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军工企业的发展观后感

中国近现代军工企业的发展观后感

中国近现代军工企业的发展观后感《军工记忆》这部纪录片是近几年每年都会推出的,让我们看到中国国防实力的雄厚,在壮大中国的路上,我国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工作人员,他们敬业、默默奉献,这都是令人动容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军工记忆观后感1000字欣赏。

《军工记忆》记录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一系列装备的发展历程,更可谓是我国国防科技的发展缩影,记录片使我了解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更学到了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忘初心,执着探索,死守梦想,默默无闻,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精神。

纪录片中涌现了许多为国家军工发展而在幕后默默无闻的努力付出者,他们不图名,不图利,使我深受感触,同时也成为我努力前进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动力和榜样,让我知道了他们身为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仍然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

他们很苦很累,但仍然能坚持在自己隐秘战线数十年如一日的忍受着寂宴努力工作,正是因为前辈们的努力,才使祖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们作为后辈更应该摒弃浮躁和虚荣心,尽自己的全力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创造出来了一个个的不可能。

第一颗蘑菇云升空,第一颗火箭升空,第一次成功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太空,歼-10的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从这一个个第一可以看出,没有什么不可能,老一辈的军工人创造的一个个第一,让我国成为真正的腾飞的巨龙,龙啸声响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观军工记忆有感心得

观军工记忆有感心得

观军工记忆有感心得六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于7月27日起每晚20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可谓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共六集。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八一前夕,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在央视陆续播出,纪录片用真实的史料加面对面访谈的模式在现一批为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及中国的军事重心逐渐引入深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在八一前夕推出这部《军工记忆》无疑是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

自日本自编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发生以来,中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201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更是明确表示中国国防费预算较上年增加12.2%……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美国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国,从战略层面始终把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视作假想敌,为了达到“亚太再平衡”,也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搞起“美日韩三国同盟”,。

2019年《军工记忆》观后感范文

2019年《军工记忆》观后感范文

2019 年《军工记忆》观后感范文纪录片《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 60 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 8 反坦克导弹、歼-10 战斗机、空警 2000 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纪录片中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公开。

在谈到拍摄影片的初衷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丁杰盔表示,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把他们的精神和功绩传承下去,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他们想通过这种形式。

记述这一批人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除此之外还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

片子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故事性非常强。

这个行业几百万人默默地奉献,所以可见这部片子中他们的所有努力都趋势着的我们书写和记录。

据了解,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 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 132 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

在《军工记忆》摄制组总撰稿人许丁心女士看来,军工人既特殊,又朴实,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一项项攻坚任务,是由于他们专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这些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走近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你们去翻翻他们的简历,那绝对都是高智商的人。

《军工记忆》观后感教学提纲

《军工记忆》观后感教学提纲

《军工记忆》观后感《军工记忆》观后感大型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共6集,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军工记忆》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正在摄制,将陆续面世。

这些纪录片讲的都是尘封的往事。

有些采访对象直到被采访前,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曾经所做过的工作。

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军人,可是当国家一声令下,他们就能拿起背包说走就走,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军工记忆》将宏大叙事与细节铺陈有机结合,完整清晰地展示了相关型号研制的决策背景和研制过程,深度挖掘了研制历程中许多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充分展示了研制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催人奋进,感人泪下。

该片融史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了解军工历史和装备发展的重要窗口,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生动教材。

《军工记忆》讲述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尖端科技,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

该片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上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

将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首次在纪录片中公开。

过去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那么一大批人长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是不为人所知,那么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部分人渐渐地老去,一些历史的遗迹也在慢慢地消失。

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记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抢救历史,把他们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激励我们的后人。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_观后感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_观后感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篇一】六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于7月27日起每晚20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可谓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预警机》共六集。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八一前夕,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在央视陆续播出,纪录片用真实的史料加面对面访谈的模式在现一批为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及中国的军事重心逐渐引入深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在八一前夕推出这部《军工记忆》无疑是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

自日本自编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发生以来,中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XX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更是明确表示中国国防费预算较上年增加12.2%……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美国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国,从战略层面始终把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视作假想敌,为了达到“亚太再平衡”,也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搞起“美日韩三国同盟”,同时拉拢其他周边国家从各方面制衡中国。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_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军工记忆三线风云观后感(一)刘文远前几天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片中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成千上万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的这一壮举。

整个记录片我并没有看全,但其中关于111厂支援三线建设的那一集是认认真真看了,因为那是我们111厂历史中重要一页,也正因为那一期间我们包建援建全国11个大中型军工厂、输送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千余台,才留下了"母鸡厂""航空航天动力装置摇篮""航天传统精神发源地之一"等美誉。

