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不定项)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
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 )。
A.碳从植物流入动物的主要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 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 示为a=b+c+e
(×)
7.[第 64 页]同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聚集的有害物质越多。 (√ )
8.[第 65 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和物质在生态 系统中都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
9.[第 65 页]在探究“落叶是不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实验中,不 做处理的土壤(自然状态)是对照组。 ( √ )
课前预学区 明确目标 课前准备
目
课中导学区 情境问题 探究体验
录
课堂思学区 学习反思 评价检测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① 元素 ,都在不断进行着 从非生物环境到② 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③ 非生物环境 的循环过程。 2.特点:(1)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④ 生物圈 ,物质循环具有⑤ 全球 性,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⑥ 循环往复 运动。
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活动1 认识碳循环和生物富集 1.在碳循环中碳出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途径分别有哪些?
【提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等,从生物群落释 放出来的途径有动物和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 燃烧。
第五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
的形式进行。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 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光合作用
碳出 入生 物群 落的 途径
碳进入 生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碳出 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 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 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 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讨 论:
维持生态系统所 需的大量物质,例如 氧、水、氮、碳和许 多其他物质,亿万年 来会不会被生命活动 所消耗完?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
形式: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石
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在生物群落中,C的存在的形 式:有机物中。
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
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优 秀 课 件 尽在 海波飞扬 优秀 课件 尽在海波飞扬
更多精彩:
联系作者:zhbghost@
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
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 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 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C、H、O、P、S 生 无 基本元素 物 机 群 环 反复循环 落 境
的形式进行。
的形式进行。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 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光合作用
碳出 入生 物群 落的 途径
碳进入 生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碳出 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燃烧
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 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 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 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讨 论:
维持生态系统所 需的大量物质,例如 氧、水、氮、碳和许 多其他物质,亿万年 来会不会被生命活动 所消耗完?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
形式: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石
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在生物群落中,C的存在的形 式:有机物中。
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循环形式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
水 是否含有微生物
优 秀 课 件 尽在 海波飞扬 优秀 课件 尽在海波飞扬
更多精彩:
联系作者:zhbghost@
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P、
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 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叫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 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 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组成生物体的C、H、O、P、S 生 无 基本元素 物 机 群 环 反复循环 落 境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CO2含量增加 温度升高
打破了碳 循环平衡
2、“温室效应”的危害
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 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禁止乱砍滥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
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物圈内,具全球性
食物链、食物网
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7、碳以什么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CO2
讨论:从图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 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CO2 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哪些?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4、碳以什么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CO2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思考: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
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 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 全球性 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三、“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止措 施
1、“温室效应”的形成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乱砍滥伐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 √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 相对独立的过程。( × )
打破了碳 循环平衡
2、“温室效应”的危害
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 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禁止乱砍滥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
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物圈内,具全球性
食物链、食物网
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7、碳以什么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CO2
讨论:从图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 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CO2 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哪些?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4、碳以什么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CO2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思考: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
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 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 全球性 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三、“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止措 施
1、“温室效应”的形成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乱砍滥伐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 √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 相对独立的过程。( × )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
往返循环、具全球性
范围 生物群落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 中的一些污染物(如重 金属、化学农药),通 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 量积聚的过程。因为这 些污染物一般具有化学 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 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 排出等特点,所以,生 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 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两者之间循环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形式:
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循环过程
(1)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碳酸盐 (2)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3)碳在生物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 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光合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6)碳返回大气的途径: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与社会的联系
如果乱砍滥伐森林、大量燃烧煤、石油等 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 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 的平衡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增大绿化面积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特点
C
1、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系 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⑤ 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带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
的成分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6.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 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递是以 ____C_O_2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联系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2.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
程是 A.光合作用
练习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1)碳存在的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 碳酸盐 形 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 。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碳通过__光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碳以___C_O_2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
