精神和专业精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军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些企业在面对国家安全需求的时候,不仅能够调动自身的技术力量,更能够主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更加精细的工艺和更高的质量标准来打造军工装备。
这种“匠心”,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精细设计上,更体现在对每道工序的严格控制和每个环节的细致关注上。
这种匠心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中国军工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努力。
他们不仅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合作项目的开展。
这种开放和合作的态度,使得中国军工企业能够持续吸收和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在自身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些企业里,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责任感。
他们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了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努力。
这种责任感不仅来源于对国家的信任和忠诚,更来自于对军人的敬意和对军人使命的理解。
在他们眼中,军工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为军人提供战斗力的关键。
总的来说,《军工记忆军工匠心》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籍。
通过讲述军工企业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军工企业的匠心精神和责任感,并让我们对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国家安全和军工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军工记忆直10武装直升机观后感

军工记忆直10武装直升机观后感总体来说,武直-10最重要的就是整机和发动机两个大项目,前者由位于景德镇的昌河飞机公司和602所负责,而后者交给了株洲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和608所。
立项之后确定使用国产发动机,虽然经过预研甚至早年的技术储备,发动机的研制却依旧难题不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武直-10的整机进度要早于“40号发动机”(也就是后来的涡轴-9发动机),原型机依靠进口发动机于2003年就完成首飞。
除了火力猛,武直-10的机动性之强其实在相关报道中可见一斑,例如在今年5月7日播出的央视《国防军事早报》中,在一场演习中,面对敌机的快速追击,一架武直-10大仰角垂直爬升,在失速瞬间突然偏转180度,垂直俯冲摆脱敌机咬尾,并一举“反杀”将其击落。
这种快速爬升并180转向的技术动作正是“莱维斯曼”倒转,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飞行动作之一。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

军工记忆的观后感的题目篇一军工记忆的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关于军工记忆的片子,哇塞,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我可能就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想着不就是一些冷冰冰的机器和技术嘛。
但看着看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那里面展现的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无数军工人员的热血和梦想。
你能想象吗?那些军工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没日没夜地钻研,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就是凭着一股劲儿往前冲。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有时候写个作业遇到难题就想放弃,和他们相比,我这算啥呀?他们面对的困难那可真是像大山一样,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他们是拿工资干活的。
但我觉得,这种想法太肤浅啦!他们为的可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国家的荣誉,是那种“老子就是要干出点名堂”的决心!片子里有个场景,一位老军工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装备成功亮相,那眼神里的骄傲和欣慰,我觉得都能溢出来了。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我在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国家能有今天这么强大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啊!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真的不能忘了这些军工前辈的付出。
也许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他们的榜样在,我们还怕啥?《军工记忆》这部片子,看完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那种坏的不好,而是被震撼得“五体投地”的不好!说真的,以前我对军工这方面了解得那叫一个少啊,总觉得离自己特别遥远。
可看了这个片子,我才发现,军工原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想想,要是没有那些强大的军工装备,咱们国家能在国际上挺直腰杆说话吗?那些军工人员,他们付出的可太多太多了。
我就在想啊,他们图啥呢?可能有人会说,他们为了出名,为了荣誉。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他们也许就是单纯地想为国家做点事儿,那种纯粹的爱国情怀,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片中展示的那些研发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重来,他们难道不崩溃吗?我觉得他们可能也会崩溃,但是他们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遇到这么多困难,我能坚持吗?还有啊,那些军工装备,一个个酷得不行,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守护着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纪录片《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纪录片中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公开。
在谈到拍摄影片的初衷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表示,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把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传承下去,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这种形式。
记述这一批人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除此之外还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
片子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它的故事性非常强。
这个行业几百万人默默地奉献,所以可见这部片子中他们的所有努力都趋势着的我们书写和记录。
据了解,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
在《军工记忆》摄制组总撰稿人许丁心女士看来,军工人既特殊,又朴实,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一项项攻坚任务,是由于他们专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这些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走近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你们去翻翻他们的简历,那绝对都是高智商的人。
他们很朴实,包括我们去采访052舰船的总师潘劲夫院士,他们看到我们拿着摄像机就问,到这里来干什么?我们说我们来采访你们这里的一个院士,我们这里还住着院士呢?不听说过。
当我们问潘院士的时候,他只是笑着摆摆手。
他就住着一个老式三居室的房子。
我想这些人就是一生都专注于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与小我无关,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某些更大的事情。
”
看过这个纪录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执着探索,坚守梦想,这是一代代中国军工人的真实写照,也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