在片子的采访中,看到了赵清连和左孚两位老人关于包建成都420厂时的回忆,言语不多,但从"厂里拨出60%的人和家当"以及"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草地,第二天一早就平地起了四层楼"这样简单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当时厂里是怎样的一片场景,那些奔赴三线的干部职工又是怎样的不容易。

50多年后的今天,回看老一辈航天人、新光人的艰辛付出,真的很敬佩,他们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坚决响应号召,毅然决然执行,无条件支援三线,不禁让人由衷赞叹。

当前,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都在学、都在做,在第一阶段学习研讨中,各支部还围绕集团公司高红卫董事长提出的"一事当前,是先为党、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考虑,还是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进行了交流研讨。

看了《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突然觉得,支援三线建设这一行动给出了非常好的参考答案。

当时,为了实现国家战略调整,几百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大西南、大西北,建起了一个个科研基地和军工厂,完成了三线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这是一次惊天壮举,而对每一个奔赴三线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抉择与考验,他们为此付出了艰辛、血汗,甚至是生命。

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

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第一篇: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军工记忆观后感和心得体会《军工记忆》该系列片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展示了我国研制尖端军事装备艰苦卓越的历程,带领人们“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摄制组历时两年,行程数万公里,展现了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展示了军工人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等一批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他们或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台阶,或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脚步……与以往的宏大叙事方式有所不同,该片不但将生动展现催人奋进的重大武器装备研制进程,还将深刻勾画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介绍说,纪录片《军工记忆》中的每一集都会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军工人的执着与坚守,“《军工记忆》这套片子呢,每一集讲一个具体的型号的尖端武器的研制过程,它是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它的故事性也非常强。

最重要的我还是认为这个行业几百万人默默地奉献,确实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我们应该抒写的。

”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摄制组行程数万公里,走访了30多家军工科研生产厂所,采访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32位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科研专家。

在《军工记忆》摄制组总撰稿人许丁心女士看来,军工人既特殊,又朴实,他们之所以能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完成一项项攻坚任务,是由于他们专注于科研超越了自我,“这些人非常值得我们尊敬,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走近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你们去翻翻他们的简历,那绝对都是高智商的人。

他们很朴实,包括我们去采访052舰船的总师潘劲夫院士,他们看到我们拿着摄像机就问,到这里来干什么?我们说我们来采访你们这里的一个院士,我们这里还住着院士呢?不听说过。

当我们问潘院士的时候,他只是笑着摆摆手。

他就住着一个老式三居室的房子。

我想这些人就是一生都专注于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在某种意义上与小我无关,因为他们超越了自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某些更大的事情。

20XX年《军工记忆》观后感记忆让梦想更厚重

20XX年《军工记忆》观后感记忆让梦想更厚重

20XX年《军工记忆》观后感记忆让梦想更厚重中国的军工行业,如初升的旭日,正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建国初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和核潜艇,令无数国外专家折服;如今,我们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频频亮相,航母入列,歼-10劲舞,又屡屡被冠以“中国奇迹”。

品味《军工记忆》纪录片,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自豪、感动、惊叹、钦佩、惋惜,各种复杂情绪不断交织着,撞击着我的心。

这些军工巨匠从抽象的简笔画,清晰为我们身边嬉笑怒骂的普通人。

他们工作中针锋相对的争论,生活中的彼此照顾,专业上的冲锋,镜头前的赧然,让我敬佩又动容。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但是触动人内心的感情并没有变。

排除万难的坚韧——“死对我来说,没这个型号重要”;殚精竭虑的拼搏——“没白没夜干了50天,结果最后尿血了”;淡泊名利的坚守——“我管钱,但我从来不动钱”,愧对家人的动容——“我耽误了父亲的病情,我非常愧疚啊”,在武器装备研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做好了随时奉献自己一切的准备。

1/ 2镜头前,“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讲述百岁老母临终前对他的牵挂时,脸上仍带着克制温和的笑,眼角却止不住留泪;“独臂英雄”祝榆生,年近古稀时担纲三代坦克的总师,当记者问他为何忍着摔断三根肋骨的剧痛也不肯误了会议的时间时,他朴实而认真地回答,都在开会啊,都等着我啊!看到这儿,我不禁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我曾参加过几次《军工记忆》的摄制采访,老专家们缜密的思路、严谨的作风、赤子的忠诚,依然可以从屏幕前闪亮的眼睛、整洁的衣角和谦和多礼的态度感受到。

052驱逐舰的总指挥王荣生,如今已入仗朝之年,看着我们的“长枪短炮”,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涩说道,“我们这些人,特别不习惯见人”。