统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
过____分__解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
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石__油__、__煤___炭__等__形式
储藏在地层中。
7.(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蚕
粪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桑
塘
泥
鱼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形成石油、 天然气等
生产者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燃 烧 作 用
大气环境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呼 吸 作 用
分解者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温室气体: CO2过多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2、CO2增多的原因 1860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1960 年 份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320 375--400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温室效应的危害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特点:具有全球性 循环性
水循环
氮循环
非常丰富,占78%
固氮作用
反硝化(脱氮)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
将游离氮结合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氨。
途径:
高能固氮。即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 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 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面。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如含有固氮 菌的豆科植物等
3.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碳元素究其 根源是来自 B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
4.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有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C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 D.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生产者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燃 烧 作 用
大气环境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呼 吸 作 用
分解者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有机物 (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温室气体: CO2过多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2、CO2增多的原因 1860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1960 年 份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320 375--400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温室效应的危害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特点:具有全球性 循环性
水循环
氮循环
非常丰富,占78%
固氮作用
反硝化(脱氮)作用
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固氮作用
将游离氮结合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或氨。
途径:
高能固氮。即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 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 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面。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如含有固氮 菌的豆科植物等
3.从碳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有机物中碳元素究其 根源是来自 B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酸盐
4.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有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C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 D.生物能量储存在生物物质中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不足 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 小动物,19种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 繁殖。事后的研究发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 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 “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 科学家们检 圈生物Ⅱ号为何 讨了实验失败的原因: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 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 会以失败告终呢? 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 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回顾)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换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能量的输入: 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二、过程
总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自身呼吸消耗
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变化: 分解者利用
三、特点: 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含N有机物的转化与分解
•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 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 直接利用。 •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 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中还 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 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 用。海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氨沉积于深海而暂时脱离氮 循环。 •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转变 成氮气。 • 由此可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固 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 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不断重返大气,从而使氮的 循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B
5、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活动有关( )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B
二. 水循环:
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 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 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中的水、 陆地水、大气中的水及地下水等,以汽态、 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水通过蒸发、植物 的蒸腾作用上升到空气中,又通过降雨返 回地面等过程反复循环。
亚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第二步: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转变为硝酸盐。 2HNO2+O2
硝化细菌
2HNO3+能量
3.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 含氮有机化合物,在生物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 动。这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又 会使氮以代谢产物(尿素和尿酸)的形式重返氮的 循环圈。
三.氮循环:
氮元素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成分。
由于大气成分的79%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
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又不能
直接利用氮气,大气中的氮只有被固定为无机 氮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以后,才能被 生物所利用。因此,氮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3、温室效应的危害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开发新能源 增大绿化面积
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例、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生态 系统的成分,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生产者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_____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A、B、C之间的传递是以 ________ 有机物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 A 中A为 消费者 ,B为 分解者 。
氮循环
氮循环的过程:
1. 固氮作用:根瘤菌、自生固氮菌、蓝细
菌等能将氮气固定生成氨气,在生物群落开
始循环。
N2
+e+H++ATP
固氮菌
NH3+ADP+Pi
2. 硝化作用 经过固氮作用合成的氨或铵盐难以被直接利 用,而必须使它们在硝化作用中转化为硝酸盐。 硝化作用过程在有氧条件下分为两步:
第一步:亚硝化细菌把氨或铵盐转化为亚硝酸盐 2NH3+3O2
反硝化作用过程在缺氧条件下分为两步: 第一步:某些细菌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C6H12O6 + 12NO3- → 6H2O + 6CO2 + 12NO2- + 能量
第二步:某些细菌把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N2或N2O
CH3COOH + 8NO3- → 6H2O + 10CO2 + 4N2 + 8OH- +能量
4. 氨化作用 土壤和水中的很多异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都 能把这些简单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尿素和尿酸等) 在代谢活动中转变为无机化合物(氨)并把它释放 出来。这个过程就称为氨化作用或矿化作用。
5.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 反硝化作用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把硝酸 盐等较复杂的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2和N2O等的 过程。这样分子氮如果未在固氮活动中被重新 利用则会返回大气圈库。
硫循环的主要过程为:
①硫的释放 多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可将硫释放到大气中; ·火山喷发可以带出大量的硫化氢气体 ·岩体风化,该途径产生的硫酸盐将进入水中。 ·海水飞沫形成的气溶胶
· 硫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能把硫化氢、硫 化亚铁等氧化为硫,并再将硫氧化为硫酸盐。
2H2S+O2→2H2O+2S+能量 2S+3O2+2H2O→2H2SO4+能量 2FeS2+7O2+2H2O→2FeSO4+2H2SO4+能量
四.硫循环 硫是蛋白质和某些氨基酸的重要组分,虽然少 数生物可以从氨基酸(有机硫)中获得它们所需要 的硫,但大多数生物都是从无机的硫酸盐中获得它 们所需要的硫。硫循环明显的特点是,它有一个长 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型循环阶段,因为 含硫的化合物中,既包括硫酸钡、硫酸铅、硫化铜 等难溶的盐类,也有气态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
C
D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 分解 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过______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合在一起。 石油、煤炭等 形式储藏在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_____________ 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等 形式存在。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
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 球提供的。
讨论: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 例如氧、水、碳、氮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 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快速阅读课本P100~101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循环的概念什么?
