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合集下载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标签:《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第一讲 语法化理论概说

第一讲   语法化理论概说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1.1 理论框架这一部分将简要论述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历史事实中归纳规律,揭示汉语语法发展的具体过程。

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个适合描写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框架。

尽管我们认为新近的历史语言学理论−语法化最适合于我们的研究目标,但是该理论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对印欧语言历史发展的考察,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汉语的情况。

1.1.1 语法化理论凡是对历史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一定都会对“语法化”和它的相应英语叫法grammaticalization不陌生。

然而在目前通行的英语辞典中尚见不到grammaticalization这个词条,甚至大部分的语言学辞典也未收录该词条(如Trask 1993)。

要了解该词条的定义只能到有关的历史语言学书中去找。

下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解释。

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时性的,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特别是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

从这一角度看,语法化是关心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共时性的,基本是把语法化看作一种句法、篇章和语用现象,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格式。

(Hopper & Traugott 1993:2)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有关语法化现象的文献。

首先注意到有关现象的人是中国学者。

根据郑殿、麦梅翘(1964),过去一千年来,中国学者一直很注意语言中的“虚化”现象,相对于普通历史语言学中的“语义虚化(semantic bleaching)”或者“语法化”。

一个名叫周伯奇的元代学者已经注意到,很多当时语言中的虚词都是来自实词。

清代涌现出了一批研究虚词的优秀学者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王引之和其《经传释词》、袁任印和其《虚字说》等。

在西方历史语言学中,法国学者Meillet于1912年在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语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使用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这一术语,用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的演变史以及它的语法和词汇系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其中涉及多种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科,因此受人们的广泛关注。

汉语的历史演化及其语法和词汇的发展,成为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汉语语法和词汇史学发展迅速,学者们不仅在它们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而且研究语法和词汇发展的历史过程,并认识到它们对汉语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0年,此后,汉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的语法和词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学者们将汉语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系统,即汉语语法词汇史。

关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汉语语法和词汇的演变史。

首先,研究古汉语的语法,比如汉语的音韵体系、句法结构和词汇等;其次,研究古汉语的词汇,即如何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中产生;最后,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汉语语法和词汇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中,学者们从过去的汉语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分析汉语的变化、演变和发展的趋势。

同时,学者们还将汉语发展的历史与汉语与他语言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史。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的演变脉络,掌握汉语语言形态和词汇变化的过程,以更好地运用汉语;其次,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取灵感来拓展汉语词汇;第三,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得有关汉字书写的知识,以及汉字文化的传承;最后,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也可以解释汉语的演化与发展,有助于研究汉语文化的历史根源。

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从它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该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丰富汉语知识,弘扬汉语文化。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1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说文解字》中,许多字的解释都涉及到语法规则和用法。

然而,真正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的兴起和教育的推动,人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

教育家和学者们开始编写汉语语法教材,并对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黄侃的《现代汉语语法》,被广泛使用。

这一时期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规则的描述和解释上。

196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语言理论的引入,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宏观和抽象的角度来思考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演变规律。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如代词化理论、话语分析理论等。

这些观点不仅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也为其他语言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目前,汉语语法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从宏观角度上看,汉语语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句法研究句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主要研究汉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句子结构的转换规则等。

句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句法规则,对于教育教学和语言处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词法研究词法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主要研究词汇的构成和词汇的用法。

词法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词汇的特点和用法,对于词汇教学和词汇处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语义研究语义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语言单位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语义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意义体系和语义规则,对于理解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4变异研究变异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兴方向。

它主要研究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异规律和变异因素。

变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的变异特点和变异规律,对于推动汉语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