他们无一例外地一再强调,个人渺小不足道,是中央的正确领导、各部门的大力协同才铸就丰碑。

他们本着“有誉于前,不如无毁于后”的低调作风,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咀嚼着一生的付出与收获,静静地用生命践行“为党奉献一生”的承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人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
《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片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开展“回顾历史,传承精神”活动的重要载体。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央实施三线建设50周年,《军工记忆——抗战硝烟》、《军工记忆——三线风云》等多部系列纪录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摄制,将陆续面世。

“军工记忆”已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点打造的军工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一部国防科技题材的纪录片,《军工记忆》分为《“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三集,每集讲述一种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

这三种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军工尖端领域零的突破,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摒弃了宣教式、歌颂式的创作思路,而是将重心放在研制武器装备中的曲折故事上,以层层揭秘的手法,让观众领略那些不平凡的历史。

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真实资料的穿插,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制造、运行的过程娓娓道来,实现时间上的纵向讲述;同时,还将每一个项目置于全球军事工业的整体大环境下进行比较,呈现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主创新,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最终结出丰硕成果。

全片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复杂性、艰巨性作为故事核心,因而使这部专业性极强的纪录片引人入胜,很具观赏性。

据总导演叶旻鹏介绍,在《军工记忆》一片中,特意加入了科普性知识性的解读,增加了科研人员个人的视角,并强调了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关键节点,以此引导普通观众进入“军工人”的世界。

通过呈现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关和越过难关的努力,把情感的线索隐藏在事件背后,只在适合的出口才让它爆发。

他说:“我们对解说词的要求是不需要豪言壮语,更不能出现口号式的套话。

对包装特效的要求是适当和恰如其分。

对剪辑的要求是提炼节奏、烘托气氛。

我们希望所有创作人员都对电视片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对‘军工人’的精神要有真诚的认同。


片中,“巨浪一号”潜地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和“空警2000”预警机这些当年的尖端武器装备,它们神秘的身姿和艰难的诞生过程,将使观众大开眼界。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研制先进武器装备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付出超乎常人想象的努力。

在《军工记忆》中,展示了军工英雄的光辉群像,既有黄纬禄、侯世明、潘镜芙、王小谟、杜耀惟等精忠报国的一流科学家,也有徐鸿禧、刘维新等踏实肯干的建造专家和高级技师,而更多的,是无数把青春和智慧默默奉献给了国防事业的普通科技人员。

他们或者白手起家、在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或者点滴积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或者勇于创新、在封锁和打击的困境中冲击极限。

每一种先进武器的诞生背后,都充满了预想不到的重重艰险,甚至惨痛的失败,而这些看似平凡的军工英雄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落后的国力、国际的封锁、薄弱的科研基础、无法匹配的工艺水平,这一切都让军工人备受失意和困苦的双重打击,而每一次的突破也因此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六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于7月27日起每晚20时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

该片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重大装备型号研制历程,可谓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此次播出的《军工记忆》系列电视纪录片包括《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巨浪一号潜地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052型导弹驱逐舰》、《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共六集。

这六种装备研制时间涵盖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

八一前夕,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在央视陆续播出,纪录片用真实的史料加面对面访谈的模式在现一批为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武器制造的军工人默默奋斗在隐秘战线的历史。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及中国的军事重心逐渐引入深海战略这个大背景下,在八一前夕推出这部《军工记忆》无疑是具有鲜明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面对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中国成立的一穷二白,老一辈的军工人用中国人的勤勉和坚韧,临危受命,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勤劳智慧在一张白纸上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描绘着新中国军工事业的未来。

自日本自编自导自演的购岛闹剧发生以来,中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逐渐从陆地走向海洋,
201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更是明确表示中国国防费预算较上年增加12.2%……
遭受了近百年丧权辱国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维护一个国家主权的完整,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实力体现,而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是国家军力的基础保障,也是能力的体现,军工人的素质又是一个国家军工业赖以生存并能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魂魄。

美国这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国,从战略层面始终把中国这个沉睡的狮子视作假想敌,为了达到“亚太再平衡”,也为了阻止中国的崛起,在亚太地区搞起“美日韩三国同盟”,同时拉拢其他周边国家从各方面制衡中国。

中国又一次面临被封锁的边缘。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执着探索,死守梦想。

这是一代代中国军工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军工人的风骨与脊梁。

《军工记忆》采访了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军工界人士,将首次公开珍贵的影像资料,并拍摄了军工研制和生产的精彩场面,向世人展示中国军事工业的研制步骤和细节,并传递来自几代军工人的深沉而凝重的情感力量。

当您看到他们回忆往事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也许就能理解“爱国”的含义和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