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生态系统?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生物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无机 环境 群落 反复循环
一. 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 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的循环过程
C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形成石油、天然气等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2
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磷不存在任何气体形式的化合物,所以磷是典型 的沉积型循环物质。沉积型循环物质主要有两种存 在相:岩石相和溶解盐相。循环的起点源于岩石的 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 对磷矿的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成为可溶 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而在生 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又使其回到环 境中。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 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长期留在海里,另一些 可形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次进入循环
水循环
在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从海陆表面
蒸发的水分,上升到大气中。 随着大气的运动和在一定的热力条件下, 水蒸汽凝结为液态水降落至地球表面。 一部分降水可被植被拦截或被植物蒸腾散发。 降落到地面的水可以形成地表径流。
渗入地下的水一部分以地下径流的形式进入
河道,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
贮于地下的水,一部分上升至地表供蒸发, 一部分向深层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溢出成为不同 形式的泉水;地表水和返回地面的地下水,最终都 流入海洋或蒸发到大气中。
硫循环平衡破坏——酸雨
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可使二氧化硫进入大 气圈,这是大气遭受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大气 中的氧化硫、二氧化硫和元素硫可被进一步氧化 形成三氧化硫,它与水结合便形成了硫酸,雨水 中含有硫酸就会形成酸雨。 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 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 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 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 害。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 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D)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B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A.生物群落中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C.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 是( ) A. 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是什么? 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 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 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动,不会消失, 生物可反复利用。
4、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分解,分解后产生的 CO2 返回到大气中去。 5、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将大量的CO2排放到大气中 去。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有机物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4)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5)碳进入大气的活动: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分解者
碳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 气中的CO2和H2O合成糖类,进一步合成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 物,使CO2中的碳成为有机物中的碳。 2、含碳有机物的一部分,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各级消者。
3、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 H2O ,并将CO2释放到大气中去。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浓度 (ppm) 1860 283 1960 320 19世纪末 375--400
Hale Waihona Puke 冰川融化城市淹没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社会热点: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过多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气温升高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29
氮的全球平衡破坏——水体富营养化 据估计,全球每年的固氮量为92×106吨。但是,借助于 反硝化作用,全球的产氮量只有83 ×106吨。两个过程的差额 为9 ×106吨,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工业固氮量的日益增长所引 起的。 人工固氮对于养活世界上不断增加的人口作了重大贡献, 但同时,大量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和流入池塘、湖泊、河流、 海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和蓝细菌种群大爆发,其尸体 分解过程中大量掠夺其他生物所必须的氧,造成鱼类、贝类大 规模死亡。海洋和海湾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某些赤潮藻类还 形成毒素,引起如记忆丧失、肾脏和肝脏的疾病。 一般来说,氮污染使土壤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人类 从合成氮肥中获得巨大好处,但没有预见其对于环境的不良后 果。即使到现在,人类对于这些不良后果的注意仍然不足,远 不如对大气CO2 上升的关注。