第十一章汉语语法研究历史、现状和展望

赵元任不仅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
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和教育家。在语 法研究方面,1968年出版《汉语口语语 法》(吕叔湘译,国内1979年出版),在国 内外影响极大,另外还有《语言问题》 (1959年)等。
《北京口语语法》原是用英文写成,全名 为:Mandarin Primer,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中译名: 《国语入门》),194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 后由赵氏学生李荣编译成汉语,先用 《国语语法纲要》之名于1951年分期刊 于《新建设》和《光明日报》,1952年5 月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改名为《北京 口语浯法》。
《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
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新著国语文法》 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 以“纳氏文法”为主要蓝本,以“句本 位”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个新的语法体 系。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
(1)中国文法革新讨论
这次文法革新的发端是1938年10月19日
1939年后在西南联大讲授普通语音学,中国现
代语法及诗法。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系。1947年任岭南大 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山大学语言系主任,全国高校院 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兼 汉语教研室主任,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 (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委员,兼语言 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力长期从事汉语研究和教育工作。出版专著 二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二)汉语的主宾语问题讨论 (1955-
1956 ) 主要问题:是以意义确定主宾语,还是 以位置确定主宾语。 发起人:吕冀平先生《主语和宾语问题》 (《语文学习》1955年7月) 典型例句: 台上坐着主席团 这件事他不知道 王冕死了父亲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

汉语语法词汇史专题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拥有丰富的语法词汇。

有了语法词汇,每个句子都有了自己的语义、语法、句法和口语习惯,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汉语系统。

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汉语文化的演变,而且对今天的汉语教学也至关重要。

因此,对汉语语法词汇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汉语语法词汇史可以追溯到21世纪中叶左右,主要分为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和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

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史起源于古汉语时期,主要是以《篇章》、《说文解字》和《训诂》等文献为基础,分析汉语古代的语法和词汇发展规律。

此外,还可以从《诗经》、《尚书》、《易经》、《周易》等文献中获取有关信息。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先驱性实验,主要是以清末民初的《汉语大字典》和《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础,构建了词汇学、语义学、句法学和声音学四大学科系统。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词汇发展,而且还为深入研究汉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得到了大幅提高,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载体,出现了许多新的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技术。

其次,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内学者积极参与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推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学者也开始投入汉语语法词汇研究,围绕汉语的不同特点,提出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

最后,随着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汉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多年来,汉语教学法对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研究,以及汉语语义研究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词汇,从而提高汉语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法词汇史的研究对汉语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理解汉语言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希望未来的学者们都能更多地投身于此,为汉语语法词汇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作者:刘永华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刘永华(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

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

[1]17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

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

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

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

[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

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

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

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and Grammat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Dialects 作者: 刘丹青[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方言
页码: 106-116页
主题词: 方言语法;语法化;动态性;可变性;异质并存现象
摘要:本文指出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两大传统背景——结构主义语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分别偏重共时和历时研究,缺乏交汇点,而语法化理论正好为共时和历时建立了沟通的桥梁。

文章结合众多实例,分析了语法化理论给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主要是认识到语法是动态的、可变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语法单位性质的动态性、可变性和异质并存现象,2、语法范畴的动态性和可变性,3、语法手段的动态性和可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作者:曹小云, CAO Xiao-yun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年,卷(期):2005,18(3)
被引用次数:8次
1.杨成虎语法化理论评述 2000(04)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 1994(04)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1995(03)
4.Bernd Heine,马壮寰《语法的认知基础》简介[期刊论文]-当代语言学 2000(1)
5.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世界汉语教学 2002(2)
6.石毓智介词的时间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 1995(01)
7.郝书阁语法化的泛时性研究 2000(03)
8.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1987
9.王力汉语史稿 1958
10.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1955
11.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1991
12.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 1999(02)
13.吴福祥关于动补结构"V死0"的来源 2000(03)
14.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1995
1.李倩论语法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死”和“生”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1
2.王达阳古代汉语肯定应答词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3.汪智云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来源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4.姚兰湘乡方言中的“子”尾和“唧”尾[学位论文]硕士 2007
5.郭秋敏“不成”的语法化考察[学位论文]硕士 2006
6.孙承法单音节程度副词的语法化与修辞化[学位论文]硕士 2009
7.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以本缘部连词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8
引用本文格式:曹小云.CAO Xiao-yun语法化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